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4:八上课内古诗词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八上课内古诗词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八上课内古诗词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4八上课内古诗词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B.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C.颔联和颈联写所见景物,颔联写动态近景,颈联写静态远景。
D.尾联抒发感情,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答案】C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夕阳的余晖。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据此可知,颔联写静态远景,颈联写动态近景;
故选C。
2.(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写李白出蜀壮游,由水路乘船远行,坐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峻岭,船过荆门,景色变化为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说自己思念故乡,对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深情目送,尽显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选项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还是怜爱这故乡的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的行舟。诗人在这里不说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通过拟人的手法和对写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选项中“诗人说自己思念故乡,对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深情目送”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2024·天津·一模)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待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而深切。
B.颔联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变化,并不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了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D.尾联中,诗人以家乡之水情深意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为: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诗人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故选B。
4.(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彤彤准备了古代诗歌《钱塘湖春行》和大家一起学习,请你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孤山寺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贾亭即贾公亭,是唐贞元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的亭子。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交代了作者游踪。
B.颔联和颈联描写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个意象,动静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西湖早春图。
C.全诗描写景物按照从低到高、由近及远的顺序,脉络清晰。
D.尾联“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赏西湖美景的喜悦心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根据“云脚”“树”“草”“没马蹄”等可知,全诗描写景物按照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而非“从低到高、由近及远”。
故选C。
5.(2024·天津和平·三模)下列对杜甫《春望》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虽然山河依旧,但国都现在残破荒芜,没有了往日的繁华。
B.颔联通过描写花鸟,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用“万金”比喻家书,表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家书的弥足珍贵。
D.尾联用白发“更短”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因忧国、伤时而苍老的诗人形象。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为: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道出家书难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得到家人音讯的情感;
故选C。
6.(2024·天津河西·一模)下面对杜甫《春望》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通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表述有误,诗人记忆中的长安是繁华的,可此时那种繁华之景却荡然无存,国都在沦陷后变得残破不堪,春天的长安城乱草丛生,传达的是诗人忧国伤时之情。故选A。
7.(2024·四川雅安·二模)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
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时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写了诗人痛苦的心情,对亲人的思念和音讯的盼望,以及对国家的担忧,整体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表述错误;
故选D。
8.(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和颔联全是虚写,从神话传说落笔,想象仙人乘鹤而去的情景,写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颈联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转写登楼所见美景:原野、树木、芳草、沙洲,境界阔大,意韵丰富。
C.尾联诗人凭栏远望,日近黄昏,烟波凄迷。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被誉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首联和颔联中的“黄鹤楼”“白云”为实写;“首联和颔联全是虚写”有误;
故选A。
(2024·新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车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
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持续久,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含蓄表达将士们舍身忘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这首诗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B.“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有误,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悲壮、凝重的场面,侧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故选B。
二、诗歌鉴赏
(一)(2024·山东青岛·二模)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凉州词三首(其一)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③。
【注释】①碛(qì)戈壁、沙漠。②白练:白色的绢。这里泛指丝绸。③安西:地名,贞元六年为吐蕃所陷。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交代地点及事由,描写自己轻车简从,要经过属国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C.《凉州词三首(其一)》的前两句写了边城阴沉昏暗的雨景,同时有力地暗示了边城的骚乱不安、荒凉萧瑟。
D.张籍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被吐蕃所控制,骆驼商队再也不能到达安西了,不由生出了无尽的沉痛之情。
11.请根据下列诗句,结合两组诗句探究“雁”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张籍《凉州词三首 (其一) 》
【答案】10.A 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有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并不是“要经过属国”;
故选A。
1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诗人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意思是边地小城正下着濛濛细雨,北飞的大雁不得不降低飞行的高度,而刚刚生长出来的芦笋却在雨中争先恐后地茁长。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这里的“雁飞低”与王维诗中的“归雁”虽都涉及雁,但情感内涵有所不同。在这首诗中,“雁飞低”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它营造了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同时,通过“边城暮雨”与“雁飞低”的结合,诗人传达了边塞的荒凉与寂寥,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孤独与无助。
(二)(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格。
13.王维作完此诗后,希望友人称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请简要分析王维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的原因。
【答案】12.抑郁、苦闷 赞叹、释然 13.示例:诗人用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塞外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地表达了对此景色的强烈赞叹,还将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色描绘之中,所以他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
