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docx
    • 解析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docx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第1页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第2页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第3页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第1页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第2页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04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docx、04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综述: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赏析诗歌修辞作用、效果
    变式突破:1.比喻、拟人、夸张;2.借代、想象、联想;3.修辞对比赏析
    此类试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需要明确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能够依据不同知识角度进行诗歌手法技巧的辨析,并能联系诗句进行效果、作用的鉴赏。
    解题的步骤一般是:
    赏析诗歌修辞作用、效果
    例题一练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
    白居易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
    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注]最相鲜。
    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注]银印:古代银制的官印。
    后人评价此诗“修辞华丽,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要求结合某句、某联分析,就翻译诗句;要求结合或依据全诗时,可以概括诗意,也可以针对性选取相关意象进行解析,或选取准确诗句进行翻译解读。
    ②古诗文中的借代
    ③辨析诗歌中的对比、衬托
    ※上述两部分理解不了,语用、现代文部分的修辞手法也可能没有掌握,要注意补漏。
    变式1 比喻、拟人、夸张
    分析方法
    ①明确诗句意思;②依据诗意,结合常见修辞的定义、特点进行辨析;③依据题意分析作用、效果,进行解答。
    特别提示
    需要分析的诗句可能运用不止一种修辞,不要遗漏;经常会出现混淆的情况,要依据现代汉语中的修辞特点,结合诗句进行辨析。诗歌中的修辞一般很鲜明,但问题在于,即使是语用中的常见手法都经常出现误判,所以这类试题常会失分。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十四夜月与李二献吉①饮
    王九思
    万户秋风砧杵哀,殊方今夕故人来。
    竹间凉露潇潇下,楼上浮烟细细回。
    地僻柴门无过客,家贫樽酒有余杯。
    疏帘碧簟须同醉,明月青天为尔开。
    【注】①李二献吉:即明代文人李梦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万户秋风砧杵哀”中“哀”字奠定了全诗表达哀伤之情的基调。
    B.“殊方今夕故人来”,诗人在异乡为客却突有故人来访,写出了真挚的故旧感情。
    C.颔联描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既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也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高雅性情。
    D.颈联“家贫”句化用了杜甫的“樽酒家贫只旧醅”,但表达的意味有所不同。
    (2)这首诗的尾联颇具艺术感染力,请分别从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A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疏帘”“碧簟”应当与诗人及其友人共饮同醉,明月、青天也为他们打开秋天的清朗夜景,这样写使宴饮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②借景抒情,以对饮正酣时明月朗照的画面作结,表达了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奠定了全诗表达哀伤之情的基调”错误,“万户秋风砧杵哀”点明与李梦阳对饮的时间,也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从下文可以看出故友来访,诗人与之相饮甚欢,以此可知全诗并非表现哀伤之情。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疏帘和碧席与友人和我一起饮酒到醉,明月、青天也为友人你展现秋天至美的景象。
    诗句赋予无生命的疏帘、碧席、明月、青天以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疏帘”“碧簟”应当与诗人及其友人共饮同醉,明月、青天也为他们打开秋天的清朗夜景,它们都参与到宴饮中来,这样就使宴饮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热烈的气氛溢于言表。
    疏帘、碧席、明月、青天,意境温馨、疏朗而飒爽,诗句借景抒情,既表达与友人宴饮的欢乐,又以对饮正酣时明月朗照的画面作结,表达了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榴歌
    皮日休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①千万粒。
    [注]①水精:即水晶。
    请分析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案】运用比喻,并结合湘娥泣竹的典故,把石榴晶莹的果实比作冰壶含露和湘娥的眼泪,将石榴果皮裂开后露出的果实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前句写石榴的形状像玉刻的冰壶,晶莹的果实像冰壶含露,凸显石榴果实的晶莹;后句运用湘娥泣竹的典故,是说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把石榴果实比作湘娥的眼泪,写出了石榴籽的晶莹剔透的特点。颈联形象地刻画了石榴成熟时石榴籽晶莹剔透之美。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歌
    陆游
    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
    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
    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
    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
    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
    【注】此诗作于1182年,诗人正谪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两句写尽草书之气势神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①比喻新颖奇特,以“神龙战野”“奇鬼摧山”比喻草书纵横飞舞之笔力、形态,尤为形象入神。②“昏雾腥”运用通感,以嗅觉写视觉,增强了真实感。③运用夸张,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与上句共同形成一种气氛,将草书的狂放神韵充分显示了出来,形神兼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两句是写草书的气势神韵,结合修辞分析效果的时候应凸显这一点。
