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梳理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525477/0-17343426439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梳理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525477/0-173434264401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梳理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525477/0-173434264403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梳理,共53页。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知识点1】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化学科学的发简史2.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1)196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_______________,这是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2)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药________,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知识点2】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1.化学科学的含义特征2.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1)实验化学研究手段有波谱(如________光谱)、色谱、________、飞秒化学、原子示踪等。(2)理论化学以理论计算为主要手段,辅以计算机模拟。3.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成果——抗疟新药的发现【知识点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1.化学科学的发展、探索空间(1)微观层面上:操纵________和________,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2)能源和资源方面:人类能更好地处理能源和资源以及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3)材料科学方面:使各种新型________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进一步丰富人类的物质世界。(4)环境方面:化学科学将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________。(5)人体健康方面:化学科学可以让研究人员在________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2.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由于化学科学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使得化学同其他各学科的联系愈加密切,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使化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拓展,也使化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科学”。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知识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1)含义:观察是一种有________、有________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2)内容观察 eq \b\lc\{(\a\vs4\al\co1(直接观察\b\lc\{(\a\vs4\al\co1(眼看: 、 ,鼻嗅:物质的 ,耳听:物质变化时的声音,触摸:物质的温度变化)),借助仪器观察)) 2.实验法(1)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________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2)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________、________、溶液的浓度等条件。(3)实验的步骤3.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________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________和特性,并根据物质所属的类别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________。4.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________,认识物质性质间的______________。【知识点2】钠和钠的氧化物1.金属钠的物理性质2.金属钠的化学性质(1)金属钠与水的反应(2)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3.氧化钠和过氧化钠4.钠露置在空气中的变化银白色金属钠(Na) eq \o(――→,\s\up7(O2)) 表面变暗(生成Na2O) eq \o(――→,\s\up7(H2O)) 出现白色固体(生成NaOH) eq \o(――→,\s\up7(H2O)) 表面变成溶液(NaOH潮解) eq \o(――→,\s\up7(CO2)) 白色块状物质(生成Na2CO3·10H2O) eq \o(――→,\s\up7(风化)) 白色粉末状物质(生成Na2CO3)。第2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知识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知识点2】研究物质性质基本程序的应用实例——研究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1.Cl2的物理性质[注意] 闻氯气气味的方法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稍打开玻璃片,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2.Cl2的化学性质(1)与单质反应(2)与水反应(3)与碱反应①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Cl2与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3.液氯和氯水(1)氯水中各成分的性质(2)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比较4.次氯酸和次氯酸盐的性质(1)次氯酸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a(ClO)2的主要化学性质a.Ca(ClO)2的稳定性比HClO强。b.与酸反应生成HClO,作为漂白剂或消毒剂的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保存方法:漂白粉和漂粉精都要密封、避光并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1课时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摩尔质量【知识点1】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1.物质的量(1)概念: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通过它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体积等________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________的数量联系起来。(2)符号:________。[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在读、写时不能增、减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等。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1)标准:国际计量大会规定,l mol包含6.022 140 76×1023个基本单元(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或它们的组合)。(2)单位:________,简称:________。(3)符号:________________。(4)计量对象: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微观粒子。3.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的关系________。(1)物质的量是代表________的集合体。(2)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________的个数,是一个精确值。