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例文赏析)
【教学过程】
一、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一)自评修改,查漏补缺
上节课,我们针对“介绍一种事物”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习作。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习作要求,给我们的习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好的文章大多是改出来的,现在先来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在自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预设1:要自己通读作文,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发现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要及时修改。
预设2:修改的时候要使用修改符号,尽量用红笔修改和标记。
预设3: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说明文,可以找到一些借鉴的优点充实自己的习作。
教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同学们自己修改文章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写完后,出声读出来,从标点到错字到病句,自己查找自己修改;第二步,站在读者的角度,看看自己是否介绍清楚了事物,哪些地方没介绍清楚,思考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然后自行修改;三是和优秀习作对比,找到差距,再修改。
学生自评
(二)依据标准,组内互评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将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完善了。针对这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地方,制定哪些评价标准呢?
预设1:这次我们写的是说明文,首先要看他有没有把这个事物说清楚,讲明白。
预设2:说明文应该使用正确、恰当的说明方法,所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预设3:介绍一个事物要全面,从不同角度介绍,这个标准也很重要。
教师小结:说明性文章,最终目的是把事物清楚地介绍给大家,要从是否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等等进行介绍。习作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与交流,说明性文字同样具备这个功能,所以大家是否对你介绍的事物感兴趣,是否获得相关知识也应该作为评价的标准。
过渡:根据大家制定的评价标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表格:
“介绍一件事物”习作星级评价表(学生)
评价标准
星级数
分析
建议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
抓住事物主要特点
☆☆☆☆☆
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
兴趣指数
☆☆☆☆☆
获得相关知识
☆☆☆☆☆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表格进行组内互评,看一看谁介绍的事物最吸引人,星级数最高,然后请他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
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中,教师要参与到各个小组的交流之中,发现学生共享的经验中有没有值得全班分享的,准备进行班级交流。
佳作欣赏,全班共评
1.例文一:家乡的蕲艾
(1)师生共读,引导学生阅读例文中重点语句,读后交流:
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交流、讨论,适时出示旁批,学习例文的写法。
预设1:第1自然段一步步引出对象——家乡的蕲艾。
预设2: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介绍了蕲艾的生长环境。
预设3:第2自然段的比如在我们家乡蕲春县,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湖畔山边,都能见到蕲艾的身影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预设4:第3自然段介绍蕲艾的外形,从高度、茎叶再到根部,从上到下有序介绍。
预设5:第5自然段介绍日常使用功效——驱蚊消毒,并与端午风俗联接起来写。
预设6:第6自然段进一步介绍蕲艾的药用价值。
预设7:结尾表达了对蕲艾的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
小作者介绍了家乡的植物——蕲艾,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小作者抓住蕲艾的生长环境、茎叶的形状和颜色、日常使用功效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文章正文一段一个意思,分层介绍,思路清晰。
2.例文二:菊 花
指明学生轮读,读后小组先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
预设1:第1自然段,开头用诗句引出说明对象——菊花。
预设2:第2自然段,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菊花的种类,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菊花的株高。
预设3:第3自然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的叶子和花瓣的特点。
预设4:第四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菊花的花的形状和类型。
预设5:第5自然段围绕第一句话,分别从明目、做饮料、止血三个方面介绍了菊花的作用。
预设6:结尾深化主题,赞美菊花。
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小作者按照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菊花的种类、外形、花的形状和类型以及菊花的作用,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清晰。文中多处采用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菊花描写得惟妙惟肖。
3.例文三:海豚的自述
这篇文章有哪些吸引我们的地方?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1:第1自然段,用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形式新颖,让人倍感亲切。
预设2:第2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海豚的典型特征——聪明。
预设3:第4自然段,小作者运用“第一个”“第二个”,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海豚的两个生活习性:视力差和睡眠特殊。
预设4:第5自然段,小作者用反问句来和读者互动,引出下文海豚的现状。
预设5:第6自然段,结尾深化主题,意义深刻。
教师总结:小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叙述,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简单介绍了海豚最突出的特点——聪明;重点介绍了海豚的两个小“秘密”,让读者全面地了解了海豚。结尾呼吁人类保护海洋环境,爱护人类的好朋友——海豚,意义深刻。
(设计意图:欣赏优秀例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写作的方法,写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三、小组合作,评议修改
习作原文:扫地机器人
1.小组内自由读习作原文然后依据评价标准,给出意见。
是否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等等进行介绍。
预设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扫地机器人的外形会更加形象。
预设2:为什么“小圆还是一个小设计师呢”?需要写出理由。
预设3:小圆有一个专门的遥控器,可以控制它的方向和时间。这里要列举事例来说明扫地机器人可以控制方向和时间,把扫地机器人介绍得更加清楚。
预设4:结尾缺少与开头相互照应的句子。
2.要点:阅读评价标准,小组内共同修改习作。
作文新貌
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学生对比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依据评价标准修改,针对性更强,更容易操作。)
四、欣赏名家作品
京 剧
教师诵读,学生欣赏,小组交流。这篇文章中怎样突出京剧的特点?
