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83685/0-173162807727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83685/0-17316280772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 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83685/0-17316280773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把握诗歌朗诵节奏和押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内容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对比,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3.知人论世,对比分析两首诗中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两位诗人的价值追求,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通过内容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对比,感受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艺术匠心。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诗人的价值追求。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搜集曹操和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确诗歌的创作背景。
2.《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所谓“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性的字或词。
一、情境导入
1.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从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不过是不同的人生选择罢了。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曾拥兵百万,统一北方,号称一代枭雄;一个则弃官归田,悠然采菊,誉为千载一隐。不同的人生态度,也给他们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烙印。但在写《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时,两人又有相似的处境——都为“忧”所困!今天我们联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人的形象,并探讨曹操和陶渊明两人的人生追求,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思考生命的价值。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朗读感知,体会两诗韵律诗情的不同
引导问题:
本课两首诗是魏晋诗歌的杰出代表,也都体现了诗人的人生选择。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可从体裁、题材、感情基调、节奏、押韵、语调、主题等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活动1:诵读两诗,明确体裁,划分节奏,体会差异。
【明确】《短歌行》是四言古诗,全部诗句遵循“二二”式节奏,匀称整齐,读之铿锵有力,古朴庄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归园田居(其一)》是五言古诗,“二二一”“二一二”两种节奏形式交替出现,使得整首诗自由灵动,舒缓自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活动2:标出两诗韵脚,分析押韵特点,感受不同情味。
【明确】《短歌行》的韵脚是“何,多;忘,康;心,今;苹,笙;掇,绝;存,恩;飞,依;深,心”,八次换韵,语音富于变化,错落有致,摇曳生姿,频繁换韵便于表现跌宕起伏、深沉委曲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的韵脚是“山、年、渊、田、间、前、烟、颠、闲、然”,全诗押“an”韵,一韵到底。“an”音先开后合,声音明朗饱满,读来轻盈跳跃,便于表现轻松欢快的喜悦氛围。
活动3:梳理归纳,分析两诗内容情感差异。
问题支架:
“忧”是《短歌行》的诗眼,《归园田居(其一)》诗眼是“归”,请分别以“忧”和“归”为核心提问,并尝试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
1.《短歌行》提问:因何而忧?何以解忧?
(1)因何而忧?
曹操所忧有三:
①生命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②贤才难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③功业难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何以解忧?
解忧方法有二:
①借酒消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②招纳贤士:“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归园田居(其一)》提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弃官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为何而归?
爱丘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归向何处?
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返自然: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对比小结,完成表格。
【明确】
任务二:精读鉴赏,比较两诗风格手法异同
问题支架:
1.“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短歌行》如何表现曹操的忧思情怀?
2.曾经“猛志逸四海”的陶渊明如今一心向往“园田居”,陶渊明是如何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现其心境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明确:
1.(1)《短歌行》中的用典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典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本意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借用此典,抒发自身对贤才的强烈渴望之情,感情直白且强烈。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典出《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这四句描绘了古时君王宴待群臣的热闹景象,这里直接借用此典,是表明自己热烈欢迎贤才的态度,向天下贤士发出宴客令,进一步表达礼贤下士的诚意和决心。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典出《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译文:大海不拒绝点滴的水,才能浩瀚无边;高山不拒绝一土一石,才能巍峨耸立。
这两句是化用典故仿写而来,以山之高、水之深来表现自己容纳贤才的胸怀,侧面表明他广纳人才、求招贤士的心情。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译文: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挽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唯恐失礼,失去天下贤能之士。
此处化用此典,曹操借周公的故事勉励自己,表明广纳贤士的决心和理想。
(2)《短歌行》中的比兴
补充资料:
比兴,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正如宋代朱熹所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与“兴”常常连用。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意为“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此处比兴有两种理解,一是以可望不可即的明月为喻,表现人才的难得及自己苦苦思慕贤士之心;二是言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象征诗人的求贤之思也不会断绝,加强了抒情的浓度。无论哪种理解,都是借明月之喻,引出对天下贤才的思慕渴求。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意为“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以“乌鸦”比喻贤才,“绕树三匝”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要犹豫不决,不可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我这样的明主才值得你们来辅佐!