(3)6.02×1023也表示________的个数,它是一个近似值,如1 mol O2中含有NA个氧气分子,或者说约含6.02×1023个氧气分子。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________。2.符号:________。3.单位:________或kg·mol-1。4.数值:当以______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5.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n=________。6.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注意事项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和微粒数目之间计算的桥梁,已知物质的质量求其微粒数目或已知物质的微粒数目求其质量都是先转换成物质的量,再计算微粒数或质量,特别要注意微粒可能是分子,也可能是所含的原子、离子、电子等,直接代入公式时,各符号代表的微粒要统一。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知识点1】气体摩尔体积及关计算1.影响物质体积的决定因素[注意] 气体的体积不但与物质的量有关,而且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描述或判断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时,必须指明相关的温度和压强。2.气体摩尔体积(1)概念: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所占的体积。(2)符号:________________。(3)单位:________________和m3·mol-1。(4)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与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n=________________。3.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1)标准状况的含义:温度为________、压强为________。(2)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________。①1个条件:必须为标准状况。非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不一定是22.4 L。因此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一定要看清气体所处的状态。②1种状态:必须为气体,且任何气体均可,包括混合气体。如水、酒精、汽油、CCl4等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③2个数据:“1 mol”“约22.4 L”。4.气体摩尔体积的有关计算公式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eq \f(V,Vm) ②气体的密度ρ= eq \f(m,V) = eq \f(m,n·Vm) = eq \f(M,Vm) ③气体的分子数N=n·NA= eq \f(V,Vm) ·NA④气体的质量m=n·M= eq \f(V,Vm) ·M【知识点2】气体摩尔体积及关计算1.阿伏加德罗定律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关系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常用推论(1)同温、同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________;(2)同温、同压→气体的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________;(3)同温、同体积→气体的压强之比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________;(4)同温、同压、同体积→气体的质量与摩尔质量成正比→________。3.正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1)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适用对象是气体(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不适用于液体或固体。(2)“三同”定“一同”。同温、同压、同体积和同分子数,四“同”共同存在,相互制约,只要有三“同”成立,则另一“同”就必定成立。(3)“二同”定比例。温度、压强、气体体积、气体物质的量,若两个量相同,则另两个量成正比或反比。(4)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特例。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1】物质的量浓度1.物质的量浓度 稀释公式:c浓×V浓=c稀×V稀(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1)根据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c=________,可直接求出c。也可根据溶液的体积和密度求出溶液的质量,再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求出溶质的质量,进而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最后根据c=________,求出c。(2)熟悉物质的量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之间的关系。【知识点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相关物理量之间的知识网络建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气体体积(V)( )( )( )物质的量(n)粒子个数(N)( )质量(m)( )( )( )( )物质的量浓度(c)【知识点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100 mL 0.4 mol·L-1 NaCl溶液为例:(1)计算:根据nB=cB·V可知n(NaCl)=0.04 mol,则m(NaCl)≈2.3 g。(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8)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容量瓶不能用作长时间贮存溶液的容器),贴好标签。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知识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元素的存在形态(1) 元素的化合价: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3.元素的化合价如图所示是碳及其化合物“价—类”二维图,请填入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元素与物质、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知识点2】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1.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 (2)根据物质具有的性质分类物质 eq \b\lc\{(\a\vs4\al\co1(纯净物\b\lc\{(\a\vs4\al\co1(单质\b\lc\{(\a\vs4\al\co1( , )),化合物\b\lc\{(\a\vs4\al\co1( , , , )))),混合物)) eq \a\vs4\al(氧化物) eq \b\lc\{(\a\vs4\al\co1(酸性氧化物:能与 反应,,生成 和 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能与 反应,,生成 和 的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待学))) (3)其他分类方法 2.物质的性质(1)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以Fe为例) (2)非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以Cl2为例)(3)氧化物的化学通性(4)酸的化学通性(以H2SO4为例)(5)碱的化学通性[以Ca(OH)2为例](6)盐的化学通性(以Na2CO3为例) 3.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的流程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知识点1】分散系1.分散系 (1)几种分散系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2)按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固溶胶和气溶胶等。2.