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文阅读
展开1.群文阅读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行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上面一组古诗描写的季节都是 。
(2)下列选项对四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秋》描写了夏天过后秋天到来的景象。
B.《秋行》一诗中描写了秋蝉、柳、溪水、叶子这些景物。
C.《不第后赋菊》描写了菊花在秋天到来时就已经凋零开败了。
D.《秋风引》一诗中萧萧的风声和成群的大雁让诗人知道秋天到了。
(3)《不第后赋菊》一诗写出了诗人对 的赞美和欣赏之情;《秋风引》中通过描写秋风、雁群,表达了诗人的 之情;《秋行》一诗中诗人用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秋蝉响似筝、小溪平如镜的景色;古诗《初秋》从秋夜渐长、清风习习、炎炎暑退和丛莎上的 这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
(4)你最喜欢哪位诗人描写的秋天?谈一谈理由。
2.奇奇请你参加“古诗大擂台”,按要求完成题目。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诗句。
(2)下列字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寒冷的山
B.斜:山路弯弯曲曲
C.山行:在山中行走
(3)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我还知道: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写秋夜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
3.古诗阅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名字)。题目中的“书”是 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时节是
A.秋季
B.冬季
C.春季
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赠刘景文[宋]苏轼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一年好景君须记”加点的“君”相当于现在的” ”,在诗中指 (A.刘景文 B.苏轼)。
(3)前两句诗中的“ ”“ ”写出了秋天的景象,诗人运用 (①夸张 ②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品格。
(4)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后两句诗的意思。
5.阅读《初秋》,完成下列各题。
初 秋
[唐]孟浩然
不觉①初秋②夜渐长,清风③习习④重⑤凄凉⑥。
炎炎暑退茅斋⑦静,阶下丛莎⑧有露光⑨。
(选自《唐诗三百首》)
ㅤㅤ【注释】
ㅤㅤ①不觉:不知不觉。②初秋:立秋左右。③清风:清凉的风。④习习:微风吹的样子⑤重:再次。⑥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⑦茅斋:茅草盖的房子。⑧莎:多年生草本植物。⑨露光:指露水珠。
(1)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哪一项?
A.春
B.夏
C.秋
D.冬
(2)诗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温是哪一项?
A.凉爽
B.炎热
C.温暖
D.寒冷
(3)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哪一项?
A.露珠
B.沙滩
C.草丛
D.房子
(4)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意思并写下来。
6.阅读下列材料,答题。
【材料一】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材料二】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把材料一的古诗补充完整。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牧童的古诗,但诗中两个牧童的形象特点是不同的:材料一中的牧童 ,材料二中的牧童 。
A.顽皮固执
B.安然自在
C.多疑狡猾
D.天真烂漫
(3)想象一下,材料二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想好了写下来。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客心:自己的心事。②霜鬓:白色的鬓发。也作“愁鬓”。
(1)《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 ,这个节日是农历的 。
《除夜作》是诗人在 (节日)的夜晚写下的。
(2)《元日》一诗主要写了 , 和换桃符的节日习俗。现在,人们过年不再换桃符了,而是 。
(3)写《除夜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处于 。
A.故乡家里
B.异乡旅馆
C.故乡旅馆
(4)《元日》一诗的最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5)我们从《元日》中可以感受到 的节日气氛,从《除夜作》中感受到的气氛则是 的,这是因为诗人作诗时的处境与心境纵然不同。
8.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 。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 。
(2)请你用“/”给每句诗划分节奏。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 季的美景,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请你用横线划出来。
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小儿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 纶,
坐莓 草 身。
路人 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诗中,“遥“的意思是 。“应”的意思是 。
(2)这首诗中的小儿是一个 的孩子。
10.小古文阅读。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①走②,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③甲矣!