    首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修辞分析效果。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这两句形容草书笔力遒劲,飞舞驰骤,象神龙战于野外,一片昏雾中还散发出血腥的气味,又象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
    这两句将草书纵横飞舞的笔力、形态比作 、“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可见气势之盛、力道之足。而“昏雾腥”则使用通感,草书纵横飞舞是视觉所见,而“腥”是嗅觉所闻,用嗅觉来写视觉。“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太阴黑”,诗人用这些现实生活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来形容草书之气势,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草书时的精神状态和所作草书的气势与神韵。
    变式2 借代、想象、联想
    特别提示
    一般情况下,出现联想想象时,还要考虑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作为常见考点,学习时应建立体系意识;但是,也要明确诗歌中将“表现技巧”“艺术手法”作为考查点也十分正常,故不能将“修辞”与其他手法割裂开分析、掌握、解题。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感怀
    戴叔伦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①异昔游。
    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
    东皇②去后韶华③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注]①剩水残山:原指人工开凿的池塘和假山,后来也用以指国土分裂,山河不完整。②东皇:司春之神。③韶华:春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同时也点明了诗歌内容:抒发暮春时节的情怀。
    B.杜宇凄凉的叫声就已勾起诗人漂泊之愁,登楼眺望更增思乡怀远之情。
    C.“歌扇”“舞衣”两词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往昔的欢乐美好时光。
    D.诗歌通过春天的逝去揭示出时光的流逝,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怀。
    (2)这首诗在艺术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助典型意象抒发情感。诗人选取了“杜宇”“落花”“飞絮”“歌扇”“明月”“舞衣”“彩云”等典型意象表达情感,含蓄委婉。②运用借代,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诗人以“歌扇”“舞衣”代女子,既简洁又直观,情韵悠然。③巧用对比,强化情感。昔日游览时的落花飞絮、多情女子、美好情怀和今日的孤寂飘零、凄凉寒冷形成对比。④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事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感怀。比如“杜宇声声唤客愁”“落花飞絮成春梦”,通过杜鹃鸟的啼叫和落花飞絮的景象,渲染了暮春时节的哀愁氛围,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互相映衬。⑤运用典故。诗中运用了典故,如“杜宇”指杜鹃鸟,传说杜鹃鸟的啼叫声中含有“归去来兮”的悲鸣,象征着思乡之情;“东皇去后韶华尽”中的“东皇”指春天的主宰,春天过去了,韶华也随之消逝,借用典故表达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歌扇’‘舞衣’两词运用了拟人修辞”错误,“歌扇”“舞衣”两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二者均代指舞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借助典型意象抒发情感。诗人选取了“杜宇”“落花”“飞絮”“歌扇”“明月”“舞衣”“彩云”等暮春的典型意象表达情感,“杜宇声声唤客愁”,以杜鹃鸟的叫声象征离愁别绪;“落花飞絮成春梦”则通过落花飞絮的形象暗示春天即将结束,时光易逝,表情达意含蓄委婉。
    ②运用借代,形象生动,富有美感。“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中诗人以“歌扇”“舞衣”代舞女,描写了舞女拿着扇子月下起舞的美姿,舞毕收起彩云一样的衣服的舞姿,描写既简洁又直观,使舞女的情韵悠然而现。
    ③巧用对比,强化情感。“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这两句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将往日的美景与眼前的残破景象相对照,昔日游览时的落花飞絮、多情女子、美好情怀和今日的孤寂飘零、凄凉寒冷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叹。
    ④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事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感怀。比如“杜宇声声唤客愁”“落花飞絮成春梦”,通过杜鹃鸟的啼叫和落花飞絮的景象,渲染了暮春时节的哀愁氛围。“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这里“歌扇”和“舞衣”都是往日欢愉场景的象征,而“明月”与“彩云”的形象则分别代表了过去的美好和消散的快乐,以此来表达时光流逝后的物是人非。诗句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情感与景物互相映衬。
    ⑤运用典故。诗中运用了典故,如“杜宇声声唤客愁”中的“杜宇”指杜鹃鸟,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死后化作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杜鹃鸟的啼叫声中含有“归去来兮”的悲鸣,象征着思乡之情;“东皇去后韶华尽”中的“东皇”指春天的主宰之神,“东皇去后”指春天过去了,“韶华尽”指韶华也随之消逝,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注】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青房:莲蓬。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秋莲顾影自怜、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
    B.颔联“江清月冷”的环境,为秋莲的枯萎衰败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
    C.颈联用借代修辞,写出了秋莲被秋风摧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D.作者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身世,旨意幽深,回味绵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颈联用借代修辞”错误。颈联是说“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诗人借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来表达自己难以保全晚节的凄凉和无奈之情,这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故选C。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眉山王宣义①(节选)
    黄庭坚
    儿无饱饭尚勤书,如无复裈且著襦。
    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
    林间醉著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②。
    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③?
