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的学习,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而树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通过对各个学派的学习,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家国情怀)3.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构建时空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
材料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①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②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材料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老子在描绘一个祥和美好、理性的国度。在老子的理想国度中,没有军队和衙役,百姓对生活现状很满足,食物、衣服、房屋都能自己拥有,无所多求,不会冒生命危险进行远途迁徙,因此相邻的国家近在咫尺,也会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
材料一 仁者爱人。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
材料三 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让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主张实行德政,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弘扬正气。
材料四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材料五 据《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材料六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材料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战国史》
①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思想上:私学勃兴,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③政治上:士阶层崛起;。诸侯为富国强兵网罗人才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中国思想史纲》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脊梁。
铁制农具和牛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私学勃兴,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荀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1.“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
2.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度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7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6课 三国鼎立课文内容ppt课件</a>,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汉末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历史进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a href="/ls/tb_c404967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图文ppt课件</a>,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黄巾起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7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课课件ppt</a>,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争夺国家统治权,失民心,善用人才,得民心,军纪严明,自主学习西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