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精品同步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精品同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精品同步教案,共61页。
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 元 备 课第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第3课时 练习十三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第4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第5课时 练习十四(1)第6课时 练习十四(2)第7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第8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第9课时 练习十五第10课时 认识括号第11课时 练习十六第12课时 解决问题(1)第13课时 解决问题(2)第14课时 练习十七第15课时 整理和复习(1)第16课时 整理和复习(2)第17课时 练习十八第6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17课时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用画图、列表、连加或连减等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既是对已经学过的2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的原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加、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4.通过数学学习,感受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的原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难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与学建议1.准备必要学具。如:小棒、计数器、多谋体。2.提倡方法多样化。启发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3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单元课时分配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课时 10.认识小括号 1课时2.练习十三 1课时 11.练习十六 1课时3.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 1课时 12.解决问题(1) 1课时4.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 1课时 13.解决问题(2) 1课时5.练习十四(1) 1课时 14.练习十七 1课时6.练习十四(2) 1课时 15.整理和复习(1) 1课时7.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 1课时 16.整理和复习(2) 1课时8.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 1课时 17.练习十八 1课时9.练习十五 1课时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填空。(1)50是由( )个十组成的,70是由( )个十组成的。(2)9个十组成( ),3个十组成( )。教师:第4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板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1。(1)出示课件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一个问题吗?教师: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桌子上有三摞书,每摞书有10本,左边有1摞,右边有2摞书,桌子上一共有多好本书?教师:那可以怎么列式呢?(指名回答)学生:10+20=□。(3)操作交流。教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书本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课堂预设:交流学生的作品,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下图) 教师:观察你们摆的学具,你打算怎样计算呢?(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1捆小棒有10根,就是一个十。左边10根小棒和右边20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个十合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是10加20等于30。学生2: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也就是左边的1摞书,再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两个珠子,把右边的2摞书合起来,也就是3个珠子,表示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教师小结:两位同学都用到了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教师:你们还记得1加2怎么计算吗,观察一下1加2和10加20有什么联系?(指名回答)学生1:10加20遮住后边的0就是1加2。学生2:1加2可以根据1和2组成3计算,10加20可以根据1个十和2个十组成3个十计算。……教师: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计算,“10”的十位上是1,“20”的十位上是2,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1加2等于3,所以10加20等于30。(5)拓展研究。教师:现在自己想一下30减20改怎么计算,我们刚才学过的办法是否适用。(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解决办法。学生1:可以用数的组成计算,30表示3个十,20表示2个十,3个十减去2个十是1个十,也就是10,所以30减20等于0学生2:可以根据类比的方法计算,“30”的十位上是3,“20”的个位上是1,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3减2等于1,所有30减20等于10。学生3::可以用相加算减法,因为10加20等于30,所以30减20等于10。……课堂小结:教师:我们在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时候,可以运用数的组成,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根据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规划为10以内的加减法。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独立计算。(2)课件出示答案,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2.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算法。(2)课件出示答案,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四、课堂总结教师: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五、布置作业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引导学生操作和画图,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将现实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和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讨论。板书设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0+20=30①数的组成:1个十和2个十组成3个十。②类比: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1+2=3,10+20=30。30-20=10①数的组成:3个十减去2个十是1个十。②类比: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3-2=1,30-20=10。教后反思本节教学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让学生一“十”为单位进行操作,从而理解算法。课题练习十三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练习十三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2.能够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难点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下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自主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我们在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时候,可以运用数的组成,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根据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规划为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边所学的知识(板书:练习十三)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2题。(1)引导学生明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指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余同学台下解题。(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3题。(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明确题意。(2)学生列式计算。(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总结。3.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4题。(1)学生独立计算。(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题过程。