分散系的组合方式例如:①空气 ②云、雾③烟、灰尘 ④泡沫 ⑤牛奶、酒精的水溶液⑥Fe(OH)3胶体 ⑦泡沫塑料 ⑧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⑨有色玻璃、合金【知识点2】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eq \a\vs4\al(\x(丁达尔效应)\b\lc\{(\a\vs4\al\co1(定义: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 ,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 而形成的,应用:可用于鉴别, 和 ))) 2.电泳 eq \b\lc\{(\a\vs4\al\co1(定义: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微粒发生 ,原因:胶体的分散质 ,,吸附能力强,,吸附了 而带电荷,当胶粒,带正电向阴极移动,,当胶粒带负电向阳极移动,应用:工业上用于电泳电镀、,电泳除尘等)) 3.聚沉 eq \b\lc\{(\a\vs4\al\co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胶体形成 析出,条件\b\lc\{(\a\vs4\al\co1(① ,②加热,③搅拌,④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应用:盐卤点豆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等)) 【知识点3】Fe(OH)3胶体的制备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操作: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现 色。第2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点1】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微点拨:电解质的判断(1)前提:化合物;(2)条件: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具备其一即可);(3)结果:自身电离而导电。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知识点2】电解质的电离1.实验探究电解质的电离(以NaCl为例)2.电离(1)定义:电解质 或 时,解离成能够 的过程。(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①定义:用化学式和 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称为电离方程式。②书写方法:方程式左边为电解质的 ,右边为电解质电离出的 ,中间为“===”(电解质完全电离)或“⇌”(电解质部分电离)。例如:H2SO4===2H++SO eq \o\al(\s\up1(2-),\s\do1(4)) ;NaOH===Na++OH-;NaCl===Na++Cl-;NH3·H2O⇌NH eq \o\al(\s\up1(+),\s\do1(4)) +OH-。方法技巧:电离方程式中,离子所带电荷数一般可根据它们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来判断,且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第2课时 离子反应【知识点1】离子反应1.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2.离子反应(1)定义:在溶液中有 参加的化学反应。(2)实质:溶液中某种或某些离子的浓度发生了变化。(3)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点2】离子方程式1.表示:离子反应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例如,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2.书写步骤(以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为例) 3.意义(1)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2)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化学反应。4.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的核心在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时要从“两易”“两等”和“两查”入手: 5.“六看”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Fe加入盐酸中:2Fe+6H+===2Fe3++3H2↑(×)Fe+2H+===Fe2++H2↑(√)(2)看是否符合拆写原则如石灰石加入稀盐酸中:CO eq \o\al(\s\up1(2-),\s\do1(3)) +2H+===CO2↑+H2O(×)CaCO3+2H+===Ca2++CO2↑+H2O(√)(3)看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Na2CO3与稀硫酸反应:CO eq \o\al(\s\up1(2-),\s\do1(3)) +H+===CO2↑+H2O(×)CO eq \o\al(\s\up1(2-),\s\do1(3)) +2H+===CO2↑+H2O(√)(4)看是否遵守电荷守恒如钠与稀硫酸反应:Na+2H+===Na++H2↑(×)2Na+2H+===2Na++H2↑(√)(5)看是否漏掉参加反应的离子如Cu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SO eq \o\al(\s\up1(2-),\s\do1(4)) ===BaSO4↓(×)Ba2++SO eq \o\al(\s\up1(2-),\s\do1(4)) +Cu2++2OH-===BaSO4↓+Cu(OH)2↓(√)(6)看是否符合阴、阳离子的个数配比如Ba(OH)2溶液和稀硫酸反应:Ba2++OH-+H++SO eq \o\al(\s\up1(2-),\s\do1(4)) ===BaSO4↓+H2O(×)Ba2++2OH-+2H++SO eq \o\al(\s\up1(2-),\s\do1(4)) ===BaSO4↓+2H2O(√)【知识点2】离子反应的应用1.离子检验2.除杂和分离(1)除杂:利用CO eq \o\al(\s\up1(2-),\s\do1(3)) 除去溶液中的Ca2+的离子方程式: 。(2)精制食盐水:写出上述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子共存的判断(1)离子共存判断的“一个原则”离子共存判断实际是看离子之间能否反应,若反应,则不共存;若不反应,则能共存。(2)离子共存判断的“三种类型”①离子之间反应生成沉淀:如图连线的两离子之间。②离子之间反应生成气体:如图连线的两离子之间。③离子之间反应生成水或其他难电离的物质:如图连线的两离子之间。(3)离子共存判断的“两个隐含条件”①“无色透明”溶液不存在有色离子。②溶液的酸碱性。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关系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以上关系可表示如下:【知识点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表示同种元素的原子在转移电子前后变化的情况。例如:化合价升高,失去1e-×2,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到1e-×2,还原反应(1)基本步骤注意事项:①箭头、箭尾必须对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同种元素的原子②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③被还原的物质和被氧化的物质得、失电子总数要相等。巧记口诀:先标化合价,再看价变化;起止同元素,桥上标变化。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在反应物之间的转移情况。例如: (1)基本步骤注意事项:①单线桥表示反应物中变价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移)的情况;②不需标明“得到”或“失去”,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数目;③箭头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④单线桥箭头从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元素原子指向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元素原子。巧记口诀:先确定变价元素,再计算价态变化;桥上标明电子数,箭头指向要正确。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知识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1.氧化剂与还原剂2.常见氧化剂、还原剂(1)常见的氧化剂及还原产物。(2)常见还原剂及氧化产物。3.氧化性与还原性例如:在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实验中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Zn+2H+===Zn2++H2↑,该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是 ,该物质做 ,有 。化合价降低的是 ,该物质做 ,有 。4.基本概念的关系记忆口诀:升失氧,降得还;剂性一致、其他相反。即氧化剂→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知识点2】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1.