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题01 名句名篇默写(记忆理解)20题-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3 课内文言文(必考题型)15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 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6 记叙文(必考文章)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2 古诗词鉴赏(经典题练熟练透)20题-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展开温馨说明: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为重温经典题型7题,第二版块跃升精练8题,第三版块期末预测5题。
重温经典
一、诗歌鉴赏
(2022上·上海奉贤·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昏鸦”的意思是 。
2.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游子看到眼前景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的思乡之情。
【答案】1.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2.B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昏鸦”的意思是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幽美、恬静的景象,是诗人眼前所见到的景象,并不是记忆中的故乡的景象;
故选B。
(2022上·上海青浦·七年级校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诗歌中“星汉”的意思是
4.对这首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3.银河 4.C
【解析】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星汉”的意思是银河。
4.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为虚写,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有误;
故选C。
(2023上·上海·七年级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客路”的意思是 。
6.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C.颔联中“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答案】5. 王湾 旅人前行的路 6.A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语理解。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客路青山外”,在青山之外的旅人前行的路前行。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宿在北固山下。“次”是“停宿”的意思;
故选A。
(2022上·上海闵行·七年级统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本诗的作者是 ,其中“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答案】7. 李白 降职 8.C
【解析】7.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②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说法错误,诗人是因为友人被贬而生的“愁心”,并非怀才不遇。
故选C。
(2023上·上海·七年级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校考期末)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断肠”的意思是 。
10.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答案】9.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10.C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含义。
联系曲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断肠人”在这里指的是那个骑着马在外漂泊的人,该句写出了在日暮时分,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让人心中悲凉感升级,在外漂泊,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成疾,所以这个形容词可以很好地形容在外漂泊者思念之深。故“断肠”在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10.本题考查词曲的内容理解。
C.由这篇作品“断肠人在天涯”可知,这是直接表述词人心中的那种思念家乡之情和在外漂泊的羁旅之情,属于直接抒情。选项中“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C。
(2023上·上海普陀·七年级统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1.[甲]诗作者是唐代诗人 ;[乙]曲中的“天净沙”是 。
12.[甲]诗中“归雁”指的是 ,[乙]曲中“昏鸦”指的是 。
1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深秋晚景图。
B.[乙]曲描写记忆中恬美故乡,烘托孤寂思归情。
C.[甲]诗[乙]曲为游子思乡之作,触动读者心弦。
D.[甲]诗[乙]曲都是作者在回家路上有感而发的。
【答案】11. 王湾 曲牌名 12. 北归的大雁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13.C
【解析】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一空,《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第二空,《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曲中的“天净沙”是曲牌名。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归雁”指的是北归的大雁。
“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指的是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有误,乙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B.有误,“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写的是游子途中所见,而非“记忆中恬美故乡”;
D.有误,[甲]诗是作者在旅途中有感而发的;
故选C。
(2023上·上海松江·七年级统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诗的颈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蕴含了 的深刻哲理。
15.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D.尾联紧承上联,故乡遥遥,借北归的大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情。
【答案】14. 拟人(对偶)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5.C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文赏析。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因脱离母腹而渐现,用“生”字将“海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残”字写出了“海日(新生事物)”的不可违抗之力。“入”字将“江春”拟人化,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入”字表现“江春”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表现时交替、暗示时光流转,暗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1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诗的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写“景致的缺憾”“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
故选C。
跃升精练
16.(2022上·上海普陀·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古诗理解。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竦峙”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字总领全篇,诗人将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水何澹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C.“洪波涌起”是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D.“若出其中”的“若”字是诗人表达主观感受的虚景。
【答案】(1)耸立
(2)C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山岛竦峙”意思是: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竦峙:耸立。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有误,“洪波涌起”是实写,不是想象,诗人登上碣石山看到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故选C。
(2022上·上海松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天净沙”是该散曲的 ,曲中最能表现作者哀情的词语是“ ”。
18.下列对本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描绘的景物前的修饰语,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B.全曲有景有人,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图,更是一幅秋思图。
C.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首句为该曲的诗眼。
D.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的心情。
【答案】17. 曲牌(名) 断肠 18.C
【解析】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作者感情。“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思是:伤心悲痛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该句点明了游子的身份与处境,表现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故最能表现悲痛情感的词语是“断肠”。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
C.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该曲的诗眼不是首句,而是尾句。“断肠”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是最能体现作者感情、表现力最强的词语。
故选C。
(2022上·上海静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9.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代的 。
20.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答案】19. 元 马致远 20.C
【解析】1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是直接抒情,写出了作者客居异乡,心情如这凄凉的秋景一样悲伤,哀婉。故选C。
(2023上·上海杨浦·七年级统考)阅读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断肠人”的意思是 。
22.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曲子在布局上特点显著,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作者自己,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既有他的眼中所见,也有他的经行地和所骑所感。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总括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曲子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自己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21.悲伤到极点的旅人 22.C
【解析】2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联系曲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断肠人”在这里指的是那个骑着马在外漂泊的人,该句写出了在日暮时分,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让人心中悲凉感升级。在外漂泊,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成疾。所以这个形容词可以很好地形容在外漂泊者的思念之深。
故“断肠人”在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2.本题考查词曲的内容理解。
C.由这篇作品中“断肠人在天涯”可知这是在直接表述词人心中的那种思念家乡之情和在外漂泊的羁旅之情,所以这不是间接抒情,这是直接抒情。所以选项中“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错误。
故选C。
(2022上·上海闵行·七年级校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_________(人名)
24.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是全篇的总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全景,表现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诗人看到的海水汹涌浩荡、吞吐日月的雄伟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
【答案】23.曹操 24.C
