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八年级(上)期中模拟卷(一)(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八年级(上)期中模拟卷(一)(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考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两个大题,共30个小题,共19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考试范围:鲁科版五四学制八上第七单元全部知识点。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灯塔水母有80~100条触手,身体呈辐射对称。据此判断灯塔水母属于( )
A.腔肠动物B.扁形动物C.线形动物D.环节动物
【答案】A
【分析】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水母等。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灯塔水母有80~100条触手,身体呈辐射对称。据此判断灯塔水母属于腔肠动物,A正确。
B.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B错误。
C.线形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C错误。
D.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D错误。
故选A。
2.下列扁形动物中能自由生活的是( )
A.血吸虫B.涡虫C.华枝睾吸虫D.猪肉绦虫
【答案】B
【分析】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营寄生生活。
【详解】扁形动物中大多数营寄生生活,如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猪肉绦虫等。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如涡虫属于营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
故选B。
3.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有脊柱B.有口无肛门
C.有口有肛门D.有呼吸系统
【答案】B
【分析】(1)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等。
(2)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体壁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三个胚层构成。代表动物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等。
【详解】A.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并没有脊柱这一结构,A错误。
BC.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可见,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口无肛门,B正确、C错误。
D.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是比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并没有像高等动物那样复杂的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B。
4.蛔虫、华枝睾吸虫是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以下符合寄生虫生活的主要特征是( )
A.身体都呈圆柱形B.运动能力强
C.生殖器官发达D.消化器官发达
【答案】C
【分析】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且在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寄生。
【详解】寄生虫为了适应寄生生活,通常具有发达的生殖器官,以确保能够大量繁殖后代,从而增加生存和传播的机会。蛔虫和华枝睾吸虫都具有这一特征。身体呈圆柱形、运动能力强和消化器官发达并不是寄生虫生活的主要特征。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动物中,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 海葵B. 华枝睾吸虫
C. 血吸虫D. 沙蚕
【答案】D
【分析】环节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
【详解】A.海葵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属于腔肠动物,A不符合题意。
BC.华枝睾吸虫和血吸虫的身体呈左右对称(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BC不符合题意。
D.沙蚕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疣足辅助运动,属于环节动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6.缢蛏、花蛤、蜗牛、章鱼的身体柔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都呈辐射对称 B.体表都具有角质层
C.运动器官都是足 D.都具有贝壳
【答案】C
【分析】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详解】A.身体都呈辐射对称是腔肠动物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
B.体表都具有角质层是线形动物的特征,B不符合题意。
C.缢蛏、花蛤、蜗牛、章鱼都是软体动物,运动器官都是足,C正确。
D.软体动物大多具有贝壳,如缢蛏、花蛤、蜗牛;有的贝壳退化,如乌贼、章鱼,D符合题意。
故选C。
7.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 )
A.线形动物B.环节动物C.节肢动物D.软体动物
【答案】C
【分析】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详解】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所以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以下鱼的特征中,与其适应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点是( )
①身体呈流线型②能在水中呼吸③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④体表有鳞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B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心脏一心房一心室,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①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②鱼用鳃呼吸,能在水中呼吸;
③鱼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④鱼体表有鳞片可以保护鱼体。
所以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是②鱼用鳃呼吸,能在水中呼吸;
③鱼用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的动物类群是( )
A.爬行动物B.鱼类C.两栖动物D.软体动物
【答案】C
【分析】两栖动物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A.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A错误。
B.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B错误。
C.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C正确。
D.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D错误。
故选C。
10.爬行动物被称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卵生B.用肺呼吸
C.有四肢D.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
【答案】D
