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而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诗作的魅力。
《峨眉山月歌》
1.欣赏美丽的峨眉山
2.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方法点拨: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4.理解诗意: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
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静静流淌的水面上。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
5.体会感情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2)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3)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思想感情:
①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②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③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4)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学生朗读诗歌,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意象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明确:本文的诗眼是“思”。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
6.探究本诗的章法:
明确: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7.小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年轻时月夜初离蜀地的情景,连用五个地名,结构精巧,抒写离别故土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美丽景色 思念之情(友人、故乡)
借景抒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峨眉山月歌/李白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2018)峨眉山月歌获奖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