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
- 01 古诗中的形象(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3 古诗内容理解(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5 古诗中的表达方式(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6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02 古诗中的意象(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2 古诗中的意象(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02古诗中的意象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02古诗中的意象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综述: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意象鉴赏
考点解读:分析诗歌意象特点及情感
变式突破:1.对比分析诗歌意象内涵及表达技巧;2.分析描写意象的手法;3.分析意象的构思作用
此类试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需要明确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景物、事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正确理解“意象”,依据意象,体会意境,分析意蕴,体悟情感,进行赏析。
解题的步骤一般是:
分析诗歌意象特点及情感
例题一练通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词的上阕所写的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意象”与“意境”的联系:
意象是构建意境的基础,意象通常被视为构建意境的基本元素,没有具体的意象,意境就失去了依托,成为空洞的情感表达;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境是在意象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和情感注入,形成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整体情境。
单一的意象可能只能表达有限的情感,而意境则通过多个意象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情感空间。意象和意境在文学创作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元素,而意境则是意象的升华和拓展。
②“又深了一层”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是眼前之景,“鹧鸪声里数家村”则是针对声音的描写,此处动静结合;再联系“潇湘逢故人”可知,此处自然有心理活动,即从刻画自然转变为描写心情,加之黄昏的山村听闻鹧鸪之声,可想而知,情感是低落的;较之于观景、赏景的心情,是“又深了一层”的。
变式1 对比分析诗歌意象内涵及表达技巧
分析方法
①结合诗句正确理解意象的内涵;②结合创作背景、作者风格,分析意象代表的深层含义;③结合情感基调、主旨主题明确具体运用的技巧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特别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结合,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即构成意象。诗人往往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出更加复杂、丰富的意境。这些意象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例如,在送别诗中,杨柳、长亭、南浦等意象常常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离愁别绪之情。
补充知识
运用意象表达情感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通过隐喻、象征、拟人、对比、排比以及意象的组合与叠加等表达技巧,可以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①隐喻与象征:诗人常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或思想寄托于具体的意象之中。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或以月亮象征对家乡的思念。
②拟人:拟人手法也是意象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技巧。诗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将柳树拟人化,以折柳表惜别之情。
③对比与排比: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意象表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同意象的特征,突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而排比手法则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使意象更加鲜明、有力。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小题。
游东田①
戚戚苦无悰②,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菌阁④。
远树暧阡阡⑤,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东田:当时建康的游览胜地,位于台城与钟山、青龙山、秦淮河之间,中有雀湖,风景秀美,齐武帝时文惠太子在此建有华丽的馆阁。②悰:快乐。③陟:登。④菌阁:华美的楼阁。⑤阡阡:同“芊芊”,茂盛的样子。
这首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运用了“鱼”“鸟”两个意象,但目的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鱼”“鸟”等意象,以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指自己怀念旧居,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②本诗写“鱼”“鸟”等意象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美景,表现诗人流连于自然美景的悠然恬静的心情。
【解析】南北朝时期的《游东田》描绘了东田的美丽风光,表达了游览之乐。诗人通过丰富生动的意象,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沉醉其间。诗中感慨透露对山水田园的执著喜爱,尾句以青山结尾,余韵悠长。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是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的鸟,“池鱼”是被束缚在池子中的鱼,“恋旧林”“思故渊”写出鸟儿对山林、鱼儿对深渊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于陶渊明来说,官场就是困住他的笼子,“旧林”“故渊”就是他心心念念的田园生活。诗人同样借物抒怀,借笼子里的鸟儿、池子中的鱼儿怀念以前生活的山林、深渊,抒发厌倦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②本诗中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描绘出鱼游荷叶间和鸟儿腾跃花丛的动态画面,写“鱼”“鸟”等意象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美景,体现了东田游乐时自然界的活力和生趣,主要是为了增添东田游览的愉快氛围,表现诗人流连于自然美景的悠然恬静的心情。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秋