【分析】爬行动物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详解】爬行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爬动物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限制。两栖动物也具备卵生、有四肢、用肺呼吸的特征,但不是脊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因为生殖和发育不能摆脱水的限制,爬行动物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燕子和鸳鸯适于飞行的特点不包括( )
A.身体呈流线型B.羽毛有保温作用
C.长骨中空,减轻体重D.胸肌发达,驱动双翼上下扇动
【答案】B
【分析】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身体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肺呼吸,所以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设计的。
【详解】A.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时的阻力,A不符合题意。
B.羽毛有保温作用,有利于鸟类保持恒定的体温,与飞行生活无关,B不符合题意。
C.长骨中空,减轻体重,有利于飞行,C不符合题意。
D.胸肌发达,驱动双翼上下扇动,有利于飞行,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野生动物中,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的是( )
A.白鳍豚B.扬子鳄C.朱鹮D.藏羚羊
【答案】A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详解】A.白鳍豚是一种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淡水哺乳动物,属于鲸类,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A符合题意。
B.扬子鳄是一种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它不是哺乳动物,B不符合题意。
C.朱鹮是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但它不是水生动物,也不是哺乳动物,C不符合题意。
D.藏羚羊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哺乳动物,但它主要生活在陆地上,不是水生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我国藏羚羊数量已增加至约30万只,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藏羚羊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A.跳跃B.奔跑C.游泳D.爬行
【答案】B
【分析】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大相径庭,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动物的结构相适应的,同时,它的运动方式必须要一定的结构作基础。
【详解】藏羚羊有发达的四肢,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因此藏羚羊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奔跑,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4.下列表示骨、关节和肌肉关系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C
【分析】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详解】A.关节的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图示的关节两端都是关节头,不符合关节的正确组成结构,A错误。
B.图示两块骨骼肌没有跨越关节,附着在同一块骨上,B错误。
C.图示两块骨骼肌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C正确。
D.图示只有一块骨骼肌跨越关节,附着在相邻的骨上,不能完成运动,D错误。
故选C。
15.2023年6月16日至18日,第11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在昆明滇池草海海埂大坝水域举行。比赛中运动员“划龙舟”动作的动力来自( )
A.骨B.韧带C.神经D.骨骼肌
【答案】D
【分析】①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
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及囊内外的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
【详解】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可见,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所以,比赛中运动员“划龙舟”动作的动力来自骨骼肌,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人体完成一个动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骨骼肌收缩 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②①③B.②③①C.①②③D.③①②
【答案】D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可见,人体完成一个动作的顺序正确的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①骨骼肌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D正确。
故选D。
17.黄胸织布鸟的雄鸟在建巢时会留下洞口用于日后喂食幼鸟。上述行为属于( )
A.取食(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社会(社群)行为 D.繁殖(生殖)行为
【答案】D
【分析】繁殖行为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繁殖行为包括识别、占有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的复杂行为,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详解】A.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A错误。
B.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B错误。
C.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C错误。
D.繁殖行为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繁殖行为包括识别、占有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的复杂行为,故黄胸织布鸟的雄鸟在建巢时会留下洞口用于日后喂食幼鸟。上述行为属于繁殖行为,D正确。
故选D。
18.下列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蜘蛛织网B.惊弓之鸟
C.狗拉雪橇D.公鸡绕道取食
【答案】A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A.“蜘蛛织网”是蜘蛛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符合题意。
BCD.“惊弓之鸟”、“狗拉雪橇”、“公鸡绕道取食”都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下表是三种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的结果,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动物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走迷宫取食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D.动物越高等, “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
【答案】B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详解】A.动物的行为,包括学习行为,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为动物提供了行为的基础和潜能,而环境则对这些行为进行塑造和修饰,A错误。
B.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丙动物在“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仅为5次。这表明丙动物能够更快地学会如何找到食物,即其学习能力相对较强,B正确。