(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教师:谁能说一下你的计算过程。(指名回答)学生1:我是根据类比的方法计算的,两个算式为一组,先算上边的算式,然后根据上边算式的结果直接得到下边算式的结果。学生2:我是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教师:你们觉得那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指名回答)学生:类比。教师:针对与这个题目,类比的方法会更加简便,因此我们要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的选择计算方法。4.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5题第(1)小题。(1)点名学生复述题目。(2)教师点名上台汇报解题过程。学生:一件上衣的价格是50元,一条裤子的价格是30元,求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要付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列式是50加30,等于80元。5.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5题第(2)小题。(1)点名学生复述题目。(2)教师点名上台汇报解题过程。学生:一件上衣的价格是50元,一条裙子的价格是40元,求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要付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列式是50加40,等于90元。6.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5题第(2)小题。(1)同桌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解决。(2)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及时纠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思考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明确计算方法学生感受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练习十三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时候,可以运用数的组成,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根据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规划为10以内的加减法。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本练习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师进行总结概括,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掌握。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理。3.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口算下列各题。20+60= 40+50= 60+10= 30+20=2+6= 4+5= 6+1= 3+2=教师:谁能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是运用数的组成计算的,比如2个是加6个十得8个十,所以20+60=80。学生2:我是根据2+6=8,所以20+60=80计算的。……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1(1)。(1)出示课件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同学们先观察图片,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我发现图中有两个人在写字,小林已经写了26个字了,还要写2个字;小丽才写了20个字。教师:根据你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教师:谁来说一下你所提出的问题?(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提出的问题是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学生2:我提出的问题是小林和小丽已经写了多少个字?……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教师引导:哪位同学可以将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式计算。(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小林已经写了26个字,还要写2个字,求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可以列加法算式26+2。(3)操作交流,理解算理。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借助小棒代替小林要写的字摆一摆,26个字可以用2捆小棒和6根小棒代替,2个字可以用2根小棒代替。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学生边演示边汇报如下。 学生1:左边的6根和右边的2根合起来是8根,20加8等于28。学生2:从26根后边接着数、27、28,所以20加8等于28。……教师给出鼓励,并进行归纳总结。(1)看——教师用课件或实物图演示以下方法的操作过程。 8(2)想——让学生闭眼想想上述操作。(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4)填——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怎么计算26+2=(),填出下面方框中所缺的数。2.学习例1(2)。(1)出示课件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林和小丽已经写了多少个字?教师引导:哪位同学可以将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式计算。(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小林已经写了26个字,小丽已经写了20个字,求小林和小丽已经写了多少个字?可以列加法算式26+20。(3)操作交流,理解算理。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借助小棒代替他们要写的字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学生边演示边汇报如下。 学生1:左边的2捆小棒和右边的2捆小棒合起来是4捆,也就是40根,40加6等于46。……教师给出鼓励,并进行归纳总结。(1)看——教师用课件或实物图演示以下方法的操作过程。 40(2)想——让学生闭眼想想上述操作。(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4)填——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怎么计算26+20=(),填出下面方框中所缺的数。(5)比较异同,体会算法。教师:结合课件上的口算过程,谁来说一说,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堂小结:教师:不同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加。相同点是都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一加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计算,并向同桌交流解题过程。(2)课件出示答案,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布置作业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的第1、2题。 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学生观察图片得出有用条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棒理解算法。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和思考,抽象出计算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把26分成20和6,先算6+2=8,再算20+8=28。把26分成20和6,先算20+20=40,再算40+6=46。教后反思本节教学知识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可以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予以提炼重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不同的口算方法。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师(呈现下图):观察一下小棒图,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23+5=( ) 课堂预设:学生:先算3加5等于8,再算20+8=28,所以23+5=28。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出示课件例2。(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同学们先观察图片,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课堂预设:学生:我发现桌子上有一箱水,一箱是28瓶,另外还有5瓶水。教师:现在老师有一个小疑问,桌子上一共有多少瓶水?同学们利用你们观察到的信息能不能帮助老师解答一下。教师引导:学生们可以先将你们发现的信息和老师的疑问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式计算。(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求一共有多少瓶水,可以将箱子里水的瓶数和箱子外水的瓶数加起来,列式是28+5。(3)操作交流,理解算理。教师:23+5我们前边已经算过了,那么28+5该如何计算呢?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引导:可以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瓶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学生边演示边汇报如下。学生1:左边的8根和右边的5根合起来是10根,每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于33。学生2:把左边的5根和右边的5根合起来是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于33。学生3:左边的5根和右边的8根合起来是13根,把13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可以一眼看出来是13根,20加13等于33。……教师给出鼓励,并进行归纳总结。(1)看——教师用课件或实物图演示以下方法的操作过程。 (2)想——让学生闭眼想想上述操作。(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4)填——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怎么计算28+5=( ),填出下面方框中所缺的数。(5)思——图中的2捆小棒是怎样变成3捆小棒的?为什么要打捆?(6)让学生在明确上述方法算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共同理解教材中另一种的算理,形式与上述方法相同。同样是“看—想—说—填—思”五步。(5)比较异同,体会算法。教师:结合课件上的口算过程,谁来说一说,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指名回答)学生:第一种算法先算28加2等于30;第二种算法先算8加5等于13。教师:再根据课件上的小棒图,谁来说一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回答)学生1:在计算之前都需要将一个加数进行拆分。学生2:都需要用到进位。……课堂小结:教师: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需要向十位进1。这样的加法叫做进位加法。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动手拼摆,并向同桌交流过程。(2)教师指名上台展示,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2)学生独立解题,同桌互相汇报。3.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3题。(1)学生独立计算。(2)课件出示答案,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布置作业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的第5题。 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学生观察图片得出信息,利用信息列式计算。为理解算理提供感性经验。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自主探究28+5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生借助多种数学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计算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使思维过程更加清晰,从而理解算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和思考,抽象出计算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把5分成2和3,先算28+2=30,再算30+3=33。把28分成20和8,先算8+5=13,再算20+13=33。教后反思本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获得直接经验。并让学生反复叙述算法,加深印象,课后再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课题练习十四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十四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难点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下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同学自主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不同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加。相同点是都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一加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边所学的知识(板书:练习十四(1))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3题。(1)指名学生朗诵问题。(2)学生列式计算。(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教师:谁来说一下你列的算式和计算方法。(指名回答)学生:求鼓号队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鼓号队的男队员的人数和女队员的人数加起来,列式是20加23,把23分成20和3,先算20加20等于40,再算40加3等于43。2.课件出示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4题。(1)指名学生朗诵问题。(2)学生列式计算。(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教师:谁来说一下你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学生:求现在还有多少个矿泉水瓶,就是用原来的16矿泉水瓶加上又放进去的9个,列式是16加9,先算6加9等于15,再算10加15等于25。教师:大家都是这么列式的吗?这位同学是把16拆成了10和6,再进行计算的。谁用了别的计算方法求解16加9?(指名回答)学生:我是把9分成4和5,先算16加4等于20,再算20加5等于25。3.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6题。(1)学生独立计算。(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题过程。(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教师:谁来说一下第一个算式错在哪里了?学生:第一个算式个位数相加满十,没有向十位进1,23加8应该等于31。教师:这也是我们同学经常出错的点,那么第二个算式错在了哪里?学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两位数的十位数跟一位数相加了,67加2等于69。教师:我们要始终牢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第三个算式哪里错了?学生:这个算式也是错在了应该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5加47等于52。4.课件出示教科书P64“练习十三”第7题。(1)点名学生朗读题目。(2)教师点名上台汇报解题过程。学生:有25只鸭子和8只天鹅,求鸭子和天鹅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列式是25加8,等于33。5.课件出示教科书教科书P64“练习十三”第8题。(1)同桌互相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2)独立计算。(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64“练习十三”第9、10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生阐述解题过程,加深印象。学生汇报算式的易错点,加深印象,避免以后出错。板书设计练习十四(1)不同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加。相同点是都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一加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本练习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获得直接经验。并让学生叙述算法,加深印象,课后再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课题练习十四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练习十四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难点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下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同学自主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可以先把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所得的数与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还可以先把一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教师:这节课我们的继续巩固前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板书:练习十四(2))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68“练习十四”第11题。(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题意。(2)指名学生上台计算,其余同学台下计算。(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教科书P68“练习十四”第12题。(1)指名学生上台计算,其余同学台下计算。(2)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3.课件出示教科书P68“练习十三”第13题。(1)学生朗诵题目。(2)指名学生回答从题目中得到的信息。学生1:观察兔子的对话,我发现方阵里有35只兔子。学生2:我从图片中知道,方阵里有35只兔子,方阵外边有7只兔子。学生3: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教师:这几位同学分别从兔子的对话中、图片中获取我们解题所需要的信息。(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学生1:求一共有几只兔子,就是把方阵里的和方阵外边的加起来,列式是35加7,先算5加7等于12,再算30加12等于42,所以一共有42只兔子。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棒,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学生2:我把7分成5和2,先算35加5等于40,再算40加2等于42。……4.课件出示教科书P68“练习十三”第14题。(1)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步骤。教师:比大小的题目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学生:我们首先要得出算式的结果,然后再进行比较。(2)学生独立计算。(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68“练习十三”第15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生从对话、图片中获取有用信息。