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讲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讲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讲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易错辨析
神经调节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
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 × )
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降低环境中Na+的浓度,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 )
在人体内发生某种反射的时候,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兴奋的传导都是双向的。( × )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H区损伤,人将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
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解析]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无感受器、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
效应器是运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K+在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因为膜外Na+内流,因此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人体内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如果损伤,会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体液调节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的因子之一。( √ )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 )
激素的受体与细胞膜上运输物质的载体一样,都位于细胞膜上。( × )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产生并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 × )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 )
[解析]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
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
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内。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并由垂体释放,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规范表述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 辅助 作用的细胞,具有 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 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 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 ;树突很多有利于 充分接受信息 。
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 转运蛋白 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 突触间隙 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 多巴胺受体 减少。
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 倒置 的,且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 精细程度 有关。
短时记忆可能与 神经元 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 形状像海马的脑区 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 突触形态与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 有关。
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我们感觉到痛却并未将手指缩回,这一现象说明 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
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的原因是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
考点1 神经调节
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
(1)必须具备“完整” 反射弧 :反射弧任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2)必须具备“适宜” 刺激 :刺激的“种类”需适宜,刺激的“强度”也需适宜。
兴奋产生的机制
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①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膜内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 升高 膜内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 降低
②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膜外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 升高 膜外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 降低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有关神经调节的2个“≠”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产生感觉≠完成反射
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无法完成反射,当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能形成感觉。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传递过程
②特点及原因
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 突触小泡 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然后作用于 突触后膜 。
突触延搁 :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③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影响兴奋传递的因素
(1)缺少分解神经递质相关的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2)药物阻断神经冲动的三大原因
①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
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 b 点先兴奋, 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 两 次方向 相反 的偏转(先左后右)。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 同时 兴奋,电流表指针 不发生 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 小于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a 点先兴奋, 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 两 次方向 相反 的偏转(先左后右)。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 a 点不兴奋, d 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 只发生一次 偏转(向右)。
两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考法1 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022•湖北模拟)反射时是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为止所需的时间。兴奋经中枢传播时往往较慢,这是由于化学性突触传递须经历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并与后膜受体结合以及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等多个环节,因此需时较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等强度的有效刺激分别作用于同一人的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感受器,膝跳反射的反射时要长一些
B.当手碰到火时,人感受到痛后会随即做出快速的缩手反射,以免被进一步烫伤
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的
D.上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分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离子的跨膜运动,使其产生兴奋或抑制。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都是非条件反射,两者的反射时长大致相同,A错误;
B、手被火刺激时,先发生缩手反射后感觉到疼痛,B错误;
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反射弧结构、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荆州模拟)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由上而下分为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和尾段。脊髓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或损伤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四肢丧失运动功能;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以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下半身瘫痪的患者不能运动的原因是运动神经元受损
