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3·青海西宁·中考真题)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用“ ”“ ”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2.小语的爸爸创业失败,心情沮丧。小语引用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安慰爸爸。请你说说小语引用这两句诗的用意。
【答案】1. 冰塞川 雪满山 2.示例: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信念。小语引用这两句诗,希望爸爸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信念,振作精神,相信终有一天能够走出困境,迎接美好未来。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虚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2.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运用宗悫的典故,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表达了诗人执着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将这两句诗给创业失败,心情沮丧的小语的爸爸,能够激励其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信念,振作精神,追求理想。
二、(2024·河北邯郸·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甲]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感遇(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①,亦自有芳菲。
未浮②盈③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①兰蕙:兰和蕙,都是香草,多用来比喻贤者。②浮:用满杯酒罚人,这里指饮。“浮”有的也写作“泛”。③盈:满。
3.甲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请结合画线句分析此笔法。
4.乙诗借用“东篱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处境?
5.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3.示例:画线句的浪漫笔法主要表现在用词的夸张上,“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夸张地写出了朋友不惜重金,设下盛宴为诗人饯行的情景,用宴席的极其豪奢凸显了友情的珍贵和朋友为诗人饯行的深情厚谊。 4.表达了诗人不被重用、才华难施展、寂寞失意的人生处境。 5.都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都有在面临困境时的挣扎,)都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理想、坚持高洁人格。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浪漫笔法的分析。
这首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夸张的运用上。“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为: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李白运用了“金樽”、“玉盘”以及“斗十千”、“直万钱”这样夸张的词语,将宴席的奢华与盛大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凸显出诗人饯行的深情厚谊。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在这首诗中,“东篱菊”象征着诗人自己,它茎疏叶微,虽与兰蕙不同,却同样拥有自身的芬芳。这种芬芳代表着诗人的才华和品质,然而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赏识。
“未浮盈樽酒,徒沾清露辉”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东篱菊”的处境:尽管它的芬芳足以盈满酒杯,但却始终未能被采摘,只能独自沐浴在清晨的露水之中。这里,“盈樽酒”象征着诗人对才华得以施展的渴望,而“徒沾清露辉”则暗示了诗人的才华未能得到赏识和重用的现实。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无奈。这两句诗意味着,当“东篱菊”盛开的时候,却没有人来采摘它,一旦凋零飘落,又将何去何从呢?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东篱菊”,感叹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只能在寂寞中凋零,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综上所述,乙诗《感遇(其二)》通过借用“东篱菊”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不被重用、才华难施展、寂寞失意的人生处境。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了诗人前行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阻碍,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和迷茫的感慨。《感遇(其二)》中,“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则表达了诗人虽有才华和芬芳,却无人赏识,只能在寂寞中凋零的无奈。据此可概括为: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能得到赏识和重用的感慨。
《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和希望的尝试,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念。《感遇(其二)》中,虽然诗人感到自己如“东篱菊”一样被忽视和遗忘,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芬芳和高洁,表达了对自身价值和品格的坚守。据此可概括为: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坚持。
《行路难(其一)》中,诗人虽遭遇困境,但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遇(其二)》中,“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独特个性和品格的自信和坚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据此可概括为: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持和追求。
(2024·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品读古诗,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答案】【小题1】 (1)比喻、对偶 (2)想渡过黄河却看见冰雪堵塞了大河,准备登上太行又见莽莽的风雪弥漫高山。描绘了一幅前路艰险,困难重重的画面。 (3)形象地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或:表明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世道的艰难,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愤。) 【小题2】(4)这是很好的赠言。这首诗写诗人的人生路途充满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联体现诗人 虽经历坎坷仍心存希望,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所以这首诗是很好的赠言。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为: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前后两句对仗工整,这是对偶。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这是比喻。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描绘画面时,需尊重诗句原意,语言生动形象。原意为: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可描绘为:我想横渡黄河,却冰雪封河,无法前行。我想要登上太行山,此时的太行山却是风雪载途,不得攀登。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前路艰险,阻碍重重的画面。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悲愤。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分析时首先要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了南朝时宗悫的典故,是诗人在面对坎坷的现实之路、对前途迷惘的情况下发出的最强音,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奋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突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不断追求理想的乐观积极心态。把这两句诗作为赠言,可以鼓励友人相信自己,相信美好未来,激励友人积极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所以这两句诗适合作为赠言。
四、(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下列对《行路难》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三、四句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C.五、六句通过实写“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却遭遇“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
D.七、八句运用“姜尚”和“伊尹”受到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8.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成长格言。请结合诗句的内容,说说老师的用意。
