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
- 02 古诗中的意象(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3 古诗内容理解(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5 古诗中的表达方式(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6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01 古诗中的形象(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1 古诗中的形象(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01古诗中的形象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01古诗中的形象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综述:古代诗歌阅读中的形象分析
考点解读:概括诗歌的诗人形象与主人公形象
变式突破:1.分析人物形象;2.分析描写形象的方法
此类试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需要明确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景物、事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正确理解“意象”,依据意象,体会意境,感知形象,分析意蕴,体悟情感,进行赏析。
解题的步骤一般是:
概括诗歌的诗人形象与主人公形象
人物形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既可以是诗中的具体人物。
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直接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再如,卢纶《塞下曲》描写了一位将军夜猎,展现了将军的神勇和射术之超群。
诗人形象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形象。
例题一练通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请结合本诗前四句,简要分析作者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如何塑造的?
①《金错刀行》是一首七言歌行,全篇咏物言志,借赞美金错刀以寓诗人抗金报国之志。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此篇题旨,表达国家必胜的豪情壮志。此诗歌在用韵上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
②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题目要求“结合本诗前四句”,如何确定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各一层呢?
一、二句先描绘宝刀外观之美。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然后描绘宝刀内质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这是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这两句诗直言所托之物,故而不必拆分。
三、四句意蕴丰富,第三句“丈夫五十功未立”,直接而慷慨地陈述,大丈夫已经到了五十岁,可是还没有建功立业,刻画了年过半百,却未能建功立业,或建立功业地希望渺茫的落寞英雄形象;第四句,不再概述,而是细节描写,“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据此拆分为两点组织答案。
变式1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方法
①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遭遇、生平、背景等分析;②正面描写,结合诗句中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分析人物特征;③侧面描写,结合景物的衬托、物象的象征等进一步理解人物。
特别提示
诗歌中的人物,一般无法像小说中那么细致、立体、饱满,需要进一步补充,这就需要基于诗句片段展开正确的联想和想象。
补充知识
常见人物形象及分析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永倅周敦颐虞部①
赵扑
君去濂溪湖外行,伴藩仍喜便乡程。
九疑②南向参空碧,二水③秋临彻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已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
【注】①“永倅”即永州通判,周敦颐以虞部员外郎的身份调任永州通判,永州与周敦颐的故乡道州紧邻。②九疑:指九嶷山,在道州。③二水:指潇水与湘水,二水会合于永州。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笔下周敦颐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热爱故乡,热爱故乡的山水。周敦颐调任永州,因和故乡道州紧邻而高兴,可见其思乡情重。②才华横溢,热爱生活。周敦颐“诗笔不闲”,笔耕不辍。③治理有方。“讼庭无事”“洽民情”体现出周敦颐关注民情,爱护百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标题和注释①可知,周敦颐调任永州,永州与周敦颐的故乡道州紧邻,周敦颐因任职地故乡紧邻而高兴,可见他思乡情重,塑造了周敦颐热爱故乡,热爱故乡的山水的形象。
“诗笔不闲真吏隐”句中“吏隐”意为: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此句是说周敦颐虽然居官,但是他依旧笔耕不辍,塑造了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忙于政务,但仍是一个才华横溢,热爱生活的诗人。
“讼庭无事洽民情”,意为:周敦颐审理讼案合乎民情,体现周敦颐关注民情,爱护百姓,表明了周敦颐是一个治理有方的官员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①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②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③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④令人悲。
【注】①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②豪右:豪族。③白直:泛指官府吏役。④夭阏:在这里意为摧残,折磨。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答案】可亲可敬的官吏形象:
①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造福百姓的责任感;
②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③鼓励百姓努力耕织,劝勉按期缴纳军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交代了诗人留宿菊潭、察问民情的起因。诗人首先怀着十分歉疚的心情自责。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然而国事艰危,乡民贫困,新官上任,百事待举,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乡民带来丰厚的惠利,很不容易。诗人十分痛切地自责其对不起乡民父老,表现了一位深入乡间体察民情的贤良官吏急于为民造福的责任心。
其实诗人也并不是没有采取一些措施给县民带来惠利,“我虽禁吏出”就是约束下官不得鱼肉乡民的证据。诗人与老者交谈,先问豪右欺凌:你们乡中的孤苦贫穷的人,有没有被豪族欺负?互相争执的是什么人?经常殴斗的又是哪一个?连用三个问句,足见出诗人对民情关心之细微,压抑豪强,整治民风的意愿的急切。再询吏胥骚扰。写出诗人见贤思齐、责己之严和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诗末八句,就转向对军租之事的劝勉。先鼓励田父努力耕织,避免寒饥;接着劝勉按期缴纳,不可误期。诗人反复叮咛“切莫违”“不可违”的原因正在于他不愿田父受鞭朴、被折磨。
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位亲民之官,深知人民的疾苦。诗人体恤民力,对百姓谆谆告诫,可谓可亲可敬。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结合诗歌内容赏析“渔翁”这一形象。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远离世俗、孤高神秘的渔翁形象。
首先描写了他日常生活图景,“汲清湘”和“燃楚竹”有超凡绝俗的感觉,象征着孤高的品格。
然后通过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这样的奇趣,写出了清寥神秘的境界,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寂寞的心境。
最后描写渔船进入中流,回首山巅上浮动的白云的景象。诗人借此寄托被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远离世俗、孤高神秘的渔翁形象。
一、二两句写渔翁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这对渔翁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清澈的湘水、楚地的翠竹,这些意象象征着渔翁的超凡绝俗与孤高的品格。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山水顿绿;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渔翁消失不见。作者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
五、六两句写日出以后,开阔的画面。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在传统文学中,渔翁这一形象往往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象征着超脱世俗羁绊的隐逸文人。柳宗元写这首诗以渔翁自喻,借渔人的形象展示来表达自己虽遭贬谪,但依然对恬淡闲适生活和自由自在的人生充满憧憬与向往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①
柳宗元
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②。
三亩空留悬磬室,九原犹寄若堂封③。
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④。
【注】①刘二十八:指刘禹锡。吕衡州:指吕温,河中人。李:李景俭。元:元稹。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赞同革新的吕温死于贬所衡州,被贬于朗州的刘禹锡作诗吊唁,被贬在永州的柳宗元也写诗哀悼,并将诗寄给了李景俭、元稹。②景钟:大钟。古人在钟上刻写铭文以记述其功德。③九原:指墓地。寄:暂时寄葬。若堂封:指方而高的坟墓。④元龙:陈登的字。据史载,荆州牧刘表曾与刘备、许汜等人评论天下人物,刘备极力推崇陈登。
请结合诗歌内容,对吕衡州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①才华突出。他的文章能够青史留名。
②为官清廉。他死后室如悬磬,空无所有。
③功业未就。他尚未建立能够刻写在大钟上的功业便客死异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吕衡州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要结合中间两联内容。
由“只令文字传青简”可知,文章书于青简、传流后世,算是人生之一幸。吕衡州留下一些诗文,足见其文采出众。
磬是一种中间空虚的打击乐器。“悬磬室”用来形容屋里空无所有。“三亩空留悬磬室”既写出了吕衡州的清贫,也透出了吕衡州的廉洁:死后仅留下宽约三亩的室内空空的院落。
“不使功名上景钟”“九原犹寄若堂封”两句可知,吕衡州没有在政治上留下不朽的功名,就客死他乡,连棺材还寄在异乡,无力迁回故土。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园,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请结合诗歌颈联,概括诗人的形象。
【答案】①体弱多病,怀念故土家园。
②心忧百姓,正直清廉,无力改变百姓流离失守的状况却坐食朝廷俸禄而惭愧不已。
③在辞官归家和尽忠职守之间进退两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身多疾病思田园”写到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可见诗人体弱多病,怀念故土家园。
“邑有流亡愧俸钱”写到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可见诗人心忧百姓,正直清廉,无力改变百姓流离失守的状况却坐食朝廷俸禄而惭愧不已。
颈联写到诗人身体多病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写出了诗人在辞官归家和尽忠职守之间进退两难的处境。
变式2 分析描写形象的方法
分析方法①依据诗歌意思,明确人物形象;②分析描绘,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③按照题意要求,组织答案。
特别提示手法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不同角度进行归纳、记忆、分析。