B.当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3细胞体兴奋后,兴奋沿2和1传递,在背根能检测到神经冲动
C.高位截瘫患者除运动功能丧失外,排尿反射也随之消失
D.四肢正常运动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下半身瘫痪的患者不能运动的原因不一定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可能是第三胸椎以下的神经中枢受损,A错误;
B、兴奋传递的方向从1到2再到3,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3细胞体兴奋后,兴奋不能沿2和1传递,因为在突触兴奋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
C、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虽然脑与脊髓的联系中断,但其仍可排尿,排尿反射仍然存在,只是兴奋不能上传到大脑皮层,不能产生尿意,C错误;
D、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可以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例如控制四肢运动,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识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考法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机制(含膜电位变化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2022•襄城区校级模拟)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科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专门的味细胞(TRC)识别,经信号转换后,传递至匹配的神经节神经元。然后,这些信号再经脑干孤束吻侧核(rNST)中的神经元突触传导,最终抵达味觉皮层。在味觉皮层中,产生甜味和苦味的区域分别称为CeA和GCbt(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B.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C.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D.形成味觉的过程中,兴奋在②上的传导是双向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传入神经元,②是传入神经。
【解答】解:A、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参与,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A正确;
B、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
C、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大脑皮层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
D、形成味觉的过程中,兴奋在②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神经调节的知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的能力。
(2022•湖北模拟)如图1为多个神经元联系示意图,将一示波器连接在D上,用不同方式同等强度电刺激A、B、C,产生图2所示波形(I:单次电刺激A或B;II:连续电刺激A;I单次电刺激C;阂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70mV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膜内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
B.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可能是刺激强度太低
C.C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D.I和Ⅱ对照,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的多个刺激可以叠加
【分析】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少量开放,出现钠离子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钠离子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钠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钠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这个足以使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电位比静息电位约小10mV~20mV。如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70mV,其阈电位约为﹣55mV。任何刺激只要能使膜从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便能触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
【解答】解:A、由于神经元静息时是内负外正的电位,因此图中﹣70mv是将膜外侧作为参照,定义为0mV,A错误;
B、从图2可以看出单次刺激A或B,产生的电位低于阈电位,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可能是刺激强度太低的原因,B正确;
C、刺激A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说明神经元A、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神经元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正确;
D、Ⅱ中连续两次在A点进行刺激,产生了动作电位,而Ⅰ单次刺激A或B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判断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的多个刺激可以叠加,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022•济南三模)研究发现,除了以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化学突触外,在可兴奋细胞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结构是对称的,膜上有允许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通过的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阻断剂可以阻断兴奋通过电突触的传递
B.体内产生的兴奋在两种突触上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在化学突触上的传递消耗能量,在电突触上的传递不消耗能量
D.兴奋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快,有利于不同神经元同步化兴奋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电突触之间不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的,因此神经递质阻断剂不可以阻断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A错误;
B、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推测与化学突触比较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快,方向是双向的,B错误;
C、兴奋在化学突触上的传递消耗能量,电突触传递电信号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能量,都需要ATP提供能量,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形成离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在此过程中没有信号的转换,可快速传递信号,所以电突触的存在有利于细胞的同步化行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022•张家口三模)若电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位置,可检测到一次电位变化,如图甲、乙中的正常曲线。若在某一时刻(处理点),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图甲、乙中的虚线所示。下列关于处理方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利用某种药物阻断了Na+通道
B.图甲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K+溶液中
C.图乙利用某种药物阻断了K+通道
D.图乙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利用某种药物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
B、动作电位形成与Na+内流有关,与K+无关,故神经纤维所处溶液中K+减少,对动作电位峰值无影响,B错误;
C、利用某种药物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对应图乙中虚线,C正确;
D、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Na+内流量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对应图甲中虚线,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知识。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考法3 结合人体健康和生活情境综合考查神经调节
(2022•平邑县二模)目前,每年的5月31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香烟中含有烟碱,又称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剧毒物质,还会使人上瘾。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发现,尼古丁分子能直接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吸烟者大脑中的神经细胞表面不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与受体产生有关的mRNA含量也明显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吸烟能“提神”跟尼古丁与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有关
B.长期吸烟者的大脑中乙酰胆碱受体减少,不吸烟时易产生负面情绪
C.尼古丁可以代替乙酰胆碱的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D.医学上可利用尼古丁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的疾病