小结:
曹操化用历史典故,借助比兴方法,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对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表现得情真意切,慷慨豪迈,真正做到了以诗言志,诗歌整体表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和浓郁苍凉的艺术风格。
2.(1)《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白描
补充资料:
白描,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事、物、景的情态面貌。白描一般不使用修辞,重在用词的准确凝练。白描是描写手法的一种,与细节描写相对,有时近乎叙述。
如《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恬静、幽美的乡村生活图景。由近到远,声色相和,浓淡相宜,表达了诗人恬淡的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2)《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动静结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房前屋后的近景转到乡村远景,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由近及远,动静结合,写出了远处山村在暮色和雾气笼罩中的朦胧美,也写出了炊烟袅袅升腾的动态美。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利用“鸡鸣”“狗吠”动态化的词语,将“方宅”“榆柳”的静态美凸显出来,于日常的景物和事物中打造一种和谐的美感。
(3)《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其他手法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借助“羁鸟”“池鱼”等意象,将官场中的自己喻为笼中之鸟,表明想要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抒发对自然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利用“方宅”“榆柳”等景物和事物,展现出他在归隐田园后的所见所感,营造了一种寂静、和谐的田园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通过反衬的手法,借助“误落”“尘网”侧面表达他对田园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待。
对比小结:
从艺术风格来说,《短歌行》以浓郁悲凉为主要特点,《归园田居(其一)》则是愉悦轻松;从艺术手法上看,曹诗擅于化用典故,借典抒情,以诗言志,陶诗长于描绘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任务三:知人论世,探讨不同生命选择的诗意
同样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曹操力挽狂澜,安定天下;陶渊明远离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两位诗人仕与隐的不同选择,源自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呢?
活动1:结合预习任务,分享两诗创作背景资料。
1.学生分享
2.适时补充点拨
《短歌行》写作背景: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致力于建功立业,于是在一次宴席上咏出此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宴将士之时。
《归园田居(其一)》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活动2:分析曹操和陶渊明的不同选择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
1.学生思考讨论
2.点拨明确:
曹操面对诸侯割据的乱世,胸怀平定天下的政治抱负,关注现实,表现时代精神,引领建安风骨,是儒家“达者兼济天下”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志士”。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希望大济苍生;然而政治动荡,隐逸之风盛行。道家返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等思想是他反抗现实、蔑视权贵与功名的精神支柱。而他用行动教育后代文人要不屈服于权贵,不依附庸俗之流。同时,他也让自己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选择自由。
三、课堂小结
是仕,还是隐?是直面现实,心怀天下,还是坚守本性,退隐山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选择。陶渊明是不幸的,他生逢乱世。而我们何其有幸,生逢盛世中国,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爱自然爱生活也爱自己。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本节课所学,比较鉴赏《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以“忧思•悠然”为主题词写一篇文学短评,字数在300字左右。
要求:第一,写感触最深的地方;第二,注意点和面的关系,从小处切入,以小见大;第三,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在介绍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评论。
2.【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体裁
题材
感情基调
节奏
押韵
语调
主题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体裁
题材
感情基调
节奏
押韵
语调
主题
《短歌行》
四言古诗
抒情诗
忧愁激昂
短促
四句一换韵,变化丰富
多降调
有变化
渴望贤才
建功立业
《归园田居》(其一)
五言古诗
田园诗
恬淡自在
舒缓
一韵到底,
单纯
平调
蔑视权贵
归隐田园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4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及反思</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对比导入,知人论世,朗诵揣摩,感音乐美,品读诗歌,赏艺术美,玩味诗歌,悟情感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教学设计,共10页。
2020-2021学年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