C.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而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从题目描述中可以看出,“走迷宫获取食物”显然是一种需要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行为,因此它属于学习行为而非先天性行为,C错误。
D.实际上,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动物等级的提高(从甲到乙再到丙),“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是逐渐减少的。这表明高等动物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D错误。
故选B。
20.许多生物具有一系列社群行为。下列不属于社群行为的是( )
A.蝙蝠在洞中群居生活 B.蜂后在蜂巢里专职产卵
C.头狼带领狼群捕食猎物 D.狒狒首领优先占领食物和配偶
【答案】A
【分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详解】A.蝙蝠在洞中群居生活,仅是简单的聚集,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不属于社会行为,A错误。
B.工蜂负责外出采蜜并喂养幼蜂、蜂后在蜂巢里专职产卵,体现了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属于社会行为,B正确。
C.头狼带领狼群捕食猎物,体现了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合作,属于社会行为,C正确。
D.狒狒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表明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属于社会行为,D正确。
故选A。
21.楚汉相争,汉王刘邦派谋士用蜜糖“召集”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的大字,攻破项王心理防线,使其中计身亡。在此事件中,蚂蚁发现蜜糖后是利用哪种“语言”告诉同伴( )
A.气味B.声音C.动作D.表情
【答案】A
【分析】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详解】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通常通过分泌信息素(气味)来传递信号,吸引同伴前来。这种“化学语言”可以在较长距离上与同伴进行高效沟通。因此,在发现蜜糖后,蚂蚁会释放气味信息素引导其他蚂蚁。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下列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是( )
A.大量捕杀青蛙导致农田害虫猖獗 B.苍耳的果实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C.蝴蝶在花从中飞舞 D.蜜蜂合作筑巢
【答案】D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大量捕杀青蛙导致农田害虫猖獗,体现了动物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作用,A正确。
B.苍耳的果实挂在动物的皮毛上,体现了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B正确。
C.蝴蝶在花从中飞舞,体现了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C正确。
D.蜜蜂合作筑巢只是蜜蜂种群内部的合作,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3.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
A.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B.用农药杀灭农业害虫
C.用青蛙消灭害虫D.用麻雀控制蝗虫数量
【答案】B
【分析】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详解】“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用青蛙消灭害虫”“用麻雀控制蝗虫数量”都是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属于生物防治,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而用农药杀灭农业害虫属于化学防治,会污染环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关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使水果腐烂,没有利用价值B.从蛭中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C.人类可利用动物反应器生产产品D.蛇胆可入药,蛇毒可以制备抗蛇毒血清
【答案】A
【分析】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动物是传播花粉的使者等。
【详解】A.果蝇虽然使水果腐烂,但能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也能维持生态平衡,还可以做遗传实验材料,有利用价值,A错误。
B.水蛭素可以起到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脑血栓等存在血栓疾病的治疗之中,B正确。
C.人可利用动物反应器生产产品,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成本,C正确。
D.蛇胆可入药,蛇毒可以制备抗蛇毒血清,体现了毒蛇的药用价值,D正确。
故选A。
25.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生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社会。下列运用了仿生技术的是( )
A.冷光灯、克隆羊B.抗荷服、转基因牛
C.薄壳建筑、人造卫星控温系统D.雷达、杂交水稻
【答案】C
【分析】仿生是指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据此作答。
【详解】A.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冷光灯,克隆羊是利用了克隆技术,A错误。
B.科学家根据长颈鹿利用紧绷的皮肤可控制,血管压力的原理,研制了飞行服-宇航服;转基因牛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B错误。
C.乌龟的背甲虽薄但是强度很大,模仿其结构原理建造了薄壳建筑。科学家们受蝴蝶身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而调节体温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叶片正反两面辐射、散热能力相差很大的百叶窗样式, C正确。
D.雷达是模仿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来工作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杂交技术,D错误。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11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1)图甲所示是鲫鱼的外形和骨骼示意图。鲫鱼体表覆盖有 ,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鲫鱼的[②] 能支撑整个身体,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 ,对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2)鲫鱼用 呼吸。有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溴麝香草酚蓝(具有遇二氧化碳后由蓝色变成黄色的特性)溶液滴在鱼口前方,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液体颜色是 ,这说明液体中 的含量增加了。
(3)图乙是蓝脚鲣鸟的骨骼、肌肉和形态示意图。蓝脚鲣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 :它的骨骼 ,有的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
(4)蓝脚鲣鸟的呼吸方式独特,具有与肺相通的 ,可辅助呼吸。
(5)鲫鱼和蓝脚鲣鸟生活环境差异大,呼吸器官也不相同,但都密布 ,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由图可知,鲫鱼的[①] 、蓝脚鲣鸟的[③] 和蹼,虽然结构不同,但都增大了与水或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游泳或飞行,与各自的运动方式相适应。
【答案】(1)鳞片 脊柱
(2)鳃 黄色 二氧化碳
(3)减少阻力 轻、薄、坚固
(4)气囊
