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10:古诗词阅读之鉴赏艺术形象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古诗词阅读之鉴赏艺术形象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古诗词阅读之鉴赏艺术形象-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0古诗词阅读之鉴赏艺术形象-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课标》中要求考生具备初步欣赏古诗的能力,其中经常考查考生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在答题中,考生存在脱离诗句、架空分析,生搬硬套、词不达意等问题。
【考查重点】
“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主要题型】
鉴赏艺术形象命题方式通常有: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某联营造了什么氛围?
6、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重点提示】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解题技巧】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二、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三、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常用方法: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四、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1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2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2分。
三、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考点一 :人物形象
1、含义: 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2、常见命题:
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要点】概括人物形象
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要点】结合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③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要点】突出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解题思路:
①总说形象:找关键词句,理解形象含义
②具体分析:用精炼语言,概括形象特征
③关注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④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模版: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方法一:分析诗词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方法二:关注意象。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方法三: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要特别注意注释、题目等,做到合理联想。
把握诗人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生活状态,如是春风得意还是受挫遭贬等)
方法四:借助重要词语或典故或虚写,运用想象众感知形象。
【例题剖析】
【例1】(2024·河南南阳·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问题】词中画线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塑造了为国而战的勇士形象,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案】示例一: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弓弦声响如雷鸣一般,刻画出战士们骁勇善战、奋勇杀敌的英姿。示例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夸大了战马奔腾和弓箭发射的气势,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将领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把弓弦声比作霹雳,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夸大了战马奔腾和弓箭发射的气势,是夸张的修辞手法。“马作的卢飞快”是视觉描写,“弓如霹雳弦惊”是听觉描写,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以此来刻画一个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将军形象。
【例2】(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题】诗句“白头搔更短”中“搔”字刻画了诗人什么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诗句“白头搔更短”中的“搔”字刻画了诗人内心苦闷,愁绪难解的形象。他忧国忧民,面对沦陷的山河,满目凄然,满怀愁绪,诗人因忧愁而频频搔首,头发也越来越少,几乎不能插簪了。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首先,需要解析“搔”字在诗句“白头搔更短”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这个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苦闷。然后,需要将“搔”字与整首诗联系起来,分析它如何刻画了诗人的形象。这里的“搔”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苦闷,还暗示了他因忧愁而频繁搔头的动作。最后,需要简要分析这种形象所蕴含的情感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因为忧国忧民,内心苦闷,导致头发越来越少,几乎不能插簪,这表现了他深深的忧国思家之情。
示例:诗句“白头搔更短”中,“搔”字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内心苦闷、愁绪难解的形象。他因忧愁而频频搔头,导致头发越来越少,几乎不能插簪。这种形象不仅表现了他的苦闷和焦虑,也体现了他深深的忧国思家之情。
【例2】(2024·河北邯郸·二模)古代诗歌兴趣小组开展“白发”诗词名句研讨会,请你参与研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甲: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丙: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丁: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问题】概括丁词句中苏轼的形象。
【答案】饱经风霜但仍坚韧不屈、充满豪情壮志。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鬓微霜,又何妨”意为: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又何妨”表明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结合“酒酣胸胆尚开张”“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救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所以“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表现出老当益壮的豪迈。
考点二 :事物形象
1.含义: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2.常见命题:(1)诗歌体现了某物怎样的特点?
