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探索与表达规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4.1 线段、射线、直线 第1课时 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4.2 角 第1课时 角(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4.2 角 第2课时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4.3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数学七年级上册(2024)1 线段、射线、直线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解题大招一 比较线段的长短
比较线段的长短除了直接观察法、度量法、叠合法这三种方法,有时候也会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线段的数量关系,利用线段的和差去解决,如:已知线段ɑ,b的长,c是另一条线段,则有ɑ+c=b+c。
例1 (1)如图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C )
A.AC>BD B.AC
A.BC>AB B.AB>BC C.AB=BC D.AC>AB
【解析】如图,AB与BC的大小无法确定,
因为AC=AB+BC,所以AC>AB,故选D。
例2 体育课上,小明在点O处进行了四次铅球试投,铅球分别落在图中的M,N,P,Q四个点处,则表示他最好成绩的点是( C )
A.M B.N C.P D.Q
解题大招 二线段的有关计算
1.利用和差关系直接计算线段的长
解决有关线段的长的问题时,常将其转化为其他线段的和差来求解。
例3 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AC∶BC=3∶2,点D是线段AB的中点,AB=30,求线段CD的长。
解:因为点D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因为AC∶BC=3∶2,所以12,所以CD=BD-BC=15-12=3。
2.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计算线段的长
当题目条件中没有图形,而有些条件的表述不明确时,通常要用到分类讨论思想,分类的标准就是“对不明确的地方的几种可能性进行分类”。
例4 已知两根木条分别长50cm,100cm,将它们的一端重合,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
解:设较长木条为线段AB,较短木条为线段BC,AB的中点为点M,BC的中点为点N,则AB=100cm,BC=50cm。
因为AB的中点为点M,BC的中点为点N,
所以
当两根木条重合放置,即点C在线段AB上时,MN=BM-BN=25cm;
当两根木条拼接放置,即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MN=BM+BN=75cm。
综上所述,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是25cm或75cm。
教学目标
课题
第2课时 比较线段的长短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掌握几何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在相关情境中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和表达两点间的距离,发展学生几何直观感知能力、合情的推理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3.能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的几何事实,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以及线段的和、差,用尺规作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
线段的和、差计算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一:回忆旧知,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借助具体实物的长短比较,为进入新课做铺垫。
【回顾引入】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已经会比较物体的长短了,比一比,下面两组学具中哪个更长?在对应的方框内打“√”。
(1)
(2)
比较上面两组学具的长短,我们直接观察就能轻松得出结论,你还有没有其他更严谨的比较方法呢?如果把它们抽象为线段,又该如何比较长短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起找寻方法吧!
【教学建议】
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短比较,转化为数学中线段的长短比较,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具展现更多生活中关于长短比较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活动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情境明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事实,并引入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设置题目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探究点1 与线段有关的几何事实及两点之间的距离
问题1 如图1,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草地中间会被人走出一条“捷径”?
因为人们认为这是一条近路。
问题2 如图2,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哪条路最近?
③最近。
概念引入:
1.与线段有关的几何事实: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
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注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描述的是数量,而不是图形,指的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本身。
【教学建议】
以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必须经历的活动——“走路”为背景,得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事实,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两点之间的距离。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例1 如图,这是A,B两地之间的公路,在公路工程改造计划时,为使A,B两地行程最短,应如何设计线路?请在图中画出,并说明理由。
解:为使A,B两地行程最短,应沿线段AB设计线路,如图所示。
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对应训练】
1.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这种操作所蕴含的数学原理
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如图,直线MN表示一条河流,在河流两旁有两点A,B表示两块稻田,若要在河岸边某一位置开渠引水灌溉稻田,则在河岸哪个位置开渠可使水到两块稻田的距离之和最小?为什么?
解:如图,连接AB交直线MN于点P,在交点P处开渠可使得水到两块稻田的距离之和最小,依据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建议】
在解决有关路程、距离等最短的实际问题时,常将实物转化为点,进而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决。教师鼓励学生仿照例题,自主完成解答,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
结合实例引入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分析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各种可能性,通过叠合法自然引入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并辅以练习强化学生对于新知的掌握。
探究点2 比较线段的长短及尺规作图
问题1 下图中哪棵树较高?哪支铅笔较长?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哪条较长?你是怎么比较的?
