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精品教案(人教版八下)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640347/0-17137598703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展开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学习难点: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课时活动设计
播放蛙鸣的视频,利用教材第14页“想一想,议一议”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鸣?蛙鸣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和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认识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14页、15页相关内容,教师播放视频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以下问题:雌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受精作用发生在什么场所?青蛙的生殖方式属于哪种?明确青蛙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进一步提问: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幼体和成体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分析蝌蚪有哪些适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蝌蚪发育为成蛙经历了什么变化?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得出青蛙的发育也属于变态发育的概念。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直观观察,主动建构概念;对比分析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初步培养生物适应环境的生命观念;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并归纳,培养科学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征。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其他两栖动物发育历程中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两栖动物都有的相同的生殖发育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出示春天池塘中的蛙卵、蟾蜍卵的图片,引出教材第15页旁栏中的问题:两栖动物一般一次产出数十枚到数千枚卵,这对它们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讨论交流。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归纳、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主动建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现象,逐步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认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分析”中的三则资料,针对资料后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资料1展示了环境会影响青蛙的繁殖行为;资料2表明两栖动物的盛衰历程是与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的;资料3是环境污染导致蛙畸形的实例,环境污染会增加河流中寄生虫的数量,而寄生虫可使蛙畸形,这充分说明了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中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提出“怎样才能让两栖动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引导学生依据客观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渗透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练习。
巩固性作业:《七彩作业》知识巩固、基础通关、能力突破。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素养达标。实践性作业:调查更多关于青蛙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的资料,制定保护青蛙的措施。
教学反思
第一章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方式:有性生殖 受精方式:体外受精
二、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a>,共3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5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5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生物的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类型,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