【解析】1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结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可知本诗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遥远的边关,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与失意。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随风而去的“征蓬”和振翅北上的“归雁”,流露出自己被排挤的抑郁和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苦闷。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由此,诗人看到大漠风光时的心情由孤独抑郁转为开阔豁达。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从侧面反映了戍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情绪由此高涨,赞叹将士们以身为国的热情,也将个人失意的情绪消散在雄浑的景象中。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据此描述原因即可。
示例:诗句中的“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从孤寂到开阔的情绪转变,所以诗人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
(三)(2023·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诗人乘舟到“荆门外”,交代了诗人的行踪。
C.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体现山水的静态美。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这两幅美丽的画面。
15.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此句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随”字写出了山逐渐消失,平野逐渐出现,展现了山到平野的转换,使景物有动态的美感。“入”展现了江水的奔腾而去画面,用流动(转换)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展现的是动态美;“体现山水的静态美”有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怜”的意思是怜爱,是人所有的情感,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拟人化,“怜”和“送”赋予江水以人的浓厚感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2024·陕西西安·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7.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16.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7.示例一: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示例二:我不同意他的观点,“送别”是故乡送我离开,拟人手法的使用,使想象奇特,不落人送人的俗套,言有尽而意蕴无穷。让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分析】16.本题考查诗歌语句赏析。可从意境、炼字或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意境方面,
从意境上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从字词表现力上看:“随”字巧妙地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亦指物态随舟行而变。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从技巧表现上看:此句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从中可看出李白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和意气风发的状态。楚汉平原的宽阔、平坦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写照。
据上分析,从某一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要求和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一:同意。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示例二:不同意这种说法。“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送别”二字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故题中“送别”二字不可删。
(五)(2024·湖南郴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题目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B.颈联写景,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C.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D.从结构上看,本诗起承转合层次清晰,首联点题“起”,颔联写景“承”,颈联变换角度写景“转”,尾联抒情“合”。
19.颔联中的“随”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好在何处。
【答案】18.A 19.“随”运用了拟人/精准的动词/化静为动,写出了江景逐渐开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外出游历的喜悦豪壮之情。
【分析】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A.“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题目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表述错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并不是为了送别朋友。
故选A。
19.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鉴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的意思是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而长江则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中奔流不息。“随”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丽景色,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外出游历的喜悦豪壮之情。同时,“随”字是“跟随”之意,化静为动,运用拟人的修辞,不仅描绘了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的情势,也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六)(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句交代游踪,次句写远眺湖面,见到的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画面。
B.颈联描绘“乱花”“浅草”等植物,生动地展示早春时节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写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语言极富表现力,准确抓住了早春的景物特征,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21.诗中的“几处”“谁家”改为“处处”“家家”好不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20.B 21.不好。本诗内容上描绘了早春的特点。“几处”是说只有几个地方,“谁家”也说明并不是“家家”如此,这样表达既表现早春莺鸟还少、燕子始回的特点,又能够照应“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水面初平”“浅草”等早春景象。如果改成“处处”“家家”则没有这个效果。
【解析】20.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B.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野花渐开渐盛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展现的是早春花朵渐开渐盛,小草刚刚萌发遮没马蹄的画面;“生动地展示早春时节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分析有误;
故选B。
2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好。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几处”是说只有几个地方。题目是“钱塘湖春行”,内容上描绘了早春的特点。“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既符合早春特点,有表现了诗人踏春的欣喜之情。同样,“家家”各家都有,是暮春以后的景象,“谁家”而不是“家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结合“争暖树”“啄春泥”的语境,“几处”和“谁家”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早春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七)(2024·湖南益阳·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2.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歌最后一联说“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的意思是 ,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 (时间)景色的喜爱和留恋。
23.诗歌的中间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在钱塘湖春行时所见的景物,寓情于景,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22. 不充足,不够 初春(早春) 23.颔联仰视写初春(早春)的动物(莺、燕),以“早”“新”“争”“啄”描绘出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场景图。颈联俯视写初春(早春)的植物(花、草),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欣欣向荣的状态。两联准确、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初春(早春)气象展现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解析】2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最爱湖东行不足”意思是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不足”意思是不满足,不充足,欣赏不够;表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与赞美。
第二空,从“水面初平”可以看出,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从“几处早莺”“新燕”可以看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从“乱花”“浅草”可以看出,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由此可以,诗歌描绘的是早春时节钱塘湖的景色。
