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4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4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5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58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607/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649/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 《论语》十二章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7769/0-173373516367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示范课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第十二章,课堂演练巩固知识,理解性默写,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反省)也。”(《里仁》)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句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凭,靠着)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实践,从事)斯(这)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表推测,译为大概)‘恕(宽恕,推己及人)’乎!己所(“所”与其后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ěr)(近)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介宾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已”加强语气。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自己)。 (形作动)
【焉】语气助词,加重语气。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好学”具体表现为什么?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人而不仁如礼何”强调仁是礼的根本;没有仁,礼就徒具形式。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是众德的总称。
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是孔子推行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核。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在早晨,名作状。
【夕】在晚上,名作状。
【闻道】知晓、得知真理。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比如:家喻户晓、不可理喻等成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自省:宾语前置,反省自己。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向……看齐。
【焉】指示代词,他(有德行的人)。
【内】名作状,在心里。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兼词,又叫合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兼词的读音一般是所兼两个词的拼合,所兼的两个词属不同的两个词类。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青麻头伏焉。(《促织》)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在其中”“从这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是指质朴的品质(内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外在)。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为“宗圣”;“啮指心痛”二十四孝的故事)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往】去、到,引申为坚持。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智慧。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判断句:“为”解为“是”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约束。复:归复。
【一日】一旦。(古今异义)
【归】称赞,称许。(同义:多 、嘉、称、誉、与、许、叹、美、善等)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细则?”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②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手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的境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定语后置,调整为: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
【恕】仁爱,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就是将他人之心比自己之心,将心比心,自己跟别人来换位思考。一事当前是好是坏,该做不该做,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为什么要强调“恕”?
始于一页,抵达世界。本期读书大使孔子为我们推荐的书籍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的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侍奉君上,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执着追求“道”(真理)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智、仁、勇(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的立身处世之道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强调忠和恕的原则,即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同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看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个人修养的指导。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的立身处世之道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谈谈你的看法。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饮食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在《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从时间角度表现了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在《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论语·子罕》中,孔子将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中,比如利用“堆土”和“平地”形象地说明做事前功尽弃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坚持不懈是因为“吾往也”。
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人而不仁,如礼何?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句说明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君子。
《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
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
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作者简介,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十二章》,2对话体,《论语》体式,3叙事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作业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联读教学课件pptx、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联读教学设计docx、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联读导学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图片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