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盼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学习任务一 精读感悟,品味细节
1.作者如何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的情感细腻生动的呈现出来?课后习题这样要求我们:“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个题目当中的意思你看明白了吗?一起找一下这个题目有几个关键的要素。
2.出示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1)划出心理活动的句子,批注蕾蕾当时是什么心情。
(2)找出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两处,批注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3.雨果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先来汇报第(1)个学习任务,自由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你的感受。
交流:
【预设1】比较句子:你觉得那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每天我都在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
明确:细腻的心理描写比直接写出想法更生动,突出了“我”盼穿新雨衣的心情极为迫切。
【预设2】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明确:从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体会到“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穿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学习任务二 关注对话,品味“盼”的心理。
1..探究方法
(1)找出描写“我”与妈妈对话的段落。
(2)同桌分角色朗读,交流哪些词句特别生动地表现了蕾蕾“盼”的心理。
(3)师生分角色读妈妈与“我”的对话,再次体会“盼”的心理。
(4)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总结。
2..探究活动
(1)引导:你能找出描写“我”与妈妈对话的段落吗?
预设:第5-15自然段。
(2)引导:同桌分角色朗读,说说哪些词句特别生动地表现了蕾蕾“盼”的心理。
预设1:
句子——“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心理——“嚷”和“奔”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我”急不可待的心情。
预设2:
句子——“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心理——“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是“我”的语言描写,“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是“我”的心理描写,这两处描写都表现了“我”的心有不甘。
预设3:
句子——我央求着。
心理——“央求”的意思是“恳求、乞求”,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我”想出去的迫切心情。
预设4:
句子——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心理——“瞟”的意思是“斜着眼睛看”,是动作描写,可见“我”身在家里,心在窗外。
预设5:
句子——“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心理——“你没说,爸爸可说过”是“我”的语言描写,“脸红”是“我”的神态描写,这段话写出了“我”为穿雨衣不惜说谎。
预设6:
句子——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心理——“看看、打开、听”是“我”的动作描写,“不声不响”中可见“我”未能如愿的失落。
小结:这一部分,无论是动作、心理还是语言描写,所有的指向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盼”出门。
作者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充分展现了“我”盼穿新雨衣的心理,让我们读着觉得特别生动形象。(板书: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学习任务三:关注景物,品味“盼”的心理。
1.探究方法
(1)找出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2)同桌合作读一读,交流哪些词句特别生动地表现了蕾蕾“盼”的心理。
(3)思考交流:为什么描写“盼”,要把景物描写得那么具体?
(4)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总结。
2.探究活动
(1)引导:找出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预设: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2)同桌合作读一读,说说哪些词句特别生动地表现了蕾蕾“盼”的心理。
预设1:
句子——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心理——两个“安安静静”,更衬托出我内心的不安静和盼望下雨的焦急心情。
预设2:
句子——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心理——“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想象小杨树是在欢快地嬉笑,抒发了因为快要下雨,“我”的兴奋与激动的心情。
预设3:
句子——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心理——连雨都好像在“逗引”“我”,足见“我”想出去的热切心情。
预设4:
句子——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心理——“明晃晃的玻璃”“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的场景的美妙,衬托出我想要雨点儿淋在雨衣上的急切心情。
(3)引导思辨:为什么描写“盼”,要把景物描写得那么具体?
预设:通过景物描写,凸显了“我”的盼望心理。景物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景抒情,也是为了凸显“盼”这个中心意思。(板书:借景抒情)
小结:“我”在反反复复的期盼中,终于穿上了新雨衣。一起齐读课文第18-20自然段,体会“我”的兴奋与喜悦。
3.教师总结:作者在表达“盼”这一中心意思时,主要通过了心理,动作、语言、环境等多个细节描写来凸显。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藏在细节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就能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吸引读者。(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环境描写)
学习任务四 总结方法 初试身手
1.回顾文本: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作者把哪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
2.交流汇报:
【预设】:“盼穿雨衣”部分的几个“小事件”——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中看景,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重要部分。
3.拓展延伸
一千张糖纸
铁凝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外婆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有我的笑闹声。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人的种种游戏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笑呀,闹呀,四合院里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没想过。累,离我们多么遥远啊。有时听大人们说:“噢,累死我了。”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么,为什么你们不花些时间攒糖纸呢?”我想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夹在一本薄薄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觉得糖纸有什么好玩。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呀?”“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我和世香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让今天的孩子稀奇,但在二十多年前中国玩具匮乏的时代,表姑的允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我迫不及待地问表姑糖纸攒够了找谁去换狗,世香则细问表姑关于糖纸的花色都有什么要求。表姑说一定要玻璃透明糖纸,每一张都必须平平展展不能有褶皱。攒够了交给表姑,然后表姑就能换给我们电动狗。
一千张糖纸换一只狗,我和世香若要一人一只,就需要两千张糖纸。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我们信心百倍。
从此我和世香再也不吵吵闹闹了。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了。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会追逐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买了糖——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齁得生疼;我们还守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地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我们把那些皱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把它们洗干净,使它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终于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狗呢,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待她笑得不笑了,才擦着笑出的泪花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院子里闹,不得清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人是我的表姑啊。
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常说的累,原来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吧。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吗?
(1)引导:作者围绕“糖纸”这一线索写了哪些事例?
预设:表姑让我们攒糖纸→我们收集、清洗糖纸→献上糖纸却没换到电动狗→抛洒糖纸发泄悲愤。
(2)引导: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我们盼望得到电动狗的急切心情?
预设1:“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
预设2:我们会追逐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
预设3:“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买了糖——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齁得生疼”。
预设4:“我们还守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地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
预设5:“我们把那些皱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把它们洗干净,使它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
(3)引导:文中的“我”为什么“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
预设:因为表姑的失信使“我”全力追逐的希望忽然成了泡影,这让我悲愤、绝望,加之对世香的内疚所以觉得很累。
3.完成“初试身手”第一题:围绕“戏迷爷爷”,判断可选材料。
4.出示“初试身手”第二题,练习选材和安排材料。
(1)读题。
(2)说说每个题目里的中心意思。
(3)选择一个题目,想想可以选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4)根据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框架图,选择一个合适的,把选材的构思安排出来。不仅安排好一级材料,二级材料也罗列出来。
课堂小结:
作者盼,是因为心中有一份美好的向往;作者盼,既有被动的等待,比如盼下雨、盼雨停,因为有些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也有主动的追求,比如盼出门,尽管付出努力并不一定能实现愿望,但是,不付出努力,则永远不可能实现愿望。所以,大家都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美好和理想吧!而且,追求的过程,有时候比追求的结果更美好!
自主作业:
1.学习课文写法,仿写一段话:当考卷发下来时你的心理变化。
2.请围绕“暖”字,列出能够表现中心意思的事例。(选做)
板书设计:
课 题
17 盼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体会课文是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的。
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是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心底萌生浓浓的趣味,从而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再现鲜活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深藏内心的情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学生与同伴、教师分享了这段真实的心路历程之后,教师继而顺水推舟地进行习作指导,让学生的真情在笔端自然流露。
教学辅助
PPT、学习任务单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检查预习,理清段落,概括大意,朗读课文,体会心理,整体回顾,体会写法,畅谈收获,课下练笔,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