(5)毛细血管 鳍 翼
【分析】图中:①鳍、②脊柱、③翼。鲫鱼体表覆盖鳞片,有保护作用。鲫鱼用鳃呼吸,水流经鳃时,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二氧化碳排出,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蓝脚鲣鸟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其骨骼轻、薄、坚固,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蓝脚鲣鸟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鲫鱼的鳃和蓝脚鲣鸟的肺都密布毛细血管,利于气体交换。
【详解】(1)鲫鱼体表覆盖着鳞片,鳞片紧密排列,能够有效地保护鲫鱼的身体,防止受到外界的伤害。同时,鳞片还可以减少鲫鱼在水中游动时的摩擦力。鲫鱼的脊柱是其身体的主要支撑结构,由许多脊椎骨组成。脊柱不仅能够支撑整个身体,还能够保护内部的脊髓等重要器官。脊柱两侧的肌肉非常发达,这些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可以带动鱼鳍的运动,从而使鲫鱼能够在水中灵活地游动。
(2)鲫鱼用鳃呼吸,鳃是鲫鱼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当水从鲫鱼的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水中的氧气会通过鳃丝表面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会排出体外,进入水中。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具有遇二氧化碳后由蓝色变成黄色的特性。将溶液滴在鱼口前方,水从鳃盖后缘流出时,由于鳃丝排出了二氧化碳,使溶液与二氧化碳接触,从而导致溶液颜色变为黄色。这一现象说明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液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3) 蓝脚鲣鸟的身体呈流线型,这种形状可以使空气在其身体表面流动时更加顺畅,减少空气对其飞行时的阻力。蓝脚鲣鸟的骨骼轻、薄、坚固,这是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轻的骨骼可以减轻体重,使蓝脚鲣鸟在飞行时更加省力;薄的骨骼可以减少骨骼所占的空间,使蓝脚鲣鸟的身体更加紧凑;坚固的骨骼可以保证蓝脚鲣鸟在飞行时的身体强度,防止骨骼因受到空气压力而变形或折断。有的骨骼内部中空,这样可以进一步减轻体重,同时中空的骨骼还可以增加骨骼的韧性,使其在受到外力时不容易折断。
(4)蓝脚鲣鸟的呼吸方式独特,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气囊可以储存空气,在呼吸过程中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当蓝脚鲣鸟吸气时,空气一部分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则进入气囊储存起来;当呼气时,气囊中的空气再次经过肺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5) 鲫鱼和蓝脚鲣鸟生活环境差异大,呼吸器官也不相同,但都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由图可知,鲫鱼的①鳍、蓝脚鲣鸟的③翼和蹼,虽然结构不同,但都增大了与水或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游泳或飞行,与各自的运动方式相适应。
27.(10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科学运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运动前需评估身体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减少运动风险。
(1)运动过程中,需要维持身体平衡,这与 系统的调节有关。如图是小明同学举哑铃的动作示意图,完成这个动作需要 、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
(2)在举哑铃的过程中,小明的[ ] 处于收缩状态,该肌肉上端连接在 骨上,下端连接在 骨上;该肌肉由中间较粗的 和两端较细的 组成。
(3)若运动时用力不当,会导致[ ]从[ ]中滑脱出来,造成关节脱位,此时需就医进行复位。
(4)关节软骨具有减震和减少摩擦的作用,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科研人员以大鼠为模型研究不同运动强度对膝关节软骨厚度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数据。据图分析,中等运动强度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原因。
。
【答案】(1)神经 骨
(2)①肱二头肌 肩胛骨 桡骨 肌腹 肌腱
(3)关节头 关节窝
(4)中等运动强度下,膝关节软骨厚度相对较大,关节软骨能更好地起到减震和减少摩擦的作用,从而减少运动损伤
【分析】关节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其中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表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图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③肌腱、④关节。
【详解】(1)运动过程中,需要维持身体平衡,这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神经系统能够调节身体的各种运动和姿势,使身体保持平衡。如图是小明同学举哑铃的动作示意图,完成这个动作需要骨、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骨是运动的杠杆,关节是运动的支点,肌肉是运动的动力。
(2)在举哑铃的过程中,小明的①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肱二头肌是上臂前侧的一块肌肉,具有屈肘的作用。该肌肉上端连接在肩胛骨上,下端连接在桡骨上。该肌肉由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组成。肌腹是肌肉的主要部分,由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的功能;肌腱是肌肉两端的结缔组织,连接肌肉和骨骼。
(3)若运动时用力不当,会导致④关节中的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造成关节脱位。关节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表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当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时,关节的正常结构被破坏,需要就医进行复位。
(4)关节软骨具有减震和减少摩擦的作用,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科研人员以大鼠为模型研究不同运动强度对膝关节软骨厚度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数据。据图分析,中等运动强度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原因是中等运动强度下,膝关节软骨厚度相对较大。关节软骨越厚,其减震和减少摩擦的作用就越强,能够更好地保护关节,减少运动损伤。
28.(9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通过[ ] 作用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一是通过自身的 作用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二是通过食物链进入 体内;通过[ ] 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三是生物体的遗体和排出物通过 的分解返回无机环境。
(2)像二氧化碳这样,从 到生物体内,又从生物体内返回到 中的过程,叫做物质循环。
(3)从以上分析可知,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是 。
【答案】(1)乙 ② 光合 呼吸 丙、丁 ③ 呼吸 甲/分解者
(2)无机环境 无机环境
(3)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题图中,①是分解作用,②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④是煤和石油的燃烧。乙能吸收二氧化碳,是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被分解者分解,因此甲是分解者;生产者被消费者捕食,因此丙和丁是消费者。
