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练习
展开一、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1.下列句子中的“多少”与文中加点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B.他们对于歌谣,多少有一点随便的态度。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 —(费冠卿《久居京师感怀诗》)
2.画波浪线句子是如何把少安即将踏上新生活的激动写得极具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3.省略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1处,分析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二、情景默写
4.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大量例子说明自己从前贤的事迹中得到启发而选择著书立说,其中写到周文王和孔子事例的句子是:“ , ”。
(2)李商隐《锦瑟》中的借鲛人泣泪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 , ”。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韩翃《宿石邑山中》“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两句以浮云侧面衬托山之高;李白《蜀道难》首段中,“ , ”两句用鸟兽侧面衬托山势之高,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李煜《虞美人》中,作者用“ ”一句表达了遥想故国、不忍追忆的沉痛情感。
(4)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果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
三、小阅读-课内
6.《虞美人》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下列四首诗词中画线处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藏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苏轼《南歌子·游赏》)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中,对“春花秋月”之美好景象,作者却一反常情,期盼它早日“了”却,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不仅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而且暗示此情此景多次出现,深切表达出词人的欣慰之情。
C.李煜在“应犹在”与“朱颜改”的矛盾旋涡中越陷越深,在物是人非的落差对比中难以自我救赎,亦在此过程中演绎着人生的“突围”之美。
D.“月明中”的“故国”只属于江南的那些较少忧虑的日子,最多也只是浮现在李煜“不堪回首”的记忆中,而且是他不忍心“触碰”的回忆中。
8.这首词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下列四首诗词中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下列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用发人深思的反问,点明抽象的“愁”,接着以具象的流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极为贴切形象。
B.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C.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D.运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无穷无尽的愁情写得如此深重、强烈,触手可及,极具想象力和感染力。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个“了”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之情,希望“春花秋月”早一点结束。
B.“又东风”,一个“又”字,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加重了词人的愁绪,引出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C.“雕栏玉砌应犹在”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雕栏玉砌”代词人被囚禁在汴京的“小楼”。
D.“只是朱颜改”,“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句意蕴十分深刻,这既是人生郁闷、苦于无解的呼问,也是人生痛苦、不堪忍受的悲吟。
B.“应犹在”含有丰富的感情,它表达的是既含疑虑又有企盼,既疑其是否“犹在”又盼其应该“犹在”的复杂感情。
C.词人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并提,以“改”和“在”对比,以“只是”和“应犹”呼应,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
D.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事沧桑之无常;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则指向宇宙永恒不变。
阅读《虞美人》,完成下面各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 犹:如同
C.只是朱颜改 只是:口气较轻的转折语
D.问君能有几多愁 愁:忧虑
14.下列对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雕栏玉砌”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指代南唐的宫殿。
B.“只是朱颜改”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朱颜”是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C.“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D.“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荷花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的江南女子。
15.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是指作者在南唐当皇帝的时候发生的事。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代南唐故国宫苑;“朱颜改”意思是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排遣心中的苦楚。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君”指的是作者自己;“一江春水”写尽了“愁”之深重,于凄恻无奈之中蕴含着幽愤之情。
16.下面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B.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虚到实。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17.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李煜生于江南,山清水秀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在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包藏丰富的内容,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在位期间享乐优游流连于感情的旋涡,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
④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贬官谪吏、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引发感慨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读者却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
A.③①②④⑤B.②①③⑤④C.①③②⑤④D.③①④⑤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9.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作品,回答各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使作者历尽折磨。
C.“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作者把思国之情与悲情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作者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工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21.《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①巧用比喻,“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 3.①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②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4.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6.D
7.B 8.D 9.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诗人以设问修辞,引出愁如春水的答案;接着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10.A 11.C 12.D
13.A 14.D 15.C 16.D 17.C
18.D 19.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处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0.C 21.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语文虞美人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语文虞美人课后测评,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后作业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涉江采芙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虞美人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虞美人课后测评,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