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1)氧化性是指物质 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是指物质 的性质(或能力)。(2)元素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最高价态——只有 ,如H2SO4、KMnO4等。最低价态——只有 ,如金属单质、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O2等。(一般以其中一种性质为主)(3)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方法技巧: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1.根据物质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可能性,预测物质可能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若所含某元素的化合价有升高的趋势,说明该物质可能具有还原性;若所含某元素的化合价有降低的趋势,说明该物质可能具有氧化性。2.如果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就需要寻找具有还原性的另一物质,通过实验检验两者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相应地,如果预测某物质具有还原性,就需要寻找具有氧化性的另一物质,通过实验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4)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2.实现物质转化与获得能量(1)人们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物质的转化,例如金属的冶炼。Ⅰ.热分解法:适用于冶炼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g及其以后的金属。Ⅱ.电解法:适用于冶炼活泼金属,如K、Ca、Na、Mg、Al,一般电解熔融的氯化物(冶炼Al是电解熔融的氧化铝)。Ⅲ.热还原法:适用于冶炼较不活泼的金属,如Zn、Fe、Sn、Pb、Cu,常用的还原剂有C、CO、H2,等。(2)氧化还原反应不仅是人们获得物质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a.人们可以利用可燃物作为还原剂,选择合适的氧化剂与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热能。如利用天然气做还原剂,与氧气反应放出热。b.人们还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电能。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瓶、电池等。3.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实验药品: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2)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备装置实验室制取氯气采用“固体+液体 eq \o(――→,\s\up7(△)) 气体”的气体发生装置,见下图中装置A。(4)净化方法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和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上图中装置B),再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上图中装置C)。(5)收集方法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上图中装置D),也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6)尾气处理因为氯气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要处理后排放。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尾气中的氯气(上图中装置E),以防污染空气。(7)氯气验满的方法①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盛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到试纸立即变蓝,则证明已集满。②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盛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到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则证明已集满。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第1节 铁的多样性第1课时 亚铁盐和铁盐【知识点1】铁及铁元素的存在1.含量: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处于第四位,仅次于 和 。2.存在形态(1)游离态:如陨铁。(2)化合态:【知识点2】亚铁盐和铁盐1.组成及实例2.性质预测与探究(1)预测(从类别通性和化合价变化角度)(2)探究——以FeSO4、FeCl3为例。①知识支持:Fe3+和KSCN溶液发生反应,生成 溶液,Fe3++3SCN-===Fe(SCN)3。②可供选择的试剂:酸性KMnO4溶液、氯水、KI溶液、0.1 mol·L-1 KSCN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铁粉,锌片、铜片。③探究实验:④结论:a.亚铁盐具有还原性,能被常见的氧化剂氧化,如能使酸性KMnO4溶液 ,能被氯气氧化,与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亚铁盐具有氧化性,能被常见的还原剂还原,如与Z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铁盐具有氧化性,能被常见的还原剂还原,如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与F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含铁物质的分离与除杂4.Fe3+与Fe2+的检验(1)Fe2+的检验① eq \x(样品溶液) eq \o(――→,\s\up7(滴加KSCN溶液)) 无色 eq \o(――→,\s\up7(滴加氯水),\s\do5(或双氧水)) 溶液变红色,证明含有Fe2+② eq \x(样品溶液) eq \o(――→,\s\up7(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证明含有Fe2+(2)Fe3+的检验① eq \x(样品溶液) eq \o(――→,\s\up7(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证明含有Fe3+② eq \x(样品溶液) eq \o(――→,\s\up7(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含有Fe3+(3)Fe3+、Fe2+的检验注意事项①Fe3+呈棕黄色,Fe2+呈浅绿色,但一般不用于离子的检验。②溶液中同时存在Fe2+、Fe3+时,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的存在,Fe2+对Fe3+的检验形不成干扰。③Fe3+与硫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物质,但不是红色沉淀。第2课时 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知识点1】铁、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1.单质铁(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①具有金属通性A.铁与冷水或热水 。B.铁与水蒸气的反应2.铁的氧化物3.铁的氢氧化物(1)制备(2)性质【知识点2】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1.Fe只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剂氧化为Fe2+、Fe3+如:Fe+S eq \o(=====,\s\up7(△)) ,Fe+Cu2+=== ;2Fe+3Cl2 eq \o(=====,\s\up7(点燃)) 。2.Fe2+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可以被氧化为Fe3+,也可以被还原为Fe如:2Fe2++Cl2=== ;Zn+Fe2+===Zn2++Fe,FeO+CO eq \o(=====,\s\up7(高温)) Fe+CO2。3.Fe3+具有较强氧化性,可被还原为Fe2+或Fe如:2Fe3++Cu=== ;Fe2O3+3CO eq \o(=====,\s\up7(高温)) 2Fe+3CO2。4.补铁剂中铁元素价态的检验第2节 硫的转化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硫 二氧化硫的性质【知识点1】自然界中的硫1.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2.硫元素不同化合价之间的相互转化低价态发生 反应;高价态发生 反应3.硫(1)物理性质(2)同素异形体含义:同一种 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 。