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图示解史,名师指津,学习情境,图解历史,社会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关注科举制度。 重点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以及特点。 重点
3.了解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 难点
数字识记·纲目概览
一个继承:唐承隋制
两个趋势:官僚政治发展日趋成熟、按财产征税的理念逐步确立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科举制(选官制度)、两税法(赋税制度)
时 空 定 位
知识点1 选官制度 封建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
1.魏晋九品中正制 以家世门第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1)创立: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发展
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________,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_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1)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____________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2 三省六部制 封建官僚体系的运转机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__________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________,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
(1)隋文帝时,________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________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______之职。
3.唐太宗时,完备三省六部制
(1)唐太宗时常给________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________。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________,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________。
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________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3 赋税制度 封建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
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租:即田赋,按亩征收粮粟;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________。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______,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________。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 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1)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________或布代役,称为庸。
(2)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________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1.【图示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名师指津】 教材“学思之窗”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思考: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试答:
3.【学习情境】 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
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答:
4.【图解历史】 租庸调制
5.【社会情境】 唐朝的户籍制度
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 914 705户,人口52 919 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 933 174户,人口16 990 386人。
思考:为此,唐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试答:
6.【学习情境】 评价两税法
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
思考:在这里,白居易是怎样评价两税法的?
试答:
7.【图解历史】 唐代税制
探究主题一 走向成熟——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
01 史料实证——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史料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导读] 根据史料“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可归纳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史料“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可归纳出分工明确;根据史料“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可归纳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02 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03家国情怀——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影响
(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为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3)文化上,科举考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4)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人群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仕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探究主题二 趋时更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01史料实证——唐代赋税征收的变化及特点
史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导读] “特点”要注意两税法实施以后我国赋税征收依据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变化。“原因”从当时土地兼并的加剧和政府的目的两个方面回答。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赋税征收的主要特点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02历史解释——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联系
(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
(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
(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标准征税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
03家国情怀——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及创新价值
[知识体系]
[必备术语]
1.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3.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的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4.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很多。
[典例]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尝试解答] ________
[通法悟道]
1.[2024·浙江诸暨高一检测]《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了段灼曾上表给晋武帝:“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已成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
B.选拔官员非常重视品德与才能
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并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
2.[2024·湖南张家界高一测试]下表是唐代部分出身可考的地方官员司法参军与司户参军的来源统计,据表可知唐代选官( )
A.科举出身占绝对主导
B.方式上的多元化倾向
C.仍为门阀士族所垄断
D.立足于强化中央集权
3.[2024·湖南益阳高一检测]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使官僚机构膨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4.[2024·湖南永州高一检测]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该税制( )
A.以均田制为基础
B.分夏秋两季征税
C.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
D.以货币地租形式为主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
2.提示: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3.提示: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5.提示:实行两税法,以增加财政收入。
6.提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知识点1
1.(2)①评定等级 (3)士族特权
2.(2)明经 武举 (3)相对公平 文化素质
知识点2
1.尚书省 决策
2.(1)中央 (2)草拟 宰相
3.(1)品位较低 (2)中书门下 工作效率 (3)具体政务
4.政治制度
知识点3
1.(1)粮和绢帛 (2)均田令 租调
2.(1)纳绢 (2)赋税
3.杨炎 户税 地税 秋季 财政收入 人丁
共研
探究主题一
1.提示: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探究主题二
1.提示: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财产、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精练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B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解析:由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的子弟把持着高官职位,因而它已经沦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故选A项;由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可知,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把门第作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重视品德和才能,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选官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官员的考核制度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朝部分地方官员出身于科举、门荫和其他等多种途径,说明唐代选官方式上的多元化倾向,故选B项;科举出身的司法参军较多,司户参军依靠门荫较多,说明科举出身并不占绝对主导,排除A项;科举制实施后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排除C项;强化中央集权是为了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而材料中选官途径多样,其中门荫入仕是凭先辈功勋循例做官,是贵族特权制度变异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据材料“一切政府法令……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唐朝相制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更加明确的政务分工,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选A项;“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说明唐代相制是建立在皇权强化的基础上,排除B项;唐朝的相制只是有限扩大了丞相机制,并未使官僚机构膨胀,排除C项;唐朝宰相制度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根据材料“永业田”“口分田”“租”“庸”“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排除B项;材料中的赋税制度没有与其他赋税制度进行对比,得不出“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排除C项;租庸调制征收的是实物,并不是货币,排除D项。
答案:A唐太宗时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________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________和殿试
唐玄宗时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目的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__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________,按田亩缴纳________,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一年分夏季和________两次纳税。
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____。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出身
科举
门荫(凭借祖先功勋循例做官)
其他
总计
司法参军
65人
47人
9人
121人
53.7%
38.9%
7.4%
100%
司户参军
24人
39人
13人
76人
32%
51%
17%
100%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图解历史,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图示解史,情境思考,名师指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基础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