补充知识古代诗歌描写人物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面描写:
直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行为、神态、心理、语言、处境、遭遇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例如,王昌龄的《闺怨》中,通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等句,直接描绘了闺中少妇的外貌和动作,表现了其无忧无虑的特点。
2.侧面烘托:
借助环境、景物或其他人物的描写,来间接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通过描绘重阳佳节的景象,间接烘托出诗人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3.反面衬托:
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对立或相反的人物、事物或情境进行描写,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这种方法在古典诗歌中也很常见,通过对比来强化主要人物的特点。
4.借物喻人:
借助某种物体或景象来比喻人物,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情感。如屈原的《离骚》中,美人形象就是自喻之词,通过美人的遭遇和命运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5.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代诗人还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人物,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牧在《秋夕》中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宫廷的盛况,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少年行二首
王贞白
其一
游宴不知厌,杜陵狂少年①。
花时轻暖酒,春服薄装绵。
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
鲁儒②甘被笑,对策鬓皤然③。
其二
弱冠投边急,驱兵夜渡河。
追奔铁马走,杀虏宝刀批④。
威静黑山路,气吞清海波。
常闻为突骑,天子赐长戈。
【注】①杜陵少年:泛指富贵人家子弟。②鲁儒: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③皤然:头发斑白。④批:损坏。
两首诗歌分别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塑造了什么样的少年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首主要通过典型的行为描写,如“戏马”“斗鸡”等,塑造出一位纵游享乐、狂放不羁的富家少年形象。②第二首主要使用夸张的方法,通过对少年“威”能“静黑山路”,“气”能“吞清海波”的夸张体现,烘托出一位戍边远征、肩负重任、英勇爱国的少年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塑造手法的把握能力。
“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意思是在上林苑戏马,在寒食天斗鸡。上林苑本是帝王游玩、打猎的地方,而这些富家少年去在这里戏马。寒食节本来是为纪念介子推的忠义,而这些富家子弟却在寒食节斗鸡。诗歌通过“戏马”“斗鸡”等典型的行为的描写,塑造出一位纵游享乐、狂放不羁的富家少年形象。
“威静黑山路,气吞清海波”意思是威严能够让黑山路安静,气势能够吞得下清海的海水。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对少年“威”能“静黑山路”,“气”能“吞清海波”,烘托出一位戍边远征、肩负重任、英勇爱国的少年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罗隐①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鸶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鸶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
②罗诗“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意思是不要再向人们夸赞自己如何如何洁白,你自己也经常有想吃鱼的念头呀!那些贪婪而又“此地无银三百两”者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般慈和,虽然像鹭鸶有“素白”的外表,但也如鹭鸶那样,“羡鱼心”比谁都来得厉害。诗十分含蓄,一个“羡”字,力能扛鼎。作秀的贪官,你最终能骗得了谁,又能骗多久呢?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过平原①作(节选)
文天祥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②。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威京③。
唐家再造李郭④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⑤,心归朝廷气不慑。
「注] ①平原:唐代郡名。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在此地任太守。此涛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在押解至大都逢中所作。②夏盟:天宝年间,颜真卿的史长颜真卿等人起兵,绝以连兵断安禄山归路,以缓共西侵之谋,河北十七郡响应。③威京:代指长安。④李郭:指李光粥、郭子攸,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首领。⑤颜真聊曾为常山太守,史思明攻陷常山,颜真卿怒骂不断,被断舌受剐刑而死。
诗歌塑造颜家兄弟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环境烘托。一朝叛军起事,大江以北城池不保,写出当时的情势严重,突出颜家兄弟的勇气、果敢,铁骨壮节。②通过他人行为侧面烘托。叛军听到夏盟要断其归路,不敢进攻咸京,侧面烘托出颜家兄弟的威慑力。③衬托。将颜家兄弟与唐朝名将李光弼、郭子仪相提并论,衬托颜家兄弟的业绩同样非凡。④正面描写。“奋戈起”表现了颜家兄弟奋勇抗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等角度加以分析。
诗歌第三、四句“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意思是一朝叛军起事,大江以北城池不保。作者通过描写当时的情势严重,烘托出颜家兄弟的勇气和果敢,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
