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2课时教案
展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液化有两种方法。
2.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教学重点:液化现象及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实验。
教具准备
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那么相反的过程叫做什么物态变化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情景创设:
(1)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 ℃的开水烫伤厉害,为什么?
(2)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色气团是什么?
(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
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
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例子: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等。
探究点二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利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3.解释:
(1)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
(2)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要严重。
(3)分析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液化
1.液化
(1)概念: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将学生带入液化的知识中,这不仅吸引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乐趣,随着我的教学过程一步步的深入,学生对液化和汽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学生都有积极的参与回答。师生之间有很好的配合。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选用的教具及设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新课教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