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拓展)学讲练测精品大讲义(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拓展)学讲练测大讲义专题1.10《机械运动》单元核心素养综合达标测试题(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拓展)学讲练测大讲义专题1.10《机械运动》单元核心素养综合达标测试题(原卷版+解析),共17页。
2023-2024学年度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拓展)学讲练测大讲义(人教版通用)第一章 机械运动专题1.10《机械运动》单元核心素养综合达标测试题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有9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7分)1. (2022河北省)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一只圆珠笔的质量约为500gB. 教室中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C.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5sD. 河北省12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25℃2. (2022湖北宜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关于这首唐诗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乌鸦的啼叫声频率低于20HzB. 霜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C. 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D. 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340km/h3.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象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①) ,②) ,③) ,④)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 (2022湖南怀化)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 课桌高为2m B.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C.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 我国家庭电路电压为110V5.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A.青山 青山 B.竹排 青山 C.竹排 竹排 D.青山 竹排6.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7. (2022湖南长沙)诗词中常蕴含着物理知识,根据下列哪句诗能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A. 天台四万八千丈 B. 坐地日行八万里C. 春风十里扬州路 D. 桃花潭水深千尺8. (2022凉山州)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B. 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C. 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 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9.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做变速直线运动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第20s末,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D.0~20s,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相同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32分)1. (2022湖北十堰)甲图中铅笔的长度是 _____cm,乙图中停表秒针盘的分度值是 _____s,停表读数是 _____s。2. (2022湖南衡阳)如图所示,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5min,15min=_____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3. (2022吉林省)自行车把手上设计花纹是为了______摩擦;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骑行用时,则小明在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4.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5.一辆小汽车在南昌到九江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王发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11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11h48min。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km/h。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s﹣t图可知(如图所示),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00米,乙车追上甲车还需_____s,追上甲车时乙车行驶了_______m。7.在赛跑中,冲刺阶段小红超越了小华,领先到达终点。在超越小华的过程中,以小华为参照物,小红是______的,若小红的最终成绩是8s,则小红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三、实验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1.(10分)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cm的路程;(3)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象是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2.(8分)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分别将金属挡板固定在B点和C点,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AC之间的距离是 cm,实验中,金属挡板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测量 。(2)若测量AC段平均速度时,未到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量出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 。(3)测得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四、综合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23分)1.(8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反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路程(s)-时间(t)图象为图所示甲、乙两条线。求:(1)甲物体运动的速度v甲是多少米/秒?(2)当两物体运动6秒后,它们之间的距离s是多少米?2.(15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8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8时45分。则:(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2023-2024学年度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拓展)学讲练测大讲义(人教版通用)第一章 机械运动专题1.10《机械运动》单元核心素养综合达标测试题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有9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7分)1. (2022河北省)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一只圆珠笔的质量约为500gB. 教室中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C.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5sD. 河北省12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25℃【答案】B【解析】A.一只圆珠笔的质量约为10g,故A不符合题意;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5cm左右,故B符合题意;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河北省12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0℃,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 (2022湖北宜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关于这首唐诗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乌鸦的啼叫声频率低于20HzB. 霜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C. 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D. 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340km/h【答案】C【解析】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 Hz。故A错误;B.霜是固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C.月亮相对于地面、寒山寺、渔火、乌鸦、江边枫树等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故选C。3.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象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①) ,②) ,③) ,④)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①图象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②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此图象表示汽车速度保持不变,一直在匀速直线运动;④此图象的意思是汽车加速行驶。故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4. (2022湖南怀化)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 课桌高为2m B.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C.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 我国家庭电路电压为110V【答案】C【解析】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故A不符合题意;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B不符合题意;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符合实际,故C符合题意;D.我国家庭电路电压为220V,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A.青山 青山 B.竹排 青山 C.竹排 竹排 D.青山 竹排【答案】C 【解析】“小小竹排江中游”,被研究的物体是竹排,竹排在运动,竹排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青山为参照物;“魏魏青山两岸走”,被研究的物体是青山,青山是运动的,青山和竹排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竹排为参照物;由此可知,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是竹排,后一句的参照物是竹排,故C符合题意。6.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答案】C【解析】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C.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68m=17m这17m共用了t′=Δt﹣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确;D.