板书设计练习十四(2)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可以先把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所得的数与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还可以先把一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题,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3.能根据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口算下列各题。32+3= 45+10= 61+8= 3+25=教师:谁能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是根据相同数位相加计算的。学生2:32+3,先算2+3=5,再算30+5=35;45+10,先算40+10=50,再算50+5=55,…………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1(1)。(1)出示课件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同学们先观察图片,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课堂预设:学生:我发现有一个书架,书架上有35本故事书,借出去了2本;书架上也有35本科普书,借出去了20本。教师:根据你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教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提出的问题是书架上还剩多少本故事书?学生2:我提出的问题是书架上还剩多少本科普书?……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本故事书?教师引导:哪位同学可以将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并列式解答呢。(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有35本故事书,借出去了2本,求还剩多少本故事书?就是用一共的减去借出去的,列式是35-2,不过这个算式我不会算。(3)操作交流,理解算理。教师引导:现在不会算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表示书架上的故事书。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先把计数器个位上的珠子拿走两个,还剩下3个,30加3等于33。…… 教师给出鼓励,并进行归纳总结。(1)看——教师用课件或实物图演示以下方法的操作过程。(2)想——让学生闭眼想想上述操作。(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4)填——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怎么计算35-2=(),填出下面方框中所缺的数。2.学习例1(2)。(1)出示课件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还剩多少本科普书?教师引导:哪位同学可以将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式计算。(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有35本科普书,借出去了20本,求还剩多少本,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2-20。(3)操作交流,理解算理。教师引导:我们继续借助计数器来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从计数器的十位上拿走两颗珠子,还剩1颗珠子,10加5等于15。……教师给出鼓励,并进行归纳总结。(1)看——教师用课件或实物图演示以下方法的操作过程。(2)想——让学生闭眼想想上述操作。(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4)填——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怎么计算35-20=(),填出下面方框中所缺的数。(5)比较异同,体会算法。教师:结合课件上的口算过程,谁来说一说,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课堂小结:教师:不同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减。相同点是都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即几个一减几个一,几个十减几个十。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计算,并向同桌交流解题过程。(2)课件出示答案,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布置作业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1、2题。 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学生观察图片得出有用条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计数器理解算法。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和思考,抽象出计算进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把35分成30和5,先算5-2=3,再算30+3=33。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20=10,再算10+5=15。教后反思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已有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总结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师(呈现下图):观察一下小棒图,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36-2=( ) 课堂预设:学生:先算6减2等于4,再算30+4=34,所以36-2=34。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出示课件例2。(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同学们先观察图片,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我发现桌由两个人在清点足球的个数,一共有36个足球,有一个班级借走了8个足球。教师:那么还剩多少个足球呢?利用你们观察到的信息帮老师解答一下。教师引导:学生们可以先将你们发现的信息和老师的疑问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式计算。课堂预设:学生:一共有36个足球,借走了8个足球,求还剩多少个足球,就是用一共的减去借走的,列式是36-8。(3)操作交流,理解算理。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如何计算36-2,那么36-8该如何计算呢?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引导:可以用小棒代替足球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6-8不够减,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指名回答)学生:可以打开一捆后再减。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学生边演示边汇报如下。学生1:先把单独的6根小棒拿掉,36减6等于30,然后再把一捆小棒拆成10根,在从里边那种两根,30减2等于28。学生2:先把一捆小棒拆成10根小棒,然后和单独的小棒合起来变成16根小棒,在从16根小棒中拿走8根,剩下8根,20加8等于28.……教师给出鼓励,并运用课件进行归纳总结。(1)看——教师用课件或实物图演示以下方法的操作过程。 (2)想——让学生闭眼想想上述操作。(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4)填——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怎么计算36-8=( ),填出下面方框中所缺的数。(5)思——图中的3捆小棒是怎样变成3捆小棒的?为什么要把1捆小棒拆开(6)让学生在明确上述方法算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共同理解教材中另一种的算理,形式与上述方法相同。同样是“看—想—说—填—思”五步。(5)比较异同,体会算法。教师:结合课件上的口算过程,谁来说一说,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指名回答)学生:第一种算法先算36减6等于30;第二种算法先算16减8等于8。教师:再根据课件上的小棒图,谁来说一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回答)学生1:在计算之前都需要将一个数进行拆分。学生2:都需要打开一捆小棒。……课堂小结:教师: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需要向十位借“1”当10,十位上的数减1。这样的减法叫做退位减法。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动手拼摆,并向同桌交流过程。(2)教师指名上台展示,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计算。(2)课件出示答案,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布置作业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学生观察图片得出信息,利用信息列式计算。为理解算理提供感性经验,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印象。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自主探究。学生借助多种数学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计算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使思维过程更加清晰,从而理解算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和思考,抽象出计算进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2)把8分成6和2,先算36-6=30,再算30-2=28。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教后反思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从基础上教学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获得直接经验。并让学生反复叙述算法,加深印象,课后再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课题练习十五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练习十五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下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自主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减。