杜荀鹤
年年名路谩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粘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两首诗中都出现了“舟”这一意象,诗人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同:两首诗中的“舟”都含有“漂泊无依”的况味。
(2)异:《秋兴》中的“舟”系住了“故园心”,因此还透露出对家国、故园的牵挂;《感秋》则是还有对自身仕途艰辛的自嘲,甚至隐约透露出归隐之志。
【解析】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通过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凄凉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厚重的历史感。杜荀鹤的《感秋》则通过描绘求仕途中的困顿与自然之景,表现对仕途的不满与退隐的归宿感。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孤舟一系故园心”,意为: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舟”有漂泊无依的况味。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家国、故园。
“钓鱼船上易安身”,意为:钓鱼船上易安身。此句写出了诗人在多次寻求出路仍无人赏识,面对自身仕途艰辛,萌生出安身钓鱼船,漂泊天涯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志,“船”含有漂泊无依的况味。
因此相同之处是:两首诗中的“舟”都含有“漂泊无依”的况味。
不同之处:《秋兴》中的“舟”系住了“故园心”,因此还透露出对家国、故园的牵挂;《感秋》则是还有对自身仕途艰辛的自嘲,甚至隐约透露出归隐之志。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同样写到“鹤”的意象,但《西江夜行》与下列诗句中的“鹤”在表情达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
【答案】①张诗写水中小洲“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诗人心惊不已,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②刘诗写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冲霄直上,寄托了诗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之志,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③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解析】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通过描绘夜行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怀。诗中澄澈的潭水、皎洁的月光、天宇的空旷与静谧的环境,衬托出悠远绵长的思乡之情。尤其是最后一鸣的鹤声,更添清幽与淡远之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格调高雅。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张诗中,诗人离家已久,怀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襟。而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长鸣,打破了夜的寂静,让人暗暗心惊,反衬出夜的寂静与诗人的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②刘诗这两句,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景观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鹤所呈现出来的气势,是非凡的。诗人以“鹤”自喻,表现了一种奋发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③韦诗中,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的品德如同山野中的仙鹤,高洁超逸,不与世俗同流,你的诗作好像盛冰的玉壶,清新晶莹,明澈见底。韦诗以野鹤的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4.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孟诗颔联用了“叶”,韦诗颔联中用了“树”,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①孟诗颔联“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诗人孤单、弱小、飘零的情感。因为风在“树间”或“叶间”吹出的声音的具有不同效果,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叶间的凄厉之音更能烘托诗人内心的凄楚。
②韦诗颔联中“树已秋”呈现枯树的整体状态,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有互文效果,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孟诗颔联用“叶”,“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诗人孤单、弱小、飘零的内心感受。写“两岸”的“叶”,被“风”吹得发出凄厉之声,如同江水般急迫。如果用“树”,树被风撼动,则更强调猛烈之感,没有“叶”被风吹动带来的凄厉之感,同时,结合首句的“闻猿愁”,则这风声中夹杂着凄清的猿声,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更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楚。
韦诗颔联用“树”,“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人与树相互映衬,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有互文效果。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①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②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释】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担忧和难过。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
【解析】李贺的《送小季之庐山》通过描写送别弟弟的场景,表达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生活的忧虑。诗中“老马”和“小雁”象征着诗人和弟弟的漂泊无依,清冷的意象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
