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上蟋蟀的住宅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蟋蟀的住宅》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辨析示意图,认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
2.与作家比较,发现写清“爬”的过程的秘密。
3.梳理文本内容,做一次植物种植推荐。
【教学重难点】
1.辨析示意图,认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
2.与作家比较,发现写清“爬”的过程的秘密。
【教学流程】
辨一辨“脚”的样子
1.看图片,识爬山虎。
(1)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和其他植物一样,有根,有茎,有叶。(出示爬山虎图片,逐个出示根、茎、叶、叶柄。)
学生逐一朗读,教师逐一提示:爬山虎的根,深深扎入泥土里;这是爬山虎的茎;这是爬山虎的叶子;连接了叶片与茎的部位叫叶柄。
(2)爬山虎会开花结果吗?
学生交流:爬山虎会开花结果。(出示爬山虎的花和果图片)
这就是爬山虎的花,小小的,花苞有点像花椒。花苞有五个花瓣,黄白色。爬山虎不仅会开花,还会结果。这就是爬山虎的果。
小结:很多植物都有花有果,只要你细心观察,多留意,肯定能见到。
2.借图片,辨一辨“脚”。
(1)爬山虎有根、茎、叶、花、果,它有脚吗?
学生交流1:爬山虎应当有脚,它才会往上爬。
学生交流2:人有脚,动物有脚,人和动物靠脚走路,但爬山虎没有脚。
小结:植物没有脚。但是有些攀藤类植物有像脚一样可以往上攀爬的部位,这叫卷须。爬山虎的脚其实就是植物的卷须。不仅爬山虎有卷须,黄瓜、葡萄、丝瓜等爬藤类植物都有卷须。作者把爬山虎的卷须比作了脚,所以,课文题目叫“爬山虎的脚”,而不是叫“爬山虎的卷须”。
(2)辨一辨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三位同学读了课文后,把爬山虎脚的样子画了下来。
出示三幅图:
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画对了。请你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这三幅图中哪一幅图画对了,打上勾;另两幅图哪里画错了,请你圈出来,再从课文里找找画错的依据。
教师提示:为了把话说清楚,我们可以这样讲:“课文中作者这样写,但是第幅图上。”
学生交流1:课文中作者这样写:“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说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但是第一幅图上画在茎上,位置不对,所以第一幅图不对。
学生交流2:课文中作者这样写:“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但是在第一幅图上细丝是绿色的,颜色不对,所以第一幅图不对。
学生交流3:课文中作者这样写:“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但是在第二幅图上细丝是手掌状,形状不对,所以第2幅图不对。
(3)(放大第三幅图)再次认识爬山虎的脚。这就是作者笔下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4)与生活中爬山虎的脚作对比。尽信书不如无书。爬山虎的脚真的是长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实物照片,看看他写得对不对。(出示图片)
教师提示:找一找这脚长在哪里,这脚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学生交流:叶圣陶写的就是真实的爬山虎的脚,描写准确。
3.想一想:为什么同样读了这一段,这两位同学没有画对呢?作者又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准确地写下来呢?
学生交流1:因为读得不仔细,所以画错了。
学生交流2:因为叶圣陶观察得仔细,所以能准确地写下来。
小结:观察得仔细,就能写得准确;读得仔细,就能画得准确。
二、配一配“爬”的解说
1.观看视频,了解爬的过程。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延时拍摄的视频去了解。(播放视频)
2.明确任务。爬山虎向上爬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很多人都没见过。老师想把这个视频发在视频公众号上,让大家都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你们觉得直接发刚才的视频可不可以?
学生交流:不可以,缺一个视频解说。
教师提示:要让别人一看就懂,需要给视频配上解说词。
3.撰写解说词,发现问题。
(1)刚才的视频只有三十几秒,真实生活中,爬山虎的脚往上爬是这么快的吗?
教师提示:爬山虎每年能爬2米到3米,一般爬到秋天落叶的时候就停止生长,要到第二年再爬。它的爬行是很慢的,每爬一步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请你把刚才爬山虎的脚如何向上爬的过程写清楚。
(2)学生交流,发现问题:有了“爬”这个动作,但没有“爬”这个过程。
4.比较阅读,发现秘密。
(1)叶圣陶是怎样把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自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再比照一下自己写的,把作者写到的而你没写到的地方圈出来。
教师提示:叶圣陶在写爬的过程时是把“爬”这个过程分解成六个动作来写的,每一个动作,他都用上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动词。
(2)圈出关键动词,填入表格。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圈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填入表格中。
爬山虎的脚爬行记录表
小结:爬山虎向上爬是一个过程,只有把一个过程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动作,才能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叶圣陶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在描述这个过程时,用词非常准确。其中有一个字很特别—巴。“巴住墙”的“巴”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1:吸。
学生交流2:贴、粘。
作者为什么要用“巴”?“巴”好在哪里?
教师提示:要联系上下文读。读读这个自然段,再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程度不同,“巴”比“吸”“贴”“粘”更紧、更牢固。
小结: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牢牢地巴住墙:爬山虎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向上爬……不断长出脚,不断向上爬,所以爬山虎也
叫“巴山虎”。巴住墙的爬山虎的脚,作者说它就像是蛟龙的爪子,是那么有力量。
5.配解说词。
(1)修改解说词。根据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解说词,用上关键词将“爬”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2)练习配解说词。小组练习,注意:要讲全六个步骤,要讲准确每一步的动作,要配上视频。
(3)指名上台解说。
评价要点:是否讲清楚每一个分解动作,是否用上了恰当的词。
小结:配上解说词,别人一边看,一边听着解说,就能明白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往上爬的。
6.引读课文,了解“脚”的变化。
爬山虎要爬满整面墙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作者观察爬山虎不是观察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作者每次观察也不是一会儿,而是很久,连续性观察。这样,我们不仅能看到静态的样子,还能看到动态的生长过程。正是由于作者连续观察,所以作者还发现爬山虎的脚会变。
引读:他看到—“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又看到——“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三、做一次爬山虎种植推荐
1.情境创设,明确任务。小明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后,也想在自己家的院墙边种植爬山虎,他该如何向爸爸妈妈推荐,说动他们种植爬山虎呢?请你协助小明向家长推荐爬山虎。
2.梳理推荐内容,拟定提纲。
(1)推荐材料中可以讲哪些内容?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交流1:可以讲爬山虎的样子。爬山虎爬满墙时壮观的景象,充满生命力。
学生交流2:可以介绍爬山虎的脚。讲讲爬山虎脚的形态、“向上爬”的过程以及变化。
教师提示:还可以说说爬山虎所彰显的生命力给人的启示。
(2)列内容提纲。
教师提示:借助满墙的爬山虎照片,说说动态和静态下爬山虎的美;借助爬山虎脚的图片,介绍“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向上爬的过程以及变化过程。最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从生机勃勃的爬山虎上所得到的人生启示。
3.模拟角色对话。教师当家长,学生当孩子,师生进行模拟对话。
教师提示: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对爬山虎的认识,尤其关注对“脚”的认识,以及爬山虎所体现的勃勃生机。
分解动作一
触
分解动作二
变
分解动作三
巴
分解动作四
弯曲
分解动作五
拉一把
分解动作六
紧贴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总结全文,指导学法,拓展文本,延伸课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10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0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