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大家好!我今天上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课。
一、说教材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时间的脚印》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连接紧密。本文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让我们了解到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岩石保存了很多历史痕迹,并告诉我们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本文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文中大量使用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已经学习说明文(事物),并系统地学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等。但是学生在学习事理说明文方面,特别是读懂文章所阐述的事理,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关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本课用写微缩文的形式来让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读懂文章的事理,还是挺有挑战的,因为这既需要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编写本文的微缩文,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培养他们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说目标
语言运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思维能力:明确说明对象,理解文章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审美创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说明的层次,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引导学生积累。
教学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创设情境法,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深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问题引导法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继而我采用点拨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2.学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六、说教学过程
(一)问题抢答,激趣导入:
光阴荏苒,从不会暂停或放缓脚步。就像孔子面对向前流淌的河水时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无形的时间如何被记录呢?请同学们在《时间的脚印》前四段中找寻答案。
现在的人用钟表、日历记录,古代人民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记录,而大自然则是用岩石记录时间。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岩石记录时间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找寻答案的导学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本文的知识话题。)
(二)整体感知,划分结构
1.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2.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学生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抢答,回答正确加分,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不同小组的回答中,让学生明白分析文章和概括文章的方法。(设计意图:划分文章结构,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这堂课通过分析承上启下的段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抓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组学习,研读课文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的作用?
3.第一部分,第4段北京故宫铜壶滴漏是否偏离主体?
4.第二部分,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大量篇幅写岩石的破坏和形成?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岩石保存了那些历史的痕迹?
5.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活动:每小组指定回答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加分,如果回答不准确,其他小组可以适当补充,回答准确的小组加分。(设计意图:通过回答前2道题,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回答3-5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过抢管得分环节,激励学生上课认真思考问题和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文本梳理:
任务一:学校地理社团要向同学们普及“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老师推荐你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筛选信息、制作版面做好宣传工作,请系统构思并确定每张版面的主题。
学法指导:在“阅读提示”中找出速读本篇课文的有效方法。
总结归纳: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结构的作用。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语句,感知内容并完成任务。
提取信息,体会作用: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整体内容,体会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果预设:
板块一:岩石记录时间
板块二:岩石怎样记录
板块三:岩石研究意义
任务二:确定好三块版面主题,摆放的时候同学却把位置放乱了,请你给他说明按顺序摆放的具体原因。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理解本文按照由引出话题——具体说明——阐述价值的思路展开,符合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感受说明文内容和顺序的科学性)
任务三:老师建议第二版面(“岩石形成过程、记录内容”)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请你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形成成果。
赏析语句: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抓关键句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体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效果即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岩石新生要经历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生的过程。感受语言的生动性、通俗性。)
任务四:老师建议在版面上补充以上语句,形象说明岩石的重生过程,同时丰富“岩石故事”的具体资料,请继续在文本中搜集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大量的举例子能使读者更具体形象了解说明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迁移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六)节作业设置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试着借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语言,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左右的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
以上是课文结束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扩展延伸,有了学生的思考表达,教师的提炼升华,难点顺利突破。
七、说板书
设计意图:既直观清晰的凸显教学重难点,又点出了写作方法。既别致新颖,切合主题,又有对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人生追求启迪的教育作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1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文本解读,基础识记,课文研读,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时间的脚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3931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时间的脚印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预习检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达标检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0755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猫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