[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至:到达。
(1)下面对“龟与兔竞走”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龟/与兔竞走
B.龟与/兔竞走
C.龟与兔/竞走
D.龟与兔竞/走
(2)“龟行迟,努力不息。”下面对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跑。
B.虽然乌龟迟到了,但仍然在努力。
C.乌龟越跑越慢,但仍然在努力。
D.乌龟跑得慢,却不停地休息。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速度决定胜负。
C.马虎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
D.比赛的时候不能偷懒。
11.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儿/伸手/入瓶
B.儿伸/手入瓶
C.儿伸手/入瓶
(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瓶口太小
B.取之握满
C.手痛心急
(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
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
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
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12.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①缸上,欲②捕食之。失足坠③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注释]①伏:趴着,面向下俯卧。②欲:想要。③坠:落下,掉下。
(1)读到“皆”字,我想到了《司马光》中“众皆弃去”的“皆”的意思是 ,“全身皆湿”中“皆”的意思与它 (相同 不同)。
(2)猫“全身皆湿”的原因是
A.被鱼溅起的水弄湿了。
B.不小心掉进水缸里了。
C.跳进水缸捕鱼了。
(3)观察图片,完成练习。
①用“——”画出可以概括图片内容的文言文原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题中画出来的句子的意思:
③想象,写出图片场景中猫的内心想法:
13.
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 裁,芙蓉向 两 开。
乱 池中看不见,闻 始觉有 。
(1)先把古诗补充完整,注意把撇和捺写舒展。
(2)这首诗描写的是 。
A.水仙花
B.莲花
C.芙蓉花
(3)请将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填空。
夜 书 所 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代诗人 。后两句诗的意思: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 代诗人 。前两句诗的意思: 。
15.课内阅读
池 上
撑 , 采 回。
不解藏 , 一 开。
(1)我会补全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这是一首 言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5小题)
1.群文阅读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行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上面一组古诗描写的季节都是 秋季 。
(2)下列选项对四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初秋》描写了夏天过后秋天到来的景象。
B.《秋行》一诗中描写了秋蝉、柳、溪水、叶子这些景物。
C.《不第后赋菊》描写了菊花在秋天到来时就已经凋零开败了。
D.《秋风引》一诗中萧萧的风声和成群的大雁让诗人知道秋天到了。
(3)《不第后赋菊》一诗写出了诗人对 菊花 的赞美和欣赏之情;《秋风引》中通过描写秋风、雁群,表达了诗人的 孤独、思乡 之情;《秋行》一诗中诗人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秋蝉响似筝、小溪平如镜的景色;古诗《初秋》从秋夜渐长、清风习习、炎炎暑退和丛莎上的 露水 这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
(4)你最喜欢哪位诗人描写的秋天?谈一谈理由。
【考点】写景咏物;开放探究;修辞手法;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
【答案】(1)秋季;
(2)C;
(3)菊花 孤独、思乡 比喻 露水;
(4)喜欢徐玑描写的秋天因为诗人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鸣蝉似筝,小溪如镜等秋日的景色,抒发了恬静悠然的心情。
【分析】《初秋》译文: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护,夜也渐渐长了。来自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不第后赋菊》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无土增即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秋行》译文:
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亮的音响,我聼者蝉声悠闲地在杨柳边行走者,小溪裏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忽然刮起裏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裏,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秋风引》译文: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由此可知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
结合诗题“初秋”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诗句“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中的“夜渐长”“重凄凉”“炎炎暑退”“有露光”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
结合诗题“不第后赋菊”可知,本诗与秋天菊花有关,结合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中的“秋来”“九月”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
结合诗题“秋行”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诗句“戛戛秋蝉响似筝”中的“秋蝉”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
结合诗题“秋风引”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诗句“何处秋风至”中的“秋风”可知本诗描写的是秋季。
综上所述这四首古诗描写的是秋季。
(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
《不第后赋菊》大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由大意可知描写的是菊花在秋天盛开的景象,而不是C项中提到的菊花在秋天到来时就已经凋零开败。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
《不第后赋菊》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通过描写菊花的盛开,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和欣赏。
《秋风引》大意: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由此可知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秋行》大意: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亮的音响,我听者蝉声悠闲地在杨柳边行走者,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忽然刮起里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结合大意可知本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初秋》大意: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结合大意可知本诗通过秋夜渐长、清风习习、炎炎暑退和丛莎上的露光这四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到来。
(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选择其一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秋季;
(2)C;
(3)菊花 孤独、思乡 比喻 露水;
(4)喜欢徐玑描写的秋天因为诗人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鸣蝉似筝,小溪如镜等秋日的景色,抒发了恬静悠然的心情。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奇奇请你参加“古诗大擂台”,按要求完成题目。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诗句。
(2)下列字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寒山:寒冷的山
B.斜:山路弯弯曲曲
C.山行:在山中行走
(3)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我还知道: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写秋夜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考点】写景咏物;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积累拓展.