【分析】1、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2、尼古丁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A、尼古丁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吸烟能“提神”,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吸烟者大脑中的神经细胞表面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影响兴奋产生,因此不吸烟时易产生负面情绪,B正确;
C、尼古丁不能代替乙酰胆碱的作用,并且影响兴奋的产生和传递,C错误;
D、由于尼古丁可促进兴奋产生,医学上可利用尼古丁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的疾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022•襄城区校级一模)研究发现,睡眠主要依靠脑部多个脑区产生的胞外腺苷来调节,胞外腺苷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睡眠。咖啡、茶、可乐等饮料中均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是腺苷类似物,能与受体结合,但并不引起胞外腺苷相应的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动物激素类似,胞外腺苷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灭活或重吸收
B.胞外腺苷与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突触后膜上Cl﹣内流
C.咖啡因与胞外腺苷受体结合,减少了胞外腺苷与受体结合产生的睡眠效应,缓解了睡意
D.过多摄入咖啡因就会引起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而超负荷工作,对健康不利
【分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通过降解来灭活或回收。
【解答】解:A、胞外腺苷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神经递质,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灭活或重吸收,以防止其持续发挥作用,A错误;
B、胞外腺苷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睡眠,可推测,胞外腺苷能使突触后膜抑制,所以,胞外腺苷与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突触后膜上Cl﹣内流,B正确;
C、咖啡因是腺苷类似物,能与受体结合,但并不引起相应睡眠效应,同时减少了胞外腺苷与受体结合产生的睡眠效应,缓解睡意,C正确;
D、由于咖啡因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降解,过多摄入咖啡因就会引起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而超负荷工作,对健康不利,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022•青岛二模)为阐明脑组织神经元损伤死亡的机制,科研人员制备了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模型,对小鼠进行如下手术:颈部切1cm长的切口,插入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1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缝合皮肤。在恢复血流24h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结果如图1,并检测大脑组织内Sirt3蛋白表达量,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C表示未损伤侧,I表示损伤侧;脑切片中深色部分是正常组织,浅色部分是缺血造成的梗死部分)
A.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
B.对照组小鼠的处理为进行手术操作,插入且不取出线栓
C.Sirt3蛋白可能与小鼠大脑中的线粒体能量供应机制有关
D.通过培养新的神经元有望修复由于创伤导致受损的脑组织
【分析】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
【解答】解:A、根据图1实验结果可知,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脑部细胞营养不足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A正确;
B、对照组小鼠的处理为进行手术操作,但不插入线栓,B错误;
C、模型组损伤侧Sirt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说明该蛋白质的表达与脑细胞中能量供应直接相关,因而可推测Sirt3蛋白可能与小鼠大脑中的线粒体能量供应机制有关,C正确;
D、实验表明大脑组织缺血会引起脑组织死亡,因此需要通过培养新的神经元修复由于创伤导致受损的脑组织恢复脑部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同时能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2022•淄博二模)研究发现,脑细胞中β淀粉样蛋白大沉积会产生毒性,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乙酰胆碱浓度不足,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进而形成老年痴呆症。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胆碱能神经元凋亡后,可通过其它神经元的分裂及时增补
B.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β淀粉样蛋白在细胞内积累能抑制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D.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减轻老年痴呆症的症状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β淀粉样蛋白大量沉积产生毒性,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乙酰胆碱浓度不足,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进而形成老年痴呆症”可知,引起老年痴呆症的根本原因是β淀粉样蛋白大量沉积,诱导细胞凋亡,直接原因是乙酰胆碱浓度不足。
【解答】解:A、乙酰胆碱由胆碱能神经元细胞合成,当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之后,不能通过存活的神经元(高度分化)增殖填补,导致乙酰胆碱浓度下降,A错误;
B、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通透性,B正确;
C、据题意“β淀粉样蛋白大量沉积产生毒性,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乙酰胆碱浓度不足,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进而形成老年痴呆症”可知,β淀粉样蛋白在细胞内积累能抑制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C正确;
D、根据题意,引起该疾病的直接因素是乙酰胆碱的减少,因此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乙酰胆碱的水解,一定程度上可用来治疗该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为材料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考生从题干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考点2 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常见激素
激素分类
类别
激素
蛋白质类
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肽类
胰高血糖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等
胺类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类固醇
醛固酮、皮质醇、雄激素、雌激素等
注:下丘脑、垂体、胰岛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其余类别激素既能注射,也能口服。
靶细胞受体分布
蛋白质、肽类、胺类激素的受体主要位于细胞膜表面,类固醇激素的受体主要位于细胞核内。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方式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模型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
(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
激素调节的几个关键点
考法1 激素与激素调节知识的考查
(2022•湖北模拟)长期的慢性压力会造成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肾上腺皮质在ACTH的作用下合成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肝脏等器官,促进肝糖原分解等应激生理反应的发生。在抑郁症患者体内,反复的、长时间的应激刺激导致糖皮质激素过度增高,造成脑内神经元损伤,进而使该轴的负反馈功能受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垂体是糖皮质激素和ACTH共同的靶器官
B.上述应激反应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糖皮质激素作用后可能导致机体血糖升高
D.糖皮质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分析】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肾上腺皮质在ACTH的作用下合成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解答】解:A、垂体是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共同的靶器官,ACTH的靶器官是肾上腺皮质,A错误;
B、人体的应激反应有下丘脑参与,受糖皮质激素影响,因此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方式,B正确;
C、糖皮质激素能够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因此作用后可能导致机体血糖升高,C正确;
D、糖皮质激素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
(2022•历下区校级模拟)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身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共同抵御寒冷。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三种器官,①、②、③表示三种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下丘脑,c表示甲状腺
B.激素①、②、③的化学本质相同
