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 《枫桥夜泊》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长相思》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季之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鸟的天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月迹》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暝、浣”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8个字,会写“王孙、停泊”等6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山居秋暝》。
3.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4. 感受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现山林景色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背诵、默写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学习诗歌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
2.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诗句的含义、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想象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拓展延伸法:引导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同时在屏幕上展示一幅山水画卷,画面中有青山、绿水、松林、明月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2.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形容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引出课题:“在古代,有许多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山居秋暝》。”(板书课题)
4. 介绍王维: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的诗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对王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朗读古诗,正音纠错。重点指导“暝”(míng)、“浣”(huàn)、“聒”(guō)等字的读音。
3.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节奏和韵律。然后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再次练习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 学生默读古诗,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大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5. 教师讲解诗题:“山居秋暝”,“山居”指诗人在山中居住,“秋暝”指秋天的傍晚。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所描写的时间和地点。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学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提问学生:“‘空山’是什么意思?真的是一座空荡荡的山吗?”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
学生可能会回答:“空山不是真的空,而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的活动,所以给人一种空旷幽静的感觉。”
教师补充:“这里的‘空’还体现了一种空灵、宁静的意境,是王维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提问:“新雨后的山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引导学生想象雨后山林的清新空气、湿润的地面、树叶上的水珠等画面。
教师总结:“一场新雨过后,山中的空气格外清新,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山雨后的秋景图,奠定了全诗宁静、清新的基调。”
2. 学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教师展示一幅明月照松林、清泉流石上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提问:“这两句诗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明月、松、清泉、石),并体会它们的特点(明月皎洁,透过松林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泉清澈,在石头上潺潺流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诗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月夜山林图;“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给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动静相衬,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诗中的宁静与美好。
3. 学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找出“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等词语,理解诗句描绘的是竹林中传来喧闹声,原来是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后写‘归浣女’‘下渔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先声夺人的写法,更能突出山林的幽静。因为在寂静的山林中,一点点声音都会格外明显。先听到竹林的喧闹声和莲叶的晃动声,然后才看到洗衣女和渔船,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生活气息。”
让学生想象洗衣女和渔夫在山林中劳作和生活的情景,感受他们的快乐和自在。
提问:“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学生扮演洗衣女和渔夫,模拟他们在山林中的对话和动作;另一组学生旁白,朗读诗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4. 学习“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教师讲解:“春芳歇”指春天的花草凋谢了。“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诗人自己。
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可能会回答:“即使春天的花草凋谢了,山中的景色依然很美,诗人愿意留在这里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教师补充:“这里还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他认为大自然的美好可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自由自在地生活。”
让学生结合整首诗,谈谈自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山居秋景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洁情怀的追求。
(四)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1.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如空山雨后的清新、明月松间的幽静、清泉石上的流淌、浣女归来的欢笑、渔舟顺流而下的自在等。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强调诗歌的意境: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山居秋景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田园情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情怀的追求。
2. 提问学生:“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王维诗歌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全诗,思考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生可能会回答:“王维的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而且常常运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师补充:“王维的诗歌还具有一种空灵、超脱的气质,他能够在平凡的自然景色中发现美,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这也是他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原因所在。”
3. 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聆听古诗的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后请学生睁开眼睛,分享自己在听朗诵时的感受和体会。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华:“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常常会感到疲惫和压力。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像诗人一样保持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
教师出示王维的另一首山水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这首诗,与《山居秋暝》进行比较,思考两首诗在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相同点:两首诗都描绘了空山的景色,都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意境。
不同点:《山居秋暝》描写了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而《鹿柴》则侧重于描写空山的寂静,通过“人语响”和“返景照青苔”来衬托山林的幽静,意境更加清幽。
2. 王维诗歌欣赏
教师展示一些王维的其他著名诗歌,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让学生欣赏并朗读。
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感受王维诗歌在不同题材下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王维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六)课堂小结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句、感悟意境,我们领略了王维笔下美丽的山居秋景,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诗歌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感受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魅力。”
2.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意境的感悟、写作手法的体会等,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
3.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古诗的热爱,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
2. 用自己的话将《山居秋暝》改写成一篇短文,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和意境,字数不少于2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王维的诗歌,制作一张手抄报,内容包括诗歌原文、诗意赏析、作者简介和自己的感悟等。
五、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朗诵音频、山水图片、相关视频等。
2. 制作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景:宁静、清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欢乐、自在)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情:热爱、向往)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山居秋暝》这首古诗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古诗中的画面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诵读法和想象法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搭石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白鹭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