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可以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减一位数,同时十位上的数要减去退位的1。也可以把一位数分成一个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同的数和另一个数,再用两位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边所学的知识(板书:练习十五)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71“练习十五”第1题。(1)引导学生朗诵题目。(2)指名学生回答发现的信息。学生:我发现原来有68箱,还剩下5箱,问运走了多少箱?(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学生:列式是68加5等于73,运走了73箱。2.课件出示教科书P71“练习十五”第4题。(1)学生朗诵题目。(2)指名学生回答发现的信息。学生:一共要来48位家长,已经放了30把椅子,还缺多少把椅子?教师:一共需要多少把椅子?为什么?学生:应该需要48把椅子,因为要来48位家长,每位家长1把椅子,一共需要48把。(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总结。3.课件出示教科书P72“练习十五”第6题。(1)学生独立计算。(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题过程。(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教师:谁能说一下这些算式的错因?(指名回答)学生1:第一个算式没有按照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计算,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一位数相减了,48减5应该等于43。学生2:第三个算式也是不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了,74减6应该等于68。学生3:第三个算式十位没有减去退位1,52减9应该等于43。4.课件出示教科书P72“练习十五”第7题。(1)同桌互相说一说的数十位上的数。(2)学生独立计算。(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5.课件出示P72“练习十五”第8题。(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解题过程。(2)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6.课件出示P72“练习十五”第9题。(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先计算再比较的解题过程。(2)学生规定时间内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解题过程。(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72练习十五”第10、11、12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学生总结错因,加深印象。对于计算,不仅仅要求计算正确,还要有计算速度。板书设计练习十五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减。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可以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减一位数,同时十位上的数要减去退位的1。也可以把一位数分成一个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同的数和另一个数,再用两位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教后反思本节借助练习题,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要求,对于学生的计算,不仅仅要求计算正确,还要有计算的速度。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中,结合生活情境进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课题认识括号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2.让学生经历“创造”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3.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填空。(1)41+5-2,这道题里既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2)89-7+3,这道题里既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3)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要按照( )的顺序计算。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关于运算顺序的知识。(板书:认识括号)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3。(1)出示课件例3。(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一个问题吗?教师: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有10朵小红花,先减掉了2朵,又减掉了3朵。还剩几朵小花?(3)操作交流。教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小花摆一摆,或者用笔画一画,并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课堂预设:交流学生的作品,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下图)摆一摆:☆☆☆☆☆ ☆☆☆ ☆☆画一画:○○○○○ ○○○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朵小花”,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课堂预设:学生1:先算减去2朵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朵后还剩多少。学生2:先算一共剪掉几朵,再算还剩几朵。教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教师:请你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再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如下。10 - 2 - 3 = 5 8教师:按照“先算一共剪掉几朵,再算还剩几朵”的思路,应该怎样列式?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计算2+3吗?教师小结:看来,要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里添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5)“创造”括号,理解意义。教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吗?(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解决办法。学生1: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3,如下图。10 - 2 + 3 = 5 5学生2: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3,如下图。10 - 2 + 3 = 55学生3:画( )表示先算2+3,如下图。10 -(2+3)= 55……教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面对这么多的符号,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确实,一人用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如果我们自己不说,别人也不会明白我们的想法。看来应该找一个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算式后面的2+3。大家想的跟数学家想的一样。他们已经帮我们选好了用“( )”这个符号来表示。它叫“括号”。教师(将算式添上括号):现在,你能说说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课堂小结:教师:当一个算式里面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计算。(2)课件出示答案,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四、课堂总结教师: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五、布置作业教材第74页练习十六的第1题。 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铺垫。通过剪两次小花的直观操作,为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素材,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谢经验。引导学生操作和画图,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将现实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板书设计认识括号 教后反思本节教学通过让学生读图,理解图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在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列出算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直接的学习经验。课题练习十六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六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带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下两步算式的运算顺序。(同学自主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计算两步算式,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一个算式里面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边所学的知识(板书:练习十六)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74“练习十六”第2题。