C.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甲状腺细胞上不仅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还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
B、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③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B错误;
C、血液中激素③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的分泌活动还受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的作用,因此甲状腺细胞上不仅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还有神经递质的受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2•许昌三模)人在恐惧、紧张等情绪压力下,下丘脑可支配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释放相关激素,引一系列反应,如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可能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血糖升高
B.激素B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D的分泌量增加
C.健康人体内激素D含量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D.激素D长期偏高,会促进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
【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使之分泌激素A(肾上腺素),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情绪压力→下丘脑→激素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
【解答】解:A、肾上腺素能与肝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肝细胞释放出来,提升血糖浓度,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激素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会促进垂体释放更多的激素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的激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量增加,B正确;
C、血液中激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增多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有利于维持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激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偏高,会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可能会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22•枣强县校级一模)如图为反馈调节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模型属于概念模型,效果对系统的反作用可能是促进或抑制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其负反馈调节的基础
C.若将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效果应为血糖降低
D.反馈调节可以发生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
【分析】1、据图分析,系统产生效果,效果反过来作用于系统,属于反馈调节。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差,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解答】解:A、此模型属于概念模型,效果对系统的反作用可能是促进或抑制,分别对应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错误;若将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效果应为血糖降低,血糖浓度可以反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之分泌的胰岛素减少,C正确;
D、反馈调节可以发生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等知识,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考法2 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2022•河南模拟)羊胎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它可以延缓衰老是因为其中有一种抗衰老因子,该因子能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从而阻断神经和肌肉间的信息传递,引起肌肉的松弛性麻痹,使肌肉长时间不发生收缩和扩张,从而产生失能性萎缩,最终不再收缩,达到使皱纹减少或消失的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羊胎素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从而来抑制树突中的线粒体供能
B.神经与肌肉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变
C.注射羊胎素后,羊胎素随着人的体液运输至全身,因此在人的淋巴管中可以检测到羊胎素
D.口服羊胎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激素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特点,内分泌腺体没有导管,分泌激素随着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激素运输不定向,可以全身运输,但是起作用的细胞各不相同。
【解答】解:A、羊胎素的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从而来抑制轴突中线粒体代谢,使囊泡无法运出神经递质,从而切断神经和肌肉间的信息传递,而非树突,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羊胎素是激素,会随着人的体液流向全身,所以在人的淋巴管中可以检测到羊胎素,C正确;
D、羊胎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激素的作用和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作答。
(2022•湖北模拟)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基于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可将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二者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的合成部位为神经垂体
B.腺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C.图中的调节肽有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下丘脑的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分析】1、水盐平衡调节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
【解答】解:A、图中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的合成部位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A错误;
B、图中腺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B正确;
C、下丘脑中肽能神经元释放的调节肽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的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甲状腺激素分泌、性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及过程,题目难度中等。
(2022•桃城区校级一模)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作用机制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该过程中激素A的产生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B.若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过程,激素C是肾上腺素
C.激素D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D.可通过检测激素A、C、D在血液中的含量来判断相关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分析】据图分析:途径①是血糖的神经调节过程,激素A是胰岛素;途径②是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激素C作用的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具有反馈调节作用;途径③表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D由垂体释放,所以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该过程中激素A的产生受神经调节,A错误;
B、若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过程,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激素D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错误;
D、图中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这一特点,且维持一定的含量,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
考点3 动物个体生命调节实验探究与分析
反射弧中各结构的判断方法
根据神经节进行判断:有神经节的为 传入神经
根据突触结构进行判断:与“”相连的为 传入神经 ,与“”或“”相连的为 传出神经 。
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进行判断:与脊髓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 传出神经 ,与细小的后角相连的为 传入神经 。
根据实验进行判断:切断某一神经,如果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则切断的是 传出神经 ,反之,则是 传入神经 。