2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颔联从静到动,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感受到一片欣欣向荣的初春之景。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之景,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从而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在湖青山绿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由此概括整理作答即可。
(八)(2024·北京房山·二模)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4.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致的游记。诗人从孤山寺开始,一路走来,先后从湖水、莺燕、 等方面描写了西湖美景,最后,徜徉在“ ”。
25.作者紧扣季节特征选取意象。请从画线句中选取一个意象,分析意象特点及其蕴含的情感。
【答案】24. 花草 白沙堤 25.示例1:我选择的是“莺”,“几处”“早”说明它们数量不多,而且出现的早,“争”说明它的欢快、充满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示例2:我选择的是“燕”,“谁家”“新”说明燕子数量不多且新来,“啄”说明其忙于筑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2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概括。
这首诗按作者的游程描写了多种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作者从孤山寺开始出发;“水面初平云脚低”写湖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莺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花草,因此第一空填“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后作者在湖东徜徉,地点是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因此第二空填“白沙堤”。
2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句中的主要意象是“莺”“燕”,选择其一分析特点及蕴含的情感即可。
“几处早莺争暖树”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几处”是好几处的意思,便并不多。“早”表明莺来得早。“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初春到来,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相飞向朝阳的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在大好春光中欢快飞舞、充满生机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谁家”意思是不知道是谁家的,“新”是新来到的,这说明它们数量不多,并且是从南方初来乍到的。“啄春泥”是为了筑巢。“啄”描写几只燕子在人家屋檐下忙着衔春泥筑巢的情景。“谁家”“新”“啄”用词准确,凸显出早春的季节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早春燕子的惊喜与喜爱之情。
(九)(2024·海南·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 ”字和“ ”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27.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26. 争 啄 27.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早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解析】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争”和“啄”两个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所以应填“争”和“啄”。
2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阅读全诗,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抓住“早春”信息点理解写景内容。诗歌中,诗人写“水面初平”指春水初涨,写“早莺”“新燕”指鸟儿刚刚飞来;“渐欲”一词指花开不多,零零星星,“浅草”指青草刚露出地面,长得不高,这一切都表现了天气乍暖,春天刚刚开始的景象。通过诗人轻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以及诗人吐露的“最爱”之情不难体会到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十)(2023·山东枣庄·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8.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为五言古诗,题为“饮酒”,实为诗人借酒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环境偏僻才能使人悠闲自得,表达诗人宁静安详的心态。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现了独特的自然之美:静态的温馨和动态的灵性。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的妙谛,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29.苏轼曾这样评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一个“见”字写出了诗人 的心境。
【答案】28.B 29.无意所得、悠然忘我
【解析】28.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B.有误,“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存高远,哪怕是居所处于闹市也像是在偏僻之地一样。并不是“环境偏僻才能使人悠闲自得”;
故选B。
29.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和作者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表现了南山映入诗人眼底的情景,点明这是作者无意所见,而不是有意所为。作者闲居田园,采菊饮酒,无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底。“见”字表现了作者无意而为、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恬淡自然、悠然自适的氛围相契合。
(十一)(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0.下列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忘言”二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自然之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B.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C.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人生真意,这种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会意者无须叙说。
D.“忘言”指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
31.在“经典诵读”诗会活动中,小豫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以改成“望”,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30.D 31.示例:我不赞同。“见”字写出了此时诗人不是有目的地刻意远望,而是以纯粹的心灵意外发现、不期而遇,这样才能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淡泊的效果。“望”字带有目的性和刻意成分,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解析】30.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
D.“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理解错误;这里“忘言”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故选D。
3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见”字描写诗人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目的性的,比较刻意,不符合诗中诗人无意间所看到的景象的场景,因此“见”字更合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十二)(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结庐”的意思是建造屋舍,作者选择了一个人间仙境来建造房屋,当然不会有车马的喧闹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知怎样表达。
33.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饮酒(其五)》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两诗都写到了菊,但诗人借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答案】32.A 33.《饮酒》中写菊,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菊,写诗人在远方思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想象它们此时可能寂寞地盛开在战场的旁边。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3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两句诗,实际上描述的是诗人在人世间建造了他的住所,却远离了尘嚣和车马的喧嚣。这里的“人境”指的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而不是什么“人间仙境”。
故选A。
33.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的篱笆旁,与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和谐的画面。这里的菊花不仅是自然美景的一部分,更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生活的象征。通过描绘菊花,陶渊明表达了他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这种生活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和争斗,充满了宁静与和谐,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
相比之下,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写菊花则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这里的菊花不再是恬静生活的象征,而是承载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菊花的盛开,反衬出战乱的残酷和无情,使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切。同时,通过菊花这一意象,诗人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们能够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因此,虽然两首诗都以菊花为意象,但其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却大相径庭。陶渊明诗中的菊花代表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而岑参诗中的菊花则寓意着战乱中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十三)(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4.“城春草木深”的“草木深”值得玩味,其意为 ,这里从侧面写出了 的景象。
