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精品课时作业
展开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作用
(1)表现
①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②固体杂质: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影响: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
(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影响eq \b\lc\{\rc\ (\a\vs4\al\c1(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
(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影响eq \b\lc\{\rc\ (\a\vs4\al\c1(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两个来源
(1)地球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2.保温过程
拓展延伸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下图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某种削弱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作用是( )
A.吸收 B.反射 C.散射 D.保温
2.下列现象不属于这种作用造成的是( )
A.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B.日落后天空仍然很明亮
C.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房内仍有亮光
D.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答案】 1.C 2.D
【解析】
1.读图可知,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物质时,一部分太阳辐射被改变方向,引起太阳辐散向四周弥散,这种作用属于散射,C正确。
2.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因此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属于大气的反射作用,故选D。
(2023·广西南宁期中)“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交通规则,交通信号灯颜色的选择也蕴藏着一些地理知识。据此完成3~4题。
3.交通信号灯选择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原理是( )
A.波长较短容易被吸收B.波长较长容易被吸收
C.波长较短不容易被散射D.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
4.下列现象与此原理相似的是( )
A.日出日落时的霞光B.晴天夜间温度低
C.海拔越高,气温越低D.燃烧秸秆抵御寒潮
【答案】 3.D 4.A
【解析】
3.红色、黄色、绿色三种颜色在可见光中波长都较长,而波长较短的颜色容易被散射,交通信号灯选择波长较长的颜色,能够保证即使在阴雨、大雾天气,人们也能够清楚地看见信号灯的颜色。故D选项正确。
4.日出日落时出现的霞光属于大气的散射作用,霞光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现,这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穿过大气层照射到云层上,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故A选项正确。
(2023·浙江温州期末)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2示意北京2021年10月12日与13日天气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6.与12日相比,13日气温日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减弱,④增强 B.①增强,④减弱
C.②减弱,③增强 D.②增强,③减弱
【答案】 5.B 6.C
【解析】 5.大气受热过程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③。故选B。
6.13日多云转阴,由于云层的反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气温低;夜晚,云层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故选C。
(2023·广东佛山期中)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2022年10月8日是当年的寒露节气。据此完成7~8题。
7.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与露水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
8.寒露过后气温下降,我国不少农民会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防止作物遭受冻害。其原理是( )
①增强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 ②增强地面辐射③增强大气对短波辐射的吸收 ④增强大气逆辐射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 7.D 8.A
【解析】 7.晚上气温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多露,晴天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易形成露,图中④表示大气的保温作用,④减弱易形成露,D正确。
8.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农民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二氧化碳增加,增强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故①正确,③错;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但不能增强地面辐射,故②错,④正确。故选A。
(2023·四川成都期中)读“黄山云海景观图”(图1)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完成9~10题。
9.直接影响黄山山顶气温高低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受云海影响,黄山大气受热过程中( )
A.①减小,③增大 B.②减小,③增大
C.②减小,④增大 D.①减小,④增大
【答案】 9.C 10.C
【解析】 9.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是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海拔越高,离地面越远,吸收到的地面辐射量越小,因此直接影响黄山山顶气温高低的是③地面辐射,C正确。
10.云海的存在,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②减小;夜晚由于云海的存在,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④增大。C正确。
(2023·浙江台州期末)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情况表”,完成13~14题。
11.据表推断,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西宁
12.据表判断,以下对四个城市该日天气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夜间温度最低
B.北京最高气温会出现在12时
C.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
D.西宁紫外线强度最大
【答案】 11.B 12.D
【解析】 11.阴雨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上海为阴雨天,该日昼夜温差最小,故选B。
12.该日上海为阴雨天,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较高,A错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时,B错误;该日哈尔滨最高气温24 ℃,为夏季,C错误;该日西宁为晴天,且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紫外线强度最大,D正确。
(2023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冰雾俗称“冒白烟”。在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即形成冰雾。为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某地设计了日光温室,保障喜温作物越冬。该温室前屋面上覆盖了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下面图甲为新疆某地冰雾出现的概率日变化示意图,图乙为该地日光温室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一天中,该地上午9时前后最易出现冰雾,其原因是此时( )
①空气湿度大②降温最快③风速较强④气温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若某日出现冰雾,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下列掀起和盖上草苫的时间合理的是( )
A.20时前后掀起、14时前后盖上B.正午前后掀起、日落前后盖上
C.日出前后掀起、14时前后盖上D.10时前后掀起、12时前后盖上
【答案】13.B 14.B
【解析】13.本题考查冰雾出现的天气条件。结合材料可知,冰雾是在冬季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所以冰雾形成时空气中水汽较多,空气湿度较大,且气温低,①④正确;上午9时气温在上升,②错误;风速较大,易吹散水汽,不利于冰雾的形成,③错误。综上可知,B项正确。