【答案】7.C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借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典不是得分点,作者情感主旨才是。)老师用它作为成长格言,其用意在于鼓励学生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欲”“将”是想要,将要的意思,因此“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诗人想象的虚景,是虚写,选项中“实写”表述有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的表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意: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从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运用了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自己未来的从仕之路仍有所期待。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炼字的角度。“破”“挂”两个动词充满昂扬的气势,充分表达作者尽扫茫然郁闷之气,展现出乐观自信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未来又充满希望和追求的心态。“会有时”的“会”字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选择这句诗,其用意在于鼓励学生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信念, 告诉学生们即使前路艰难,但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像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们潜力的信任和期待,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五、(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写出诗人被放逐、被抛弃的地点、缘由。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出诗人被贬孤身归来,物是人非。
C.颈联将“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将“千帆”“万木”比喻新贵们。
D.尾联写酒席上的事情,看似写得平淡,实则表达共勉之意,为点睛之笔。
10.本诗感情真挚,主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9.A 10.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为: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凄凉地”“弃置身”,写出诗人被放逐、被抛弃的地点以及时间之久,并未涉及缘由;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理解。
首联写自己被谪居在巴山楚水荒凉地区,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颔联写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后,人事全非的生疏与惆怅;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尾联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据此整合作答即可。
六、(2023·湖北黄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应白居易所赠之诗,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B.颔联运用典故,既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又表达出生疏怅惘之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全诗情感起伏跌宕,整体基调是悲凉的,是一首优秀的酬赠诗。
12.请说说尾联的意思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11.D 12.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此句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也表达共勉之意,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本诗首先紧承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造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所以“整体基调是悲凉的”理解有误。
故选D。
1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此句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意,也表达了共勉之意。“长精神”的意思是振奋精神,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虽然遭遇了许多的挫折,但是诗人最终决定要振奋精神,要重新投入生活,由此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七、(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被贬谪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愤懑和不平。
B.颔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C.颈联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自伤迟暮、报国无门的感伤之情。
D.尾联写诗人与友人相聚,饮酒听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4.本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常被引用,请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案】13.C 14.虽然个体生命有限,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但生命之河是绵延不绝的,未来充满希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世界会不断发展进步。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有惆怅之感,但更主要的是显示了他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非只是表达“自伤迟暮、报国无门的感伤之情”;
故选C。
14.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本指自然景物的变化,在这里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自己的遭遇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意指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成为千古传诵的哲理句。
八、(2024·河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5.下面诗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蕴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6.尾联中的“暂”字有什么意味?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暂”是暂且、姑且的意思,姑且借朋友的安慰和眼前的美酒来振奋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情谊的感谢。一个“暂”字表明诗人的旷达是惆怅中的旷达,旷达之中也有隐隐的伤感(悲凉无奈对未来的隐忧)。
【解析】15.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蕴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一种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A.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强调的是报国的决心和忠诚,与所给诗句意蕴不同;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了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体现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蕴接近;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主要是描写江面开阔、帆船顺风前行的景象,重点在于景色描写,没有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意蕴;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是友情不受时空限制,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无关;
综上,答案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故选B。
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暂”字意味深长。“暂”有暂且、暂时之意。它表明诗人借酒振作精神只是暂时的行为。虽然此刻听到白居易的诗歌,暂且借着这杯酒来振奋一下自己的精神,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暗示出诗人虽然经历了长期的贬谪磨难,内心有着诸多痛苦和无奈,但并不想长久地沉浸在这种低沉的情绪中,只是暂且借助酒力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体现出一种无奈中的自我慰藉和积极心态的萌动。同时,“暂”字也透露出诗人面对困境仍有着一种不屈和想要继续前行的决心,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一丝期许。它使整首诗在表达豁达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份真实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九、(2023·湖南衡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
C.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D.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
18.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的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理由。
【答案】17.B 18.合适。诗句意思是“希望你我二人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同时表达了思念和祝愿。
【解析】17.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诗人由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领悟到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顺意的道理,启示我们要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故选B。
18.考查诗句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婵娟”指的是月亮。“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由此可知,适合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