35.颈联中的“连三月”“抵万金”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34. 乱草丛生 人烟稀少 35.“连三月”写出了战火持续时间之久,“抵万金”突出了家书的可贵以及诗人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连三月”和“抵万金”将国与家、战祸与民生连接在一起,生动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感。
【解析】3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联系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草木深”表明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融情于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据此分析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35.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烽火连三月”写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连三月”写出了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中的“抵万金”写出了家信的珍贵,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十四)(2024·北京朝阳·二模)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 ”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
37.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36. 草木深 发白而稀疏 37.“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37.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这种对偶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深化了诗意的表达。读者可以从这一联中深切感受到诗人身处战乱之地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种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引人深思。
(十五)(2024·广西桂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虽无一“望”字,但均是所望之景,望时所生发之情。
B.首联描写草木的凋敝,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与惆怅。
C.颈联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家书珍贵,表达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尾联通过外貌与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白发稀疏的诗人形象。
39.诗中提到的“花”,有人说是“牡丹花”,也有人说是“迎春花”,你认为哪一种花更能寄托杜甫当时的情感?为什么?
【答案】38.B 39.示例一:我认为是牡丹花,理由是牡丹花雍容华贵,既见证了昔日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破败,诗人面对赏心悦目的花,心理产生落差,难免感时伤世。
示例二:我认为是迎春花,理由是迎春花寓意美好,与此时的国都残破,家人离散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诗人移情于物,更能表达出忧国思家之情
【解析】3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B.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这里不是写草木的凋敝,而是写草木疯长无人打理,进而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
故选B。
39.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开放类试题,结合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认为是牡丹花。根据《爱莲说》中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知,牡丹花雍容华贵,象征着唐王朝昔日的繁华,也见证了王朝首都如今的破败。诗人面对着牡丹,想象着唐王朝过去的富强繁华,再看看国都如今的破败,心理产生强烈的满头,所以才会感时伤世。
可以认为是迎春花。迎春花颜色鲜艳,花开灿烂,呈现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与当下国都破败,家人离散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诗人移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忧国思亲之情。
(十六)(2024·陕西宝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0.李华发现这首诗中意象与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的。
41.李华想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拍成微电影来展现当时的战争情形,你认为他会将镜头聚焦在哪两个细节上?为什么?
【答案】40.[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诗人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的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41.细节:“半卷红旗”“霜重”。原因:“半卷红旗”表现援军乘夜奔袭之状,“霜重”表现夜寒霜重,天气寒冷。特写这两个细节,可以突出战争困难重重,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毫不气馁的豪情。
【解析】4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从色彩的角度鉴赏诗歌。诗中一共有三处色彩:“黑”“金”“紫”。“黑”“金”出现在一二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黑”,用黑形容云,借黑云写敌军来势凶猛,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气氛;“金”,用铠甲上金光闪烁,表现我军的士气高昂;“紫”出现在第四句: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用“燕脂”和“紫”写血迹的颜色,暗示双方有大量伤亡。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先理解诗歌含义,再具体分析细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意为: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半卷红旗”写出行军之急,体现出军队不事张扬、高度戒备的状态,“临易水”暗用荆轲的典故,表现了战士誓死作战的决心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示例:我会将镜头聚焦“半卷红旗”“霜重”两个细节。“半卷红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霜重”突出夜寒霜重,烘托出战地环境的艰苦。两处细节描写,营造紧张悲壮的战争环境,侧面烘托出将士们满怀激情的战斗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十七)(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首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描绘这两句呈现的画面。
43.诗的结尾很有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答案】42.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43.示例:诗的结尾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抒发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的情感。
【解析】4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和语言表达。答题要点:用自己的话描述《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所展现的画面,要抓住景物和色彩,结合主题和氛围,合理想象,运用细腻的语言描绘,突出色彩性。首联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可抓住“黑、金”等颜色和景物“云、光”等描绘。描绘时,可以加上想象,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形象生动。
示例:敌军好像乌云一般压城袭来,城墙仿佛要坍塌,铠甲迎着云峰中挤出的金色光线,如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
43.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诗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八)(2024·青海西宁·二模)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4.请从修辞或炼字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45.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
【答案】44.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二:“压”和“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45.示例:这首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运用典故,借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士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解析】4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句子把“敌兵”比喻成“黑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城欲摧”是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压”和“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4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意是:只为报答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该句运用了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十九)(2024·海南海口·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6.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诗歌首联作者仅用一个“ ”字,便把守军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 的战争形势。
47.班级举行爱国诗句推荐活动,你会推荐本诗中哪两句?为什么?
