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2024)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时期:奴隶制度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 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展开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产生。
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三个子目即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
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
2.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百家争鸣》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你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群星荟萃,繁荣璀璨。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动荡,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者以及众多异彩纷呈的思想,很多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那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老子和《道德经》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老子的资料卡。
(1)个人简介:姓李,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2)工作经历: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3)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阅读材料,指出材料分别反映了老子的什么主张?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①“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总规律,人们要顺其自然。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②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③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提示】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自我能动性。
(5)经典:学说集中在《老子》即《道德经》中。
2.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孔子的资料卡。
(1)个人简介: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从小学习礼乐。
(2)工作经历: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不久便周游列国。晚年回乡,从事教育,整理编订典籍。
(3)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仁”(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材料1:“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材料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材料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均节选自《论语》
②政治主张: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
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合作探究】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能否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答:(1)积极意义:①德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同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道德思想的弘扬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
不能。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动荡、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很难帮助国君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
③教育主张: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促进教育发展…)
②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材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4)文化成就:
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概念:指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争论的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1)背景: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和图片,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新变化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①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③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学术思想领域活跃。
(2)内容:
【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并标画在课本上。
【古为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哪些学派的哪些主张?
答:儒家:民贵君轻、仁;道家:顺其自然、追求自由;墨家:平等、兼爱;法家:公平公正、以法治国……
(3)影响:
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思想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总结
在春秋战国这一动荡、变革的时期,士人们也在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形成了各个学派。从春秋时代老子、孔子创立的道家、儒家学派,到战国时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都在努力寻求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论语》《道德经》等资料,采用归纳、分析等方法,带领学生理解以儒、道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的治世主张。但本课的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是比较关键的。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案,共7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优秀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活动设计,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