14.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冰雾出现时,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白天光照强烈时应让温室内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将草苫等保温材料掀起;在光照差或无光照时盖上保温材料以减少热量散失,选项中正午前后冰雾出现的概率低,应该掀起草苫,日落前后盖上合理,B项正确。
(2023秋·云南昆明·高一校考阶段练习)2022年1月15日,汤加王国阿哈阿帕伊岛发生海底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问题。
15.火山喷发后白天温度降低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减弱B.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C.大气辐射增强D.对流层的厚度变厚
16.科学家预言,汤加火山喷发后晚上大气温度比正常情况偏高,主要是因为( )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
【答案】15.B 16.C
【解析】15.据材料“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可知,云雾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云雾越多,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白天的气温相对不会太高,故气温低是因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B正确;太阳辐射变化不大,A错误;大气温度降低,大气辐射作用减弱,C错误;对流层厚度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B。
16.由图可知,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地面辐射、③代表大气逆辐射、④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汤加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云雾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会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导致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故对应③增强,C正确;①、②、④对晚上大气温度偏高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2023秋·云南昆明·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浑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问题。
17.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18.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19.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 )
A.大气逆辐射的增强B.太阳辐射的增强
C.地面辐射的增强D.大气辐射的增强
【答案】17.A 18.D 19.A
【解析】17.雾霾笼罩时,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较少,地面增温较慢,对流运动不明显,A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由于雾霾较重,导致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少,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夜晚时雾霾能够有效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夜晚的保温作用增强,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①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①③正确,故选D。
19.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指由于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加强,并非太阳辐射或地面辐射的增强,A正确,BC错误。大气辐射的增强可能导致大气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增加,D排除。故选A。
(2023秋·河南郑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是在传统日光温室的背面共用后墙搭建一个背阳的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称为阳棚,采光面背阳的温室称为阴棚。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采用双层拱形设计,铺设双 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如图为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阳棚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主要是为了( )
A.增加大气辐射反射B.减弱大气逆辐射
C.减弱太阳辐射吸收D.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20.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可阴阳互补,阴棚对阳棚的有利影响是( )
A.减少热量散失B.减少水分散失C.增大昼夜温差D.增加空气流通
21.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是( )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
【答案】19.D 20.A 21.B
【解析】19.阳棚铺设双层棚膜以及防寒棉被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减少大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因此D正确;这种温室与传统温室相比,地面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而根据所学,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因此不能增加大气辐射,A错误;白天双层棚膜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主要是可见光)进入,加热棚内地面,而日落后防寒棉被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棚内热量损失,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更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此B错误;这样做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错误;故选D。
20.由材料知,阴棚位于阳棚北面,中间共用一堵墙,组成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这样就能更好地阻挡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阳棚内热量散失,A正确;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和传统日光温室都是封闭空间,棚内水汽不能散失,与外界空气很少交换,因此B、D错误;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不能起到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C错误。故选A。
21.由材料“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可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起到保温的作用,说明该地气温低,热量少。因此推断应该是纬度最高的东北地区,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2.(2023秋·辽宁抚顺·高一抚顺一中校考阶段练习)读我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分析我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多的原因。
(3)分析丙地夏季太阳辐射能强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青藏高原最多,四川盆地最少;东南向西北递减。
(2)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度高,削弱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多;高山气候,晴天多;海拔高,日照时数长;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3)夏季,昼比较长,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精品达标测试</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优秀课后作业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成分和作用,杂质的分布特征,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层的叙述,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有,丁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测评,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削弱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