【答案】46. 压/摧 艰难/残酷/紧张 47.示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解析】46.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根据题干中“把守军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以推测,应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中一个字。“黑云压城城欲摧”表现了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压倒城墙的态势。用“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所以“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汹汹,表现出敌军众多,这场战争的惨烈。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霜重鼓寒”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战争形势的艰难(残酷/紧张)。
47.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其中“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运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报效朝廷的决心。这两句诗,报答忠君爱国的思想,符合“爱国”的主题,可以推荐。
(二十)(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8.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49.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48.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49.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4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4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十一)(2023·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0.下面诗句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
【答案】50.C 51.作者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
【解析】50.考查比较阅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A.句意: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乡关”与“愁”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愁;
B.句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赏析:诗人通过想象,赋予明月生命,使之人格化,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C.句意: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赏析:此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写出诗人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包含了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D.句意: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诗人在描写景物中,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雄心,含有深刻的理趣,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故选C。
51.考查诗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诗句提及“东风”,从反面描摹“东风”的重要的地位: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诗句蕴含了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同时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二十二)(2024·青海西宁·一模)阅读杜牧的《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2.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妙处。
53.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52.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53.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5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动词的角度赏析。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53.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以小见大。
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作者不直接铺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等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做结,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十三)(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描写丁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其壮丽,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
B.上片四、五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天帝殷勤询问词人,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由描绘梦境向抒情过渡。
C.下片首句的“报”与上片末句的“问”相呼应,“谩”表明了词人才华不足,不能写出惊人之句。
D.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作者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55.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54.C 55.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或从理想、志向、胸怀、抱负等角度作答亦可)。②才华横溢(或富有诗才)。③怀才不遇(或无人赏识)。④遭遇战乱离散而孤苦无依。(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
【解析】54.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C.有误,词人以“谩”字感慨自己虽能写出惊人之句,却空有才华,无人欣赏。选项“‘谩’表明了词人才华不足,不能写出惊人之句”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5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表达了她理想的追求;“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现出词人空有才华,却怀才不遇;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叙写词人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二十四)(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6.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一个“谩”字,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D.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57.词分豪放、婉约两种风格,分析本首词属于哪一种,请阐明理由。
【答案】56.A 57.豪放风格。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解析】56.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词的开头虚写梦中所见景象,不是实写。
故选A。
57.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风格。这首词是婉约词派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为豪放派。开头两句写景展现一幅辽阔、壮美风景。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其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千帆舞”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开阔壮美奠定了基调。“九万里风正举”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融在内,虚实结合。整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二十五)(2024·河南濮阳·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8.下列诗句中与“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暗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59.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58.B 59.示例: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5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这里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是: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此时的诗人正经历着烽火遍地,家信不通的遭遇,这里写出了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意思是: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这里写出了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切;
故选B。
59.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
梦境是词人塑造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在那里她见到了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词人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世界,希望风不要停下来,载着她去蓬莱仙山,因此这里写梦境是将现实和梦境进行对比,突出了现实的不如意,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十六)(2024·河南新乡·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0.下面诗句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61.有人说本诗颔联的“悠悠”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悠悠”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60.C 61.不赞同,本诗颔联的“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 化难以预料的感慨,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悠悠”表达了诗人身在边塞时的浓浓思乡之情。
【解析】60.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情感。本诗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里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是: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塞外雄浑壮阔之景的赞美;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表达了知音难觅的苦闷;
故选C。
6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黄鹤楼》颔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思是: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这里的“悠悠”写出了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这里的“悠悠”写出了笛声的悠扬。借边塞上的笛声来渲染烘托诗人内心的思乡之苦和凄凉之情。因此这两处的“悠悠”体现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意蕴也不同,因此不赞同。
(二十七)(2024·陕西咸阳·二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2.自古以来,人们对太空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清照梦中的“天宫”景色是什么样的?
