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训练
展开题组1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024福建泉州模拟)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 )
A.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B.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
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D.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
2.魏晋时期,士人的品状评定之后,如有错误,或者时间久了,士人的思想言行有了变化,经查明确切,即予更改,称“清定”,一般三年普查“清定”一次。“清定”制度的实施( )
A.保障了考试选才的公平性
B.加强了对官员行为的监察
C.使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有助于巩固九品中正制
3.汉代在秦代行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监察体系(如下图),如县派出廷掾部对乡实施监察之职。这体现了当时( )
汉代监察体系
A.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B.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干预
C.吏治腐败得到根治
D.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
4.下表展示的是西晋和北周的官员考核标准,这反映出,西晋和北周官员考核( )
A.兼顾品德与能力B.突破了九品中正制
C.关注程序的公平D.注重农业税收管理
题组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5.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6.《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 )
A.提高了地方官员地位
B.有利于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官僚队伍的流动
7.1080年,宋神宗“始置六察司于御史台”,按察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督察的情况,每个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如果上任后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激烈
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题组3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8.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三卷:南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北卷,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三卷的划分有利于( )
A.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
B.缩小地区间的文化差距
C.平衡各地的政治力量
D.加强对地方诸侯的控制
9.明代监察严密,但监察的重点不是“纠劾虐民”,而是对皇帝是否忠心;除行政监察外,明朝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其在监察对象、地域等方面都超过行政监察。这从本质上说明明朝( )
A.监察范围广泛B.监察机构多职能重叠
C.监察轻重有别D.监察制度为皇权服务
10.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课出卓异官员561名,纠参贪酷官员508名。据此可知,康熙时期的考课制度( )
A.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B.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
C.促进了国家吏治的改善
D.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苏易简在被任命为知贡举(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官员)后,立即入住贡院,与外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与五代时期不同的是,宋代知贡举为皇帝临时任命,不是固定官员。这一变化( )
A.基于官员清正廉洁的考量
B.提升了科举取士的录取率
C.维护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D.逐步完善了官员监督程序
12.据清代《畴人传》统计,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其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
B.科技教育成为私学主要内容
C.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
D.封建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13.下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A.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
B.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御史弹劾对百僚有威慑性
D.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
14.自战国秦汉后,国家在官吏的日常公务与考绩考核等方面都力图做到有规可依。在汉唐制度中,关于钱财物的管理、行政权限与程序的划分、官吏出行待遇等,都有比较严谨又可操作的规定。据此可知,汉唐时期( )
A.官员考核以道德与能力为中心
B.注重规范以提升治理效能
C.政府注重设置多层次监察机构
D.已经形成完善的选拔机制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由于郡县之外,还有王侯国制度,以致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十三部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第一条是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的暴行,余下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高官的种种不法行为,如不奉诏书聚敛为奸、喜怒无常任意杀人、选举官吏营私舞弊、纵容子弟为非作歹、勾结豪强鱼肉乡里等等,表明了《刺史六条》的打击对象。《刺史六条》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监察立法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文明发展的时代,监察法也有了新发展。玄宗时期,在总结监察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监察六法》:“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刺史的职能,并评价刺史制度。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刺史六条》相比,唐朝《监察六法》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产生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鼓励“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可以上书谈论国事,并亲自审阅,对于优秀的人才会录用,授予官职,汉宣帝则规定通过上书也可以做官,只是要试用一年,这些做法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度弊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枢行政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但材料中未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
2.D 解析 “清定”制度是对士人品状评定制度的补充,有助于巩固九品中正制,D项正确;“清定”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下的具体操作规定,而九品中正制并非采用考试形式选拔官员,排除A项;“清定”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内容,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而非寒门庶族,排除C项。
