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8:七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8:七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七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8七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23-24七年级上·湖北襄阳·期末)阅读两首古诗,完成下列问题
【甲】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冬十月 东汉·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kūn鸡晨鸣,鸿雁南飞,鸷zhì鸟潜藏,熊罴pí窟栖。
钱镈bó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乙诗前八句用北风徘徊、繁霜霏霏、鸡晨鸣、鸿雁南飞、鸟兽潜藏等物象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九至十二句写农家告别繁忙的农活,开张客店的情景。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理想。
2.清人朱乾在《乐府主义》中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行,而不忘民事也。”请问朱乾为什么这样说?
二、(23-24七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甲】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蟾宫曲
[元]刘秉忠
梧桐一叶初凋,菊绽东篱,佳节登高。金风飒飒,寒雁呀呀,促织叨叨。满目黄花衰草,一川红叶飘飘。秋景萧萧,赏菊陶潜①,散诞逍遥。
[注释]①陶潜:又名陶渊明,东晋隐逸诗人。
3.两首诗中都有叠词,下列对叠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澹澹”形象地写出了大海水波荡漾的样子,富于动感。
B.【乙】诗中“飒飒”“呀呀”“叨叨”模拟声音,有身临其境之感。
C.【乙】诗中“萧萧”二字,让人仿佛看到了热烈而灿烂的秋日景象。
D.两首诗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4.两首诗都描绘了秋景,诗人抒发的情感相同吗?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2024·河南信阳·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景,“望”字把目光从京城移向巴山蜀水,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所。
B.乙诗开篇写景,点明时令,取暮秋的杨花和“不如归去”的子规入诗,渲染出愁苦的意境。
C.甲诗颔联安慰朋友彼此处境相同,同是求官漂泊、离乡背井的人,虽有别绪但情意相连。
D.甲诗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寓含哲理;乙诗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6.同属于送别诗,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2024·湖北襄阳·二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7.【甲】诗借“杨花”“① ”“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乙】诗借“杨花”“风笛”“② 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所以两诗配图都选用冷色调。
8.为更好地表现画中人物,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两诗中的“我”的情感加以品析。
五、(23-24七年级上·湖北咸宁·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9.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传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B.《龙标野宴》写于诗人被贬之际,末句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龙标野宴》中“沅溪夏晚足凉风”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龙标野宴》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0.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六、(23-24七年级上·湖北黄石·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足:充足。
11.下列对诗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左迁”和【乙】诗中的“谪”都有降职贬官的意思。
B.【甲】诗首句中“杨花”“子规”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节令是暮春,又含飘零之感和羁旅之苦。
C.【甲】诗中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把“愁心与明月”一同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D.【乙】诗中“相携”“就”二词表现了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之感。
12.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七、(23-24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学习任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赋新月
[唐]缪氏子①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注释】①缪氏子:意思是一个姓缪的孩子,唐朝开元年间人。据说,他从小聪慧能文,7岁以神童召试,以月自喻作《赋新月》,得到唐玄宗的赞赏。
13.在上面两首诗中,诗人分别借月亮这个意象表达了什么?
14.月亮除了可以传达上面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外,还可以传达怎样的情感?请你列举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
八、(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龙标野宴①
[唐]王昌龄
沅溪②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③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昌龄触犯权贵被贬于龙标时所作。②沅溪:今湖南元江。③弦歌:指音乐和歌声。④不曾空:不曾缺失。
15.【乙】诗中“谪”字与【甲】诗标题中“ ”二字照应。
16.这两首诗歌共同借用“ ”意象来诉衷情。这个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具有多重含义,常用于代指人的高洁品格、抒发怀人情感以及对时间哲理的思考。结合原诗分析,【甲】诗借这意象表达 ;【乙】诗借这意象表达 。
九、(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7.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人名),甲诗首句借助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点明了 时令,渲染了 的氛围;乙诗前两句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月映清江的美景。
18.“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请分别就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
十、(23-24七年级上·湖北孝感·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唐)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释: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来拜访他,他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19.甲诗题目中“左迁”的意思是 ,乙诗前两句从 和 的 的角度描写了送别的环境(后面两空依次填感官)。
2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适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想象奇特,将明月人格化,体现了李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B.乙诗虚实结合,融情于景,流露出送别友人时的留恋、孤独、惆怅和感伤。
C.甲诗点明写诗的时间是初春,乙诗点明送别的时间是秋夜。
D.甲诗中的“子规啼”,乙诗中的“阴虫切切”,选择的物象不同,但都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21.说说“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诗有何妙处?