教师总结:本文的描写对象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从京剧的来历、内容、脸谱、音乐伴奏、流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整体结构清晰,让读者对京剧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语言严谨又简单易懂,知识性很强。
五、继续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读作文,一篇一篇读。读完一篇,大家就对照写作评价标准,进行评议,给出星级评价;针对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2.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写作重点和评价标准,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文中的作者是否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等等进行介绍?如何进行修改?
3.小组讨论,完善习作内容。根据组内同学的修改建议,自己完成习作修改、誊抄,最终形成学生自己满意的作文。
六、分享、展示习作
将修改后的习作誊抄下来,各小组交流分享推荐最佳习作2—3篇,举行最佳习作评选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作为习作单元,以让孩子学写说明文为主,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特点,通过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结合不同方面分段介绍事物。课前,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已经比较熟练;结合本单元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前置性地让学生已经确定好了写作对象、查找了相关资料。习作也要给学生充分地准备和构思,这些都为整节课的呈现做了很必要的准备。
整节课首先回顾学过的课文和例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习作的侧重点和方法。接下来,通过交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写作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清晰、流畅地写作。教师评价作品是再次巩固本次习作要求,为后续互评互改环节做铺垫,通过评、改作品,在品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后边的环节既有写作的指导,也有习作的评改,但是,呈现学生的作品相对较少。
在学生评价环节中,举手评价的学生偏少。我觉得一是因为我再引导学生习作时只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没有注重到学生评价语言的指导。二是学生胆怯,其实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怎么说,不知道如何说。如何让学生在评价中流畅表达,有话可说,注重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是我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例文赏析)
【教学过程】
一、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一)自评修改,查漏补缺
上节课,我们针对“介绍一种事物”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习作。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习作要求,给我们的习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好的文章大多是改出来的,现在先来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在自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预设1:要自己通读作文,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发现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要及时修改。
预设2:修改的时候要使用修改符号,尽量用红笔修改和标记。
预设3: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说明文,可以找到一些借鉴的优点充实自己的习作。
教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同学们自己修改文章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写完后,出声读出来,从标点到错字到病句,自己查找自己修改;第二步,站在读者的角度,看看自己是否介绍清楚了事物,哪些地方没介绍清楚,思考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然后自行修改;三是和优秀习作对比,找到差距,再修改。
学生自评
(二)依据标准,组内互评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将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完善了。针对这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地方,制定哪些评价标准呢?
预设1:这次我们写的是说明文,首先要看他有没有把这个事物说清楚,讲明白。
预设2:说明文应该使用正确、恰当的说明方法,所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预设3:介绍一个事物要全面,从不同角度介绍,这个标准也很重要。
教师小结:说明性文章,最终目的是把事物清楚地介绍给大家,要从是否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等等进行介绍。习作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与交流,说明性文字同样具备这个功能,所以大家是否对你介绍的事物感兴趣,是否获得相关知识也应该作为评价的标准。
过渡:根据大家制定的评价标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表格:
“介绍一件事物”习作星级评价表(学生)
评价标准
星级数
分析
建议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
抓住事物主要特点
☆☆☆☆☆
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
兴趣指数
☆☆☆☆☆
获得相关知识
☆☆☆☆☆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表格进行组内互评,看一看谁介绍的事物最吸引人,星级数最高,然后请他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
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中,教师要参与到各个小组的交流之中,发现学生共享的经验中有没有值得全班分享的,准备进行班级交流。
佳作欣赏,全班共评
1.例文一:家乡的蕲艾
(1)师生共读,引导学生阅读例文中重点语句,读后交流:
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交流、讨论,适时出示旁批,学习例文的写法。
预设1:第1自然段一步步引出对象——家乡的蕲艾。
预设2: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介绍了蕲艾的生长环境。
预设3:第2自然段的比如在我们家乡蕲春县,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湖畔山边,都能见到蕲艾的身影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预设4:第3自然段介绍蕲艾的外形,从高度、茎叶再到根部,从上到下有序介绍。
