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题目解读,诵读课文,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名词作动词取乐游乐,于是就,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入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居于“唐宋八大家”中。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文 :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 :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 :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 黄庭坚、米芾fú、蔡襄 并称为“宋四家”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乌台诗案)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lè)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那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月光 积水竹柏的影子 水中藻、荇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 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2.月色入户 户 :古义:门;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相与步中庭:名词作动词,译为:散步
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通“举”,推荐,选拔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叙事------赏月缘由------贬居寂寞,月色很美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月光如水抒情------愉悦苦闷------“闲人”意深,点睛之笔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特别是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随物赋形),找到文句品读,然后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月色?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学习指导:先自主品读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我”的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我”为伴慰藉“我”,自然生动。
考点: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积水(静、正面) 空明清澈竹柏—藻荇(动、侧面) 摇曳多姿
明确:运用比喻,把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为全文营造了空明澄澈、清丽淡雅的意境。
1.“闲人”是点睛之笔,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有关?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无聊之意。 (2)“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其交友之稀,寂寞之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悠闲的状态。
2、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1)闲人:即清闲的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贬谪之人,无权无职,内心悲凉无可诉说;(2)又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3)既含自嘲、自我安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从中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3、结合背景,思考苏轼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怎样的复杂情感? 赏月的欣喜:月光如水,空明澄澈,赏月之乐溢于言表。漫步的悠闲:与知音共赏美景,是何等的安闲自适!人生的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如此良辰美景的慨叹。贬谪的悲凉: 被贬的惆怅、悲哀。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苦闷不得志,却豁达乐观赏月景。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了逆境中:非同常人的苏轼;不以得失为怀、宠辱不惊的苏轼;旷达超脱、乐观自适的苏轼……学习本文,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应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风格、作者的不同点。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风格:《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很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作者:陶弘景: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者,他热爱山水,不慕名利,拒绝做官,隐匿于山水之中陶冶性情。苏轼:身处人世间,乐观豁达,积极排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他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更应该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 苏东坡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陶谢,指晋代陶渊明、谢灵运 (南北朝诗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背景图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活动,学习任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记承天寺夜游教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有一人,作者简介,缘景析情体会心境,背诵本文写景部分,背诵本文议论部分,闲情-闲情雅致,闲愁-郁郁不得志,闲趣-月夜赏景的自豪,苏轼写景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走进承天寺,阅读导航,二读读顺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闲人”,拓展与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