汽车的车速为故D错误。故选C。7. (2022湖南长沙)诗词中常蕴含着物理知识,根据下列哪句诗能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A. 天台四万八千丈 B. 坐地日行八万里C. 春风十里扬州路 D. 桃花潭水深千尺【答案】B【解析】根据公式 可知,要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需要估计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ACD.“四万八千丈”、“十里”、“千尺”,分别表示的是“天台”的高度、“扬州路”的长度以及“桃花潭”水的深度,并没有运动的物体,即没有运动的时间,无法估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运动的路程为“八万里”,所用的时间为“一日”,可以根据公式估算出速度,故B符合题意。故选B。8. (2022凉山州)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B. 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C. 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 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B【解析】A.甲行驶300mi需要15s,乙行驶300m,也需要15s,故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相同,故A错误;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故B正确;C.乙车相同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不同,故乙车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为故D错误。故选B。9.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做变速直线运动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第20s末,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D.0~20s,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相同【答案】C【解析】A.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乙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即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甲、乙的v﹣t图线在20s末相交,说明此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故C正确;D.在0~20s内,甲的速度不变,乙的速度逐渐增大,且20s 末时甲、乙速度相同,所以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则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通过的路程,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32分)1. (2022湖北十堰)甲图中铅笔的长度是 _____cm,乙图中停表秒针盘的分度值是 _____s,停表读数是 _____s。【答案】 2.50 0.1 338.5【解析】如图甲,为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数为2.50cm。如图乙,为秒表,秒针盘每1s平均分成了10等分,故分度值为0.1s。如图所示,5min过半,说明秒表盘读第二圈,读30s开外,故读数为5min38.5s,合338.5s。2. (2022湖南衡阳)如图所示,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5min,15min=_____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答案】 0.25 静止 运动【解析】某次跑步的时间为 以佩戴者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手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手表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变化,手表是运动的。3. (2022吉林省)自行车把手上设计花纹是为了______摩擦;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骑行用时,则小明在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答案】 增大 6【解析】自行车把手上设计花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小明在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4.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12.50;0.15.【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小球在A点的位置坐标为0cm,在F点的位置坐标是12.50cm,则小球由A到F的路程为S1=12.50cm.(2)小球由B运动到F所用时间t=0.2s×4=0.8s,通过的路程为S2=12.50cm﹣0.50cm=12.00cm,则它的平均速度为V=S2/t=12.00cm/0.8s=15.0cm/s=0.150m/s.5.一辆小汽车在南昌到九江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王发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11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11h48min。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km/h。【答案】48; 100km/h。【解析】(1)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小车经过A、B两点的时刻之差,t=tB-tA=11h48min-11h=48min(2)A、B之间的路程s=120km-40km=80km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s/t得小车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为v=s/t=80km/48min=80km/(48/60h)=100km/h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s﹣t图可知(如图所示),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00米,乙车追上甲车还需_____s,追上甲车时乙车行驶了_______m。【答案】40 800 【解析】由图可知,10s时,甲车的路程为350m,乙车的路程为200m,根据速度公式可以算出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00m,乙车追甲车的追及速度为出发时乙车与甲车相距s0=200m,乙车追上甲车还需时间为追上甲车时乙车行驶的路程7.在赛跑中,冲刺阶段小红超越了小华,领先到达终点。在超越小华的过程中,以小华为参照物,小红是______的,若小红的最终成绩是8s,则小红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答案】运动 6.25 【解析】小红在超越小华的过程中,小红与小华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小华为参照物,小红是运动的。小红比赛时的平均速度为三、实验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1.(10分)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cm的路程;(3)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象是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答案】(1)变速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2)12.50 (3)大于(4) C 【解析】(1)由图知道,小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2)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的路程为12.50cm。(3)由图知道,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路程sCE=8.00cm﹣2.00cm=6.00cm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时间tCE=2×0.2s=0.4s则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从A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sAF=12.50cm从A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tAF=5×0.2s=1s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所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由图知道,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过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远,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8分)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分别将金属挡板固定在B点和C点,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AC之间的距离是 cm,实验中,金属挡板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测量 。(2)若测量AC段平均速度时,未到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量出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 。(3)测得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答案】(1)80.0;时间;(2)大;(3)0.5。【解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C点位于0刻度线处,故AC之间的距离sAC=80.0cm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2)如果小车还未到C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根据v= 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大;(3)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C段的路程:sBC=40.0cm,时间:tBC=tAC﹣tAB=2.4s﹣1.6s=0.8s,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50cm/s=0.5m/s。四、综合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23分)1.(8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反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路程(s)-时间(t)图象为图所示甲、乙两条线。求:(1)甲物体运动的速度v甲是多少米/秒?(2)当两物体运动6秒后,它们之间的距离s是多少米?【答案】(1)1m/s;(2)9m【解析】(1)由图像可得甲的速度(2)由图象可以看出,甲经过6s运动的路程为s甲=6m,乙运动的路程为s乙=3m,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反方向运动,所以运动6秒甲、乙之间的距离s'=s甲+s乙=6m+3m=9m2.(15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8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8时45分。则:(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答案】(1)0.5;(2)100;(3)0.6h【解析】(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为t=8:45-8:15=30min=0.5h(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s=110km-60km=50km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3)由图可得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s1=60km,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时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