【答案】(1)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2)A;
(3)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分析】《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解答】(1)考查学生补全诗句的能力。学生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填空即可。即: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寒山:深秋季节的山。故A表述错误。
(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写秋夜儿童活动的诗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故答案为:
(1)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2)A;
(3)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3.古诗阅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本诗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 (名字)。题目中的“书”是 书写 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时节是 A
A.秋季
B.冬季
C.春季
【考点】写景咏物;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
【答案】(1)宋 叶绍翁 书写;
(2)A。
【分析】《夜书所见》参考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解答】(1)考查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意思是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书”是“书写”的意思。
(2)考查诗歌内容概括。阅读古诗可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由“秋风”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时节是秋季。故选A。
故答案为:
(1)宋 叶绍翁 书写;
(2)A。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一年好景君须记”加点的“君”相当于现在的” 您 ”,在诗中指 A (A.刘景文 B.苏轼)。
(3)前两句诗中的“ 已无 ”“ 犹有 ”写出了秋天的景象,诗人运用 ② (①夸张 ②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品格。
(4)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后两句诗的意思。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考点】送别抒情;古诗文默写;诗歌翻译;诗歌词句理解.
【答案】(1)荷尽已无擎雨盖 正是橙黄橘绿时;
(2)您 A;
(3)已无 犹有;
(4)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根据平时积累作答即可。
(2)考查了诗句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君”是尊称,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称呼“您”,在诗中指的人是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
(3)考查诗歌词句理解。“已无”和“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4)考查了诗句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荷尽已无擎雨盖 正是橙黄橘绿时;
(2)您 A;
(3)已无 犹有;
(4)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5.阅读《初秋》,完成下列各题。
初 秋
[唐]孟浩然
不觉①初秋②夜渐长,清风③习习④重⑤凄凉⑥。
炎炎暑退茅斋⑦静,阶下丛莎⑧有露光⑨。
(选自《唐诗三百首》)
ㅤㅤ【注释】
ㅤㅤ①不觉:不知不觉。②初秋:立秋左右。③清风:清凉的风。④习习:微风吹的样子⑤重:再次。⑥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⑦茅斋:茅草盖的房子。⑧莎:多年生草本植物。⑨露光:指露水珠。
(1)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哪一项? C
A.春
B.夏
C.秋
D.冬
(2)诗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温是哪一项? A
A.凉爽
B.炎热
C.温暖
D.寒冷
(3)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哪一项? B
A.露珠
B.沙滩
C.草丛
D.房子
(4)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意思并写下来。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翻译;诗歌内容概括;诗歌形象意境;积累拓展.
【答案】(1)C;
(2)A;
(3)B;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分析】译文: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不觉初秋夜渐长”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季。
(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时诗句“清风习习重凄凉”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故诗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温是凉爽。
(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沙滩。
(4)考查学生的课外古诗积累。学生结合课下积累回答即可。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意思是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故答案为:
(1)C;
(2)A;
(3)B;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6.阅读下列材料,答题。
【材料一】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材料二】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把材料一的古诗补充完整。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牧童的古诗,但诗中两个牧童的形象特点是不同的:材料一中的牧童 D ,材料二中的牧童 B 。
A.顽皮固执
B.安然自在
C.多疑狡猾
D.天真烂漫
(3)想象一下,材料二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想好了写下来。
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
【考点】写景咏物;扩展写话;古诗文默写;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1)忽然闭口立;
(2)DB;
(3)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
【分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材料二: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结合背诵和记忆即可解答。
(2)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所见》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结合材料二诗歌内容,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牧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儿童形象。故选DB。
(3)考查扩展写话。结合材料二的一二句:结合“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意思,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
故答案为:
(1)忽然闭口立;
(2)DB;
(3)我仿佛看到了夜晚,凉风习习。无垠的草原,静谧的夜空下,时时飘来隐约的笛声,若有若无。躺在草地上,牧童数着星星,恬然睡去。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客心:自己的心事。②霜鬓:白色的鬓发。也作“愁鬓”。
(1)《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 春节 ,这个节日是农历的 正月初一 。
《除夜作》是诗人在 除夕 (节日)的夜晚写下的。
(2)《元日》一诗主要写了 放爆竹 , 饮屠苏酒 和换桃符的节日习俗。现在,人们过年不再换桃符了,而是 贴春联 。
(3)写《除夜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处于 B 。
A.故乡家里
B.异乡旅馆