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倚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
变式2 分析描写意象的手法
分析方法
①依据诗歌意思,明确意象特点和内涵;②分析塑造形象、描绘意象的具体手法;③区分易混淆手法,准确辨识,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补充知识
古代诗歌描写人物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隐喻、象征、拟人:
隐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传达深层含义。在诗歌中,诗人常常利用隐喻来构建意象,使读者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
象征则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例如,冰雪常被用来象征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拟人手法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在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拟人化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对比、衬托:
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在诗歌中,对比手法常用于增强意象的鲜明度和表现力。
衬托则是通过描述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它可以是正衬,即利用相似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也可以是反衬,即利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体。如,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等。
3.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在诗歌中,渲染手法常用于描绘意象的氛围和情境。
烘托则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来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它通常与渲染手法结合使用,共同构建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4.比兴、铺陈:
比兴是通过比喻和起兴的手法来构建意象和表达情感。它可以使诗歌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如,《氓》中的比兴手法就巧妙地运用了桑树和桑葚来比喻青春和爱情。
铺陈则是通过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来构建意象和展现情境。它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详尽,并增强诗歌的叙事性和描绘性。如,《孔雀东南飞》中的铺陈手法就详细地描绘了兰芝的经历、教养和才干。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答案】①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如今成为野麦丛生的荒地,突出扬州城战后的萧条荒凉。
②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在控诉对战争的厌倦,表达了对残酷战乱的痛心与感伤。
③将视觉所见之月,化为触感之凄冷、听觉之沉寂,烘托出战后扬州城的寂寥与悲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手法的能力。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概括昔日佳盛之景,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尽荠麦青青”(一片荒野)一笔收尽。当走过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如今成为野麦丛生的荒地,突出扬州城战后的萧条荒凉。以反差强烈的画面写出盛衰之变。
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形象地表现“胡马窥江”的恶果:昔日“春风十里”,今已荒无人烟,池塘废弃,乔木丛生,至今还怕提起当年兵灾。“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在控诉对战争的厌倦,池塘树木尚且如此,人又何堪?表达了对残酷战乱的痛心与感伤。
③用“无声”和“冷”写“月”,月亮无所谓有声无声,也无所谓冷暖,这些都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此句将视觉所见之月,化为触感之凄冷、听觉之沉寂,烘托出战后扬州城的寂寥与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湖①
杜甫
鲛室围青草②,龙堆③拥白沙。
护堤盘古木,迎櫂舞神鸦④。
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
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⑤。
[注]①此诗为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自湖南归襄阳时所作。②青草:与下一句中“白沙”都是湖名。③龙堆:洲名。④櫂:同“棹”。神鸦:逐舟觅食的乌鸦。⑤槎(chá):木筏。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不仅是具体的事物,还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本诗中“神鸦”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神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相同。①含义不同:本诗中“神鸦”指“逐舟觅食的乌鸦”,辛诗中“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②作用不同:本诗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逐舟觅食的乌鸦好像在翩翩起舞迎接诗人到来,诗人以此烘托自己回乡途中的喜悦之情。“一片神鸦社鼓”描写人们在佛狸祠祭祀的热闹景象,表达对沦陷区百姓安于现状的隐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相同”,理由从其含意和作用两方面分析。
据注释③可知,本诗中“迎櫂舞神鸦”的“神鸦”是指“逐舟觅食的乌鸦”。“迎”是“迎接”的意思。句意:。“迎”赋予乌鸦以人的动作行为,故该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逐舟觅食的乌鸦好像在翩翩起舞,迎接诗人到来,诗人以神鸦飞舞,迎接着归帆来烘托回乡途中的喜悦之情。
辛诗中“一片神鸦社鼓”,意为:(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其中“神鸦”是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那么热闹地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安于现状的隐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琐窗寒·寒食①
周邦彦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①。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②。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③携尊俎。