诗歌第七、八句“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威京”写叛军听到夏盟要断其归路,不敢大举进攻咸京,作者通过写贼兵的恐惧害怕侧面烘托出颜家兄弟的威慑力。
结合注释④和诗歌第九、十句“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可知,李光粥、郭子攸十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首领,功劳巨大;颜家兄弟在阻止安史之乱中以连兵断安禄山归路威慑力极大,作者将颜家兄弟与唐朝名将李光弼、郭子仪相提并论,衬托颜家兄弟的业绩同样非凡,所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衬托。将颜家兄弟与唐朝名将李光弼、郭子仪相提并论,衬托颜家兄弟的业绩同样非凡。
结合注释②和第五句“公家兄弟奋戈起”可知,颜真卿兄弟牵制了安禄山的兵力,使之不敢长驱西侵长安,“奋戈起”从正面表现了颜家兄弟奋勇抗敌的勇敢形象,所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读诗题和作者
依据题目明确题材、主旨,然后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遭遇、生平、背景等思考。
分析诗歌意象
分析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明确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联系全诗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
结合诗句分析
注意诗句的各种艺术手法,分析特征,要注意诗歌中的形象,一般不像小说、戏剧中细致、立体、饱满,需要基于诗句片段进行联想和想象。
规范组织答案
分点分条,清晰明确地组织答案。注意设问的形式,要针对题目进行作答。
读诗题和作者
《金错刀行》是一首七言歌行①,作者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②。
分析诗歌意象
前四句主要赋咏对象是金错刀,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
结合诗句分析③
(1)前两句托物起兴、以物衬人,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映衬品行高洁、才能卓越的英雄形象。
(2)第三句“丈夫五十功未立”,直接而慷慨地陈述,大丈夫已经到了五十岁,可是还没有建功立业,刻画了年过半百,却未能建功立业,或建立功业地希望渺茫的落寞英雄形象。
(3)第四句“提刀独立顾八荒”,则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丈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提刀独立”“顾八荒”等细节,刻画了虽然内心感伤,但是依然祈求能够一展抱负、杀敌立功的豪迈的英雄形象。
规范组织答案
(1)前两句以物衬人,通过对宝刀描写,映衬品行高洁、才能卓越的英雄形象。
(2)第三句慷慨直陈,刻画了年事已高却未能建功立业的落寞英雄形象。
(3)第四句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提刀独立”“顾八荒”刻画了内心伤感、但仍渴望杀敌立功的豪迈的英雄形象。
形象示例
分析解读
思妇形象
这类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她们因丈夫远游或出征而独守空房,情感上充满对丈夫的思念、牵挂,以及自己的孤独寂寞。
客居者形象
包括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他们常怀乡思远,对景伤情,情感上既有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也有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等。
军旅者形象
这类形象多为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他们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争,情感上既有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也有对戍边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对战争的悲壮和残酷的体悟。
隐居闲适者形象
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他们喜爱自然山水,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情感上表现出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的情怀。如陶渊明的《饮酒》中塑造的隐士形象。
登高者形象
包括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他们通过登高望远,表达各自的情感和志向,如思妇的孤独寂寞,青年的远大抱负,以及中老年者的壮志难酬等。
英雄形象
这类形象通常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英勇、豪迈、忠诚等品质。如卢纶的《塞下曲》中描写的将军形象。
美人形象
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形象还常被用作比喻,如比喻君王或自喻。如屈原的《离骚》中的美人形象即为自喻。
羁人形象
主要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描绘的诗人形象。
宫女形象
主要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的“怨”。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中的宫女形象。
征人形象
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的,也有写得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一)》中的征人形象。
悲士形象
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如李贺的《南园(其五)》中的悲士形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专题14诗歌鉴赏之形象(原卷版+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最新模考题组练8,十句描写了当时士林的普遍风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1 诗歌鉴赏之形象-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解析版),共16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