C.故乡旅馆
(4)《元日》一诗的最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5)我们从《元日》中可以感受到 喜庆欢乐 的节日气氛,从《除夜作》中感受到的气氛则是 孤独凄凉 的,这是因为诗人作诗时的处境与心境纵然不同。
【考点】羁旅思乡;节日风俗;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
【答案】(1)春节 正月初一 除夕;
(2)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春联;
(3)B;
(4)太阳初升,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早起来,将自己家门上挂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5)喜庆欢乐 孤独凄凉。
【分析】《元日》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科欢联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除夜作》译文:
旅馆里透血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故更情导沿马袁静这负跑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解答】(1)考查了节日风俗。从“爆竹声中一岁除”可知,《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春节,这个节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从“霜鬓明朝又一年”可知,《除夜作》是诗人在除夕的夜晚写下的。
(2)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可知,《元日》一诗主要写了放爆竹、饮屠苏酒、和换桃符的节日习俗。现在,人们过年不再换桃符了,而是贴春联。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根据“旅馆寒灯独不眠”和“故乡今夜思千里”这两句诗可以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应该是在异乡的旅馆里。故选:B。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了太阳初升,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早起来,将自己家门上挂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5)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的场景,体现了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而在《除夜作》中,诗人在除夕之夜独居异乡旅馆,既心事满怀又思念家乡,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凄凉的气氛。
故答案为:
(1)春节 正月初一 除夕;
(2)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春联;
(3)B;
(4)太阳初升,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早起来,将自己家门上挂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5)喜庆欢乐 孤独凄凉。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8.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 闭口立 。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
(2)请你用“/”给每句诗划分节奏。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 夏 季的美景,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请你用横线划出来。
【考点】写景咏物.
【答案】(1)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夏 意欲捕鸣蝉。
【分析】《所见》诗歌内容: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解答】(1)考查了诗歌默写以及翻译。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译文解答。
(2)考查了如何朗读。结合诗句意思以及语气划分即可。
(3)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意欲捕鸣蝉”可知,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故答案为:
(1)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夏 意欲捕鸣蝉。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小儿 垂 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 垂 纶,
侧 坐莓 苔 草 映 身。
路人 借 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诗中,“遥“的意思是 远远的 。“应”的意思是 回应,理睬 。
(2)这首诗中的小儿是一个 天真、富有童心和童趣 的孩子。
【考点】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解答】全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1)考查了学生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对诗句的理解完成即可。
(2)考查了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辨析。
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划小孩的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刻画了一个天真、富有童心和童趣的儿童形象。
故答案为:
垂 钓
垂
侧 苔 映
借
(1)远远的 回应,理睬;
(2)天真、富有童心和童趣。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10.小古文阅读。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①走②,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③甲矣!
[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至:到达。
(1)下面对“龟与兔竞走”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龟/与兔竞走
B.龟与/兔竞走
C.龟与兔/竞走
D.龟与兔竞/走
(2)“龟行迟,努力不息。”下面对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跑。
B.虽然乌龟迟到了,但仍然在努力。
C.乌龟越跑越慢,但仍然在努力。
D.乌龟跑得慢,却不停地休息。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 。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速度决定胜负。
C.马虎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
D.比赛的时候不能偷懒。
【考点】情感主旨.
【答案】(1)C;
(2)A;
(3)A。
【分析】参考译文:
乌龟跟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中途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等到兔子醒来,乌龟早就到了终点了。
【解答】(1)考查了朗读节奏的划分,“龟与兔竞走”的意思是“乌龟跟兔子赛跑”,故选C;
(2)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参考译文可知“龟行迟,努力不息”的意思是“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故选A;
(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这样才会取得成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故选A。
故答案为:
(1)C;
(2)A;
(3)A。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1.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
A.儿/伸手/入瓶
B.儿伸/手入瓶
C.儿伸手/入瓶
(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A.瓶口太小
B.取之握满
C.手痛心急
(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B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
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
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
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考点】文言断句.