    【注】①王宣义:苏轼妻叔王淮,曾任宣义郎,故称。②追呼:指吏胥到门号叫催租,逼服徭役。③黄垆:犹黄泉。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答案】①运用借代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万钉围腰”代指高官厚禄,“富贵安能润黄垆”运用反问表达诗人的态度。②这两句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看破功名富贵的洒脱,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王宣义悠游自在的归隐生活的赞许。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意思是:万钉宝带的高官也不要爱它,富贵哪能滋润黄泉下的硬土。万钉宝带,运用借代,意味着高官厚禄,其人并不爱慕。“黄垆”即黄泉之土,《列子·杨朱篇》:“馀名岂足润枯骨。”黄庭坚稍加点化。末句“安能”运用反问句式,令人起无穷之思。言外之意是,能像这样啸傲于林泉之下,便足以快慰平生,功名富贵有什么用呢? 诗人看破功名富贵,向往归隐生活,不慕荣华,悠游自在。
    4.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
    刘长卿
    伏波初树羽②,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④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⑤国,迎舟拜使臣。
    [注]①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②伏波:汉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③静川鳞:使水族安息,比喻施行政务。川鳞,水中的鱼,喻边民。④苍梧,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并入楚地设苍梧郡。⑤文身:在人体上刺花纹。古时南方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后用以指偏远地区的百姓。
    这首诗联想丰富,想象精妙,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①由友人所“赴”之“岭”,联想到汉代曾经平定岭南推行文教的伏波将军,进而联想到友人将要在岭南接力伏波施行政令,想象瑰丽。②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翻山越岭、向“远人”问路的情景,表现了友人赴任途中的艰辛。③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所治之所的美好环境。④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到任后受到治所人民热烈欢迎的动人场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以及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题目是“送独孤判官赴岭”,首联写“伏波初树羽,待尔静川鳞”,伏波是汉代名将马援,曾平定岭南。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此联中,作者由友人所“赴”之“岭”,联想到汉代曾经平定岭南推行文教的伏波将军,进而联想到友人将要在岭南接力伏波施行政令,想象瑰丽。
    颔联写“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岭海看飞鸟”句写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翻山越岭,“天涯问远人”句写向“远人”问路的情景,表现了友人赴任途中的艰辛不易。
    颈联写“苍梧云里夕,青草嶂中春”,写出了作者送友人赴岭后,这里的美好景色,即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所治之所的美好环境。
    尾联写“遥想文身国,迎舟拜使臣”,写遥想偏远地区的百姓,一定在热烈的欢迎着我的朋友独孤判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到任后受到治所人民热烈欢迎的动人场面。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①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注】①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试分析“试煮落花泉”一句是如何运用联想的意义丰富诗歌的意蕴的。
    【答案】①“试煮落花泉”的本来意义是指用飘着落花的泉水来煮茶,由此可联想到茶中弥漫着花香,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
    ②由“落花”可联想到暮春时节,与首联的“春山谷雨前”相承接,符合联想的时间规律,同时也让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感。
    ③“煮落花泉”是为了招待“邻院客”,由此可联想到邻里因之间的友善和温情,并感受到其中的人情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试煮落花泉”一句是花香与茶香的交融,“落花”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和花朵的芬芳,而“泉”则代表了清澈与纯净,将这两者结合,可以联想到茶水中融入了花香,使得茶香更加浓郁且富有层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②“落花”作为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特别是与首联“春山谷雨前”相呼应,构成了从早春到暮春的时间流转,这种时间的流转不仅符合自然规律,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从而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③“试煮落花泉”不仅仅是为了自享,更是为了“招邻院客”,这一行为体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的友善和温情。在古代社会,邻里之间的交往往往建立在相互帮助和分享的基础上,诗人用茶来招待邻里,不仅是对茶的喜爱,更是对人情之美的赞美和追求。
    变式3 修辞对比赏析
    分析方法
    ①分别辨识不同诗歌、不同诗句各自使用了何种修辞;②对比分析,明确方法、效果上的异同;③按照题意要求,组织答案回答问题。
    特别提示
    手法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不同角度进行归纳、记忆、分析;但是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完全割裂开。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调
    辛弃疾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①坐上,更对鸱夷②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③。