举例: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硫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3)化学性质①实验探究:②实验结论:用途:硫黄主要用于制造 及杀虫剂等,还用于制造黑火药、烟花爆竹等。【知识点2】二氧化硫的性质与用途1.实验探究2.二氧化硫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用途制硫酸、漂白剂、食品添加剂。第2课时 浓硫酸的性质 酸雨及其防治【知识点2】硫酸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2.浓硫酸的特征(1)吸水性与脱水性(2)强氧化性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接触时,会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阻止了内部金属继续与硫酸发生反应。因此,冷的浓硫酸可用铁质或铝质容器储存。加热时,铁、铝与浓硫酸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高价态硫酸盐、二氧化硫和水。3.硫酸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实验室必备的 。(2)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 、 、 、盐类等。(3)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作 剂等。4.SO eq \o\al(\s\up1(2-),\s\do1(4)) 的检验检验SO eq \o\al(\s\up1(2-),\s\do1(4)) 的正确操作方法:被检液 eq \o(――→,\s\up7(加足量盐酸酸化)) 取清液 eq \o(――→,\s\up7(滴加BaCl2溶液)) 有无白色沉淀产生(判断有无SO eq \o\al(\s\up1(2-),\s\do1(4)) )。先加稀盐酸的目的是 。【知识点2】酸雨及其防治酸雨有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等。硝酸型酸雨形成时,主要发生的反应为2NO+O2===2NO2、3NO2+H2O===NO+2HNO3。第3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氮的固定【知识点1】自然界中的氮循环1.自然界中的氮循环2.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除N2、NH3、NOx、铵盐、硝酸盐等无机物外,还能以蛋白质等有机物形式存在。氮的循环中氮元素可被氧化,也可被还原,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反应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3.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影响:(1)氮气 eq \o(――→,\s\up7(化学方法)) 氨―→氮肥、硝酸等含氮化合物;(2) eq \x(\a\al(森林、农作物,化石燃料)) eq \o(――→,\s\up7(燃烧)) eq \a\vs4\al\co1(氮氧化物参,与氮的循环。) 4.氮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 ,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①还原性:a.实验探究:b.结论:在放电条件下,N2与O2反应生成NO,NO立即被氧化为NO2,化学方程式为 、2NO+O2===2NO2。②氧化性:N2与H2反应生成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氮的固定(1)定义:将空气中 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2)分类 eq \a\vs4\al\co1(氮的,固定) eq \b\lc\{(\a\vs4\al\co1(\a\vs4\al\co1(自然,固氮)\b\lc\{(\a\vs4\al\co1( 固氮,生物固氮)),\a\vs4\al\co1( ,固氮)\b\lc\{(\a\vs4\al\co1( , )))) 【知识点2】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有关计算1.氮的氧化物2.NO和NO2(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①实验探究:②结论:在一定条件下,NO与NO2可以相互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NO―→N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NO2―→N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制取硝酸的关键一步)。(3)其他性质①NOa.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更容易造成人体缺氧;b.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扩张血管、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②NO2a.能使多种织物褪色,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b.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1)反应原理①3NO2+H2O===2HNO3+NO②2NO+O2===2NO2反应①×2+②⇒4NO2+O2+2H2O===4HNO3反应①×2+②×3⇒4NO+3O2+2H2O===4HNO3(2)计算类型①②③④微点拨:NO、NO2均不属于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而且生成的盐是该氧化物同价态的含氧酸所对应的盐。NO不能与碱反应,NO2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但由于生成的不是相应的盐,因此二氧化氮也不是酸性氧化物。第2课时 氨的转化与生成【知识点1】氨气的性质1.氨气的物理性质2.氨气的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2)氨气的性质(3)氨气的性质3.氨气喷泉实验(1)氨气喷泉实验。(2)实验成功的关键——“三要”。①装置气密性——要好。②烧瓶和气体——要干。③烧瓶内的氨气——要满。(3)喷泉的常见类型(4)常见产生喷泉实验的组合【知识点2】铵盐的性质1.铵盐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铵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或无色晶体。2.铵盐的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2)铵盐的化学性质 3.氮肥【知识点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铵根离子的检验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NH eq \o\al(\s\up1(+),\s\do1(4)) 的检验方法(1)原理:(2)方法:第3课时 硝酸的性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识点1】硝酸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2)硝酸的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a.稀硝酸与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浓硝酸与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与红热的C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硝酸的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也是实验室里的重要化学试剂。【知识点2】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1.含氮物质的来源及危害 eq \b\lc\ \rc\}(\a\vs4\al\co1(化石燃料燃烧,植,物体焚烧,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eq \o(――→,\s\up7(产生)) eq \a\vs4\al\co1(氮氧化物) eq \o(――→,\s\up7(危害)) eq \b\lc\|(\a\vs4\al\co1(\f(与碳氢化合物,发生反应) ,\f(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 eq \b\lc\ \rc\](\a\vs4\al\co1(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eq \f(危害, ) 2.减少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影响的措施(1)控制进入大气、陆地和海洋的有害物质的数量。(2)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参 考 答 案: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知识点11.波义耳 拉瓦锡 道尔顿 阿伏加德罗 门捷列夫2.(1)结晶牛胰岛素 (2)青蒿素知识点21.