(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算什么。(2)指定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其余同学台下计算。(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4)帮助错误的同学找出错因。2.课件出示教科书P74“练习十六”第3题。(1)学生朗诵题目。(2)指名学生回答发现的信息。学生:超市原有45箱苹果,上午卖出5箱,下午卖出3箱,超市还剩多少箱苹果?(3)学生解题,教师提问。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列的算式?(指名回答)学生1:我先用超市原来有的苹果减去上午卖出的,再减去下午卖出的,列式是45减5减3等于37箱。学生2:我先列式表示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的苹果,然后用总共的苹果数减去这个算式,列式是45减(5加3)等于37箱。教师:这两位同学列的算式虽然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3.课件出示教科书P74“练习十六”第4题。(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计算。(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题过程。(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4.课件出示教科书P74“练习十六”第5题。(1)引导学生找出有用条件和多于条件。教师:我们要解决哪个问题?学生:要解决小红还有多少颗乳牙。教师: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找出有用条件和多于条件。学生:人的乳牙有20颗、现在已经换了8颗乳牙是有用条件,我今年7岁了是多于条件。(2)学生独立计算。(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巩固了带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78练习十七”第6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帮助错误的学生找出错因。板书设计练习十六计算两步算式,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一个算式里面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后反思本节教学通过让学生叙述题目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括号的作用和意义。并对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进行练习,巩固了运算顺序。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运用连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用连加的知识及画图等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运用连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4情境图):同学们,三位小朋友正在一起折小星星,他们好像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吧。(板书:解决问题(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2.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教师:请你仔细观察(例4情境图),说说从图中看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是通过题目上的文字发现,我发现了3名同学在折小星星,每人都折了6个。学生2:我是通过看图发现了一共有三名学生,每名学生面前都有6个小星星,但是小星星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并跟所需要的信息连起来读一读。(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3名同学在折小星星,每人都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3.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三名同学画的小星星吗?教师:谁来展示你画的图?课堂预设: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图示如下。学生1:☆☆☆ ☆☆☆ ☆☆☆☆☆☆ ☆☆☆ ☆☆☆学生2:我用○代替小星星。○○○ ○○○ ○○○○○○ ○○○ ○○○……4.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师:根据我们画的图,你能不能用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6+6+6=18(个)”。教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6、18分别表示什么?(指名回答)学生:6表示的是每名学生折的小星星的数量,18表示的是3名学生折的小星星的数量。5.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教师:“他们一共折了18个小星星”这个解答的结果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说明我们解答的结果呢?课堂预设:学生:数一数他们折的小星星的数量,一共16个。……课堂小结:教师:此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第二步要弄清楚哪两个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画图、操作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第三步则要回顾检验解答的方法和结果是不是正确。教师:现在我们根据以前的经验,根据画图的方法并以连加的形式解决问题。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75页做一做。(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2)学生独立列式解决。(3)教师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好方法?五、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七第1题。使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数数、看文字等方法收集信息。运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确定算法,列式计算,说明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培养学生解答问题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3名同学在折小星星,每人都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6+6+6=18(个)口答:他们一共折了18个小星星。教后反思本节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用画一画的方法理解题意,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在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为学生以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运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用连减的知识及圈一圈等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运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引入。80连续减5,写出每次减得的差。80 75 ___ ___ ___ ___ ___ ___72连续减4,写出每次减得的差。72 68 ___ ___ ___ ___ ___ ___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用连加等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我们看看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2.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教师(出示例5情境图):观察这个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一共有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此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画图,你能不能用这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呢?3.讨论交流。教师: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我看你们讨论的都很激烈,那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解决这个新问题的办法?(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图示如下。学生1:我用○表示这些橘子(如下图),然后每9个○圈在一起,一共圈了三次,还剩1个,所以可以装满3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2:我用△表示的这些橘子(如下图),一共画了28个,9个9个的圈在一起,一共圈了三次,还剩1个,所以可以装满3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3:我是用连减的方法解答的,28减9等于19,19减9等于10,10减9等于1,所以能装满3袋。学生4:我也用连减的方法解答的。28减9减9减9等于1,一共减了3次9,所以可以装满3袋。……教师:同学们有的运用画图的方法,用别的符号代替橘子,画出28个后,再9个9个地圈一圈,数一数圈了几组,就可以装满几袋。这个方法非常好,要是橘子数目太多的时候,画图有些麻烦。教师:有的同学又提出来可以用连减的方式解决,不过同学们的写法都不一样,有没有一种既简单又可以体现计算过程的写法呢?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替我们考虑到了。教师(呈现下图):我们可以用以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接的过程。5.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教师:“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3袋。”这个解答的结果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说明我们解答的结果呢?