(2)诗(词)描写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3)某物(对象)所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形态、色泽及所处的环境等)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传达的寓意
4.公式:形象赏析=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十思想情感(+形象意义)
5.答题模版:本诗刻画了……的……(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通过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宿迁·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重 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②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本诗写于文天祥被元军关押期间。②黄花:菊花。③龙山:暗指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问题】这首诗首联中的“秋色老梧桐”和下面链接材料中的“秋色老梧桐”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答案】同:都代表秋色的凄寒与寂寞;不同:李白的诗借此表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意、苦闷;文天祥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内容: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相同点:依据《重阳》中“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和《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秋色老梧桐”句意可知,两句都描绘出窗外秋季梧桐叶落的自然景象,都表现了秋季寂寞、凄凉的季节特点。
不同点:《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依据“故乡秋色老梧桐”句意可知,作者离家万里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看见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身陷囹圄的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的思念之情。《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写作背景是: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其中“秋色老梧桐”一句表明入秋梧桐易衰的自然景象,实际上是从梧桐衰老的景象联想到诗人自己官场失意,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考点三 :景物形象
1.含义: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从中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三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或意境赏析题,二是写景作用题。
2.常见题型:
(1)描绘诗中景象,概括景物特征(意象内涵)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2)描绘诗的画面,分析诗的意境(画面描写意境)
(3)概括景物作用,分析表达效果(景物描写作用)
(4)借助景物形象,分析诗中情感(情景关系)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3.答题步骤:
(1)找意象,组画面
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或运用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展现的画面。
(2)抓特点,联意境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指明景物或意境的特点,用恰当的形容词表达,如雄浑壮阔、萧瑟凄冷等。
(3)表感情,明作用
分析景物、意象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一般有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作用。
4.答题模版: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例题剖析】
【例1】(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景物意象的鉴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再结合“霜重鼓寒声不起”可知,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草木凋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正面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如“黑云”“金鳞”“夜紫”“红旗”“黄金台”。再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诗人用典,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绚烂的“秋色”与战争的场景形成巨大反差,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
据此作答即可。
古诗词阅读之鉴赏艺术形象
诗歌凭形象思维表情达意,诗人借诗歌形象抒情言志。诗歌作品中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有时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时指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一)思路点拨:
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如后面的注释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2.赏景物,感悟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战乱后京城的荒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抓描写,分析形象。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白头搔更短”描绘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人形象。
4.借典故,感知形象。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刻画了怀才不遇却又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气概的诗人形象。
(二)鉴赏人物形象三步骤: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比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人物形象通常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要联系标题、诗句、背景等,分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步骤三:概括形象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是指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花鸟虫鱼等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思路点拨:
1.品词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悟内涵,深挖物象。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
3.连背景,理解物象。很多作品是有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深入分析。
(二)鉴赏事物形象“三步骤”:
步骤一: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这一步主要是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描写物象的形态、色泽、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概括其外在特色,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和精神。
步骤二:链接“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这一步主要是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这一步主要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要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
三、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常见于抒情诗中,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一)思路点拨:
1.找景物,描画面。寻找诗歌中的具体景物,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进而把握景物形象。
2.赏词句,抓特点。关注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比如色彩、远近,季节,动静等,感知景物形象的特点。
3.品意境,悟情感。借助意象,品味意境,品味感情。
4.看头尾,知情景。看头尾指关注题目和最后的注释。在诗歌题目中,有时候会告诉我们写景的时间、处所,便于我们理解景物形象。同时,诗歌的注释有时候会解释景物的特点等。
(二)鉴赏景物形象“三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联想、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悟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一、(2024·四川泸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春望①
卢纶【唐】
东风吹雨过青山②,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③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④。
【注释】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期。②“东风”句: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③春生:一作“春归”,一作“春来”。④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1.首联“却望千门草色闲”中“闲”字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闲”有悠闲、闲适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苦(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2.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感时伤乱,在乱离中思家望归的诗人形象。
分析例1:颔联写自己不能回去,家只能在梦中出现,看到他人回归,自己不尽羡慕之意。
例2:在颈联中诗人远望家乡,却看到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此联表面写壮观之景,暗含衰飒之意。
例3:尾联写自己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无人怜悯。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意为: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极为巧妙,“闲”为悠闲自在之意。把“草色”人格化,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这是比较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加衬托了作者内心因为思乡产生的愁苦之情。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形象。
《长安春望》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
示例: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刻画了一个感时伤乱,在乱离中思家望归的诗人形象。
二、(2024·广西玉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木兰诗
乐府诗集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叹息”的原因是:天子征兵,年老父亲在被征之列,而自己又无长兄,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B.木兰到集市上紧张地购买战马和用具,然后马不停蹄,飞速奔赴战场。可见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手法,详细刻画了将士们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可见,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D.木兰得胜归来,辞官还乡,恢复女儿装束,惊呆伙伴,富有戏剧意味。最后一段的比喻,俏皮风趣,令人回味,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4.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3.C 4.因为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而且木兰身上还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析】3.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两句诗用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并不是“详细刻画”;
故选C。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通过选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内容可知,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表现出木兰的英勇善战和献身精神;通过选文中“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内容可知,木兰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表现出她不慕名利的品质。
示例:木兰形象一直受人们喜爱,原因在于木兰诗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敢于担当,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立下赫赫战功,身上有一股英雄豪气。同时,她不慕名利不愿做官,只有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2024·北京朝阳·一模)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首词上片由“挑灯看剑”写起,描述 。下片首先描写战斗场面,继而直抒胸臆,“ ”一句,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
6.这首词处处扣着“壮”来写,风格雄壮。结合画线句中体现“壮”的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5. 军旅生活 可怜白发生 6.画线句抓住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写出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情感豪迈,风格雄壮。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这首词上片由“挑灯看剑”写起,描述了词人梦回军营、与部下分食烤肉的场景,也写出了军中奏乐、沙场点兵的雄壮气势。这正是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从“看剑”“吹角”“分麾下炙”“塞外声”“秋点兵”可以看出写的是“军旅生活”;“可怜白发生”意为“可惜我如今白发已生”,一方面表明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此句变雄壮为悲壮,表现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6.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这首词处处扣着“壮”来写,风格雄壮。画线句中“的卢马”和“弓”体现了“壮”的形象。“的卢”为古代名马,跑的飞快,写出了战马之勇猛。箭发也如霹雳,极言战斗之激烈,从侧面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而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使诗的风格既有雄壮,又有悲壮。
四、(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浩气吟(其三)
(明)瞿式耜①
正襟危坐待天光,两鬓依然劲似霜。
愿仰须臾阶下鬼,何愁慷慨殿中狂。
须知搒辱②神无变,旋③与衣冠④语益庄。
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
注释:①瞿式耜(sì):明末反清将领,被清军俘虏,最终被害。②搒(péng)辱:拷打侮辱。③旋:指回到牢房。④衣冠:指有正义感有道德的人。
7.下列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劲似霜”运用比喻,写出诗人的年迈,“劲”字表现诗人誓把牢底坐穿的决心。
B.“阶下鬼”一词写出诗人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无论如何严刑拷打,神色始终不变。
C.尾联化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要垂名史册的愿望。
D.全诗激扬澎湃,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与读者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8.“殿中狂”“语益庄”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7.D 8.对敌人,鄙视辱骂;对坚贞不屈者,非常敬重;塑造了一位舍生忘死、英勇无畏、以身报国的爱国诗人。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