十、(2024·河南南阳·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下面诗句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蕴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20.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19.C 20.上阕写月下饮酒问天,由幻想超凡脱俗,到对人间生活的喜爱。下阕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到为离人祝福。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从人到月,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变迁作了高度的概括,可见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无奈之外又隐含着本就难全的释然和旷达。
A.句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B.句意:夜还没有消尽,红日以从江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
C.句意: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D.句意:词人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去,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表现了词人作为阶下囚内心寂寞惆怅的心情;
故选C。
2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上阕意思是: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的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接着又写到“欲”、“又恐”、“何似”等词语传递出词人矛盾的心情。“欲”是“想”,想乘风归去,飞升到月亮之上,离开人间,可是“又恐怕”月宫的琼楼玉宇太寒冷,哪里(“何似”)有人间的温暖。表达他不想呆在人间是非之地,又留恋人间的温暖。
下阕意思是: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下阕中“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移动情景,刻画了夜已深沉的自然景象。“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伤心难过,以致于不能入睡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诗揭示了人生常理,就是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是自然常理,也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此句蕴含哲理,表露了词人积极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作者想象丰富,描绘出亲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亨这美好的月光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祝福和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十一、(2024·河南南阳·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哪两个字用得非常巧妙?
22.词中的问答里传递出作者哪些复杂的心绪?请选择其中一处简要分析。
【答案】21.“转”和“低”用得非常巧妙。它既写出了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又暗示作者赏月时间之长,夜深难眠。 22.示例一:开篇饮酒赏月,“明月几时有”的发问,表现出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示例二:“今夕是何年”的发问,作者想象月宫今夕的情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回答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示例三:“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暗含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点明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豪迈的胸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词人把对兄弟的情感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乐观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解析】2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的能力。
依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可知,本句句意为: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其中“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移动情景,刻画了夜已深沉的自然景象。“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伤心难过,以致于不能入睡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22.本题考查词句情感表达。作答时应关注题干中要求“问答”二字,结合作者的“问答句”进行分析。
“明月几时有”是诗人的对月发出的疑问,面对难得的中秋圆月,诗人饮酒赏月时发出慨叹,从时间长度写月亘古长悬,表达出对宇宙和人生未来方向的困惑。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诗人畅想仙界天宫景象时的疑问。仙界天宫远离人间,从空间距离角度写出距离之远。“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渴望远离带给诗人郁郁寡欢和苦闷的现实生活,飞到仙界的情感,但又包含,对仙界天宫苦寒而不敢前去而担忧、犹豫的复杂情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诗人接疑问表达出“怨月”,实际上是作者在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何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月亮却格外圆满,这无疑加深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伤之中,反而为月亮开脱,认为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之理,无法强求。这里的“月”又成为了作者豁达心态的象征,他希望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十二、(2024·山东泰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别有情趣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二次问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感情热烈奔放,表达对仙境的向往。
2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将具体化的人生哲理抽象化,富含哲理之思。
B.全词思想感情丰富,既有政治失意、亲人别离的惆怅,又有热爱生活的超然达观。
C.全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词语言行云流水,意境浪漫美妙,将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自然呈现出来。
【答案】23.D 24.A
【分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错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此句表达了诗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而非“表达对仙境的向往”。
故选D。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
A.有误。根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而非“将具体化的人生哲理抽象化”。
故选A。
十三、(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
杜甫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
25.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26.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答案】25. 视觉、听觉 鱼龙、鸟鼠 26.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可知,“戍鼓”即边塞驻军的鼓声,其声悲壮而沉重。“边秋一雁声”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悲凉的气氛。诗人选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鸣的意象,与“戍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荒凉而悲戚的画面。由此可知感官角度是:视觉和听觉。
第②空:根据“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可知,借“鱼龙”和“鸟鼠”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这里的“鱼龙”和“鸟鼠”都是秦州地区的地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以及“水落”和“山空”的描绘,展现了秦州秋季的荒凉和萧条。这样的景象与“秋”的季节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2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甲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戍鼓声声,孤雁哀鸣。接下来从视听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冷落。最后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尾联点题,“寄书长不达”,音讯隔绝,久未通音信。
乙诗开篇两句即言所见,蕴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事的伤心。接着两句写初到秦州时所见景色,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秦州地近边塞,其景萧瑟荒凉。最后两句写诗人西眺秦州,心为之“折”,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对景伤叹。由此可知,抒发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忧虑,以及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期望和平的愿望。