原子 分子 表征物质 不同层面2.核磁共振 X射线衍射知识点31.(1)分子 原子 (2)生态环境保护 (3)动能 (4)有力保障 (5)分子2.基础 实用 创造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知识点11.(1)计划 目的 (2)颜色 状态 气味2.(1)预测 (2)温度 压强3.变化 一般性质 预测4.异同 内在联系知识点21.银白 小 较低 较小2.(1)浮 小 熔化 低 四处游动 气体(H2) 碱性物质(NaOH)2Na+2H2O===2NaOH+H2↑(2)较小 黄色 淡黄色3.淡黄色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第2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知识点1颜色 气味 存在状态 类别 共性 差异知识点21.黄绿 刺激性 大 有2.(1)红棕色的烟 棕黄 2Fe+3Cl2 eq \o(=====,\s\up7(点燃)) 2FeCl3 棕黄色的烟 蓝 Cu+Cl2 eq \o(=====,\s\up7(点燃)) CuCl2 苍白 H2+Cl2 eq \o(=====,\s\up7(点燃)) 2HCl (2)不褪色 褪色 Cl2+H2O===HCl+HClO (3)①Cl2+2NaOH===NaCl+NaClO+H2O ②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3.(1)白色 气泡 褪去 黄色 褪去 变红 褪色 (2)HClO H+ 酸性 漂白 氧化4.(1)2HClO eq \o(=====,\s\up7(光照)) 2HCl+O2↑(2)Ca(ClO)2+H2O+CO2===CaCO3↓+2HClO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1课时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摩尔质量知识点11.(1)宏观量 微观粒子 (2)n2.(2)摩尔 摩 (3)mol3.6.022 140 76×1023mol-1这一常数 6.022 140 76×1023 6.02×1023 NA mol-14.n= eq \f(N,NA) (1)含微粒数多少 (2)微观粒子 (3)微观粒子知识点21.质量 2.M 3.g·mol-1 4.g·mol-15. eq \f(m,M)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知识点11.大小 距离2.(1)单位物质的量 (2)Vm (3)L·mol-1 (4) eq \f(V,Vm) 3.(1)0 ℃ 101 kPa(2)22.4 L·mol-1知识点22.(1) eq \f(V1,V2) = eq \f(n1,n2) (2) eq \f(ρ1,ρ2) = eq \f(M1,M2) (3) eq \f(p1,p2) = eq \f(n1,n2) (4) eq \f(m1,m2) = eq \f(M1,M2) 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11.单位体积 物质的量 mol·L-1或mol·m-32.(1) eq \f(1 000ρw,M) eq \f(n,V) 知识点2 (2)托盘天平 (3)烧杯 玻璃棒 (4)玻璃棒 容量瓶 (5)2~3次 容量瓶 (6)胶头滴管 (7)上下颠倒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知识点11.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2.(1)单质 化合物 (2)03.CO2 H2CO3 Na2CO3、NaHCO3 CO CH4知识点21.(1)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2)碱 盐 水 酸 盐 水 (3)电解质 非电解质 氧化剂 还原剂 溶液 浊液 胶体2.(1)Fe3O4 FeCl3 FeSO4+H2 FeCl2+Cu (2)CuCl2 HCl NaCl+NaClO+H2O (3)Na2CO3+H2O CaCl2+H2O (4)FeSO4+H2 (5)NaOH+CaCO3 (6)BaCO3+NaCl3.代表物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知识点1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 另一种物质(分散剂) 被分散 1nm 1~100 nm 100 nm知识点21.光亮的“通路” 散射 溶液 胶体2.定向移动 比表面积大 带电离子3.沉淀 ①加入电解质溶液知识点3FeCl3+3H2O eq \o(=====,\s\up7(△)) Fe(OH)3(胶体)+3HCl FeCl3 红褐第2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点11.水溶液中 熔融状态 2.完全 部分知识点21.不导电 导电 导电2.(1)溶于水 受热熔化 自由移动的离子 (2)离子 化学式 离子3.H+ OH- 酸根离子第2课时 离子反应知识点11.大变小 小变大 白色沉淀 由红色变浅至无色 H+和OH- Ba2+和SO eq \o\al(\s\up1(2-),\s\do1(4)) 降低2.(1)离子 (3)难溶 难电离 挥发性知识点22.BaCl2+Na2SO4===BaSO4↓+2NaCl 易溶于水、易电离 Ba2++2Cl-+2Na++SO eq \o\al(\s\up1(2-),\s\do1(4)) ===BaSO4↓+2Na++2Cl- 不参加反应 SO eq \o\al(\s\up1(2-),\s\do1(4)) +Ba2+===BaSO4↓ 原子个数 电荷总数知识点31.白色沉淀 不溶解 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2.(1)CO eq \o\al(\s\up1(2-),\s\do1(3)) +Ca2+===CaCO3↓(2)BaCl2 Na2CO3①Mg2++2OH-===Mg(OH)2↓②Ba2++SO eq \o\al(\s\up1(2-),\s\do1(4)) ===BaSO4↓③Ca2++CO eq \o\al(\s\up1(2-),\s\do1(3)) ===CaCO3↓Ba2++CO eq \o\al(\s\up1(2-),\s\do1(3)) ===BaCO3↓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11.元素化合价 元素化合价 转移2.失去 得到3.不一定 一定 不一定 一定 一定 一定知识点21.反应前后 2.反应过程中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知识点11.失去 得到 升高 降低2.Fe、Zn Fe2+、Zn2+ C CO2 SO2 SO eq \o\al(\s\up1(2-),\s\do1(4)) 3.较高 较低 降低 升高 Zn 还原剂 还原性 氢离子 氧化剂 氧化性知识点21.(1)得电子 失电子 (2)氧化性 还原性3.(2)MnO2+4HCl(浓) eq \o(=====,\s\up7(△)) MnCl2+Cl2↑+2H2O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第1节 铁的多样性第1课时 亚铁盐和铁盐知识点11.氧、硅 铝元素2.(2)FeS2 Fe2O3 Fe3O4 铁单质 亚铁盐 三氧化二铁 四氧化三铁知识点21.Fe2+ Fe3+2.(1)升高 降低 降低 还原性 氧化性 氧化性(2)①红色 ③无明显现象 溶液呈红色 紫红色逐渐褪去 由浅绿色变为无色 溶液变红色 红色褪去 溶液变红色 红色变为蓝色 ④a.褪色2Fe2++Cl2===2Fe3++2Cl-Fe2++Zn===Fe+Zn2+b.2Fe3++Cu===2Fe2++Cu2+2Fe3++Fe===3Fe2+3.铁粉 氯水 Cl2 铁粉第2课时 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知识点11.(1)银白色 7.86 g·cm-3 差 磁铁(2)①Fe+2H+===Fe2++H2↑Fe+Cu2+===Fe2++Cu②A不反应 ③听到轻微爆鸣声 听到爆鸣声3Fe+4H2O(g) eq \o(=====,\s\up7(高温)) Fe3O4+4H22.黑 黑 红棕 +2 +2、+3 +33.(1)生成红褐色沉淀 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3++3OH-===Fe(OH)3↓4Fe(OH)2+O2+2H2O===4Fe(OH)3(2)白色 红褐色Fe(OH)2+2H+===Fe2++2H2OFe(OH)3+3H+===Fe3++3H2O4Fe(OH)2+O2+2H2O===4Fe(OH)3知识点21.FeS Cu+Fe2+ 2FeCl32.2Fe3++2Cl-3.2Fe2++Cu2+4.无Fe3+ 有Fe3+ 溶液变红 有Fe2+ 有Fe2+ 无Fe2+第2节 硫的转化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硫 二氧化硫的性质知识点12.氧化 还原3.(1)黄色或淡黄 易溶 (2)元素 单质 正交硫和单斜硫 (3)①黑色 蓝紫 刺激性 (4)硫酸、化肥、火柴知识点21.试管中液面上升 溶液颜色变红色 溶液红色褪去 SO2易溶于水 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SO2与碱反应 溶液紫红色褪去 溶液浅黄绿色褪去 振荡后溶液红色褪去,再加热溶液恢复红色 SO2具有还原性 SO2具有还原性 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2.(2)SO2+H2O⇌H2SO3SO2+2NaOH===Na2SO3+H2OSO2+2H2S===3S↓+2H2O2SO2+O2 eq \o(,\s\up7(催化剂),\s\do5(△)) 2SO3Cl2+SO2+2H2O===H2SO4+2HCl褪色 褪色 又恢复原色第2课时 浓硫酸的性质 酸雨及其防治知识点11.红色 ZnSO4+H2↑ CuSO4+H2O CuSO4+2H2O CuSO4+H2O+CO2↑2.