D.“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表述错误。根据颈联“须知搒辱神无变,旋与衣冠语益庄”和尾联“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分析,诗句的意思是任凭敌人的拷打侮辱,却神色不变,回到牢房与衣冠之士谈论复国,不要笑话老夫把生死看的很淡,我以文天祥为榜样,愿意牺牲自己在青史中留下自己的姓名。此处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舍身报国的态度。
故选D。
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根据注释①可知诗人瞿式耜是明末抗清将领,反抗清军被俘后被害。结合“愿仰须臾阶下鬼,何愁慷慨殿中狂,须知搒辱神无变,旋与衣冠语益庄”分析,此诗句的意思是我愿意随时牺牲生命,成为敌人阶下鬼魂,何妨在敌人殿上,慷慨陈词,怒斥叛徒。任凭敌人的拷打侮辱,却神色不变,回到牢房与衣冠之士谈论复国分析可知,“殿中狂”表达了诗人要在敌人的殿堂上,慷慨陈词,怒斥敌人,谩骂叛徒。“语益庄”表达了诗人回到囚牢中愿意与其他爱国忠贞的衣冠之士,讨论如何复国,表达敬意。这两处塑造出诗人是一位舍生忘死、英勇无畏、以身报国的爱国诗人。
五、(2024·江西抚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题玄真子图①
[宋]张元干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②。白鸟飞来风满棹③。收纶④了,渔童拍手樵青⑤ 笑。
明月太虚⑥同一照,浮家泛宅⑦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①玄真子:唐代诗人张志和。南宋词人张元干为了给玄真子图题词而创作了这首词。②渺:形容水面辽阔浩瀚。③棹(zhà):指船。④纶:钓鱼线。⑤渔童、樵青:张志和的奴婢。⑥太虚:天空,天光。⑦浮家泛宅:指以船为家。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景,由景入情,下片着重抒情,融情入景;全词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上片前两句勾勒出一幅远山环绕着春江,云雾迷蒙而渔翁独钓的幽美画面。
C.词中“青”“绿”“白”等强化色彩,可见用词讲究;“冷”与“闹”、“笑”与“恼”,一一相对,可见炼字用心。全词语言华丽奔放,富有感染力。
D.这是一首题画的词作,表达词人对江南景色的喜爱和对渔家生活的向往。
10.结合本词下片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人笔下的“渔翁”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9.C 10.从“浮家泛宅忘昏晓”可见渔翁是个流连山水的形象;从“醉眼冷看城市闹”可见渔翁是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求功名利禄的形象。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开头语句勾勒出一幅远山环绕着春江、烟雾四处迷茫而渔翁独钓的优美画面。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不慕名利、摆脱世俗的超然物外的旷达。语言追求真切自然,并未采用“华丽奔放的语言”;
故选C。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注意分析时结合具体词句。
本词对渔翁的形象刻画主要集中在下片。下片“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承接上片渔翁以舟为家的生涯,“忘昏晓”表现其流连山水、怡然自得的形象;“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三句,意为:喝醉了酒,面对着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冷眼相看。我若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怎么还能招惹世俗社会上的无聊烦恼呢?“醉眼冷看”写出渔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闲烦恼”是一种不必认真的烦恼。渔翁宁愿在江湖中终老一生,忘却世俗中的烦恼,可见其不追求功名利禄。
(2024·山东东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1.请简要分析并概括诗中刻画的早梅形象。
12.孙昌武先生评价此诗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试选一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1.早梅具有“香、白”的特点,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以早梅自比,表现了诗人虽遭贬但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2.构思: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写法:①借物抒怀,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②衬托,诗歌第二联,用“朔吹”“繁露”来写早梅生长的恶劣环境,反衬出早梅不畏严寒,坚守“香、白”的品质。
③运用视觉、嗅觉写景。
语言;①炼字准确,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
②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形象。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的意思是,腊梅在高树之上早早地绽放,映照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其中 “发高树”表现早梅在高树之上绽放的情景,体现了它的孤高傲岸的品质,“发”字又生动地体现出它生命力旺盛;这句诗描写了早梅映照在湛蓝的天空下,描绘了一幅明净旷远的画面,体现出早梅的高雅脱俗,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的傲岸品格。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的意思是,夜晚的寒风吹来梅花的缕缕清香,清晨的浓霜滋润着梅花洁白的芳容。其中“朔风”“繁霜”表现早梅在恶劣的环境开放,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飘夜香”“滋晓白”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风骨,表现诗人面对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
1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
“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的意思是,诗歌的内容表述很简明,描写的景物很常见。但其情感很热烈深沉。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的意思是,腊梅在高树之上早早地绽放,映照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发”字生动地体现出腊梅盛放的情态,描绘了一幅明净旷远的画面,表现了它的高雅、非凡脱俗,此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借在高树绽放的梅花,暗喻志趣高洁的诗人。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的意思是,夜晚的寒风吹来梅花的缕缕清香,清晨的浓霜滋润着梅花洁白的芳容;写出了腊梅的清香和颜色,表现了它的高雅、非凡脱俗。“朔风”“繁霜”通过描写梅花盛开的环境很恶劣,反衬梅花坚强不屈的品质。“香”“白”从气味和颜色上描写腊梅的特点,运用了人的感官来描写景物,暗示梅花品质高雅,志向纯良。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的意思是,想把梅花赠给万里之外的亲友,无奈路途遥远山水阻隔;作者看见了梅花盛开,就想把梅花赠给万里之外的好友,但因为路途太远而无法相赠。
结合注解“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可知:诗人长期被贬流放,他与家乡的亲友被迫分离。“隔”字表现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被贬的不平之情;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的意思是,寒风中梅花就要凋落,能用什么来抚慰远方的客人呢?看着梅花盛开,日子一天天过去,但却等不到好友的到来,眼看梅花就要凋谢,诗人显得无奈而惆怅,不由得产生疑问,用什么来抚慰远方的客人呢?诗人借梅花的销落感叹时光的流逝,表现自己空有理想、抱负而无法实现的痛苦之情。
诗歌语言简洁质朴,情感热烈,借描写梅花的情态表现诗人孤高傲岸的品格。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七、(2024·福建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禁中①夜作书与元九②
〔唐〕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
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③初鸣后,
一点窗灯欲灭时。
【注释】①禁中:宫中。②元九:即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③五声宫漏:表示天快亮了。
13.划线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写信人形象?