课堂预设:学生:可以用加法检查,9加9加9等于27,再加上剩下的1个,正好是28个。……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解决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画一画或者连减的方式解决,最后别忘了进行验算。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题,同桌之间交流解题方法。(2)教师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好方法?五、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七第3题。运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学生解答问题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板书设计解决问题(2)一共有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教后反思本节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并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理解题意,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在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为学生以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课题练习十七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78页练习十七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应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应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让学生熟练应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学自主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我们可以用连加、连减的方式解决。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边所学的知识(板书:练习十七)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77“练习十七”第2题。(1)引导学生明确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指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余同学台下解题。(3)指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教科书P77“练习十七”第4题。(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明确题意。教师:不计算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就要观察○两边算式的特点。(2)学生独立观察,组内交流。(3)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解题过程。学生:第一组题目,一个是73+5,另一个是37+5,73>37,5=5,所以73+5>37+5;第二组题目,被减数相同,左边算式的减数小于右边算式的减数,被减数相同时,减数越大,差越小,所以左边算式的结果大于右边算式的结果;第三组题目,跟第二组同理,左边算式的结果小于右边算式的结果;第四组算式,加数相同,只是调换了位置,和不变,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总结。3.课件出示教科书P77“练习十七”第5题。(1)学生独立计算。(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题过程。(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4.课件出示教科书P78“练习十七”第7题。(1)点名学生朗诵题目。(2)教师点名汇报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学生:要包30个,已经报了7个,求还要包几个,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0-7=23,还要包23个。5.课件出示教科书P78“练习十七”第8题。(1)点名学生朗诵题目。(2)教师点名汇报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学生:这是一个连加的题目。从图可知,一共有三盘包子,每盘包子有6个,一共有6+6+6=18包子,,17小于18,所以每个小朋友分1个,够。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解决连加、连接问题,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78“练习十七”第9、10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题涵盖了函数思想,为学生解决比大小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板书设计练习十七我们可以用连加、连减的方式解决。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本练习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进行总结概括,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掌握。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整理和复习的内容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体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喜悦。教学重点复习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难点复习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第6单元的知识点我们都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60+20= 70-40=教师:谁来说一下你的计算方法。(指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教师:可以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60是6个十,20是2个十,6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所以60加20等于80;70是7个十,40是4个十,7个十是由4个十和3个十组成的,所以70减40等于30。教师:也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计算。60的十位上是6,20的十位上是2,相同数位相加,6加2等于8,所以60加20等于80;同理,70的十位上是7,40的十位上是4,相同数位相减,7减4是3,所以70减40等于30。 2.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教师:谁能说一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以34+4和34+40为例。(指名回答)学生:计算34加4时,把34分成30和4,先算4加4等于8,再算30加8等于38;计算34和40时,把34分成30和4,先算30加40等于70,再算70加4等于74。教师: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吗?(指名回答)学生: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教师:那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指名回答)学生:都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师:谁能说一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以56+8为例。(指名回答)学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56分成50和6,先算6加8等于14,再算50加14等于64;第二种是把8分成4和4,先算56加4等于60,再算60加4等于64。教师:谁能用文字概括一下?(指名回答)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所得的数与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还可以先把一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 3.复习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教师:谁能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指名回答)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减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整十数相加;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整十数减整十数,最后把所得的结果与一位数相加。(2)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师:谁能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指名回答)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可以先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减一位数,同时十位上的数要减去退位的1。也可以把一位数分成一个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同的数和另一个数,再用两位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9“整理和复习”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课件出示答案。(2)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57+9和75+9的计算过程。 2.课件出示教科书P79“整理和复习”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课件出示答案。(2)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减。(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57-9和75-9的计算过程。3.课件出示教科书P80“练习十八”第1题。(1)教师指名上台板书,其余学生独立计算。(2)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八第2题。