预设5:第5自然段介绍日常使用功效——驱蚊消毒,并与端午风俗联接起来写。
预设6:第6自然段进一步介绍蕲艾的药用价值。
预设7:结尾表达了对蕲艾的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
小作者介绍了家乡的植物——蕲艾,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小作者抓住蕲艾的生长环境、茎叶的形状和颜色、日常使用功效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文章正文一段一个意思,分层介绍,思路清晰。
2.例文二:菊 花
指明学生轮读,读后小组先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
预设1:第1自然段,开头用诗句引出说明对象——菊花。
预设2:第2自然段,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菊花的种类,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菊花的株高。
预设3:第3自然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的叶子和花瓣的特点。
预设4:第四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菊花的花的形状和类型。
预设5:第5自然段围绕第一句话,分别从明目、做饮料、止血三个方面介绍了菊花的作用。
预设6:结尾深化主题,赞美菊花。
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小作者按照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菊花的种类、外形、花的形状和类型以及菊花的作用,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清晰。文中多处采用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菊花描写得惟妙惟肖。
3.例文三:海豚的自述
这篇文章有哪些吸引我们的地方?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1:第1自然段,用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形式新颖,让人倍感亲切。
预设2:第2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海豚的典型特征——聪明。
预设3:第4自然段,小作者运用“第一个”“第二个”,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海豚的两个生活习性:视力差和睡眠特殊。
预设4:第5自然段,小作者用反问句来和读者互动,引出下文海豚的现状。
预设5:第6自然段,结尾深化主题,意义深刻。
教师总结:小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叙述,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简单介绍了海豚最突出的特点——聪明;重点介绍了海豚的两个小“秘密”,让读者全面地了解了海豚。结尾呼吁人类保护海洋环境,爱护人类的好朋友——海豚,意义深刻。
(设计意图:欣赏优秀例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写作的方法,写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三、小组合作,评议修改
习作原文:扫地机器人
1.小组内自由读习作原文然后依据评价标准,给出意见。
是否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等等进行介绍。
预设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扫地机器人的外形会更加形象。
预设2:为什么“小圆还是一个小设计师呢”?需要写出理由。
预设3:小圆有一个专门的遥控器,可以控制它的方向和时间。这里要列举事例来说明扫地机器人可以控制方向和时间,把扫地机器人介绍得更加清楚。
预设4:结尾缺少与开头相互照应的句子。
2.要点:阅读评价标准,小组内共同修改习作。
作文新貌
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学生对比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依据评价标准修改,针对性更强,更容易操作。)
四、欣赏名家作品
京 剧
教师诵读,学生欣赏,小组交流。这篇文章中怎样突出京剧的特点?
教师总结:本文的描写对象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从京剧的来历、内容、脸谱、音乐伴奏、流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整体结构清晰,让读者对京剧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语言严谨又简单易懂,知识性很强。
五、继续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读作文,一篇一篇读。读完一篇,大家就对照写作评价标准,进行评议,给出星级评价;针对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2.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写作重点和评价标准,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文中的作者是否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等等进行介绍?如何进行修改?
3.小组讨论,完善习作内容。根据组内同学的修改建议,自己完成习作修改、誊抄,最终形成学生自己满意的作文。
六、分享、展示习作
将修改后的习作誊抄下来,各小组交流分享推荐最佳习作2—3篇,举行最佳习作评选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作为习作单元,以让孩子学写说明文为主,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特点,通过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结合不同方面分段介绍事物。课前,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已经比较熟练;结合本单元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前置性地让学生已经确定好了写作对象、查找了相关资料。习作也要给学生充分地准备和构思,这些都为整节课的呈现做了很必要的准备。
整节课首先回顾学过的课文和例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习作的侧重点和方法。接下来,通过交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写作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清晰、流畅地写作。教师评价作品是再次巩固本次习作要求,为后续互评互改环节做铺垫,通过评、改作品,在品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后边的环节既有写作的指导,也有习作的评改,但是,呈现学生的作品相对较少。
在学生评价环节中,举手评价的学生偏少。我觉得一是因为我再引导学生习作时只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没有注重到学生评价语言的指导。二是学生胆怯,其实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怎么说,不知道如何说。如何让学生在评价中流畅表达,有话可说,注重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是我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