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教案
展开教学内容分析:
《不屈的抗灾精神》选自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抗灾救灾中感人的故事体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意识到全国上下形成救灾抗灾共同体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愿望,但对自然灾害的了解还很肤浅,仅仅对雪灾、地震、水灾、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有碎片化的认知,对于其他灾害了解得太少,更不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及其危害。大多数学生可能从没有经历过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所以不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验,也对如何预防自然灾害、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救自护等知识了解得很不够。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抗灾救灾中感人的故事体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意识到全国上下形成救灾抗灾共同体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从情感态度上感受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
教师准备:搜集汶川地震的视频以及抗灾救灾视频、故事和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抗灾救灾中感人的故事,思考小学生能为抗灾救灾做些什么。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认识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2.道德修养:初步形成为抗灾救灾尽心尽力的主人翁意识。
3.法治观念:了解抗灾中平凡人的事迹,感受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认识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4.健全人格:知道人们为抵御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及其面对灾害时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5.责任意识:感悟抗灾精神,体会我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难点
认识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不屈不挠,团结互助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
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面对灾难,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动山摇,一场8.0级特大地震将美丽的汶川震得支离破碎,家毁人亡,山河哭泣,国人悲痛。
(播放视频:汶川大地震)
(二)多方支援救灾区
1.引导: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路救援力量迅速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1: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数万人民解放军完成集结,火速奔赴灾区开展营救工作。他们疏通道路,运送物资,从废墟中救出伤员······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为保障通信,人民解放军空军15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完成了世界军事航空史上前所未有的伞降任务。(播放现场救援视频)
点评:看了解放军伞兵史无前例的伞降视频,十分震撼!危险时刻,为了人民,人民子弟兵不怕牺牲,总是冲在最前线。
预设2:在震区,消防人员、武警公安的主要任务是解救被压被困的群众。(播放现场救援视频)据统计,全国出动的公安民警就有10万多人,武警兵力2万多人,消防官兵1万多人。
点评:现场救援人员奋不顾身,拯救生命,创造了一个个超越生理极限的人间奇迹。
预设3:灾区有许多伤亡,自然也需要医护人员。这些白衣天使的工作主要是救治伤员。(出示图片)只要有一线希望,医护人员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面对众多地震伤员,全国紧急开设救援专列21趟、包机99架,转运伤员1万多名。此举是当时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伤员转运和抢救。同时,各类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
点评:这一批批物资、一笔笔捐款、一袋袋血液,凝聚着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牵挂,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在这里,老师再补充一个短视频,大家一起来看看。
2.交流: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媒体报道中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预设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国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法宝。
预设2:中国人民非常勇敢,勇于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不怕牺牲。
小结:面对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勇于斗争,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板书:不屈不挠 团结互助)
二、活动二:志愿服务涓滴成河
(一)志愿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1.引导:同学们,在汶川地震的救援中,还有一些画面总令人感动,还有一支救援力量让人刮目相看,我们一起去看看。
2.创设情境。(出示图并配话外音)
“救命的手”-13名唐山来的志愿者,用最简单的方法-铁锤砸、双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他们的双手满是鲜血。
“送饭的手”-一群农民开了4小时车,给现场救援队伍送来热腾腾的米饭和一碗碗土豆炖鸡块。
“捐款的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拿出自己的零钱,到银行换成整钱,捐给灾区。
“搬运的手”-几位志愿者帮助医护人员抬运伤员,搬送物资。
“献血的手”-南京鼓楼医院的医生们伸出手臂为灾区伤员献血。
这一只只救人的手的背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3.交流:这些志愿者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或出钱或出力,为汶川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可贵精神?
预设1:互相帮助的志愿者精神。
预设2:他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点评:是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互帮互助、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和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小结:志愿者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令人感动,给人战胜灾害的力量。
(二)志愿精神我践行
1.引导:其实,我们也可以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将志愿精神发扬光大!来说说你们这方面的打算吧。
预设1:我要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在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让他们感受到志愿者的爱心和温暖。
预设2:我录了一个视频想放到网上,为参加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加油助力!
点评:老师要为你们点赞,你们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其实就是为抗击灾害贡献力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一份力虽然微小,但汇聚起来,就可以变成抗击灾害的坚固城墙,变成安抚人心、温暖人间的灿烂光芒。
三、课堂小结
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伤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5 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5 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