十四、(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
2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是唐代五言律诗,偶数句押韵,颔联与颈联皆为对偶句。
B.【甲】【乙】两诗分别写到了“归雁”和“雁声”,由此可知都是写秋季景色。
C.两诗中的“书”都指家书、书信;两诗中的“达”都有“送达、到达”的意思。
D.【甲】诗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愁绪,【乙】诗除思念亲人,还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28.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你说说该联妙在何处。
【答案】27.B 28.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用“生”“入”把“日”与“春”赋予了人的情态,海日驱尽黑暗,江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2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B.根据甲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知,本诗所写是江上的初春景色。故选B。
2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十五、(2024·陕西商洛·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9.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0.小组同学找到一则前人对此诗的评述: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你结合本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分析。
【答案】29.C 30.示例一: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沉痛的情感,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示例二: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繁,生死难料。空忆兄弟,平添家国愁思。
【解析】29.本题考查赏析意象。
“月是故乡明”意思是: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月”不仅是客观实景,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A.句意: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借月下饮酒表达出诗人思乡,漂泊的愁苦之情;
B.句意: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C.句意: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表现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D.句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
故选C。
30.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分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意思是: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这两句诗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悲情,叙事中流露出无尽的思念和内心的惶恐不安,概括表达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在怀念亲人兄弟之时,也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十六、(2024·云南曲靖·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上句写景兼点时令,下句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亮,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C.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
D.全诗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且层次井然,首尾照应。
32.这首诗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写了对亲人的思念,除此之外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31.B 32.《月夜忆舍弟》还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的百姓的同情。《水调歌头》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3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这句诗并不是在说故乡的月亮实际上比别处的更亮,而是通过心理作用,表达出诗人在思乡之情的影响下,感觉故乡的月亮特别明亮。这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而非客观的事实描述。因此,这里并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对故乡的思念,而是直接通过情感表达来传达这种思念之情;
故选B。
3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月夜忆舍弟》除了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外,还深刻体现了作者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戍鼓断人行”等句,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也反映了战乱之下,亲人离散、生死未卜的悲惨现实,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除了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外,还体现了作者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但紧接着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展现了他对于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美好。这种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正是苏轼在仕途失意时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十七、(2024·江苏镇江·二模)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贾生 【乙】长沙过贾谊宅
唐·李商隐 唐·刘长卿
宣室求贤访逐臣,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生才调更无伦。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可怜夜半虚前席,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不问苍生问鬼神。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33.两诗均交代贾谊不幸的遭遇,【甲】诗从“ ”一词可以看出,【乙】诗从“ ”一词可以看出。(用文中原词填空)。
34.两诗都借古讽今,【甲】诗表达 之情,【乙】诗表达 之情。
35.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意气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B.“虚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他为国家求贤若渴的状态。
C.“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暗含了作者景仰羡慕先贤却又寂寞兴叹的心情。
D.“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两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仿佛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
【答案】33. “逐臣” “谪宦”或“恩犹薄” 34. 作者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不体恤民生疾苦的不满 被贬的悲愤与对个人现实境遇的不满 35.B
【解析】33.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理解。
甲诗“宣室求贤访逐臣”,句意为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根据“逐臣”可知,贾谊曾被贬谪。
乙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句意为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句意为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根据“谪宦”“恩犹薄”可知,贾谊不受君王重用且被贬谪的遭遇。
故①处应填“逐臣”,②处应填“谪宦”或“恩犹薄”。
34.本题考查诗歌的感情主旨。
《贾生》一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诗。此诗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汉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结句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全诗借古讽今,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作者以李生附体“贾生”,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刘长卿创作的怀古诗,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诗中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相符。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句,“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表达了诗人被贬的悲愤与对个人现实境遇的不满。
两诗都是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不同之处在于,甲诗表达了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乙诗表达了诗人被贬的悲愤与对个人现实境遇的不满。本题答案可根据两诗情感不同之处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虚前席”与“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
B.“表现出他为国家求贤若渴的状态”表述错误。
故选B。