十一、(23-24七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甲】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选取 和 两个意象,点明了暮春时节,渲染一种 的氛围,烘托离别的伤感之情。
2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B.“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盼归而又归期无望的无奈心情。
C.“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叙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十二、(23-24七年级上·湖南怀化·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赠汪伦
(唐) 李白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乘舟将欲行,
闻道龙标过五溪。 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 桃花潭水深千尺,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不及汪伦送我情。
2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 “杨花”且“落尽”点明时令是“暮春”。“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C.《赠汪伦》的前两句叙事,描绘了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真诚的情感。
D.《赠汪伦》的后两句抒情,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用有形的潭水衬托出了汪伦对李白真挚深厚的友情。
25.李白的这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的不同心情。
十三、(23-24七年级上·福建宁德·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2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甲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乙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B.两首诗歌均为山水诗,诗人都是在行舟畅快的旅途描述自己的见闻感受。
C.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将深沉的情感融入所描写的景物中。
D.甲诗的意象“雁”和乙诗的意象“月”在传统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27.两诗抒发了哪些共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十四、(2024·河南南阳·二模)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并亲书一副楹联。请从甲词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其“巾帼英雄”特点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29.甲、乙两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十五、(23-24七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暗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天净沙•秋思》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31.两首诗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十六、(2024·河北邯郸·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①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②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③红叶④黄花⑤。
[注]①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幼年时因战争失去母亲与家人失散,历经颠沛流离,最终寄人篱下。因此白朴深刻认识到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十分痛恨战争官场,内心充满孤愤,寄情山水田园,隐居避世。②飞鸿:飞翔的大雁,这里是作者自喻。白朴不愿在朝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机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满意、有生机的乐土。③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④红叶:枫叶。⑥黄花:菊花。
32.课上,老师要求对两曲中的意象进行品味鉴赏,下面是同学的发言,请把内容补充完整。
小语:《天净沙·秋思》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孤寂悲苦的心情。
小文:《天净沙·秋》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 、 意象,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33.同学们总是读不好“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句的感情,你认为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语调朗读?( )
A.沉郁,低缓。B.悲凉,低缓。C.奔放,高昂D.轻快,上扬。
十七、(23-24七年级上·云南文山·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B.《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并借助这一景象倾诉了诗人的情怀。
C.两首诗词的划线句诗人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抒情方式上,两首诗词都使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
35.《天净沙·秋思》与《秋词》同是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十八、(2024·甘肃武威·一模)班级拟制作一期以“唐代诗人李白”为内容的美篇,以下是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任务。
36.小组在讨论《峨眉山月歌》美篇时,设计了如下文案:一张照片:峨眉山月倒影图;一张船票或行船路线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请你代表小组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37.三首诗歌都写到了过三峡的经历,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十九、(23-24八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38.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句所写之景。
39.两诗都是李白出蜀时的作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
二十、(23-24七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0.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诗一二句写诗人东望故园,因长路漫漫,亲人远隔,不由自主地泪雨滂沱。
B.杜诗首句“寻常”表现出诗人遇见李龟年的次数多,含蓄写出往昔繁华景象。
C.岑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感受,而杜诗善于通过时令特点抒情达意。
D.两首诗都是诗人在仕途转机相好时所写,语言平实,显得真切而又活泼明丽。
41.两首诗歌同样写不经意的重逢,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十一、(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
42.(1)《江南逢李龟年》中表明时令的词是 ,点明这是 季节。
(2)《定林所居》中“溪”、“山”分别具有 、 的特点。
43.两首诗歌都写到江南美景,但诗人欣赏景物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歌分析他们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十二、(2024·西藏日喀则·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44.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
45.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十三、(23-24七年级上·云南昆明·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马致远 岑参
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6.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
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47.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
二十四、(2024·江苏无锡·三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乙】春夜闻笛
李益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48.两首诗都写“闻笛”,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9.小语将【乙】诗“洞庭一夜无穷雁”中的“雁”误写成了“燕”。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及以下诗句,帮她分析不能这样误写的原因。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十五、(23-24七年级下·江苏连云港·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0.对《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情。
D.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51.以上两诗都写夜间“闻”,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十六、(23-24七年级上·湖南岳阳·期末)小岳很喜欢古代诗词,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习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52.这两首诗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写了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山中》的作者都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秋词》《山中》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
53.《秋词》《山中》这两首诗的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有何不同?