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特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电刺激图中①处→A有反应,若②处电位不改变,则为 单向 传导;若②处电位改变,则为 双向 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 双向 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 单向 传递(且传递方向为 ③→① )。
动物激素相关的实验
(1)一般思路
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病理症状→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推知相应激素生理功能。
(2)方法示例
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a.饲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3)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
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多为蛋白质类和多肽类,易被消化酶水解,故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口服。
其余激素既能口服也能注射。
②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长状况相似的动物平均分组,每组要有数量相等的多只动物。
③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个数,保证单一变量。
④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使用蒸馏水。
考法1 探究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2020秋•曾都区校级期中)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
A.AB.BC.CD.D
【分析】据图分析:脊神经背根中的神经是传入神经,腹根中的神经是传入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而电刺激背根外周段,由于背根已剪断,兴奋无法传递到脊髓,因此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A正确;
B、剪断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收缩,B错误;
C、剪断脊神经,无法验证背根、腹根的兴奋传递功能,C错误;
D、剪断背根、腹根中央,蛙后肢收缩,但无法确定背根、腹根的兴奋传递方向,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相关的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022秋•贵州期中)图甲中a部位为神经纤维与肌细胞接头(突触的一种),图乙是a部位的放大图。乙酰胆碱(ACh)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肌肉收缩。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
(1)刺激e处,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e点位于反射弧 上,此时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在b、c、d、e、f点处施加刺激,能够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是点 。
(2)实验证实,只刺激肌肉,肌肉也会收缩,此时电流计指针 (填“能”或“不能”)发生偏转,原因是 。
(3)图乙中的部分结构会被自身产生的抗体攻击而导致重症肌无力。如果刺激e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但肌肉无反应,若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损伤部位是肌肉还是a处,请写出实验方案:
。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b、c、e位于传出神经上,d位于传入神经上,f是肌肉,属于效应器,动作电位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速度会变慢。
【解答】解:(1)刺激e处,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神经纤维传导至肌肉,肌肉属于效应器,则e点位于传出神经上,刺激e点先是c点兴奋,然后是b点兴奋,所以指针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刺激b处,兴奋向左传递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使肌肉发生收缩,兴奋向右传导先后经过左右两电极,使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所以能够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2)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刺激肌肉相当于刺激突触后膜,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兴奋不会从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电流表也就不会发生偏转。
(3)若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损伤部位是肌肉还是a处,方案为:在f处刺激,若肌肉收缩,说明肌肉是正常的,损伤部位是a处,若肌肉不收缩,说明损伤的是肌肉。
故答案为:
(1)传出神经 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2)不能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3)在f处刺激,若肌肉收缩,说明损伤部位是a处,若肌肉不收缩,说明损伤的是肌肉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考法2 动物激素相关实验探究
(2022•襄城区校级四模)人体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长爪沙鼠开展实验,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体温偏高过程中肠道菌群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流程(图1)及结果(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亢动物甲状腺激素浓度一般高于正常值,导致安静状态下的代谢速率偏高,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图1中Ⅰ、Ⅱ处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处理分别为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不移植菌群
C.实验结果显示第0周,B组鼠安静状态下的代谢速率显著高于A组;第1~6周,B2组安静状态下的代谢速率低于B1组,可推测甲状腺激素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提高代谢水平
D.肠道菌群数量或数量不能作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的检测指标
【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能够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A、由于甲亢动物甲状腺激素浓度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导致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当,产热多则散热多,故甲亢动物安静状态下的代谢速率高和体温偏高,A错误;
B、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实验设计的等量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故图1中B组小鼠与A组小鼠对照,应该饲喂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B1与B2组对照,B2组应该移植正常鼠肠道菌群,故图l中I、Ⅱ处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处理分别为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移植正常鼠肠道菌群,B错误;
C、由实验结果可知,第0周,B组鼠安静状态下的代谢速率显著高于A组;第l~6周,B2组安静状态下的代谢速率低于Bl组,可推测甲状腺激素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提高代谢水平,C正确;
D、由C项可知,甲状腺激素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故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可检测肠道菌群数量或肠道菌群种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种类和功能、体温调节、验证人或动物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
(2022•襄城区校级二模)鸢尾素是运动时释放的一种小分子肽类激素。为研究鸢尾素与学习认知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构建了鸢尾素基因敲除小鼠,运动训练或静止后,记录小鼠在水迷宫不同平台上停留的时间(在目标平台上停留时间与学习记忆能力正相关),结果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自变量是不同平台,因变量是小鼠在不同平台停留的时间
B.运动后基因敲除小鼠在目标平台停留时间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
C.运动能提高小鼠体内的鸢尾素含量进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D.鸢尾素需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分析】变量: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自变量: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因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实验过程中保持各组相同且适宜。
【解答】解:A、实验自变量是是否运动和是否敲除鸢尾素基因,因变量是小鼠在不同平台停留的时间,A错误;
B、运动后基因敲除小鼠在目标平台停留的时间是比较第2组和第4组实验结果得出的,在目标平台的时间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B正确;
C、通过比较能发现,运动能提高小鼠在目标平台的时间,是因为运动能提高体内的鸢尾素含量进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能力,C正确;
D、鸢尾素是一种激素,激素需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2•奎文区校级一模)关于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有两种假说。