(1)变黑 刺激性气味 脱水性(2)有气泡产生 逐渐变为无色 紫色石蕊溶液逐渐变为红色 溶液变为蓝色 Cu+2H2SO4(浓) eq \o(=====,\s\up7(△)) CuSO4+SO2↑+2H2O3.(1)重要试剂 (2)农药 炸药 染料 (3)干燥4.防止CO eq \o\al(\s\up1(2-),\s\do1(3)) 、SO eq \o\al(\s\up1(2-),\s\do1(3)) 、Ag+干扰知识点25.6 化石燃料的燃烧 SO3+H2O===H2SO4 2H2SO3+O2===2H2SO4 脱硫第3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氮的固定知识点14.(1)无色 无味 难 (2)稳定①a.由无色变为红棕色b.N2+O2 eq \o(=====,\s\up7(放电)) 2NO②N2+3H2 eq \o(,\s\up7(高温、高压),\s\do5(催化剂)) 2NH35.(1)游离态 (2)高能 人工 合成氨 仿生固氮知识点21.NO NO22.(1)无色 无味 难 红棕色 刺激性气味 易(2)①变为红棕色 变淡 无 ②2NO+O2===2NO2 3NO2+H2O===2HNO3+NO第2课时 氨的转化与生成知识点11.无色 刺激性 小于 极易 约7002.(1)形成红色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2)NH3+H2O⇌NH3·H2ONH3+HCl===NH4Cl有白烟产生4NH3+5O2 eq \o(=====,\s\up7(催化剂),\s\do5(△)) 4NO+6H2O还原性(3)NH3·H2O⇌NH eq \o\al(\s\up1(+),\s\do1(4)) +OH- 蓝NH3·H2O eq \o(=====,\s\up7(△)) NH3↑+H2O知识点22.(1)固体逐渐减少 变蓝 有气泡产生 变蓝 氨气 氨气(2)NH4Cl eq \o(=====,\s\up7(△)) NH3↑+HCl↑NH4HCO3 eq \o(=====,\s\up7(△)) NH3↑+H2O+CO2↑NaOH+NH4Cl eq \o(=====,\s\up7(△)) NaCl+NH3↑+H2O知识点32NH4Cl+Ca(OH)2 eq \o(=====,\s\up7(△)) CaCl2+2NH3↑+2H2O 向下排空气法 红色石蕊试纸 白烟第3课时 硝酸的性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识点11.无 液体 刺激性 挥发2.(1)白雾 刺激性 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 溶液变蓝 NO 大量气泡 溶液变蓝 红棕色 NO2 钝化(2)①a.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②C+4HNO3(浓) eq \o(=====,\s\up7(△)) CO2↑+4NO2↑+2H2O③4HNO3 eq \o(=====,\s\up7(受热或光照)) 4NO2↑+O2↑+2H2O知识点21.光化学烟雾 酸雨 水体富营养化颜色状态密度熔点硬度______色固体比水________________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钠________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________钠________成闪亮的小球钠的熔点________,反应放热小球在水面上________,最后完全消失反应产生的________推动小球游动与水反应发出嘶嘶的响声钠与水反应剧烈滴有酚酞溶液的水变红反应生成________实验结论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H2,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新切开的钠表面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在空气中表面迅速变暗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______,常温下钠与O2的反应为4Na+O2===2Na2O加热后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燃烧,火焰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生成________固体加热时钠与O2的反应为:2Na+O2 eq \o(=====,\s\up7(△)) Na2O2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颜色、状态白色固体________固体粉末氧元素化合价-2价-1价生成条件常温加热或点燃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O+H2O===2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O+CO2===Na2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2H2O+O2↑主要用途制烧碱做供氧剂、漂白剂、消毒剂等保存密封密封、远离易燃物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毒性(属化学性质)______色______气味比空气______能溶____毒反应物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金属Na剧烈燃烧,____色火焰,产生大量的________,得到白色固体________________Fe加热后的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________,加适量水振荡后得到________色溶液________________Cu加热后的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________,加适量水振荡后溶液呈____色________________非金属H2点燃后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________色火焰,在集气瓶口产生白雾(盐酸小液滴);光照Cl2与H2的混合气体则发生爆炸________________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中干燥的有色布条________;B中湿润的有色布条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反应的微粒所加试剂或物质实验现象Cl-AgNO3溶液产生________沉淀H+Na2CO3固体有________产生HClO有色布条布条颜色________Cl2淀粉-KI试纸润湿后的试纸在液面上方变________色Cl2、H2OSO2溶液浅黄绿色________HClO、H+紫色石蕊试液先________后________物质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物质类别混合物混合物纯净物微粒种类Cl2______、H2O、H+、Cl-、ClO-、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l-、OH-Cl2主要性质浅黄绿色溶液,能导电,有______、________性即稀盐酸,无色溶液,有酸性黄绿色液体,不导电,有________性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避光可存在,不宜久置低温条件下密封可存在保存方法棕色试剂瓶盛装,避光保存低温密封知识点2摩尔质量及其计算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在 或 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相同点都是化合物可溶于水,也可不溶于水不同点在一定条件下能电离不能电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常见物质的类别通常为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如水)等通常为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如NH3)、绝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乙醇、CH4)等本质区别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自身均不能发生电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相同点均为电解质,均能电离不同点在水溶液中能 电离在水溶液中 电离常见物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弱酸、弱碱、水、少数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连接,如:Ba(OH)2===Ba2++2OH-用“⇌”连接,如:CH3COOH⇌CH3COO-+H+装置及操作烧杯或瓷坩埚中的物质现象结论氯化钠固体电灯泡不发光氯化钠固体 熔融氯化钠电灯泡发光熔融氯化钠 氯化钠溶液电灯泡发光氯化钠溶液 酸碱盐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电离时能产生金属阳离子(或NH eq \o\al(\s\up1(+),\s\do1(4)) )和 的化合物实例HCl、H2SO4、H2CO3等NaOH、KOH、NH3·H2O等Na2SO4、KCl、BaCO3、NaHCO3等实验操作实验现象随着H2SO4溶液的滴入,电流表:指针读数先由 ,后由 ;溶液:出现 ,溶液颜色 解释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 结合生成难电离的水、 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导致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离子使用的试剂反应现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AgNO3溶液、稀硝酸加入AgNO3溶液,产生 ,再加稀硝酸,沉淀 SO eq \o\al(\s\up1(2-),\s\do1(4)) BaCl2溶液、稀盐酸加足量 ,无明显现象,再加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CO eq \o\al(\s\up1(2-),\s\do1(3)) 盐酸、澄清石灰水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概念反应过程中有 变化的化学反应。