14.诗歌第三、四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3.刻画了一个心潮不定,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的人物形象。 14.诗中“五声”“一点”这一环境描写(或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了诗人在宫中当值时安静和凄凉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想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写作背景: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中秋节,白居易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兼翰林学士。此前好友元稹因在监察御史任上弹劾河南尹房式不法事并擅停其职,触怒朝廷权贵,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此时已将近半年。自从两人订交以来中秋多在一起度过,但这年中秋,诗人独自在翰林院夜值,而好友却被贬谪在两千里之遥的江陵。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诗寄给好友。
全诗的意思:心绪万千,只因与你修书几张,装入信封后又觉许多话尚未说完,取信重读,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 直写到五声宫漏响过,窗前灯盏已呈半明欲灭之状。
依据诗句意思可知,作者写自己写完书信后,将信纸装入信封,又觉得似乎还有许多话尚未说完,似乎还应当补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来重读了一遍,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所以,全诗中刻画了一个心绪难平,若有所思,怅然,迷茫的人物形象。
1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声宫漏初鸣后, 一点窗灯欲灭时”的意思是我给你写这封信,一直写到五声宫漏响过,窗前灯盏已呈半明欲灭之状,天快亮了。依据诗句的意思和写作背景可知,这是描绘作者给好友写信时候周围环境,借环境的寂静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八、(2024·北京西城·一模)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十五从军征》用两个数字“十五”“八十”写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久,用一组问答表现了主人公由① 到 的心情,用四种事物“ ”“雉”“谷”“葵”描绘了主人公家中 的景象。
16.“泪”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捕捉这个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不同形象。请根据你对下面作品的理解,完成表格。
【答案】15. 示例:期望 失望 兔 示例:荒凉破败 16. 悲伤痛苦的老兵 思乡忧国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知,主人公“十五”从军,“八十”始归,背井离乡几十年的时间中,对家乡亲人充满了热切的思念,所以在路上遇到同乡之人时急切地询问家中亲人的情况。这时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期待(憧憬、激动)的。
第②空,联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句同乡人的答话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家中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暗示主人公已经没有亲人了。本是满心欢喜回家与亲人团聚,却突然得知已经天人两隔,所以这时主人公的心情应是失望(悲恸、沉重)的。
第③④空,诗歌“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两句意为: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这两句话借用“兔”“雉”“谷”“葵”四种事物,描写出主人公家中长久无人居住,已经被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所占据,一片荒凉破败的凄楚景象,使人倍感伤神。据此可知,第③空填“兔”,第④空填“荒凉破败”(意思相近即可)。
16.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解答此题时,注意仿照“感时伤世的诗人”这一结构,将答案组织为四字词语加人物的形式。
第①空,“泪落沾我衣”意为: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这句话描写出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据此可组织答案为:悲伤痛苦的老兵。(意对即可。)
第②空,“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句话写出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时落泪,而这里的“泪”有悲的成分,即是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忧,是对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的愤愤不平。据此可组织答案为:思乡忧国。(意对即可。)
九、(224·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乙】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7.诗歌是反映生活的。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 甲诗中的是一个 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 的牧童。(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
18.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机灵可爱 悠闲自得
18.[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
【详解】17.(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为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儿,歌声穿透树林,可知牧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骑”字表现出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为牧童想要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忽然就停住了歌声闭紧嘴巴站着,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牧童十分机灵可爱。《牧童诗》直接写牧童的句子是“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句意是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由此可知,乙诗中的牧童自在洒脱、悠然自得。
18.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所见》中“歌声振林樾”牧童的歌声欢快嘹亮,穿透山林,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为下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铺垫,诗人听见牧童欢快的歌声正陶醉,却见“忽然闭口立”,因为牧童去捕捉鸣蝉了,歌声戛然而止。高潮回落,让人不禁为牧童的天真活泼与机灵可爱莞尔。表达了作者对牧童机灵活泼可爱的赞美。
《牧童诗》中“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意为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据此作答。
示例:[乙]诗“吹笛风斜隔陇闻”一句描写牧童随性地将短笛横吹,笛声随风飘扬的情景,并与下文中那些天天想着到长安求取功名的人形成对比,更表现出乡野中的牧童惬意自在,闲适自得,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与向往之意。
十、(2024·山西太原·三模)《渔家傲·秋思》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请你参考批注示例,完成下面的问题,为此诗做批注。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问题: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批注:“异”主要表现在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城门早闭。
任务:这首词意境深邃,请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采用了互文的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和泪,表达了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角度来赏析。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征战多年,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已是满头白发,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心中都有乡思无尽,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写作手法上,这句诗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的情怀。
十一、(2024·山西晋中·三模)《卖炭翁》塑造了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请你参考批注示例,从下面节选的文字中任选一句,为卖炭翁的形象作批注。
【答案】示例一: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
示例二: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读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的老翁,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从卖炭翁的外貌上,可知他的苍老与艰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表现了老翁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中读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意象
作品
语句
形象
泪
《十五从军征》
泪落沾我衣
①
《春望》
感时花溅泪
感时伤世的诗人
《渔家傲·秋思》
将军白发征夫泪
② 的将士
《卖炭翁》节选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批注
示例:我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中读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我的批注: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16九上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鉴赏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鉴赏-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7古诗词阅读之比较鉴赏-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