【解析】2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本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2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景,是作者想象之景,表现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并非作者实地看到的。
故选C。
(2022上·上海松江·七年级校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5.本诗的作者是 (时代)政治家 (人名)。全诗以“ ”字总领全篇。
26.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B.“水何澹澹”中“澹澹“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C.“日月之行”四句写的是诗人观赏到的壮阔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诗歌加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答案】25. 东汉未年 曹操 观 26.C
【解析】2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
《观沧海》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日月之行”四句写的是诗人的想象,不是观赏到的实景;
故选C。
(2022上·上海徐汇·七年级上海市徐汇中学校考)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7.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 ”。
28.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了创作这首诗的缘由和对象,其中“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B.首句以暮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营造了凄凉忧伤的离别气氛。
C.第二句写出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表达了作者的担忧。
D.后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朋友的牵挂。
【答案】27. 李白 诗仙 28.D
【解析】2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8.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有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故选D。
(2023上·上海闵行·七年级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9.“天净沙”是这首曲的 ;“断肠”的意思是 。
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B.“小桥流水人家”句,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客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C.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景物是主体,人是背景,写人是为了烘托衰败、荒凉的气氛。
D.这首作品运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答案】29. 曲牌名 悲伤到极点 30.C
【解析】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断肠”意思是指断魂;销魂,使人荡气回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
C.有误,应该是“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故选C。
期末预测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这正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
B.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C.诗人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D.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A 2.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愿望寄托在梦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有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躺卧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不自哀”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豪放的生活态度;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两句紧承首两句,扣住“梦”在写。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间接写出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现实和痛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故这两句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B.诗的第一句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境相同。
C.“排云上”既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诗情之旷远。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清丽,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有的感受。
4.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言“秋日胜春朝”,诗中哪一句体现出了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3.A 4.示例: 晴空一鹤排云上;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发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本诗属于七言绝句,不是律诗,通常一诗四句被称为绝句,八句则被称为律诗。
故选A。
4.本题考查对诗句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体现“秋日胜春朝”的景象是“晴空一鹤排云上”,诗歌所写只有这一种景象,以秋日晴空为背景,诗人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写景,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思: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思: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
B.【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6.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7.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5.D 6.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7.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了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没有“嗅觉描写”;
故选D。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拟人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将自己的离愁别绪寄托在月亮这一事物上,本来无情的冷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月亮此时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对其前途、路途的担忧关切。
从想象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月亮不在是高悬在夜空之上的冷月,而是满含人情味,愿意将作者的愁绪带走的“愁月”,用新奇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不舍。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愁”含有多层含义,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将是人的内心情感与月亮交融在一起,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传情,表达诗人对贬谪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7.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可结合着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来体会。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马致远 岑参
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
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9.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
【答案】8.D 9.二者所思相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在于《天净沙·秋思 》是羁旅(漂泊在外、孤独)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行军途中,因为重阳节触发的思乡之情,还饱含着对战火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绝句。不是律诗。故选D。
9.本题考查对诗歌、散曲的理解。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首句“强欲登高去”写重阳节登高,而“无人送酒来”,则写出了无人慰藉的寂寞心情。第三、四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写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思念和关切。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故园菊花的形象,也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傍战场开”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暗示了战乱的影响和对和平的渴望。故可知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可据此作答。
10.阅读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完成小题。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绝句,表现的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从“登高”“饮酒”“赏菊”等词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C.第二句诗借用陶渊明的典故,写诗人在旅途中寂寞,希望醉饮而归。
D.这首诗写得平直朴素,构思精巧,言简意深
(2)结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句,分析题目中“思”字的内涵。
【答案】(1)C
(2)“思”即“思念”,这两句写出作者在远离故都的地方想象故乡的秋菊在离乱的战场旁开放的荒凉景象,因而哀伤忧虑。“思”不只表达了作者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战乱的渴望。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词句内容理解。
C.“写诗人在旅途中寂寞,希望醉饮而归”表述不正确。“送酒来”是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并非表达旅途寂寞,选项内容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古诗主旨理解及标题含义。
根据题目“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析,“思”是思念的含义,“长安故园”指长安故都的家园,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再结合诗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这里“思”已不再仅仅是思念家乡,更是表达出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战乱的渴望。
专题02 古诗词鉴赏(期末好题及预测热点)20首-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2 古诗词鉴赏(期末好题及预测热点)20首-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2古诗词鉴赏期末好题及预测热点20首原卷版-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专题02古诗词鉴赏期末好题及预测热点20首解析版-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名句名篇默写(易错常考题)20题-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名句名篇默写(易错常考题)20题-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1名句名篇默写易错常考题20题原卷版-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专题01名句名篇默写易错常考题20题解析版-备战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 命题作文(期末好题及预测)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命题作文(期末好题及预测)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9命题作文期末好题及预测20篇原卷版-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专题09命题作文期末好题及预测20篇解析版-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