中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ppt
展开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篇的第三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弃甲曳yè兵 数cù罟gǔ 洿wū池 鳖biē豚tún 彘zhì畜xù 饿莩piǎ,同"殍" 孝悌tì 衣yì帛
全文以“民不加多”这一问题为线索,按照“提出问题(1自然段)——分析问题(2-4自然段)——解决问题(5-7自然段)”的逻辑步骤,层次分明地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之于:复式虚词,表示一种态度或做法。“……对……的态度”。焉耳矣:语气词连用,以加重洋洋自得的语气。河内:黄河北岸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 粟:小米,借指谷类。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亦然:也是这样。 无如:没有像…… 加:更加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提出“民不加多的”的疑问
梁惠王如何佐证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
赈灾救民,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突出了他的自矜,自以为“尽心”的骄态。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各国普遍出现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现象。争夺人力资源,吸引青壮劳力成为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
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任务。很重要。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未解决根本问题。
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
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文章一开始写梁惠王对自己的统治极为自得:“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是“民不加多”的结果却让他困惑不解。 这一段话既反映出梁惠王自以为“尽心”的骄态,又引出了论辩的话题,如何才能使“民加多”,使百姓归心。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好战:喜欢。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填然:形容鼓声咚咚。 鼓之:击鼓。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 以:凭着,借口。 笑:耻笑,讥笑。 则:承接连词,那么。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于:比。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分析“民不加多的”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总提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
反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举例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启发诱使自我否定“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进入正题“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
寓意: 讥讽梁惠王自夸的“移民移粟”举措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无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不知不觉中承认了自己“移民移粟”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 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粮食的统称。 不可胜食:吃不完。胜shēng,尽。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鳖:biē,甲鱼或团鱼。 斧斤:斧子。纵刃为斧,横刃为斤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是:这样。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合现在一亩多。 树:种植。 五十者:五十岁的人。 彘:zhì,猪。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yì,用作动词,穿。 豚:tún,小猪。 畜:xù,畜养,饲养。 无:通“毋”,不要。 时:这里指繁殖期。 夺:失,违背。 谨:谨慎,重视 庠序:古代的乡学。庠,xiánɡ。 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义:道理。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黎民:百姓。 王: wàng作动词。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未有之。宾语前置。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检: 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同“殍”,饿死或饿死的人。发: 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 年岁、年成。 何异于:与……有什么差异。 罪: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 至:到,指归顺。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分三个层次论述如何“使民加多”
1、基本途径2、根本途径3、正确态度
1、基本途径 (温饱问题)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说服力量强。
三组排比句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使民加多”的途径。大力发展生产,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创造条件,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这是王道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2、根本途径 (养民教民)
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
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
按时节耕种,数口之家可以不受饥饿。
四组排比句从更高层面提出发展生产三种措施及产生的效果。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推而广之。
3、正确态度 (革除虐政,施仁政)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食
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自己是兵器
人饿死了,"非我也,岁也"
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揭示社会不平等。
运用比喻批评梁惠王推卸责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归罪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
不要归罪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实行仁政
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
课文记述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及“行王道”的具体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即倡导仁政,消除战乱,发展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安居乐业。 本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充分彰显了孟子文章严密的逻辑说服力。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循循善诱,把道理讲得深人浅出。整齐的排偶句式增强文章气势。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文章一贯到底,疏而不漏。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六单元评优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六单元评优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语段阅读,没有用来的办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兼谈议论文的写法,知人论世,千秋亚圣--孟子,孟子的仁政思想,朗读课文,课文赏析,正字音,王好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王好战,弃甲曳兵,移其粟于河内,文本解读,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