二十七、(23-24七年级上·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前三句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乙】的开篇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其中,“我言”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
C.【甲】在整体上表现出由远及近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渐渐缩小。
D.【乙】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55.【甲】【乙】两首诗词虽都是写秋,表达的情感却并不相同,你还学过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吗?试举一例,并说出诗句表达的情感。
二十八、(23-24七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古诗阅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6.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一反常态,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否定了自古悲秋的论调。
B.《秋词》尾句间接抒写感受,抒发了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
C.《秋风引》未正面描写秋风,而是通过木叶、大雁等秋景交代出秋风已至。
D.秋风惟“孤客最先”听到,可以看出他对时序更替有特殊的敏感。
57.同样是写秋,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二十九、(23-24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绪。
B.《夜雨寄北》一诗运用了情境交融、纯实描写的手法,语言浅显、朴素,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C.“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成功地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
59.《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和《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反衬手法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三十、(23-24七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60.小语认为,朗读诗词时需要在关键处重读,起到强调突出作用。在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诗时,同学小丽认为两个“期”应该重读,小华却认为“涨”字应该重读,小语认为两位同学说得各有道理,你同意谁的读法?请你阐述理由,帮小语解决一下难题。
61.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三十一、(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甲】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被免去了隆兴通判的官职,退居在镜湖三山时所作。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④造物:指上天。
6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天》这首词上片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B.《鹧鸪天》下片转发感慨,说自己毕竟贪恋江湖生活,即使终老也要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结构谨严,承转有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鲜明而强烈的感情。
63.两首诗词中,作者都用到了“卧”字,两个加点的“卧”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三十二、(2024七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6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中,“千寻”正面写 ,听到“鸡鸣”就能“见日升”,从 衬托出塔高,也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65.直接性默写填空。
飞来山上千寻塔, 。
,自缘身在最高层。
66.根据要求填空。
(1)向前行走吧!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方一定有惊喜和收获,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写,“ , 。”向上攀登吧!只有登高远眺,才能无畏障碍,饱览胜景,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写,“ , 。”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6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68.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B.第一二句话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寻找高高的塔,听说可以听鸡鸣看日出。
C.作者善借景抒怀,表现自己不畏艰难、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远大政治理想。
D.“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者其他消极事物。
6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70.请从写法角度分析“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
71.老师请一位同学用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请阐述理由。
A.浪漫、感慨 B.豪迈、坚定 C.深沉、哀愁
72.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甲诗中的“闻说”是 的意思,“莫言”是 的意思。
(2)两首诗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链接材料二】
蔽月山房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两首诗蕴含的不同哲理。
【链接材料三】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志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犹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是态度的异同。
三十三、(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张俭,东汉桓帝时任督邮,因上书弹劾仗势作恶的官宦而被朝廷通缉,流亡途中望门投止,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杜根,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因要求还政于皇帝而触怒邓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
73.下列古诗从体裁上与甲乙两诗不同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B.《秋词》C.《次北固山下》D.《咏蟹》
74.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次句从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B.甲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C.乙诗“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
D.乙诗末句作者以昆仑山喻指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75.请分析甲乙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十四、(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76.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形式上都属于绝句,写法上都借写景物抒发诗人的情志。
B.甲诗写诗人离开故乡的心境,乙诗写随父赴任途中的所见所感。
C.甲诗中的“月”有丰富的意蕴,乙诗中作者也把山水写得生动。
D.两首诗都写了沿途的风景,诗人目的在于表现空间的快速转换。
77.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河流,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简要概括。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上三峡巫山夹青天,
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
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
三暮何太迟。
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辞亲远游, 游峨眉山, 出三峡所作。
注:因永王李璘案受牵连流放夜郎, 途径三峡所作。
注: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还时所作。又名《下江陵》。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甲】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乙】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9:七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七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9七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