    【注】①滑稽:流酒器,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②鸱夷:一种皮制的酒袋,容量大,可随意伸缩、卷折。③秦吉了:鹩哥,八哥。
    同为辛词,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艺术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点:本词以物喻人,用三种酒器、一种药、一类鸟喻趋炎附势、唯命是从的在朝官僚,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答拟人、反语酌情)《永》借典抒怀,用多个典故表达自己渴望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相同点:对比。本词将自己和官僚们进行鲜明的对比,对官场丑态进行辛辣地讽刺;《永》将刘裕和刘义隆的行事和结果、沦陷区百姓今昔的情形作鲜明的对比,表达无限感慨和沉痛之情。
    【解析】辛弃疾的《千年调》通过描写庶庵小阁的“卮言”,讽刺了官场中那些随波逐流、阿谀奉承的小人。词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讽刺手法,如“滑稽”“鸱夷”等意象,形象地刻画了这些人见风使舵、虚情假意的丑态。词人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种世俗风气的鄙视和无奈,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整体风格幽默讽刺,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不同点:
    本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情描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开头二句“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借取卮酒的形象,揭示势利小人的丑态,在人前满脸堆笑,一团和气,甚至低头折腰,拜倒身子。然后,又联想到另外两种酒器,和一种中草药:滑稽,古代的流酒器,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鸱夷,古代皮制的口袋,用以盛酒,伸缩性大;甘国老,即甘草,能调和众药,医治多种疾病。下片中提到“秦吉了”,鸟名,鹩哥,也写作了哥,《本草纲目·禽部三》说它“能效人言”,本篇词的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看他们这些学舌的吉了鸟,“学人言语”学得多么精巧,所以才能得到权贵人物的钟爱,把它们豢养起来,代人言语,供人欣赏。词人引譬连类,取以上三种酒器、一种药材、一类鸟,说是在酒席上,那“转注吐酒,终日不已”的流酒器,对着能够随意伸缩、卷折的皮酒袋,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而寒热随人,八面灵珑,专和稀泥,折中调和的,还有那被人称作“国老”的中药甘草;以物喻人,进一步挖苦了趋炎附势、唯命是从的在朝官僚,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典抒怀,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相同点:
    两首词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词中,“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与上片描述的丑类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使酒”,乃是一种愤激之语,无非是说自己年少气盛,借酒骂驾,不会察言观色,总是直来直去,不懂逢迎拍马,所以不讨人喜欢。“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这是词人在说反话。在官场中要顺从、虚伪才能讨得君主的欢心,这个道理,词人现在才明白。但是要效仿这些人,词人却正好不擅长。词人此处的自嘲和上文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沦陷区百姓“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今昔作对比,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将刘裕和刘义隆的行事和结果、沦陷区百姓今昔的情形作鲜明的对比,表达无限感慨和沉痛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小松
    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乙】韩山书院新栽小松
    丘逢甲②
    出林鳞鬣尚参差,已觉干霄势崛奇。
    只恐庭阶留不得,万山风雨化龙时。
    【注释】①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
    ②丘逢甲(1864-1912),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写此诗时任韩山书院主讲,致力于国民教育。
    请从修辞角度,用简明语言鉴赏甲乙两首诗歌。
    【答案】甲诗:拟人手法,写小松即便埋没深草,也勇敢坚强地“刺”出头来,逐渐高于蓬蒿;对比手法,对比时人不识小松栋梁之材与成长为大松后才重口称赞的态度,表达对于人才被忽视埋没的惋惜;夸张手法,“凌云”写出了松树成长后高大挺拔的气势。
    乙诗:借代手法,以鳞鬣代指松树,形象地写出松树奇崛的外形与如龙般的气势;夸张手法,把松树成长想象成风雨化龙,流露出作者对小松未来成长的期待之情,寄寓作者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甲诗把小松拟人,说“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四句把时人对待小松和大松的态度进行对比,借物喻人,写出因少有识才之人,以至于很多人才在还未成长之前如同小松一般被忽视摧残,以至于埋没。“凌云”是夸张手法,写出松树成长后参天之势。
    乙诗用了借代手法,“鳞鬣”本指龙的鳞片和鬣毛,因松树皮一块块如同鳞甲,故用此来代指松树,同时借助其外形如龙鳞的特点,也写出了小松直冲云霄的气势;“万山风雨化龙时”夸张、想象,想象松树将来有一天会在风雨万山之中如龙一般腾飞成长,寄寓作者对松树成长的无限期望。明确诗句意思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联系作者经历遭遇、作品意象等明确诗句的主要意思。
    辨析具体手法
    能够依据题意辨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结构等,明确其特点和具体运用。
    赏析作用效果
    注意联系诗歌,尤其是关键诗句,分析具体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
    规范组织答案
    分点分条,清晰明确地组织答案。注意设问的形式,要针对题目进行作答。
    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有感染力。
    拟人
