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联读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37196/0-173252917111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联读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37196/0-173252917114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联读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联读 教案,共5页。
道法自然 ——《四章》《五石之瓠》联读教学设计学习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选文中老庄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比较选文中老庄思想之间的异同。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老庄在文中的观点,相互比较,把握老庄思想的异同点;2.探究文中体现出的老庄的思维方式;3.强化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学习借鉴老庄立身处世的原则。 学习重难点:1. 深入理解老庄在文中的观点,相互比较,把握老庄思想的异同点;2. 深入探究文中体现出的老庄的思维方式。学习资源:《四章》《五石之瓠》《逍遥游·北冥有鱼》学习方法:精读法、比较阅读、情境创设等 预习内容:阅读《逍遥游·北冥有鱼》,明确主要事物和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活动情境:“老庄对话”如果老子来到庄子的时代,听到庄子和惠子在进行争辩时,老子会说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思想碰撞?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借助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呢?它就是葫芦。别小瞧了这个葫芦,它会在这节课里一直陪伴着我们。同学们可能会好奇,老师你的这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其实,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从老庄的葫芦里看看能倒出什么来。环节1:了解选文中老庄思想的基本内涵活动1:找“葫芦”之用老子隐约听到惠子和庄子在辩论一个葫芦的用处,对于葫芦,他会怎么用?惠子和庄子又是怎么来用葫芦的?(请结合《四章》的第一章和《五石之瓠》回答,尽量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点拨:老子:根据《四章》的第一章内容,很容易可以仿写出:树种以为瓠,当其无,有瓠之用。(有用)惠子:“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无用)庄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大用)过渡:同样是葫芦,却有完全不同的用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老庄口中的葫芦是同一个葫芦么?活动2:辨“葫芦”之形研读《四章》的第一章和《五石之瓠》,思考老子所说的“葫芦”和惠庄所说的“葫芦”有什么异同?从下列图片中选取你认为的老子口中的葫芦和惠庄口中的葫芦。点拨:老子的是图二的葫芦,惠庄的是图四的葫芦。两者都是中空的葫芦(画板书),但老子所说的是葫芦,与车毂、陶器、屋室类似,既是有空间的,也是现实中的常见事物,因此是中空的小葫芦。而在《五石之瓠》中,盛水浆也好,做大樽也好,还是被剖为瓢,都说明了大瓠是中空的,而在秦代, 5石=545KG。因此五石之瓠其实是一个中空的超大葫芦。这显然是惠子虚构出来的事物,主要是为了讥刺庄子的思想学说“大而无用”的,这在《五石之瓠》的后文有明确说明。而惠子虚构出来的大瓠也就是《庄子》这部书虚构出来的大瓠。由此可见:《老子》善于就近取譬,用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从而阐述道理;而《庄子》长于虚构故事,运用寓言说理。思考:老子所说的“有瓠之用”,这个中空的小葫芦有什么样的用处?明确:与车可以载人载物,陶器可以装物,屋室可以容人类似,葫芦可以盛水浆,可以装东西。和惠子对葫芦的作用的看法比较一致,都是葫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即“实用”。而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只想着用小,因此这些用处都是庄子眼中的“小用”。环节2:探究思维方式,比较老庄异同活动1:探究阐述“葫芦”之用的思维庄子听到老子对葫芦用法的说明时,会如何评价?也会像评价惠子的那样,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么?点拨:老子发现的车之用、器之用和室之用都是当其无而产生的用,这的确是现实之用,但老子提到了“当其无而有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都将说理的重点放在了“无”上。限制人的见识的有两大因素:时间和空间。在老子那个时代,能够发现“无”这个概念,并认识到“无”的作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哲学史的第一座里程碑。“有”有形象,有性质,有结果,可见可闻,可感可知;而老子却能从“有”进而认识到它的对立面“无”,这是老子逆向思维的集中体现。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提出了“有”和“无”的关系。“无”指空间,“有”指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是一种存在,“无”也是一种存在。而庄子超越葫芦的日常使用方面而指出了大瓠的独特作用也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表现。活动2:析“葫芦”的小大之用 庄子对大瓠的使用与惠子认为的大瓠用处具体有什么区别?请分析《五石之瓠》中的寓言故事,完成表格。点拨:前面提到了庄子善用寓言说理。那么在《五石之瓠》中,共有两个寓言故事。同学们要通过这两个寓言故事去分析庄子和惠子对大瓠之用的区别。思考:为什么庄子认为的“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就是“大用”呢?点拨:在《逍遥游·北冥有鱼》中,庄子提到了四组物,大鹏借助海风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而蜩、学鸠、斥鴳都不理解大鹏的行为,甚至讥笑大鹏,这是它们见识浅陋的表现。与此类似的,庄子又提到了四组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第一组人汲汲于名利富贵,追求当世的实用而被庄子鄙弃,宋荣子对这四类人付之一笑,并且荣辱不惊,可他嘲笑别人,并且心中仍有荣辱,也非至高境界之人,列子借风而行,做不到无所凭借,无所束缚,也不是至高境界。而庄子笔下的至人、神人、圣人达到了最高境界,他们追求绝对自由、通达,追求物我相忘。而这种最高境界的外显即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和后文的“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以及本文的“以为大樽浮乎江湖”多么接近!这都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状态。总结归纳:老子通过逆向思维发现了“无”之用,重点思辨了“有无之用”,而庄子则将重点放在了“小大之用”,打破常规地将视线聚焦在了超越“小用”的“大用”之上。但不管是“有无之用”还是“小大之用”,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有用”,这也正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画板书)老子、庄子的思想学说的落脚点都是“有用”,都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能够更好地立身处世,这其实也是为我们的人生找寻出口。(画板书)请大家课后结合《四章》中的二、三、四章及《五石之瓠》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点拨:二三两章主要阐述“修身”之道,第四章重点阐述“治国”之道。也可以理解为是“常人之有用”和“圣人之有用”。第二章:不要急于表现,不要急功近利。第三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第四章: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重视细微和小处;无欲无执。板书设计:学习评价: 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设计一张用于道家参加“百家争鸣”辩论赛开场介绍的名片。名片内容包括队名、队伍简介,同时要阐述设计理念。小用(惠子)大用(庄子)五石之瓠(不能)不龟手之药庄子思想学说小用(惠子)大用(庄子)五石之瓠(不能)盛水浆,容他物(实用)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超越实用)不龟手之药洴澼絖,鬻百金(用以冬水战,裂地封王)庄子思想学说大而无用超越小用的大用四组物大/小大鹏大野马、尘埃小蜩、学鸠小斥鴳小四组人境界高/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低宋荣子稍高列子更高至人、神人、圣人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