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2 文言文二则
主备教师
【课前解析】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关注阅读策略: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嵩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注多音字:
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伯牙鼓琴》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学习《伯牙鼓琴》
一、欣赏乐曲,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一起欣赏。
2.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诗题。
二、了解文中人物
(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吗?
预设:伯牙、锺子期。
教师板书:伯牙 锺子期
(2)教师出示人物介绍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农具)、拿板斧的樵夫。
(设计意图: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伯牙和子期的人物身份,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为此后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教师出示词语:锺子期 少选 汤汤乎 复为鼓琴者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重点指导“哉”字的书写: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
重点指导“巍”字的书写:上下结构,要注意写好“禾”的点和“女”的撇点。
四、理解大意
1.教师提出要求:请结合注释内容,理解文章的意思。
2.学生根据注释内容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伯牙鼓琴
预设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
预设2:“鼓”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是伯牙弹琴的意思。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预设1:“志”的意思是心志,情志。
预设2:“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预设3:“善哉”的意思是好啊。
预设4:“巍巍乎若太山”的意思是像大山一样高俊。“巍巍”形容高大的样子。“若”的意思是像。
预设5: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4)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1:“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
预设2:“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是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指的是流水大而急的样子。
预设3: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流水一样浩荡。”
(5)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预设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预设2:这句话的意思是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读一读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根据节奏划分齐读本文。
(设计意图:古诗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和对文意的疏通,这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尝试先行,教师随后再指导,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正确读文,知道文章的意思之后,为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做准备。)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里有怎样的画面?善听的锺子期听到了这样的曲子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预设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太山”“流水”的画面。
(1)学生结合图片想象巍峨的高山、险峻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
(2)学生结合图片想象浩荡的流水、波澜壮阔的流水、波涛汹涌的流水……
3.教师提出问题:想象一下伯牙听到锺子期的话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子期能从我弹奏的乐曲中听出我心中的所想、所感,我真是太高兴了,子期真是我的知音啊。
六、交流对最后一句话的感受
1.教师提出问题: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师板书:死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1)我们从伯牙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呢?请结合“资料袋”,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2)学生阅读“资料袋”内容,小组内交流感受。
(3)汇报交流
预设:因为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生不再鼓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七、尝试背诵
1.教师提出要求:让我们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尝试背诵《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吧。
2.学生尝试背诵。
八、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师板书:知音难觅
2.拓展延伸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节选)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设计意图: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通过引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再现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此外后世中也有许多文人留下了伯牙子期美好友谊的典故,出示资料袋可以让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对伯牙子期友谊的感悟。)
九、课堂演练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名言,导入课题1,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质疑探究,感悟知音之情,教师小结,积累背诵,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