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设计
展开《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虽然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几经调整,但朱自清先生的《春》一直作为重要散文篇目被保留。在当前使用的部编本教材中,这篇课文仍以其独特的魅力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样重要的位置上。《春》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技巧,极具艺术性地体现出了散文的诗意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及生命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会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教学难点】
1.培养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情怀;
2.结合实例理解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目标和单元要求,以朗读为主的方法来赏析课文。采用一悟一读、一读一悟、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的方式,带领学生欣赏散文语言,体会散文美感。此外,运用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者情感,引发其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春:悟春之源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体验,说说对春天的感觉,接着适时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之苦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刚才我们说了自己对春天的感觉,其实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诗词中一些写春的句子,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初春小雨》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和赞美,那么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颂春散文。其因语言的漂亮、缜密,一直为世人所称赞。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天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画一棵光秃秃的树,并将课题写在树上。)
屏显: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其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含蓄隽永的特点。
《春》是朱自清笔下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课文却赋予了它情感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每个人对春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他又是如何让这棵光秃秃的春之树春意盎然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寻找答案。
二、听春:悟春之色
在当前这个读图时代里,人们的听觉已在一定程度上为视觉所掩盖。然而,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到的画面人们能够立刻说出来,而听见的声音却需要运用自身的想象和推测才能加以描述。因此,在文学叙事中,从“看”出发的叙述给人“边看边说”的印象,而从“听”出发的叙述则有“边听边想”的意味,后者更能直接激发人内心的情感。在倾听的过程中,人们的幻想空间和心灵感受更加自由。换言之,听觉感受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承担着其他艺术感知方式和审美手段无法比拟的独特功能。而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高度发达,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教师设计“听春”这个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配乐的示范朗读,用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春天里,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听到鸟叫、蜜蜂嗡嗡叫和雨声,闻到花香和泥土的香,看到人在草地放风筝,感受到春风拂面、万物争春,欣欣向荣,感受到了生命绽放的力量等等。(板书:春草、春风、春花、春雨、春天里的人们,完成春之树的枝干。)
教师导问:我们闭着眼睛听读课文就能感受到如此多姿的春天,这都得益于作者强劲的笔力和听读带给我们的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作者究竟是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方法、抓住了春天的哪些特征来写的呢?接下来,我们要对文本进行细细的品味和赏析。
三、赏春:悟春之情
教师教读:以1-2自然段为例,请学生对比诵读,先读原文,再把结尾语气词“了”分别按le音和liao音读,接着再对比诵读有“了”字和没有“了”字以及“盼望着、盼望着”连用和只用一次的句子,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期盼、欣喜的情感。
学生自读与合作读:学生自读和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写书间笔记。从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入手,归纳写作方法:通过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来表情达意。
教师导问:作者抓住了春天哪些特有的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些特征的?
明确:例如春草,作者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具体如下:①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②质地:“嫩嫩的”;③色泽:“绿绿的”;④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只用了只言片语,便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了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叠词和重复的手法,语言轻快明亮。接着他还写了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这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讨论:在描写春草的这些字眼中,哪个字让你印象最深刻?你从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钻”字进行深入探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长的态势,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发的美好景象。
讨论:“钻”和“长”这两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钻”字更能表现小草的冲劲,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唯有努力生长,才能破土而出。这不仅是春天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我们应该敬畏这种力量。小草为绽放生命的光彩而养精蓄锐,最终破土而出,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也让我们看见了春天的一抹绿色,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份色彩,这是其存在的意义。那刚进入初中的同学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努力向上“钻”呢,我们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同学们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对于春花,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面。他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手法写出它们争相盛开的场景,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以及争春比美、互不相让的样子。这是由内而外的竞争,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较量。接着,作者由群花争芳吐艳展开联想,想到秋天果实累累的情景。只有在春天努力绽放,拼命生长,才能在秋天长出累累硕果。接着,作者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不如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但点缀在草丛间也同样清新脱俗,别有一番风味。万千生命,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春花图。
对于春风,则着力描写了春风的和煦与柔软。“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这是通过触觉,写出了它的温和、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这是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以及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这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幅轻松明快、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可见,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跳读:教师指出文中的代表性语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明确这句话用了引用、拟人等修辞方法。接着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区分比喻、拟人的手法,归纳两种修辞方法的特点。(板书:画上春之树的叶子,叶子上的内容为比喻、拟人、排比、视觉、听觉、嗅觉。)
屏显:
比喻:重点是“喻”,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
作用:①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②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③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印象;④可以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拟人:重点是“拟”,把事物人格化,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者彼此交融。
作用:①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②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对于春雨,作者着力描写了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春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接着,作者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特征。
接下来,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富有烟火气的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再写行人和农民,他们或“撑起伞慢慢走着”,或“披着蓑戴着笠”,这不仅具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更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最后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其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可见,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中特有的景象,将细雨绵绵的春光、和平安静的氛围描绘得出神入化。而这样一种安静而平和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吗?
