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古诗对对碰,学习任务,初读诗歌,感知乡愁,再读诗歌,品读意象,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独在异乡为异客 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低头思故乡
乡书何处达 明月何时照我还
夕阳西下 每逢佳节倍思亲
露从今夜白 归雁洛阳边
举头望明月 断肠人在天涯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 为题材的事。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二、再读诗歌,品读意象
三、读懂诗人,比较情感
【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就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小组合作说说两首诗的大意。
行军: (介绍背景: )
九日: (介绍时间: )
思: (表明情感:思念什么?)
长安故园:(交代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大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大意:
2.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岑参的乡愁体现在 。
李益的乡愁体现在 。
【再读诗歌,品读意象】
3.请同学们找出两首诗中的意象并完成表格。
写作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元775年,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二月肃踪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却无人送酒,惆怅中联想到故乡菊在沦陷的长安城的断壁残垣中孤寂开放,更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再到灵州,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这首诗。
夜晚登城远望,大漠沙似雪,月如霜,凄神寒骨,亘古苍茫,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一切崇高悲壮化作绵绵乡愁,在这样凄清的夜晚,集体失眠不可避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诗人通过 。“怜”的是“ ”,更是 。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出的是 。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人通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大漠如雪如霜,写出征人所处环境的 ,他们在这种处境下因听到悠悠笛声而生发的 之情是沉重而哀伤的。
【课堂检测】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 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 。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 。
4.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是: , 。
5.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6.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7.“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古诗
作者
朝代
体裁
主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古诗
意象
意境(营造了什么气氛)
意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江城闻笛》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猫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再读课文,文本探究,感悟精彩句子,分析主体形象,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进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进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