十八、(2024·江苏无锡·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适闻袁宏在船中诵《咏史》诗,遂大加赞赏,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36.(1)这两首诗的颔联都有“空”字,请探究在诗中的不同含义及情感,并完成下表。
(2)请再列举一首你学过的怀古诗或词,并探究“怀古诗”的共同点。
【答案】(1) 徒然,白白地 自负才华无人赏识的伤感、失落 对贾谊不幸遭遇的痛惜
(2)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游览古迹、忆人叙事来达到感慨兴衰、托古讽今,抒发怀抱的目的。
【详解】(1)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题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空忆谢将军”意思是徒然地回忆起谢将军。结合“登舟望秋月”“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等诗句,可知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故“空”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强调的是一种徒然、无望的状态;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在寒冷的树林里只看见夕阳西斜。结合“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等诗句分析,诗人借贾谊被贬长沙三年之久,来映衬自身的贬谪经历,又通过描写人去后秋草的荒芜和寒林中斜阳的落寞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体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从而表达出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也是诗人自身内心凄凉心境的投射。
(2)本题考查对“怀古诗”特点的分析。
“怀古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诗歌类型。它主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凭吊、感慨等,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评判,如对古人功绩与命运的感叹、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自身处境的映照等。怀古诗常常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等多方面的感悟和见解,具有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它借助对历史的追思,既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又能引发读者对现实和自身的思考。
示例1: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怀古诗。《赤壁》以赤壁之战为题材,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既用典增强表现力,又用假设历史的方式借古讽今表达自身感慨,展现出“怀古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历史古迹,忆人叙事来达到感慨历史兴衰,托古讽今,抒发怀抱的目的。
十九、(2024·广西柳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写出诗人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命运急剧变化。
B.颔联直抒胸臆,诗人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虽然年老又遭贬谪,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同时也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慨。
C.尾联借用典故,照应诗题,其用意是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抒发诗人忠心为国、无怨无悔的豪情壮志 。
D.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结合,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案】37.C 38.这句借景语言情思,通过描绘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表达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情思,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结合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义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个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和依恋。
【解析】3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C.“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说,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选项“抒发诗人忠心为国、无怨无悔的豪情壮志”有误。
故选C。
38.本题考查诗歌评价。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前路迷茫,归路又不知在何方,增添了内心的凄凉。“雪拥蓝关”一语双关,雪拥抱着蓝关这个地方,突出天气很冷,自然条件恶劣,实际上韩愈所处的政治环境也很恶劣,早上上呈奏折,下午就被贬了。“马不前”其实并不是马不上前,而是人不敢上前,流露出作者英的落寞与伤悲。这句诗借景抒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表现韩愈被贬原因。据此可概括作答。
二十、(2024·福建宁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因“一封朝奏”遭遇“夕贬”,一“朝”一“夕”之间,可见“左迁”速度之快。
B.颔联写出诗人希望能为圣明革除弊事,可惜自己风独残年、体弱多病,为此他深感遗憾。
C.颈联“雪拥蓝关”一语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前路艰辛,由此可知。
D.这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40.本诗“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都是望家园而不见,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39.B 40.韩诗该句表达诗人思念家人伤怀国事,暗含英雄失路的悲怨。岑诗该句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无限眷恋。
【解析】39.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分析。
B.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表达了作者为皇上革弊除害根据不考虑衰朽之身,不顾惜余生。本项中“可惜自己风独残年、体弱多病,为此他深感遗憾”理解错误;
故选B。
4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阅读。
“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意思是: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云横”借物寓情,语意双关,明写天气不好,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云横秦岭家何在”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逢入京使》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故园东望路漫漫”,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体现了作者岑参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眷恋之情。
二十一、(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出了早晨旅店中行旅之人繁忙与辛苦的情景。
B.颈联“明”字描绘了枳树白花照亮驿墙的景象,衬托出游子的欣喜之情。
C.尾联与首联相照应,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结构严谨。
D.全诗用精炼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作者最真实的感受。
42.本诗有一联与《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并赏析。
【答案】41.B 42.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本联全是名词意象叠加,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一幅荒山早行图。
也可这样作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使用白描手法,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解析】4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B.“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这句诗写的是漂泊在外,早起出行的所见,因为早晨太早,天色有些暗,所以,白色的花才能照亮驿站的泥墙,突出的是游子漂泊在外的辛苦,“衬托出游子的欣喜之情”错误;
故选B。
4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由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诗句全是由名词构成,没有其他词语,却构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画面,表现游子的辛酸。
在《商山早行》中都是由名词构成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也是六个名词、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鸡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出行时间之早,“月”“人迹”“霜”从视觉角度写天色之早;“茅店”“月”“板桥”“霜”是静景,“鸡声”“人迹”是动静,动静结合,写行人早起之早;在如此早的时候起床出行,写出了行人的辛苦。
二十二、(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紧扣“早”字,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B.首联交代启程的时间和感受,“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颈联的“明”字,描绘了枳树白花照亮驿墙的景象,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客行之早。
D.眼前故乡“凫雁满回塘”的景象,曾在游子梦中出现无数次。
44.这首诗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写到了鸡鸣声,其用意有何不同?
