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展开语文园地四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古诗,感受中华古诗词的文化魅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丰富古诗词的积累。
语言运用:学习巩固描写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丰富对心理描写的认知。
思维能力: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审美创造:感受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课前解析】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如何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展开交流。以《穷人》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二是通过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三是环境描写也可以帮助感受人物。
“词句段运用”围绕感受人物形象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选取《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张飞的神勇,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第二项内容是体会《穷人》《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进行仿写。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歌感情自然、真挚,从自身和儿童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乡愁与淡淡的感伤。
【教学目标】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4.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完本单元的小说,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也感受到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出示课件3)(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的教学
过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呢?结合课文说一说。(出示课件4)(板书:交流平台: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先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出示课件5、6)
预设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预设2: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预设3: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总结: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与环境描写,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形象。(出示课件7)
(设计意图: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1.经典情节往往因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让人印象深刻。在《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的经典情节让你印象深刻呢?(出示课件8)(板书:词句段运用)
预设: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关羽斩华雄。
2.《三国演义》简介。(出示课件9)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长坂桥张飞退曹军”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出示课件10)
3.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片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张飞的神勇之气?(出示课件11)(板书:体会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正面描写: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侧面描写:曹军闻之,尽皆股栗。这些描写都能感受到张飞的神勇。(出示课件12)
(设计意图: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2.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从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1.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句子,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出示课件13)(板书: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交流第一段话(出示课件14)
这段话体现了桑娜“体恤丈夫→又害怕丈夫突然回来→责问自己→最终做好决断”的心理过程。
提问:这段话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内心不安的?
运用了省略号、问号和叹号。
交流第二段话(出示课件15)
“我”的情绪变化是:为战友心痛→担心暴露→不忍心看→忍不住不看→盼望出现奇迹→心如刀绞,这体现了“我”内心痛苦的变化。
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不敢,或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做的经历?写一写内心经历这些事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出示课件16)
示例: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忘记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出示课件17)
二、“日积月累”的教学
1.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出示课件18)(板书:回乡偶书 贺知章)
重点理解“偶书”,偶然写的。
2.自由朗读古诗《回乡偶书》,读通读顺。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课件19、20)
3.理解诗句大意。(出示课件21)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点拨:“鬓毛”是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衰”读作“shuāi”,是疏落、减少的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
那么,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理解“乡音”:咱们班有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指名用家乡话说句子,理解“乡音”一词。
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两句描写了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读读诗句,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2)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朗读、背诵古诗。(出示课件23)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体会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回乡偶书 贺知章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的教学,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词句段运用”分两项内容。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其二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理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编写一段心理活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教学“日积月累”时,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只是简单点拨。同时让学生感受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桥教案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盼教案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习作:有你,真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20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习作:有你,真好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