【注】①百五:指寒食节。②高阳俦侣:指酒徒、狂放少年。汉刘邦兵过高阳,郦食其求见,自称“高阳酒徒”。③客:词人自指。
周邦彦《琐窗寒·寒食》中多次出现花的意象,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桐花:半亩桐花盛开在寒食节前后,在庭院中与愁雨交织,渲染出压抑愁苦的氛围。它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让抽象的愁思变得具体可感。
②桃李:桃李代表着美好的春日景象,引发词人对故乡东园及佳人的思念。同时,桃李依旧绽放,而人却不知是否如昔,强烈地暗示了物是人非的悲伤。
③残英:残英即落花,词人想象归乡时尽管时光流逝,花朵凋零,但残英尚存,既体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也象征着家乡还有熟悉的景象慰藉词人。
【解析】周邦彦的《琐窗寒·寒食》巧用意象营造了萧瑟寒食节的孤寂氛围。上片通过暗柳、啼鸦等意象抒发离愁别绪,下片则转入现实与回忆交错的孤独感。全词情景交融,表达了羁旅客居的思乡之情及人生迟暮的感伤。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桐花:桐花在寒食节前后盛开,词中描绘的“桐花半亩”与“愁雨”交织,营造出一种湿暗、惆怅的氛围。桐花的意象寄托着词人心中无尽的孤寂与落寞,让词人的抽象情感通过具体自然景象表现出来,加深了全词的忧愁情绪。桐花的开落仿佛在暗示心中忧伤的积聚,而“静锁一庭愁雨”更将词人内心的愁苦具象化。
②桃李:桃李象征着春日的美好,是自然界中生命与繁荣的体现。在词中,桃李引发了词人对故乡美好景象与友人的思念,“想东园、桃李自春”,他在想象中回忆着东园美景与往日好友的欢聚。然而,“小唇秀靥今在否”的设问,揭示出物是人非的伤感,尽管自然界的桃李依然如故,人却可能已逝或变,这种对比透露出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悲伤。
③残英:残英指落花,词人想象自己归乡时迎接他的落花景象。“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表现了这样的情感:尽管花已凋零,但仍有残存的落花等着他的归来。诗人想象回到故乡时,虽然时光已逝,花朵凋零,但仍有残留的花朵。词人在想象中感受时光飞逝,但他仍希望家乡有残存的花景以慰藉他疲惫的心灵。这种意象既表达出重归故里的愿望,也让词人的孤寂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变式3 分析意象的构思作用
分析方法
①明确意象内涵,②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的作用,③明确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补充知识
古代诗歌中意象的构思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意境:
意象是构建诗词意境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意象组合可以营造出各种独特的意境,如宁静、悠远、凄凉、壮美等。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了雄浑壮阔的边塞意境。
2.传达情感:
意象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选择特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思念、忧愁等情感。比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离别后的凄凉和思念之情。
3.暗示主题:
意象可以暗示诗词的主题。一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例如,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当诗词中出现梅花意象时,可能暗示着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或赞美。
4.增强表现力:
意象能够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相比于直接的叙述和描写,意象能够以更加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信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肥红瘦”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暮春时节花朵凋零、绿叶繁茂的景象。
5.引发联想:
意象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解读和再创造,从而丰富诗词的内涵。例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和潮水的意象容易引发读者对浩瀚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6.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可以像璀璨的粒粒珍珠一样,通过一根丝线(即诗歌的主题或情感)贯穿全诗,成为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使诗歌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宿金沙江
杨慎①
往年曾向嘉陵宿②,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注】①杨慎,四川人.于嘉靖三年(1524年)被贬云南,此后至死未被起用,其间多次往返,此诗是诗人于嘉靖七年自云南回四川途中夜宿金沙江时所作,②诗人曾于1520年自四川往京城,途中食宿嘉陵江驿舍。
本诗中江声、月色这两个意象在诗歌构思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往年宿嘉陵时听闻江声,看到月色,现在宿金沙江时依然有江声、月色;通过江声、月色两个意象,将宿嘉陵和宿金沙两次经历和心境巧妙地联系起来。
②两次的江声、月色情境相似,而自己已从嘉陵飘零到了金沙江,离家万里,突出前后境遇、情感的不同,表达诗人久遭贬谪、不得回归的伤感,暗含境遇的恶化。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嘉陵江与金沙江的宿夜情景,表达诗人因遭贬谪而产生的离愁别绪。诗中江声如诉,月色如泣,结合幽独的心境,刻画出一种深切的寂寞和无奈,诗人心境被环境衬得更加愁苦,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串联全诗:往年在嘉陵住宿时,“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江声、月色平添离愁,现在宿金沙江时再听江声、见月色,只觉得不堪言说断肠之愁;通过江声、月色两个意象,将宿嘉陵和宿金沙两次经历和心境巧妙地联系起来,今昔对照,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②强化情感:两次的江声、月色,情境相似,而自己却从嘉陵又飘零到了金沙江,离家万里;往年途径嘉陵江的江声、月色搅动诗人离乡的忧愁和孤独,而今金沙江的江声、月色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远谪难归时的痛苦和哀伤;江声如诉,月色如泣,以景衬情,突出前后境遇、情感的不同,更深刻地表现出诗人长期被贬、颠沛流离后的复杂心境,也暗示出诗人境遇的恶化。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云门道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赋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辋川:在陕西蓝田,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处。王维曾画过《辋川图》。