【答案】43.D 44.本诗中的鸡鸣声突出了时间之早,渲染了凄清、寂静的氛围,传达羁旅的辛苦和内心的悲苦;《登飞来峰》中的鸡鸣声侧面写出了塔之高,点明诗人立足之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情。
【分析】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D.赏析有误。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燕散布在池塘。此句写的是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属于想象,而非“眼前故乡‘凫雁满回塘’的景象”。
故选D。
4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月亮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留下一行行先行客人的足迹。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生动地描绘早行的情景,鸡鸣声突出了时间之早,渲染了凄清、寂静的氛围,饱含着诗人去国怀乡的悲伤和羁旅行役的苦思。
《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从正面突出了“飞来峰”之高,鸡鸣声又从侧面烘托了塔之高,点明诗人立足之高,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情。
二十三、(2024·湖南郴州·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颈联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已大亮,驿墙边白色的枳花明丽耀眼。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46.请你说出“客行悲故乡”中,诗人因何而“悲”?
【答案】45.C 46.诗人羁旅在外的艰辛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4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C.“天色已大亮”有误,应是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故选C。
4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
“客行悲故乡”的意思是: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可见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再结合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故乡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杜陵梦”,就是“梦杜陵”,杜陵是作者的故乡。作者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诗歌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十四、(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7.“ ”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4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47. 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 48.家园故国之愁,吊古伤今之感。
【解析】47.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感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中“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48.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家园故国的愁绪,以及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据此理解作答。
二十五、(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9.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0.“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49.乌云刚刚浮起在城南的磻溪边上,夕阳已经沉落在城西的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将来临,城东的咸阳楼满是风声飒飒。 50.本句描绘了过去的禁苑深宫(秦汉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的晚眺近景;今昔对比,(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又或:虚实结合)分析了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作者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和深刻思考(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情感。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溪上云起,夕阳返照楼阁;楼头风狂,预示着山雨将至。根据诗句意思生动具体地描写出“浓云涌动、山雨将至”的画面即可。
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一句,写的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也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描写鸟儿是视觉描写,描写秋蝉是听觉描写,视听综合写景,抒发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据此分析选择角度赏析作答即可。
二十六、(2024·云南昆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别亦难”,使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缠绵。
B.颔联中的“丝”与“思”字谐音,表明自己的思念如春蚕吐丝般到死方休。
C.颈联从“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D.尾联中的“探”字一扫前文之哀愁,展现出一种昂扬的气概,给人以鼓舞。
52.杜牧的《赤壁》和本诗都提到了“东风”,请分析作者的用意有何不同。
【答案】51.D 52.本诗中“东风”指春风,渲染了百花凋零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愁绪。《赤壁》中“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作者借东风暗指机遇,含蓄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51.考查诗歌诗句的赏析。
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意思是: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据此,C.“尾联中的‘探’字一扫前文之哀愁,展现出一种昂扬的气概,给人以鼓舞。”说法错误。
故选C。
5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本题需辨析两诗中的“东风”含义及对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无题》中“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东风”指春风,运用了“无力的东风”和“凋残的百花”两个意象,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既有伤春惜别这一层浅意,又有为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大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作者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曲折的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十七、(2024·陕西商洛·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54.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理解诗中“青鸟”的用意。
知识卡片
蓬山、青鸟——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后用来表达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答案】53.这两句诗运用了双关、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而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又运用比喻,写自己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一样,表达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无尽的相思。后世常用此句形容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54.青鸟,传递音讯的信使。作者希望借助青鸟般的信使,殷勤地为他去探看自己的心上人。
【解析】5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比方愁人之“泪”,形神极似,又运用了比喻修辞。诗人巧妙地运这种高超的修辞手段,写出了人间的千古至情。春蚕吐丝,死后方尽,蜡烛流泪,泪干身灭,这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的确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故而本句表达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无尽的相思。后世常用此句形容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54.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根据知识卡片可知,“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是信使的代称;“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作者希望借助青鸟一样的信使,殷勤地为他去探看自己的心上人。此句意致婉曲,诗人在刻骨的思念与忧伤中故作宽解,谓离居不远,尚能藉青鸟传书致意,更见内心的悲痛和情之不能自已。
二十八、(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阅读《无题》完成练习。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5.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以下那一首诗是这个作者写的?