【答案】(1)A;
(2)B;
(3)B。
【分析】参考译文:
瓶中有水果。儿子伸手进到瓶子里去取,抓了满满一把,由于瓶口小,瓶口卡的手疼痛,又无法拿出来,急得大哭起来。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出来了。”
【解答】(1)考查了朗读停顿。结合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是:儿子伸手进到瓶子里。根据句意应划为:儿/伸手/入瓶。
(2)考查了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取之握满。
(3)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是: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
故答案为:
(1)A;
(2)B;
(3)B。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2.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①缸上,欲②捕食之。失足坠③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注释]①伏:趴着,面向下俯卧。②欲:想要。③坠:落下,掉下。
(1)读到“皆”字,我想到了《司马光》中“众皆弃去”的“皆”的意思是 全,都 ,“全身皆湿”中“皆”的意思与它 相同 (相同 不同)。
(2)猫“全身皆湿”的原因是 B
A.被鱼溅起的水弄湿了。
B.不小心掉进水缸里了。
C.跳进水缸捕鱼了。
(3)观察图片,完成练习。
①用“——”画出可以概括图片内容的文言文原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题中画出来的句子的意思: 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
③想象,写出图片场景中猫的内心想法: 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
【考点】内容理解;扩展写话;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答案】(1)全,都 相同;
(2)B;
(3)①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
②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
③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
【分析】《猫捕鱼》参考译文:
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猫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急忙跳了出来,可是全身的毛都已经湿透了。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众皆弃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皆:全,都。全身皆湿:全身的毛都已经湿透了。皆:全,都。
(2)考查内容理解。阅读文章,由“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可知,小猫“全身皆湿”的原因是它不小心掉进水缸了。故选B。
(3)①考查内容理解。观察图片,图片上有一只小猫正趴在水缸边,望着缸里的金鱼。故文中“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可以概括图片内容。
②考查句子翻译。伏:趴着,面向下俯卧。欲:想要。故“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译为: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
③考查扩展写话。发挥想象,结合小猫的生活习性,写出小猫的内心想法即可。如: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
故答案为:
(1)全,都 相同;
(2)B;
(3)①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
②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趴在缸边,想要把金鱼吃掉。
③哇,这条鱼可真诱人,我要把它捉来吃掉。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3.
采 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 色 裁,芙蓉向 脸 两 边 开。
乱 入 池中看不见,闻 歌 始觉有 来 。
(1)先把古诗补充完整,注意把撇和捺写舒展。
(2)这首诗描写的是 B 。
A.水仙花
B.莲花
C.芙蓉花
(3)请将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考点】写景咏物;古诗文默写;诗歌内容概括;积累拓展.
【答案】(1)色 脸 边 入 歌 来;
(2)B;
(3)
【分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解答】(1)考查了补充诗句的能力。结合对诗歌的诵读完成。
(2)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题目“采莲曲”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莲花,故选B。
(4)考查了对诗歌作者及诗歌内容的积累与运用。结合课内所学可知,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送别友人;汉乐府《江南》描写了水乡美景、鱼儿嬉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描写了姑娘采莲。
故答案为:
(1)色 脸 边 入 歌 来;
(2)B;
(3)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14.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填空。
夜 书 所 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深篱落一灯明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 。后两句诗的意思: 我看到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王维 。前两句诗的意思: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
【考点】羁旅思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诗人作家名著作品及相关文学体裁的积累,平时多读书,熟读书,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
【解答】《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得一首七言绝句.内容: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故答案为: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1)宋; 叶绍翁; 夜深了,我看到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唐; 王维;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点评】名人的作品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以此激励、鞭策自己.
15.课内阅读
池 上
小娃 撑 小艇 , 偷 采 白莲 回。
不解藏 踪迹 , 浮萍 一 道 开。
(1)我会补全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
(3)这是一首 五 言诗,描写的是 小孩儿划船偷采白莲回来 的情景。
【考点】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所学古诗《池上》的理解与辨析,结合课内的学习与理解将古诗补充完整后,再完成后面的题目.
【解答】《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此是其二.
全诗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本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故答案为:
(1)小娃 小艇 偷 白莲 踪迹 浮萍 道
(2)唐 白居易
(3)五 小孩儿划船偷采白莲回来
【点评】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描写送别友人
汉乐府《江南》
描写姑娘采莲
王昌龄《采莲曲》
描写水乡美景、鱼儿嬉戏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描写送别友人
汉乐府《江南》
描写姑娘采莲
王昌龄《采莲曲》
描写水乡美景、鱼儿嬉戏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课文识记: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课文识记,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写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默写古诗,默写古诗《山行》,经典阅读与古诗运用,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古诗词默写,将下面古诗补写完整,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词语: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词语,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部属于描写秋天的词语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病句: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病句,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没有错误的一个句子是,哪一个句子没有毛病?,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