3.D 解析 汉代建立起新的地方监察体系,有利于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机构,不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系的建立,不是干预行政权,排除B项;“根治”说法绝对,排除C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西晋和北周对于官员的考核不仅重视官员的个人品德修养,还重视官员的社会管理能力,反映出西晋和北周官员考核兼顾品德与能力,A项正确;“突破了九品中正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程序公平,排除C项;表格中仅北周的官员考核标准提到了注重农业税收的管理,排除D项。
5.B 解析 据“上翠微”“龙乍变”“春光簇马归”“新换六铢衣”等词可知,材料所述内容描写的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项正确;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佛教的传播,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情况,而非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和长安的繁荣,排除C、D两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强调出任高级京官必须有在州县任职的经历和出色业绩,这有利于激励官员,增强其执政能力,B项正确;以官员在地方上的业绩作为选拔京官的标准并不能说明地方官员地位得到了提高,排除A项;唐玄宗强调京官在地方上的任职和业绩,主要是为了提升官员能力,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对京官资历的重视并不能促进整个官僚队伍的流动,排除D项。
7.A 解析 据材料可以看出,六察司代表皇帝对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进行督察,体现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从监察官员的设置,无法得出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状况,排除B项;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即相权受到削弱并非自宋朝开始,排除C项;监察官员行使监察权,宰相行使行政权,二者权力性质不同,无法看出二者权力是否对等,排除D项。
8.C 解析 明代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差异,分榜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平衡各地区录取名额,这样有助于消弭地区间政治力量的矛盾,平衡各地政治力量,C项正确;分榜制度是国家干预手段,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均衡,排除A项;分榜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文化差距,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科举分卷考试,平衡各地政治力量,加强对地方诸侯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D 解析 根据材料“对皇帝是否忠心”可知,监察制度目的是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A项属于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属于监察机构的特点,排除;监察轻重有别仅为表象,排除C项。
10.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种考核对整顿吏治有一定的效果,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只能看到吏治考核的结果,无法判断国家政治局面的状态,排除A项;在科举制出现以前,国家对官吏的考核已经存在,排除B项;考课制度是为了保证官吏的效率与廉洁,维护统治,但不一定能维护等级制度,排除D项。
11.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宋代的“锁院”制度,把主掌贡举考试的官员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这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维护人才选拔的公平性,C项正确;临时任命知贡举是基于更有效地确保人才选拔的公正、公平,而不是基于官员的清正廉洁,排除A项;材料强调程序公平,与提升录取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针对的是官员的选拔,而不是监督官员,排除D项。
12.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不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而官员的选拔标准制约着教学内容,因此培养的天文历算人才较少,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私学的教学内容,排除B项;科举制从隋朝出现,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士子创新思维,排除D项。
13.D 解析 御史弹劾制度由“言于大夫”到“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的发展变化,说明御史逐渐成为皇帝监察百官的耳目,成为依附于封建皇权的工具,D项正确;御史负责监察并非控制朝政的决策权,排除A项;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并非限制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弹劾对百僚的震慑性,排除C项。
14.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后,国家对官员日常公务与考绩考核做到有规可依,对钱财物的管理、行政权限与程序的划分、官吏出行待遇等,都有比较严谨又可操作的规定,说明汉唐时期注重规范官员行为以提升治理效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考核官员的主要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设置多层次监察机构的内容,排除C项;D项“已经形成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15.参考答案 (1)职能:巡行郡国;监察地方官员;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评价: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刺史制度对整饬吏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皇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不同之处:监察权限大,对官员品德、政绩等均有监察权;重视对户口、赋役、农桑、仓库等经济事务的监察。
原因:吸收历代监察法实施的经验及教训;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唐代前期统治者重视法治,加强监察制度建设。
西晋
北周
正身(个人品质)
清身心
勤民(为百姓办事)
擢贤民(推荐人才)
抚孤(抚恤孤老之人)
恤狱讼(执法公平)
敦本(注重农事)
均赋役(合理征收赋税劳役)
时间
概况
唐初
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
武则天
时期
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曰:“公等奏事,须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
唐德宗
时期
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5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3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2课时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5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3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2课时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共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5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3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1课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5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3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1课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当堂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载,汉宣帝诏云,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