A.《浣溪沙》B.《赤壁》C.《长相思》D.《夜雨寄北》
56.分析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中,2个“难”字的作用。
57.颔联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哪一类人?
【答案】55.D 56.第一个“难”指客观条件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指主观感情上的难舍难分,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础。 57.“丝”含义双关,指的是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人。
【解析】5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C.是宋词,“浣溪沙”和“长相思”是词牌名,很多词人都写过;
B.作者是杜牧;
D.作者是李商隐;
故选D。
56.本题考查字词分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意思是相爱的人,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承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两人因某种原因,相见是如此的困难。好不容易有了见面的机会,当然倍加珍惜,所以分别时才会显得更加难受痛苦。两个“难”字,突出他们的情深意重。
5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里用春蚕丝尽,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且“丝”谐音“思”,用了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表达了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现在人们赋予它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十九、(2024·福建·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5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绕”一“满”,生动地写出村庄绿树环绕、春水充盈的特点。
B.上片二、三句写数量不多的小园,在来自东边的风吹拂下也能收尽春光。
C.下片“偶然乘兴”照应“豪兴徜徉”,表现作者意犹未尽的美好感受。
D.这首词语言浅近,描绘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图,抒发作者的喜悦之情。
59.上片的“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与下片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在写景方法上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58.B 59.第一句从视觉角度侧重描写色彩;第二句以视听结合方式侧重动态描写,还有运用拟人的手法。意思对即可。
【解析】58.B.上片二、三句意思是: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数量不多”“在来自东边的风吹拂下也能”理解有误。
故选B。
59.考查诗句赏析。
“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意思是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色彩鲜明,从视觉角度写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意思是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以视听结合方式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运用拟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春的生命活力。
三十、(2024·福建龙岩·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6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从村庄整体着笔,接着用移步换景法描绘小园风光。
B.“小园几许”的“几许”是“多少”的意思,表示这个园子不大。
C.上片写花,下片写莺、燕、蝶,一静一动,结构匀称,相互呼应。
D.这首词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篇用语流转自然,给人以明快之感。
61.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60.A 61.一幅田园春景图。表达了对田园春景喜悦(喜爱、享受)之情。
【解析】60.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分析。
A.“小园”五句,是作者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不是“用移步换景法”描写的;
故选A。
61.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概括与情感分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意思是: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开篇点明春到农村,春意盎然。结合全词内容可见,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因此全词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结合词中的“豪兴徜徉”可以看出,“豪兴”点明作者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结合“偶然乘兴,步过东冈”可以看出,作者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
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
三十一、(2024·四川广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2.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按要求作答。
这首词以“ ”为线索,运用 和 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 的痛苦之情。
6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下片“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词中的“愁”,既有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也有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厚重。
【答案】62. 愁 对比 反复 报国无门
63.C
【详解】62.本题考查诗词的内容理解、写作手法和情感主旨。
第①问: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反复说“愁”,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②③④问:结合“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可知,诗人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以及“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的反复吟诵,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63.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
C.“也有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理解不恰当。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故选C。
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描绘画面
蕴含情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
(2)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诗句活用:有同学在毕业册上写下这两句诗作为给好朋友的毕业赠言,你觉得这一赠言好吗?请结合全诗谈一谈。
【甲】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诗句
含义
情感
空忆谢将军
①
②
寒林空见日斜时
只有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八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八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5八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4:八上课内古诗词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八上课内古诗词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4八上课内古诗词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