问题2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与同伴进行交流。
(1)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度量法举例如下:
注意事项:利用度量法测量时,一般采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单位要统一,精确度要一致。
(2)叠合法: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
叠合法示例如下:
注意事项:叠合线段时要注意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对齐(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
问题3 你认为按照叠合法,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有哪些可能性?
例2 (教材P115例题)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对应训练】
教材P115随堂练习第1~3题。
【教学建议】
教学中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方法,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最后归纳总结。注意提醒学生在比较不易直接观察的线段长短时,用叠合法或度量法均可,但用度量法会产生误差,不如前者精准。
【教学建议】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尺规作图,为降低难度,建议教师板书作图给学生做示范,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只要求学生能完成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教师可跟学生明确尺、规各自的数学功能,学生如果对圆规使用不熟练,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并提醒学生作图后要标注字母,写出结果。
设计意图
引入线段中点的概念,并给出相关题目引导学生作图解答,加深理解。
探究点3 线段的中点
问题1 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两个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是线段的什么位置?
中点位置。
问题2 将纸展平,对照图形,描述一下线段中点的概念。
概念引入:
如问题2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作线段AB的中点。
教师总结:
例3 (教材P115尝试·思考)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C和OB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解:作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AC=AB+BC=4+3=7(cm),
因为点O是线段AC的中点,
所以OA=
所以OB=AB-OA=4-3.5=0.5(cm)。
所以线段AC和OB的长度分别是7cm,0.5cm。
【对应训练】
1.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且BC=3cm,则AB的长是( D )
B.3cm D.6cm
2.[例3变式题]在直线l上取A,B,C三点,使得AB=5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多少?
解:因为A,B,C三点不是在直线l上顺次取的,所以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所示,点C在点A,B之间。
因为AB=5cm,BC=3cm,所以AC=AB-BC=5-3=2(cm)。
因为点O是线段AC的中点,所以OC=
所以OB=OC+BC=1+3=4(cm)。
第二种情况如图所示,点C在AB的延长线上。
依照例3思路可求得OB=1cm。
综上,线段OB的长度是4cm或1cm。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先根据问题中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根据图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教师可对规范的解题步骤进行板演,让学生感受和模仿,注意提醒学生: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到多条线段间的相等或倍数关系,所以对于同一条线段长度可能存在不同的求法,比如例3中也可以先计算出OC的长,再用OC-BC得到OB的长;还可以用AC-OA-BC得到OB的长。
活动三:综合演练,巩固提升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知识点整合后在题目中呈现,有一定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更好地吸收和掌握。
例 如图,已知线段ɑ和射线AP。
(1)用圆规在射线AP上截取AB=3A(保留作图痕迹);
(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D在射线BP上,且AD=4ɑ,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C,D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含ɑ的代数式表示)。
解:(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因为点C为线段AB的中点,所以
所以CD=AD-AC=4ɑ-1.5ɑ=2.5ɑ。
又因为C,D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线段CD的长,
所以C,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5ɑ。
【教学建议】
学生分组交流合作完成解答,教师再集中讲评。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学生先自主画图,再进行推理或计算。注意求作线段的和或倍数时,是在射线上顺次同向截取已知线段(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求作线段的差的步骤)。
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举例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事实吗?什么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你会用几种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具体怎么操作?
3.什么是尺规作图?你是否掌握了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
4.什么是线段的中点?线段的中点具有哪些性质?。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116~118习题4.1第3,4,5,8题。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比较线段的长短
1.几何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3.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1)观察法;(2)度量法;(3)叠合法。
4.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5.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选择最短路径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线段的性质,引出比较线段长短的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三组需要比较线段长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及策略,最后通过叠合法自然引出用尺规作线段以及线段的中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识图、辨析、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过程,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 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x/tb_c40500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察思考,模型构建,拓展应用,情境引入,教学建议,对应训练,课堂总结,知识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6.2 直线、射线、线段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x/tb_c405089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6.2 直线、射线、线段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教学建议,对应训练,课堂总结,知识结构,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难点,关键问题,预习评价,综合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多元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