作者描写春天里的人们,则着力写春早人勤的景象。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大家“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最后作者巧妙地点明主旨:“‘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的是春天的自然美,而这一幅则由景及人——春天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是否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呢?我们“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努力拼搏,为了美好的生活积极奋进。春天这么美好,生命如此多娇,我们也应该抱着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迎接未来,拥抱明天。
四、赞春:悟春之新、美、力
学生找到文末赞美春天的句子并深情朗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感悟春天新、美、力的特征,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板书:春之树,在树干中间的“春”字上面写一个“赞”字。)
结尾这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首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其次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非常娇美;而后把春天 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从 “娃娃 ”到“小姑娘 ”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 的成长进程 。而末句“领着我们向前去”,则表达 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感情 。而且用“去 ”字结 尾,正好与开头“东风来了 ”的“来 ”字相呼应 。开 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 去 ,一来一去 ,一呼一应 ,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 体。
学生再次深情地齐读课文,要求如下:①朗 读的感情基调:充满喜悦和希望;②基本语调:轻 柔 、缓慢,语句清晰 、自然,语音越自然 、质朴越 好,切忌拿腔拿调。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出文章的写作特 点:①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②诗情画意相融 合;③语言朴实清晰,准确生动。
五、绘春:悟我之春天
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春天,可以吟诵诗 词句,可以唱春之歌,可以画春之图,还可以讲春 天的故事……(板书:天空简笔画鸟、风筝,地上 画草、人。)
教师导问:作者把如此多姿多彩的春天描绘 出来是为了什么呢? 请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这些 诗词句、春之歌和课文词句段分析作者的写作目 的。
预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我们了解到 这篇散文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情感真 挚 。作者笔下的“春 ”不仅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赞 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也激励着我们积极 进取,乐观向上 。我们作为大自然中最高级的动 物,不仅应该看到春天的美感,更应该深思作者 极力描写“春 ”带给我们的哲理启发,体验绿色带 给我们的生机,春天带给我们的希望以及生命带 给我们的力量,并从中汲取营养,整装待发,奋勇 前进。
六、写春:悟《春》之美
布置作业,请学生仿用《春》的写作手法,选 择春、夏、秋、冬任意一个季节并对其进行描写。
七、板书:展春
板书设计:一棵生机勃勃的春之树,一幅生 机盎然的春之图。
八、教学反思:忆春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 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篇文章轻快明朗,采用 朗读法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之中 。巧 妙的设计与富有创造性的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学 生积累知识,使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而展 开联想和想象,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丰富 多彩的教学形式既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能 够提升其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 之情 。一读一悟、一悟一读的教学方式,使散文 诵读教学中的“读 ”不再是机械的“孤读”,而是层 层有目标、层层重开发的以训练学生思维和想象 能力为目标的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0755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猫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63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春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盼春天,找春天,读春天,诵春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