假说一: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该信号缺失,胚胎发育出雌性器官;
假说二: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该信号缺失,胚胎发育出雄性器官。
为验证哪种假说成立,科研人员设计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幼兔出生后,观察其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实验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本实验未设置对照组
B.实验结果支持假说二
C.本实验自变量控制遵循加法原理
D.性激素并未改变性染色体的组成
【分析】性激素可根据雌雄不同,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能够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同理雌性激素能够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解答】解:A、本实验XY(或XX型)手术前后形成前后自身对照,XY和XX型形成相互对照,A错误;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胚胎,将卵巢切除后,并不会发育为雄性,表格数据不支持假说二,B错误;
C、本实验自变量控制遵循减法原理,C错误;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性激素有无并未改变性染色体的组成,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性激素,要求考生识记性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实验结果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022•夏津县校级模拟)褪黑素(MT)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小分子胺类激素,能够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减少睡眠中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白天松果体分泌MT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如图为松果体分泌MT的调节过程。
暗信号→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褪黑素
(1)据图分析,暗信号刺激视网膜促进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 调节,视网膜在此调节过程中相当于 。
(2)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失调是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先兆症状,临床上给AD患者口服MT,试验表明外源MT并未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性,推断其原因最可能是
。
(3)用发情期成年雄鼠进行实验,证实MT可以导致性腺萎缩。有关MT对性腺发育调节的途径,有两种假说:①MT的靶器官是下丘脑,通过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调节性腺的发育;②MT的靶器官是性腺,直接调节性腺的发育。请设计实验探究发情期成年雄鼠体内MT调节性腺发育的途径。
实验思路:
。
实验结果及结论:
。
【分析】分析图解: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中存在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解答】解:(1)暗信号刺激视网膜,在下丘脑的参与下,会导致褪黑素分泌量的变化,因此暗信号刺激视网膜促进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视网膜能接受暗信号刺激,相当于感受器。
(2)由题干可知,褪黑素(MT)是一种小分子胺类激素,激素需要与相关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褪黑素(MT)能够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减少睡眠中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给AD患者口服外源MT,并未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性,推断其原因最可能是AD患者细胞的MT受体数量减少,导致褪黑素不能被识别。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褪黑素(MT)直接作用于性腺还是通过下丘脑间接作用于性腺,根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摘除下丘脑以及是否灌注褪黑素(MT),由于MT可以导致性腺萎缩,故因变量为性腺质量,题干信息可知,白天松果体分泌MT的功能会受到抑制,故该实验需要白天完成,排除动物自身分泌褪黑素(MT)。
实验思路如下: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发情期成年雄鼠,平均分为A、B、C三组。白天,A组只灌注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摘除下丘脑,灌注等量MT溶液;C组只灌注等量MT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称量并比较三组雄鼠的性腺质量。
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
①若MT的靶器官是下丘脑而不是性腺,B组摘除下丘脑,MT不能起到作用,A组与B组雄鼠的性腺质量相等,即A组=B组,C组没有摘除下丘脑,C组灌注了等量MT溶液,MT能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性腺的发育,导致性腺萎缩,C组雄鼠的性腺质量减小,即A组=B组>C组,故可以得出若A组=B组>C组,则MT的靶器官是下丘脑而不是性腺;
②若MT的靶器官是性腺而不是下丘脑,B组与C组雄鼠都保留了性腺,MT会抑制性腺的发育,导致性腺萎缩,故B组与C组雄鼠的性腺质量相等且都会减小,即A组>B组=C组,故可以得出若A组>B组=C组,则MT的靶器官是性腺而不是下丘脑;
③若性腺和下丘脑都是MT的靶器官,C组雄鼠保留了下丘脑,MT可以抑制C组雄鼠的下丘脑以及直接抑制性腺的发育,导致性腺质量最小,B组摘除了下丘脑,MT会抑制性腺的发育,导致性腺质量减小,但比C组更重,即A组>B组>C组,故可以得出若A组>B组>C组,则性腺和下丘脑都是MT的靶器官。
故答案为:
(1)神经 感受器
(2)AD患者细胞的MT受体数量减少
(3)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发情期成年雄鼠,平均分为A、B、C三组。白天,A组只灌注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摘除下丘脑,灌注等量MT溶液;C组只灌注等量MT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称量并比较三组雄鼠的性腺质量 若A组=B组>C组,则MT的靶器官是下丘脑而不是性腺;若A组>B组=C组,则MT的靶器官是性腺而不是下丘脑;若A组>B组>C组,则性腺和下丘脑都是MT的靶器官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2•山东)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分析】分析图形:药物甲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止NE被灭活;药物乙抑制α受体的活性,可能导致NE不能与α受体特异性结合;药物丙抑制突触前膜上的NE通道,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解答】解:A、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止NE被灭活,A正确;
B、由图可知:正常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NE,与α受体特异性结合,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NE,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而药物乙抑制α受体的活性,可能导致突触前膜NE不能与α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药物丙抑制突触前膜上的NE通道,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
D、突触前膜释放的NE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故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图形,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各选项。
(2022•山东)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分析】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解答】解: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能听、读、写,不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但是发声的部位没有问题,所以仍然能发出声音,A错误;
B、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与生物节律有关,当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生物节律可能会受到影响,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所以缩手反射可以发生,C正确;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高级神经中枢会对低级神经中枢控制,而排尿反射是受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所以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脑的功能,考生要识记相关内容,准确分析答题。
(2022•乙卷)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分析】1、兴奋在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
2、肌肉痉挛是肌肉组织持续兴奋,骨骼肌持续收缩时产生的现象。
【解答】解: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加剧肌肉痉挛,不能达到治疗目的,A错误;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中断信号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的过程,能够阻止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B正确;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会使得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被降解,从而持续作用于肌肉组织,不能达到治疗目的,C错误;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有利于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号,不能达到治疗目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肌肉痉挛的具体情境考查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然后结合题干和选项信息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