63.启航读到这首词时很不理解,词人分明身处人间,为何要说“仿佛梦魂归帝所”?请你结合词作内容,告诉他“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意愿和情感?
【答案】62.示例:天空连着汹涌的波涛和早晨的云雾,银河像要转动,千艘帆船逐浪如起舞。(意思相近即可) 63.此处的“归”字是回归的意思,指回归到天宫中,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的失望和不满,希望回归美好幸福生活的意愿。
【解析】6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据此可知,描写“天宫”景色的诗句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其画面。
示例:天空连接着那如波涛般翻滚的云团,与清晨的雾气连成一片,浩渺无垠。银河似乎在缓缓转动,那无数的帆船在云雾中舞动前行,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之中。那云涛汹涌澎湃,似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而点点繁星闪烁于其间,与舞动的千帆相互映衬,整个画面雄浑壮阔又充满了奇幻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而又神秘的氛围。
63.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赏析。
“仿佛梦魂归帝所”意为: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归”为回归的意思,在此指回归到天宫中,表达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词人在现实生活中历经磨难,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归宿,一个可以让她安心的地方。同时,“归”字也表达了词人对天帝的感激之情,天帝的殷勤相问让她感到温暖和安慰。由此可知,“归”字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二十八)(2024·河南信阳·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谅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4.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豪迈的意境和雄健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65.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答案】64.D 65.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无数只船儿正舞动着风帆。
【解析】64.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和赏析。
D.有误。实际上,这首词通过记梦的方式,并不是表达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而是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以此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因此,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D。
65.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本题要求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答题指导:(1)分解诗句:将诗句拆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描绘。如“天接云涛”可描绘天空的辽阔与云涛的汹涌,“连晓雾”则表现云雾的弥漫。(2)突出意象: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如“星河”、“千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其形态和动态。(3)营造氛围:通过描绘,营造出诗句所表达的氛围,如壮阔、神秘、动感等。
示例:天空广阔无垠,云涛汹涌澎湃,与晓雾相接,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星河仿佛在空中流转,千帆在波涛中起舞,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二十九)(2024·西藏日喀则·一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66.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香径:
6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中的“花落去”、 “燕归来”分别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66.幽香小路 67.“花落去”抒发了词人对春花凋谢的惋惜惆怅,“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似曾相识”的美好事物出现的欣慰之情 。点出情感“惋惜”或“惆怅”,“欣慰”。
【解析】6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小园香径独徘”句意:诗人独自一人在散发着花香的小路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香径:幽香小路。
67.本题考查诗句与情感主旨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思是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
“花落去”指花朵的凋零,象征着春天美好的消逝,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法则。“无可奈何”四字,传达了一种无力改变现实的惋惜惆怅。“燕归来”指燕子的归来,给人以时间循环、生命轮回的启示。在花落的同时,燕子的返回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和慰藉。“似曾相识”四字,不仅描述了燕子,也暗示了人们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对旧日熟悉的事物的怀念。这句话还表达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消逝中仍有重生,生活中总有值得期待的事物,给人欣慰之感。
(三十)(2024·河南濮阳·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68.下面诗句中与“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暗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9.请从炼字的角度,对“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进行赏析。
【答案】68.B 69.示例:“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凄凉寂寞之感。
【分析】68.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新”是“新词”,“旧”是“旧亭台”,二者对比,表明时间又过去了一年,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抒发了词人对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A.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江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此句写时序的交替,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B.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向秀闻笛声思嵇康作《思旧赋》,王质观棋,棋局终了,斧柄朽烂,已过百年。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C.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D.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思念如断肠般痛苦;
故选B。
6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来渡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借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独”字写出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诗中的“独”有一种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孤独、惆怅之情。
(三十一)(2023·黑龙江牡丹江·一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70.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上阕所展现的画面。
71.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词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70.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71.示例一: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更突出了西湖的幽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西湖水面比作琉璃,突出了西湖水面的清澈平滑,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70.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驾轻舟划短桨,看这西湖的大好风光。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的花草散着芳香。远处隐隐传来丝竹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71.本题考查写法和情感。
下片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船行其上,平稳悠闲,稍稍碾出了道道涟漪,惊起了栖息于沙滩的水鸟;以动衬静,突出了水面的平静,也衬托了词人心态的平静。静态的湖水与动态的游船和沙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无风水面琉璃滑”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西湖水面比作琉璃,突出了西湖水面的清澈平滑,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三十二)(2024·福建三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催泪过扬州。
7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深秋时节。
B.第三句中“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统治者无心抗战的心理。
C.第四句词人祈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前线,表达报国的豪情。