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方法。。有了前边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经验,可以直接让学生总结汇报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1)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数的组成、类比2.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2)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所得的数与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还可以先把一位数凑成整十数,再用所得的数加剩下的数。3.复习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减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整十数相加;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整十数减整十数,最后把所得的结果与一位数相加。(2)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可以先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减一位数,同时十位上的数要减去退位的1。也可以把一位数分成一个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同的数和另一个数,再用两位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教后反思这节课我先通过回顾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尽量做到以学生归纳、整理知识为主,然后通过做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归纳的知识。复习课的特点就是梳理、练习、补漏、提升,在整节课中,我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训练,让学生比较、提升,对错误的地方抓住典型,进行讲解,让学生纠正错误。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整理和复习的内容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能够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巩固同数连加和连减相同数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复习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难点能够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巩固同数连加和连减相同数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六单元的部分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认识括号。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3+4-2= 13+(4-2)=教师:谁来说一下你的计算方法,先算什么。(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第一个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13+4;第二个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先算4-2。教师:我们在计算没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时,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复习解决问题。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同数连加的问题。教师(出示课件如下):一共有多少个香包?(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用数一数的方式,3个3个的数,一共12个香包。教师出示数一数过程的课件(如下图)学生2:我用连加的方法计算,3加3加3加3等于12,一共有12个香包。教师:这个算式里的3和12分别代表什么(指名回答)学生:3代表每组香包的个数,12代表四组香包一共有12个。(2)含有多于条件的问题。教师(出示课件):谁来说一下那些信息是有用信息,哪些信息是多余信息。课堂预设:学生:一共有96本书和昨天借出去4本书是有用信息,其中故事书有30本是多于信息。教师:谁把有用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合起来读一下?(指名回答)学生:图书角一共有96本书,昨天借出4本书,图书角还剩多少本书?教学:该如何列式呢?学生:96减4等于92本,图书角还剩92本书。教师小结: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时,我们要先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判断选择有用的信息,再进行列式解答。(3)同数连减问题。教师(出示课件如下):观察一下图片,先把问题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解答。(指名回答)学生:做一个毽子要用8根羽毛,求18根最多可以做几个毽子,可以用连减的方式计算,18减4减4减4减4等于2,最多可以做4个毽子。教师小结:解决同数连减的问题,我们可以列连减算式解决,用以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接的过程。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9“整理和复习”第3题。(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2)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巩固第六单元的全部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80、82页练习十八第3、12题。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2)1.认识括号我们在计算没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时,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复习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2.解决问题(1)同数连加的问题。①列加法算式②数一数(2)含有多于条件的问题。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时,我们要先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判断选择有用的信息,再进行列式解答。(3)同数连减问题。我们可以列连减算式解决同数连减的实际问题,用以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接的过程。教后反思这节课在回顾知识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并按要求进行计算练习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初步归纳总结数学知识的能力。课题练习十八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82页练习十八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们有哪些收获。(同学自主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学生1:我学会用数的组成或类比的方法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学生2:我知道了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时,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3:我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谈收获,教师归纳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本单元所有的知识(板书:练习十八)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0“练习十八”第4题。(1)学生朗诵题目。(2)指名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学生:求还剩多少本书,需要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借出去了几本书,一共有96本书,借出去了4本书,用减法计算,96-4=92本,其中故事书有30本是多余条件。(3)教师集体订正,总结做题方法。2.课件出示教科书P80“练习十八”第5题。(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明确题意。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小马算出石头上算式的得数,小马才能过河。(2)学生独立计算(3)课件出示答案,订正。3.课件出示教科书P81“练习十八”第7题。(1)学生学生朗诵题目。(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学生:每组瓶子有5个。(3)学生独立解题(4)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4.课件出示教科书P81“练习十八”第8题。(1)点名学生朗诵题目。(2)教师点名汇报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学生:求兰兰比小清多跳了几下,就是求98比90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是98-90=8。5.课件出示教科书P81“练习十八”第9题。(1)学生独立计算。(2)教师点名汇报解题过程,集体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82“练习十八”第11、13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题结合为前边的解决问题类型,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以游戏的形式出示计算题,增加学生的计算兴趣。板书设计练习十八用数的组成或类比的方法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时,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本练习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进行总结概括,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