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37791/0-17113727037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37791/0-17113727038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练习
展开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有哪些特征。并用史实说明。
(3)秦朝的政治体制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特征: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大权;“家天下”——“家”与“国”同治。
(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12.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4分)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6分)
答案:(1)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
(3)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
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
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
材料二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4分)
(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6分)
答案:(1)不同: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是基层官吏,项羽是旧贵族。
原因:项梁和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
(2)消灭六国文化,厉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巩固统一。
(3)特点: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
原因:秦灭六国后,用自己相对落后的秦文化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关东地区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
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
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
材料二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答案】(1)不同: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是基层官吏,项羽是旧贵族。
原因:项梁和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
(2)消灭六国文化,厉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巩固统一。
(3)特点: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
原因:秦灭六国后,用自己相对落后的秦文化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关东地区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什么事件?其实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
(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
【答案】(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文化专制主义。
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利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但抹杀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
说明: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郡县制最终取代分封制。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28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复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事后对于焚书事件曾说,唐代诗人章碣有咏史诗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