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自转的相关概念,提高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运用示意图,描述地球自转周期,建立空间概念,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描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30,即巴黎时间7月26日19:30,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法国巴黎举行开幕式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巴黎奥运会正式开幕。
师:为什么开幕式北京时间和巴黎时间不相同?时差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结合今年的大事件引入时差问题,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对时差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成因还不能解释清楚,通过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差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师: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究竟是天转还是地转?
师:古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最早的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各自轨道上绕地球旋转。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地心说在欧洲盛行长达1000多年。
师:播放视频《丽江夜晚星辰的变化》
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夜晚星夜的变化直观感受地球的自转还是天转,引发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思考,也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
师: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哥白尼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师: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再到哥白尼,人类对于“天转还是地转”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们学习,勇于探索未知世界。
师:观察地图和阅读课本资料,思考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其中地轴是不真实存在,是一条假想轴。地球自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地轴的指向始终是北极星。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视、北极上空俯视、南极上空俯视三个视角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标注地球自转方向。
师:从侧视图来看,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也可以说是右手法则,举出右手,竖起大拇指,手指往手心方向弯曲,手指弯曲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整体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南顺北逆。同学们可以对照地球自转方向图检查自己标注的方向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21第一段文字和图1.18,完成下面表格。
生:完成表格信息。
师: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地球自转的基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为约为24小时(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承转: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现象呢?
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师: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在白昼,是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是夜半球。
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地球的昼夜交替与昼夜现象有所区别。观看视频,感受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
生:观看视频。
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假如地球不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思考并回答。
师: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一般区域永远处于白昼,另外一半区域永远处于黑夜。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昏线观察A点位于晨线还是昏线上?
生:思考并回答。
师:图中的A点位于晨线上,由黑夜进入白昼,正在经历日出。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思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参考以下步骤和图1.19演示地球自转。
(1)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者蜡烛等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匀速,缓慢波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
(3)观察光线在地球仪上的分布,找到对应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生:动手观察。
师:每天太阳东升西落,这背后蕴含了什么地理原理。
生:思考并回答。
师: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总是从东方迎来日出,从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也就产生了太阳的每天东升西落现象。地球自转的第二个地理意义是太阳东升西落。
师:读图思考:左图中甲地和乙地,谁先日出?
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受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影响,同纬度地区,越往东,越早迎来日出。图中乙地比甲地更早迎来日出。在地球上,越往东越早迎来日出,时间是东早西晚,这也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第三个地理现象——时差。
师: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自转一圈是360⁰。即15⁰/h,经度差15°就产生1h时差,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师: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北京位于东八区,伦敦是位于中时区,巴黎位于东一区,巴黎和北京相差7个时区,时间相差7个小时,所以当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是19点30,北京时间是第二天的1点30分。
【课堂练习】北京位于东八区,伦敦位于零时区,纽约位于西五区。当伦敦时间为9月21日12点时,北京是几点?纽约是几点?
生:计算回答。
师:时间的计算注意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即计算地位于已知地的东边时间相加,计算地位于已知地的喜百年时间相减,时区是同减异加,即同样是东时区或者西时区,时间相加,不同时区,时区相加,时间的计算还是东早西晚。如果计算的结果超过24则加上1天,如果日期小于24,则日期减去一天。
师:当北京时间是几点的时候,全球处于同一天?
生:思考并回答。
师:20点,因为北京位于东八区。这也是我国每年的春晚开始时间是20点的原因,北京时间和巴黎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更早。(中国看奥运会开幕式在凌晨)
【设计意图】时差的计算是难点内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借助视频资料将立体图球体转化为平面图,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
师:那今天和昨天的日界线到底在哪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自然日界线是24点或者0点;人为日界线是180°。
师:国际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作“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
师:为了使180°经线通过的国家处于同一日期,日界线是曲折的。(并不完全与180°重合),180°东西两侧的时间有什么差异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180°东西两侧的东西两侧时间点相同;东西两侧日期不同。
师:时间差异知识点小结。1.时间差异东早西迟;2.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3.同一经线上的时间相同;4.日期分界线:24点或0点;180°。
【设计意图】时间差异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较为零散,还没形成系统的知识,通过小结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活动】如1.20所示,在同一时刻,林林和正在出差的妈妈和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地球的自转引起时间差异。纽约和北京经度不同,纽约位于夜半球,北京位于昼半球。
师:地球的自转还会引起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变化,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无偏转。地转偏向力的生活实例是台风的运动;水龙头水的涡旋。可以观看台风的运动视频感受地球的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的变化。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引起地转偏向力的变化是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补充的部分,初中对这一部分没有作出要求,但是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此有关,所以做出详细的讲解。
【活动】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说一说一天中,人们通常的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生:思考并回答。
师:我国古人很早就总结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反映出人们在顺应与遵循着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都与地球的自转现象息息相关。
师:小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 昼夜更替(区别于昼夜现象)。② 太阳东升西落。③ 时差(15度1小时)。④ 地转偏向力(了解)。
师:为了证明地球的自转,有一位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实验被称为傅科摆实验,可以观看视频了解证明地球自转的过程。
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目前人民认为的常识背后都有科学家们的实验证明,引发学生对周围现象背后原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1.3.1 地球的自转
一、地区自转的特点:
1.旋转中心:地轴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自转周期:一天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太阳东升西落
3.时间差异(东早西晚,15°一个小时)
4.地转偏向力
【课后作业】
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读“宇宙中的地球示意图”(图1)和“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读图2,太空科普授课中关于地球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纬线上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
B.②是赤道半径6357千米
C.③是极半径6378千米
D.④是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北京时间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准时开课。“天宫课堂”第四课吸引了许多远在国外的中国人观看,美国纽约的玲玲同学观看“天宫课堂”第四课直播的时候已是深夜,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B.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D.北京和纽约的纬度不同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制作了简易的地球仪,并在自制的地球仪上画出了经纬网,演示了地球的自转运动。读制作地球仪的步骤和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同学们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用圆圈表示纬线B.用椭圆形物体制作地球仪
C.地轴要与水平面成66.5°角D.在北极标注N,南极标注S
4.用自制的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 )
A.需绕假想太阳旋转B.应保持地轴呈竖直状态
C.能观察到昼夜更替D.应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
读地球上的昼与夜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信息显示,地球是绕 作自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其周期为 。
(2)图中A点此时处于 (白天或黑夜)。AB两地先看到日出的是 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情景导入,联系巴黎奥运会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亮点在于以视频引入究竟是天转还是地转,让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有深刻感知;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但是本节课的内容较多,知识较为细碎,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注意把握好课堂时间。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a href="/dl/tb_c491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共10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案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