【详解】(1)图中,乙能进行[②]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属于生产者。结合题图和分析可知,乙作为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一是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二是通过食物链进入丙、丁体内;通过[③]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三是生物体的遗体和排出物通过甲(或分解者)的分解返回无机环境。
(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结合题图可知,像二氧化碳这样,从无机环境到生物体内,又从生物体内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过程,叫做物质循环。
(3)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摄取的有机物,有的参与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在它们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9.(10分)实验探究
同学们养过蚕吗?蚕宝宝吐出的丝线能织成各式丝绸服装。人类拥有这种珍贵的丝绸至少已有4000年了。今天我们试着养几只蚕,探究它的取食行为。
提出问题: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1)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2)实验用的蚕的来源:①向别人要来已经喂养数天的大蚕②刚刚孵化出的小蚕请你选择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序号),你的理由是 。
(3)设计实验:请你选择出( )组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A.桑叶和白菜叶B.菠菜叶和油菜叶
(4)该实验的变量是 。
(5)每一组蚕的数量,你认为应该选择( )
A、一只 B、十只
你的理由是: 。
(6)实施计划:两组在饲养过程中应保证其他条件 。
(7)得出结论:如果 说明假设成立,如果 说明假设不成立。
【答案】(1)蚕吃桑叶是先天性行为或蚕吃桑叶是先天性行为
(2)②; 刚孵出的小蚕还没有形成吃食习惯
(3)A
(4)食物种类
(5)B 数量多一些可以避免偶然误差(或数量少容易产生偶然误差)
(6)相同且适宜
(7)蚕只吃桑叶,对应是先天性行为成立 蚕吃两种叶子,对应不是先天性行为成立(一定要和假设对应上)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1)作出假设: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探究问题可以假设:蚕总是吃桑叶,而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或不是)先天性行为。
(2)实验用的蚕的来源: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使用刚孵化的小蚕进行实验。理由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
(3)设计实验:根据探究“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因此实验材料中必须有桑叶,所以应该选择出A组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4)准备几种植物的叶片如桑叶、白菜叶等,看蚕更趋向哪儿取食。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只有植物叶片的种类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菜叶的种类不同就是实验变量。
(5)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因此每一组蚕的数量,应该选择10只。
(6)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因此两组在饲养过程中应保证其他条件。
(7)得出结论:如果蚕只吃桑叶,对应是先天性行为成立,蚕吃两种叶子,对应不是先天性行为成立,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30.(10分)为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
①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在B岛上放置甜食。
②诱捕蚂蚁,释放30只于A岛。
③观察:开始有一只蚂蚁爬向B岛,两只蚂蚁爬向C岛,随后三只蚂蚁都返回A岛。不一会儿,蚂蚁们都纷纷爬向B岛,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蚂蚁的个体之间常相互敲打触角,蚂蚁也会用触角敲打食物,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本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蚂蚁必须来自 (填“同一”或“不同”)蚁穴,实验前蚂蚁应处于 状态。
(3)实验能不能只用2只蚂蚁? ,原因是 。
(4)小明探究的这种行为是蚂蚁的 行为,从获得途径看,这种行为是蚂蚁的 行为。
A.防御 B.觅食 C.社会 D.繁殖 E.先天性 F.学习
(5)用两把镊子将连接AB的小木条与连接AC的小木条进行交换。继续观察,蚂蚁会先通过“桥”爬向 岛。则可得出结论: 。不能用手直接拿小木条交换,是因为 。
【答案】(1)蚂蚁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
(2)同一 饥饿
(3)不能 2只蚂蚁数量太少,难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C E
(5)C 蚂蚁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 人的手上有气味,用手直接拿小木条交换,可能会影响蚂蚁的行为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实验设计可知,本实验作出的假设可以是:蚂蚁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
(2)在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中,捕获的蚂蚁应来自同一个蚁穴,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这样做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以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24小时,增加蚂蚁对食物的敏感度,刺激蚂蚁寻找食物,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
(3)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见,本实验不能只用2只蚂蚁,原因是2只蚂蚁数量太少,难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社会行为(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可见,小明探究的这种通讯行为是蚂蚁的C社会行为,从获得途径看,这种行为是蚂蚁生来就有的的E先天性行为。
(5)该实验通过观察蚂蚁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来判断它们是如何进行通讯的。用两把镊子将连接AB的小木条与连接AC的小木条进行交换。继续观察,蚂蚁会先通过“桥”爬向C岛(没有食物)。则可根据该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蚂蚁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因为人的手上有气味,用手直接拿小木条交换,可能会影响蚂蚁的行为,所以本实验中,不能用手直接拿小木条交换,应该使用镊子。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直接奔向食物存放点前“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43
25
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八年级(上)期中模拟卷(二)(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考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模拟卷(解析版)(鲁科版五四学制),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珍珠的形成主要和河蚌的 有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五四学制),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题,图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