    生动形象,亲切自然。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有表现力。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严谨、周密。抒情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
    感觉互换,生动可感,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明确诗句意思①
    本诗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荔枝的美丽与珍贵。诗中通过对荔枝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色香味的诱人。诗人以荔枝寄托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尾联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种植荔枝的担忧,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亲切感。
    辨析具体手法
    (1)“银印”代指杨使君——借代②。
    (2)“红透青笼实可怜”“对公银印最相鲜”“映我绯衫浑不见”——对比③。
    (3)“红透”——夸张。
    赏析作用效果
    (1)银印是官员身份的象征,诗中用“银印”来代指杨使君,这种借代的手法避免了直接称呼杨使君的官职,给人一种委婉的感觉。同时,“银印”这个词本身就有高贵、权威感,暗示杨使君的地位和身份不凡。荔枝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水果,诗中提到荔枝要寄给杨使君,荔枝的珍贵与杨使君的高贵身份相呼应,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和谐。
    (2)诗中描写荔枝“红透青笼实可怜”,突出了荔枝的鲜红颜色,而“对公银印最相鲜”则将荔枝的红色与杨使君的银印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荔枝的鲜艳程度,使读者直观感受到荔枝的美丽。“映我绯衫浑不见”一句,绯衫是一种红色的衣服,与荔枝的颜色相近。然而,诗中却说荔枝的红色使得诗人的绯衫不那么显眼了,进一步突出了荔枝的鲜艳程度,也表现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3)诗中用“红透青笼实可怜”来形容荔枝的颜色,“红透”一词夸大了荔枝的红的程度,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荔枝的鲜艳欲滴,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夸张修辞使荔枝的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赞美之情。
    规范组织答案
    (1)借代,借“银印”代指杨使君的官职和身份,使诗句更加含蓄,也暗示了荔枝的珍贵和诱人,与杨使君的高贵身份相映衬。
    (2)对比衬托,通过将荔枝的鲜红和友人的银印进行对比,以及诗人绯衫的衬托,突出了荔枝的鲜艳程度。
    (3)夸张,通过夸大荔枝的红透程度,不仅增强了荔枝色彩的生动性,还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类型
    解释
    示例
    ‌以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的显著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本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用“朱门”代指显贵之家
    ‌‌以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指船
    ‌以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事物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中,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
    ‌以专名代本体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来替代本体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中,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
    ‌以材质代事物
    用制作某物所用的工具或材料来替代该物本身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的“丝”和“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在本句中代指奏乐的声音
    ‌以形象特征代人
    用人的形象特征来代替具体的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和“垂髫”分别为老人和小孩的形象特征,这里分别用它们来代指老人和小孩‌
    ‌以衣着特征代人
    用人的衣着特征来代替具体的人或身份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布衣”本是古代庶人之服,这里用平民的衣着特征来代指平民
    对比
    衬托
    定义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事物或情感,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次要事物来作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特点
    对比的双方通常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反差,突出事物的特点。
    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且类属通常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有主次、偏正之分,一方是陪衬,一方是主体。
    衬托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
    形式
    动静对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虚实对比,如“去年共依秋千,今年独上栏杆。”(陈允平《清平乐·凤城春浅》)
    今昔对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正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反衬,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乐景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相关试卷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练习,共18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