(2021•重庆)学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关于锻炼和劳动具有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增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B.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
C.有利于突触释放递质进行兴奋的双向传递
D.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
【分析】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首先明确是肺泡的数目、呼吸肌的数目不会改变,变得只是呼吸肌的发达程度和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
【解答】经常参加锻炼或适宜的体力劳动,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可以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体育锻炼会使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但不会使吸入的气体中氧的比例增加,不会使突触释放递质进行兴奋的双向传递。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会使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
(2021•湖北)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l•L﹣1,胞外液约为4mm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K+浓度为4mm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mm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加,钾离子更容易外流,外流增加,兴奋难以发生,反之,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l•L﹣1,胞外液约为4mm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
B、当K+浓度为150mm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
C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但>4mm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1•山东)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分析】1、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都是非条件发射。
3、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解答】解:A、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
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功能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2022•重庆)双酚A是一种干扰内分泌的环境激素,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下列关于双酚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
B.进入机体后会引起雌激素的分泌增加
C.不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D.在体内大量积累后才会改变生理活动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的作用: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解答】解:A、双酚A是一种环境激素,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说明双酚A也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A正确;
B、由题意“双酚A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可知,双酚A进入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进而导致雌激素的分泌减少,B错误;
C、由题意“双酚A进入机体后能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可知,双酚A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C错误;
D、激素的含量极微,但其作用显著,双酚A通过与雌激素相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功能,说明双酚A的含量极微,作用显著,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022•河北)关于甲状腺激素(TH)及其受体(TR)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需不断产生TH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
B.TH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其分泌导管堵塞会导致机体代谢和耗氧下降
C.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不能识别TH,会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
D.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以降低新生儿呆小症的发病率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析:A、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TH,才能使体内的TH含量维持动态平衡,A正确;
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无导管,B错误;
C、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不能识别TH,甲状腺激素不能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C正确;
D、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无机盐,故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以降低新生儿呆小症的发病率,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21•重庆)如图为鱼类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激素不能运输到除性腺外的其他部位
B.给性成熟雌鱼饲喂雌性激素可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C.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D.将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同种性成熟鱼体内可促使其配子成熟
【分析】性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性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解答】解:A、垂体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血液进行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A错误;
B、根据反馈调节机制,给性成熟雌鱼饲喂雌性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B错误;
C、由图可知,性腺释放的性激素会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无此作用,C错误;
D、将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同种性成熟鱼体内可促使其性激素的释放,所以会导致配子成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动物激素调节的主要内容,结合题图信息分析作答。
(2022•湖北)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已知胃液中H+的浓度大约为150mm1/L,远高于胃壁细胞中H+浓度,胃液中Cl﹣的浓度是胃壁细胞中的10倍。回答下列问题。
(1)胃壁细胞分泌Cl﹣的方式是 。食用较多的陈醋后,胃壁细胞分泌的H+量将 。
(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 。
(3)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接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常用假饲实验来观察胃液的分泌。假饲动物进食后,用胃痿口相连的引流瓶来收集胃液,如图2所示。科学家观察到假饲动物进食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胃液,且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根据该实验结果,能够推测出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
,预期实验现象是 。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H+、Cl﹣在胃壁细胞中的浓度低于胃液中。分析图1可知,随pH的升高,胃蛋白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胃壁细胞分泌C1﹣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方式是主动运输,Cl﹣在胃壁细胞中的浓度低于胃液中。食用较多的陈醋后,胃液中H+浓度升高,因此为维持胃液中H+浓度的相对稳定,胃壁细服分泌的H+量将减少。
(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导致胃液中H+数量减少,pH升高。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降低。
(3)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说明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即胃液的分泌受到相关神经元的支配。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使神经系统无法支配胃液的分泌,预期实验现象是无胃液分泌(收集不到胃液等)。