有人说,本诗尾联的构思与现代诗人卞之琳的诗歌《断章》非常相似。请参考以上论断,结合全诗,探究尾联的构思特点。(附《断章》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答案】尾联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把自己织进了这幅现实版的辋川图画里,使自己成为与这幅天然图画融为一体的画中人;同时又存在一个画外的自我,诗人仿佛具有分身术,跑到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意思是在美如辋川图画的景致中,有一位白发老翁醉扶着青藜手杖。诗人既在画中又在画外,通过想象虚写,把自己织进了这幅现实版的辋川图画里,成为画中人,同时又在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可以说与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非常相似,构思新颖别致,颇具趣味。明确题文要求
依据题目明确题材、主旨,然后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遭遇、生平、背景等,根据设问思考。
分析诗歌意象
分析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明确意象的特点、特征,联系全诗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
结合诗句分析
注意诗句的各种艺术手法分析特征,注意景物、事物代表的普遍意义、内涵;在正确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联想。
规范组织答案
分点分条,清晰明确地组织答案。注意设问的形式,要针对题目进行作答。
景物形象:这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一、送别类意象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典型的意象包括杨柳、长亭、驿站、南浦、寒蝉、行舟、酒等。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里,“寒蝉”、“长亭”、“兰舟”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清哀婉的送别氛围,表达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常见的意象有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芳草等。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三、愁苦类意象
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夕阳、落日)、黍离等是此类意象的代表。
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的“春花秋月”本应是美好的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勾起往事、引发愁绪的触媒,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无法排解的愁苦。
四、抒怀类意象
多用于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竹、冰雪、白云等是此类意象的典型代表。
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通过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独自绽放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情怀。
五、爱情类意象
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秋水等是此类意象的常用元素。
王维的《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以“红豆”这一意象,寄托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
六、战争类意象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或对家乡的思念、渴望建功立业等情感。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是此类意象的代表。
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通过“明月”、“关”、“长征”等意象,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七、闲适类意象
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等是此类意象的典型代表。
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隐居田园、采菊东篱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如咏物诗中的松、竹、梅、兰、菊、柳、蝉、山泉、瀑布等。这些形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
明确题文要求
本词题为《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作者辛弃疾。设题区域是上阕,设题的方向是“意象寓意”“意境特点”①。
分析诗歌意象
先看意象的寓意。上阕第一、二句有“灯火”“黄昏”“浮云”三个意象,通过意象的组合,描写出了昏暗浮动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以此衬托出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②,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心寒,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
结合诗句分析③
再看意境的特点。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欲黄昏”描绘出黄昏将至未至、夜幕将降未降的瞬间景象,“山前灯火”表明此时天色已近昏暗,山头的浮云飘飘然然,这两句描绘出一幅黯然浮动的景象。“鹧鹋声”一向给人以悲凉之感。黄昏时分的山村,词人听到阵阵鹧鸪的叫声,心中不禁顿生悲凉。结合这些意象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凉的意境。
规范组织答案
(1)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将要降临但还没降临的昏暗,“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
(2)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凉的意境。
词句
意象
分析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
与前句杜牧笔下的扬州形成对比; ①。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
将池塘和乔木拟人化: ②。
冷月无声
冷月
运用通感: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0 古诗的语言风格(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10古诗的语言风格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docx、10古诗的语言风格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