特征反应前后 发生变化。实质反应中有电子的 (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或共用电子对偏离) (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化合价变化升高降低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结论化合反应:A+B===AB2H2+O2 eq \o(=====,\s\up7(点燃)) 2H2OCaO+H2O===Ca(OH)2①化合反应: 是氧化还原反应;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 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AB===A+B2KClO3 eq \o(=====,\s\up7(MnO2),\s\do5(△)) 2KCl+3O2↑NH4HCO3 eq \o(=====,\s\up7(△)) NH3↑+CO2↑+H2O①分解反应 是氧化还原反应;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 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A+BC===B+AC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AB+CD===AD+CB—HCl+KOH===KCl+H2O复分解反应 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氧化剂电子得失 化合价变化 所发生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物质类别反应物氧化剂还原产物活泼非金属单质氧气、氯气H2O、Cl-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含氧酸浓硝酸、浓硫酸、稀HNO3NO2、SO2、NO含较高价态元素的盐KMnO4、KClO3、FeCl3Mn2+、Cl-、Fe2+含高价态元素的氧化物MnO2Mn2+过氧化物Na2O2、H2O2OH-、H2O还原剂氧化产物活泼金属单质Al、 Al3+、 某些非金属单质H2、 H2O、 含低价态元素的氧化物CO、 CO2、 含低价态元素的盐KI、Na2SO3、FeSO4I2、Na2SO4、Fe2(SO4)3含低价态元素的酸H2S、H2SO3S或SO2、H2SO4氧化性还原性物质所含元素的价态 价态 价态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趋势 内容应用守恒规律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转移电子总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相关计算强弱规律在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比较物质间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先后规律多种氧化剂与一种还原剂相遇,氧化性强的首先得电子被还原;多种还原剂与一种氧化剂相遇,还原性强的首先失电子被氧化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和反应顺序价态规律价态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价态+低价态→中间价态,即“只靠拢,不交叉”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亚铁盐铁盐组成组成中含有 的盐组成中含有 的盐实例FeSO4、FeCl2、Fe(NO3)2等Fe2(SO4)3、FeCl3、Fe(NO3)3等预测物质性质的角度亚铁盐铁盐物质类别盐可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① ② ③ (可不填满)化合价变化趋势+2+3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物质预测性质操作现象FeSO4还原性向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再滴加氯水 向酸性KMnO4溶液逐滴加入FeSO4溶液至过量 氧化性向FeSO4溶液中加入足量锌粉FeCl3氧化性a.向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b.再加入足量铁粉a. b. a.向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b.再加入足量铜粉a. b. 主要物质杂质除杂方法Fe2+Fe3+加过量 后过滤FeCl3FeCl2加 或通入 Fe2+Cu2+加过量 后过滤色、态密度熔点导热性、延展性导电性特性 固体 1 538 ℃良好比铜、铝 能被 吸引反应物及产物类别实例离子反应方程式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与盐酸、硫酸 与盐溶液与硫酸铜 与非金属单质与氧气3Fe+2O2 eq \o(=====,\s\up7(点燃)) Fe3O4与氯气2Fe+3Cl2 eq \o(=====,\s\up7(点燃)) 2FeCl3方法方法一方法二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用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 用火柴点燃肥皂泡, 实验结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名称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氧化铁化学式FeOFe3O4Fe2O3俗名磁性氧化铁铁红色态 色粉末 色晶体 色粉末铁的价态 与盐酸反应FeO+2H+===Fe2++H2OFe3O4+8H+===Fe2++2Fe3++4H2OFe2O3+6H+===2Fe3++3H2O与还原剂反应FexOy+yCO eq \o(=====,\s\up7(高温)) xFe+yCO2Fe(OH)3Fe(OH)2操作方法实验现象 反应离子(或化学)方程式 Fe2++2OH-===Fe(OH)2↓, 化学式Fe(OH)2Fe(OH)3色态 固体 固体水溶性不溶不溶与盐酸反应(写出离子方程式) 受热分解2Fe(OH)3 eq \o(=====,\s\up7(△)) Fe2O3+3H2O转化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补铁口服液于试管中,滴入KSCN溶液a.不变红 b.变红 ②若出现现象a,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水 ③若出现现象b,另取少量补铁口服液于试管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紫红色不褪去 俗称颜色状态熔、沸点硬度溶解性水酒精CS2硫黄 色固体都不高很脆不溶微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一把研细的硫粉和铁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在石棉网上堆成“FeS”的形状,用红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混合物一端红热,直到整个混合物红热,结成 块状“FeS”实验二取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硫粉熔化并燃烧,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中发出明亮的 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 气味的气体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结论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毒性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有毒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蔗糖 ,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生成有 的气体实验结论浓硫酸具有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试管中铜丝表面 ;b试管中的溶液 ;c试管中的 ;将a试管里的溶液慢慢倒入水中, 实验结论Cu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酸雨的形成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氧气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雾,随雨水降落,pH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