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时间的脚印
展开
这是一份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时间的脚印,共3页。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年龄吗?你知道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有多大吗?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其实看似没有生命的岩石记录着时间的脚印,每一块岩石就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跟着科普作家陶世龙学习《时间的脚印》,探索一下岩石的秘密吧!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作者简介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腐蚀(shí) 浑浊(zhuó) 掸(dǎn)山麓(lù) 沟壑(hè) 沉淀(diàn)帷幕(mù) 龟裂(jūn) 沙砾(lì)琥珀(pò) 烘烤(hōng kǎo) 楔形文字(xiē)3.词语解释【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山麓】山脚。【龟裂】裂开许多缝子。【海枯石烂】本文指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刨刮】刮平。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文章很多独句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帮助我们快速梳理文章内容,找一找有哪些段落。【交流点拨】第5、7、18、22、24、27段。2.全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说明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交流点拨】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第读第22~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交流点拨】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的颜色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3.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交流点拨】高士其的话中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品味语言 提升素养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交流点拨】如“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一句中的“大约”(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分析。【交流点拨】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2.拓展延伸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录下时间的痕迹。大自然还有很多记录时间的方式,你知道有哪些吗?【交流点拨】月亮的圆缺变化,植物的四季变化,树木的年轮等。3.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内容。板书设计 eq \a\vs4\al(时,间,的,脚,印) eq \b\lc\{(\a\vs4\al\co1(引出话题(1~4):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 方式之一,\a\vs4\al(岩石怎样,记录时间,(5~29))\b\lc\{(\a\vs4\al\co1((5~21)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30~31))) 教学反思《时间的脚印》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难,我的教学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赏析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当我问到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什么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时间,然后立马又觉得自己说错了,认为应该是跟时间的痕迹有关的事物。其实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似乎有些突然。因此我在过渡时,便就着学生的疑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阅读课文之后,那位回答错误的同学又主动站起来纠正自己的答案。所以说课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在上课前没有强调要预习,这就使得有些同学对于课文内容没有整体把握,在理解时会比其他同学多花费一些时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提醒同学们引起对预习和复习的重视,提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年龄吗?你知道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有多大吗?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其实看似没有生命的岩石记录着时间的脚印,每一块岩石就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跟着科普作家陶世龙学习《时间的脚印》,探索一下岩石的秘密吧!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作者简介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腐蚀(shí) 浑浊(zhuó) 掸(dǎn)山麓(lù) 沟壑(hè) 沉淀(diàn)帷幕(mù) 龟裂(jūn) 沙砾(lì)琥珀(pò) 烘烤(hōng kǎo) 楔形文字(xiē)3.词语解释【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山麓】山脚。【龟裂】裂开许多缝子。【海枯石烂】本文指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刨刮】刮平。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文章很多独句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帮助我们快速梳理文章内容,找一找有哪些段落。【交流点拨】第5、7、18、22、24、27段。2.全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说明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交流点拨】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第读第22~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交流点拨】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的颜色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3.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交流点拨】高士其的话中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品味语言 提升素养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交流点拨】如“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一句中的“大约”(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分析。【交流点拨】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2.拓展延伸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录下时间的痕迹。大自然还有很多记录时间的方式,你知道有哪些吗?【交流点拨】月亮的圆缺变化,植物的四季变化,树木的年轮等。3.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内容。板书设计 eq \a\vs4\al(时,间,的,脚,印) eq \b\lc\{(\a\vs4\al\co1(引出话题(1~4):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 方式之一,\a\vs4\al(岩石怎样,记录时间,(5~29))\b\lc\{(\a\vs4\al\co1((5~21)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30~31))) 教学反思《时间的脚印》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难,我的教学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赏析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当我问到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什么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时间,然后立马又觉得自己说错了,认为应该是跟时间的痕迹有关的事物。其实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似乎有些突然。因此我在过渡时,便就着学生的疑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阅读课文之后,那位回答错误的同学又主动站起来纠正自己的答案。所以说课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在上课前没有强调要预习,这就使得有些同学对于课文内容没有整体把握,在理解时会比其他同学多花费一些时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提醒同学们引起对预习和复习的重视,提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