D.词的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73.“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这句写景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72.C 73.采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衰败的景象,表达了对南宋国势日渐衰微的悲痛;奠定全词苍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解析】7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分析、理解。
C.根据“试倩悲风催泪过扬州”可知,其意思是: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而非“报国的豪情”;理解有误;
故选C。
7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赏析。
根据“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可知,其意思是: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其中“万里”一词可以看出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作者所见地域之大。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词人描绘了一幅衰败的景象,表达了对南宋国势日渐衰微的悲痛;奠定全词苍凉伤感的情感基调。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点睛】参考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三十三)(2024·福建南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7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词人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进而引发感慨。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用日落和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苍凉感伤。
C.“中原乱,簪缨散”中的“簪缨”,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指南宋的达官贵人。
D.整首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继而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75.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74.C 75.①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②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解析】74.C.“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所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不是比喻。故选C。
75.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因金人侵扰,而“中原乱”。“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既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三十四)(2024·福建厦门·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6.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开篇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而又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B.甲词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表达自己对天庭生活的向往。
C.乙词中的“惊”字既写出了船行之快,又写出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D.甲词想象奇特,笔力雄健,有一种柔婉之美;乙词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豪放之美。
77.这两首词中都写到“日暮”。同样的“日暮”下,词人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76.D 77.《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营造日暮途远的困境之感,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中不知不觉暮色四合,表达了词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解析】7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写作手法。
D.“甲词有一种柔婉之美,乙词有一种豪放之美”有误。甲词“星河欲转千帆舞”,“舞”字化静为动,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基础,甲词想象奇特;根据“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知,甲词笔力雄健,有一种豪放之美;乙词“沉醉不知归路”,沉醉得不认得回去的路,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反映出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根据“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知,本词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故“甲词有一种豪放之美,乙词有一种柔婉之美”;
故选D。
77.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甲词“我报路长嗟日暮”中“日暮”和“路长”在一起,营造日暮途远的困境之感,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词人在现实中因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身逢乱世,自己又无能为力,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乙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中不知不觉暮色四合,表达了词人流连忘返的心情。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反映出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抒发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十五)(2024·广西玉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颈联描写景物,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
C.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吊古怀乡之情。
D.这首诗中, 偶句押“u”韵, 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79.请说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78.A 79.示例:日近黄昏,长江上烟雾升腾,一片凄迷。诗人凭栏远望,故乡被雾霭所隔,望不可见。产生浓浓的思乡愁绪。
【分析】78.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的能力。
A.“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表述有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句意是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依据句意可知,句中的“昔人”是指仙人。所以,这是诗人想象仙人乘黄鹤从这里飞走的情景,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自己孤独伫立楼上,追古抚今,因而内心惆怅。
故选A。
79.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描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单纯地翻译诗句。要忠实于原诗,不能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加以。通过加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故尾联描绘了一幅浩渺的、迷蒙的日暮烟波图。抓住日暮、烟波、江上等几个景物,扣住迷蒙、思乡的氛围情感进行描绘。
示例:太阳落山了,一轮夕阳斜落到江面上,江上的雾霭一片,朦朦胧胧,抬头透过雾气,眺望家乡,只能看见苍茫一片,此时此刻,我内心迷茫,怅然若失。
(三十六)(2023·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0.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 ,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 。
81.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答案】80. 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81.“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解析】8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这一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暗示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81.本题赏析考查诗句。
第二联对仗,构成对偶的词语分别为“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并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三十七)(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和欢乐的说笑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出路,“怎渡?怎渡?”,慌张的问询和杂乱的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分析。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词作大意: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示例: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欢宴以后,兴尽回舟,却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辩识不出了,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于是与游伴奋力划船,划船声“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的描写,且行文流畅,前后呼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8:七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七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8七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