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生物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 生物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课件,共42页。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人教版 •生物•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1)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能概述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4种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生命观念、探究实践通过分析和讨论,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形态结构的异同点,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的进化关系和适应环境的意义科学思维通过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责任态度学习目标动物的分类动物(150多万种)分类依据:有无 。脊柱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一、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阅读课本P74-75,完成下表。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水水葵蛰珊刺细胞寄生虫: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涡血绦阅读课本P74-75,完成下表。刺细胞水水葵蛰珊寄生虫: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少数自由生活,如秀丽隐杆线虫;大多数是寄生生活,如蛲虫、钩虫、丝虫等。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涡血绦阅读课本P74-75,完成下表。大雨后,蚯蚓为何爬到地面上来?刺细胞水水葵蛰珊角质层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无肛门蛔线蛲钩丝大雨后,蚯蚓为何爬到地面上来?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涡血绦阅读课本P74-75,完成下表。刺细胞水水葵蛰珊角质层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无肛门蛔线蛲钩丝体壁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蚯沙蛭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人教版 •生物•七年级•上册•课件谢谢观看THANKS① 刺胞动物是辐射对称,扁形动物是两侧对称,这两种体型对于动物适应环境分别有什么有什么优势?② 如何判断某种动物是线虫动物还是环节动物?③ 昆虫的外骨骼对其生存有什么意义?④ 请查找资料说明从刺胞动物到扁形动物,再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是按照身体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序的。感觉与摄食中心运动中心容纳内脏器官头部胸部腹部附肢口器蝗虫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昆虫的特点:一对触角;两对翅; 三对足 《本草纲目》中有“蝉蜕”可入药的记载。成语有“金蝉脱壳”。这里的“蝉蜕”和“壳”是指昆虫的什么结构?作用: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外骨骼分节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生活在海洋中,因体表有棘而得名。无体节有环形体节体表光滑,有角质层体表有黏液,有刚毛或疣足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蠕动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昆虫身体上的外骨骼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盔甲”、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金蝉脱壳——外骨骼④查找资料说明从刺胞动物到扁形动物,再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是按照身体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辐射对称→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有口有肛门趋于专门化,更加灵活更加发达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简单→复杂二、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蝗虫啃食农作物,可引发蝗灾,会降低农作物产量甚至造成绝收。蛭会吸附在人的皮肤上吸取血液,它的唾液中含有蛭素。医学上可以用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不少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练习与运用1.判断下列关于生物生活环境、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是否正确。(1)刺胞动物生活在水中,其刺细胞可帮助捕获猎物。( )(2)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靠获取人或动物体内的养料生存。 ( )(3)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 ) √××有些生活在水中,如虾蟹。链接中考1.(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A. B. C. D.A2.(2024·广东·中考真题)非洲大蜗牛(下图)携带多种寄生虫。下列关于非洲大蜗牛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外套膜B.属于软体动物C.是病原体D.易使人感染寄生虫C3.(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雨后的校园里,常常会在靠近花坛的甬道上看到蚯蚓。关于蚯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蚯蚓喜欢雨后爬到地面觅食B.靠身体腹面的刚毛收缩爬行C.蚯蚓和沙蚕、蜈蚣都属于环节动物D.能疏松土壤、提高肥力,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D① 刺胞动物是辐射对称,扁形动物是两侧对称,这两种体型对于动物适应环境分别有什么有什么优势?② 如何判断某种动物是线虫动物还是环节动物?辐射对称,适应固着或漂浮生活,便于从各个方向获取食物或感知敌害刺激。两侧对称运动更具方向性,能迅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体节;刚毛或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