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了,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及其换算。
3.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核心素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及其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定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有速度的概念,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核心素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小视频——百米决赛。
教师提问:谁获得了冠军?为什么他是冠军?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通过有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速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速度快慢的思考。
环节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赛跑就是比较谁跑得快的运动。这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的一个镜头,此时谁跑得最快?
教师提问:为什么苏炳添跑得最快?为什么在最前边的就最快,此时具体比的是什么?
这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成绩,谁跑得最快?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苏炳添。
学生回答:苏炳添在最前面。在相同的时间内,苏炳添跑的距离最远。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位运动员跑得最快?为什么用时最少的最快,此时具体比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谁运动的距离长;另一种方法是在相同距离内,看谁运动的时间短。
教师提问:(教材第22页“想想议议”)
甲同学100 m跑的成绩为15 s,乙同学50 m跑的成绩为8 s。要知道他俩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
教师提问:这个距离除以时间是什么?
学生观察成绩单并回答:马塞洛·雅各布斯跑得最快。
学生回答:这位运动员用时最少。跑相同的距离,谁用时少谁跑得快。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乙快,因为100m15s>50m8s。
学生回答:速度。
通过百米赛跑这种学生都比较了解的运动形式,来说明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及时引出速度的概念。
环节三:速度
1.定义:我们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
2.公式:v=st。
其中,s表示路程,单位为m;t表示时间,单位为s;v表示速度,单位为m/s。
v=st 可变形为s=vt、t=sv。
3.单位
(1)基本单位:米每秒,符号是m/s。
(2)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
(3)换算关系:1 m/s=3.6 km/h。
例1 填空。
(1)8 m/s= km/h。
(2)54 km/h= m/s。
学生听讲。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讲解速度的概念、单位和单位换算。
及时巩固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检验学习成果。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速度
4.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
汽车上的速度表就是显示汽车速度大小的仪表。
5.生活中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蜗牛的速度约为5×10-3 m/s;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的速度约为33 m/s,喷气式客机的速度约为250 m/s。
大家计算一下,除了蜗牛之外其他物体的速度为多少km/h?
例2 诗词中常蕴含着物理知识,根据下列哪句诗能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例3 一小车做直线运动,在5 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求该小车的运动速度。
例4 坐在行驶中的汽车上的乘客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汽车在行驶中,司机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需要 h。如图乙所示的是一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表,目前指示的车速是 。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计算。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学生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计算过程,教师及时纠正。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通过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加学生对速度大小的感性认识。
及时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成果。
在学生板书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掌握初中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和书写方法。
通过标志牌获取信息,让学生熟悉速度的相关计算。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设计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1课时 速度
速度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及换算单位:m/s、km/h换算:1m/s=3.6km/h公式:v=st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一章第3节第1课时。
2.“练习与应用”1~3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如图所示,请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区别。
教师提问:如图所示,两辆汽车都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一种是沿着直线运动,另一种是做曲线运动。
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一辆汽车速度不变,另一辆汽车速度变大。
通过有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运动形式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运动形式的思考。
环节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1.按照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思考、总结。
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并初步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环节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是研究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2.特点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
学生听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匀速直线运动
例1 下列有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v=st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由v=st可知,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则路程越大
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能由公式v=st计算
3.图像
一物体以3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下列时间内,它的路程分别为多少?
画出s-t图像。
把物理现象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叫作图像法。常见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图像有s-t图像和v-t图像。
(1)s-t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v-t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师提问:
(1)如图甲所示,请说出做直线运动的A、B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谁的速度大。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绘图。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并回答:
(1)图甲中,A、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及时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成果。
让学生自己画出s-t图像,在画图的过程中体验运动图像的性质和所要表达的含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匀速直线运动
(2)如图乙所示,请说出做直线运动的A、B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谁的速度大。
(3)请说出如图丙、丁所示的图像所代表的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速度变化情况。
(2)图乙中,A、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3)图丙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图丁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通过两种典型的运动图像,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像,理解图像是如何表达速度的大小的。
环节四:平均速度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可以用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即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v=st。s表示总路程,t表示总时间。
例2 小明在跑百米时,前40 m用时8 s,后60 m用时10 s,小明前40 m、后6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例3 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 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 m。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 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 min,然后两人一起再经过了12 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学生听讲。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教师及时纠正。
巩固新知,在练习中逐渐学会如何解物理计算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平均速度
例4 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常见的交通工具,其中D92次和D9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见下表。
南昌—上海南
上海南—南昌
运行
距离
D92次
8:34开
13:49到
D93次
15:31开
20:39到
840 km
根据上表信息可知: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 min,它的平均速度为 km/h。
想想议议: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两地车程1小时”等类似的说法。从物理学角度判断,这种说法对吗?若不对,错在哪里?
学生讨论,互相讲解。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分析方法及思维模式。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一、机械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2.图像:s-t图像、v-t图像。
三、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一章第3节第2课时。
2.“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运动的快慢: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运动的快慢,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新课推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