故答案为:
(1)主动运输 减少
(2)降低
(3)神经调节 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 无胃液分泌(收集不到胃液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主动运输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22•河北)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 产生痒觉的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分析】分析题图: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明显增多,说明PTEN基因敲除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增强,PTEN蛋白具有降低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的作用。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增加不明显,说明TRPV1蛋白对痒觉有增强作用。
【解答】解:(1)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而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降低是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比正常小鼠一组多,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少,据此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增强机体对致痒剂的敏感性,从而增强痒觉。
故答案为:
(1)大脑皮层 不属于 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 抑制
(3)降低 增强机体对致痒剂的敏感性,从而增强痒觉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作答。
(2022•山东)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 、
、 。(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 ; ; 。
【分析】迷走神经一方面促进胃肠分泌消化液,一方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上的N受体,抑制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TNF﹣α浓度高,与A处理同时作用时,TNF﹣α浓度下降,说明A处理可以通过某些机制抑制TNF﹣α促进炎症的作用。
【解答】解:(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促进淀粉的分解、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中和肠液中的碱性、促进促胰液素的分泌、促进肠液的分泌。
(3)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故可以从N受体、TNF﹣α的合成、TNF﹣α的释放等角度入手,如增加N受体的数量、增强N受体结合乙酰胆碱的能力;或者降低TNF﹣α浓度、抑制TNF﹣α的合成;或者抑制TNF﹣α的释放、抑制囊泡运输等。
故答案为:
(1)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促进淀粉的分解 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 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3)增加N受体的数量 降低TNF﹣α浓度 抑制TNF﹣α的合成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需要考生有较强的图文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022•乙卷)甲状腺激素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根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 (填“大于”或“小于”)甲组。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 (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
。
【分析】1、实验一分析: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2、实验二分析: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为对照组;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使其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加快。
【解答】解:(1)实验一中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中可以检测到碘的放射性。
(2)根据上述分析,实验二中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而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因而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相同。
故答案为:
(1)甲状腺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2)大于 不相同 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分析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机制,要求考生充分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机制,并结合题中相关实验进行分析。
(2021•乙卷)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参照表中内容,围绕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完成下表,以体现激素和靶器官(或靶细胞)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
【分析】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解答】解:(1)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2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3)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
(4)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心率加快。
(5)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相关激素的分泌。
故答案为:
(1)胰岛素
(2 )促甲状腺激素
(3)体液
(4)心肌细胞
(5)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相关激素的分泌
【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动物激素的种类与其产生部位、靶组织或靶细胞、作用等,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内分泌腺
激素种类
主要生理作用
下丘脑
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
调控 垂体 分泌相应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脏中肾小管、集合管对 水分 的重吸收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促进甲状腺(性腺等)的 发育 ;调控相应激素的 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调节体内的有机物 代谢 ;促进 生长和发育 ;提高神经的 兴奋性
胰腺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使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降低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素
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提高机体 代谢 ,促进 肝糖原 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皮质
醛固酮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吸Na+排K+
皮质醇
调节有机物 代谢
性腺
睾丸
雄激素
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和第二性征的出现
卵巢
雌激素
孕激素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四个特点
① 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 体液 进行运输;
③作用与 靶器官、靶细胞 ;④作为 信使 传递信息
两个作用
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促进机体产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提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相抗衡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高血糖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浓度降低。
两个调节
分级 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层级
反馈 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的含量稳定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乙
腹腔注射LPS
++++
丙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激素
激素运输
靶器官或靶细胞
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响应
肾上腺
肾上腺素
(3)通过
运输
(4)
心率加快
胰岛B细胞
(1)
肝细胞
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垂体
(2 )
甲状腺
(5)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3讲 生物技术与工程(讲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3讲生物技术与工程讲练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3讲生物技术与工程讲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讲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讲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