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展开设计说明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溶液的形成。通过实验了解物质溶解的宏观现象及微观过程,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及溶液的组成,建立溶液、溶质及溶剂的概念,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或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同时,了解溶液的广泛用途。
第二部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时溶质和溶剂的用量,以及使用固体氢氧化钠及其溶液时的安全问题。
第三部分,乳化现象。主要通过对比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乳浊液的形成,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题内容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事实基础,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
2.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
3.通过让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认识乳化现象。
3.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热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通过对比实验,掌握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
2.归纳法: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溶液与乳浊液的不同,溶解与乳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等。
2.仪器:药匙、烧杯、试管、试管架、玻璃棒、温度计等。
3.药品: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蒸馏水。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如果你在海水中游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海水是一种溶液。这节课我们就开始来研究溶液的相关知识。
展示三种液体,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黄色的氯化铁溶液。
【教师提问】这些漂亮的液体是怎么得到的呢?
讲授新课
【学生实验】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现象是什么?
【归纳总结】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这是蔗糖在水中扩散,形成了蔗糖溶液。
【教师提问】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教师讲述】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教师提问】请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蔗糖、食盐的溶解?
【归纳总结】对于蔗糖溶解:从微观上看,是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间。
从宏观看,蔗糖分散到水中形成了蔗糖溶液。
对于食盐溶解:从宏观看,食盐分散到水中时形成了食盐溶液。
从微观看,Na+和Cl-扩散到水分子中间。
根据实验和经验列出下表:
物质A
物质B
搅拌后是否溶解
静置后是否分层
是否为溶液
食盐
水
溶解
不分层
是
蔗糖
水
溶解
不分层
是
硫酸铜
水
溶解
不分层
是
【教师提问】请你观察烧杯中硫酸铜溶液各部分颜色是否一致?它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一致,说明溶液是均一的。
【教师提问】静置后不分层,说明溶液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是稳定的。
【教师提问】溶液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学生回答】溶液是混合物。
【教师讲述】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溶液的概念: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均一、稳定。
均一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教师提问】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归纳总结】
二、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1.根据物质的状态来确定
状态
溶质
溶剂
气+液
气体
液体
固+液
固体
液体
液+液
无水
量少
量多
有水
非水物质
水
2.根据溶液的名称来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即蔗糖的水溶液。
【小组讨论】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溶液
溶质
溶剂
(1)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白磷
二硫化碳
(2)硫酸铜溶液
CuSO4
水
(3)铁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
FeSO4
水
(4)锌与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
ZnCl2和HCl
水
【教师点拨】在溶液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由于粒子间有间隔,所以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三、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演示实验】将碘、高锰酸钾分别溶于水和汽油。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四个实验的现象?
【归纳总结】碘入水,几乎不溶解。
碘入汽油,溶解,溶液为棕色。
高锰酸钾入水,溶解,溶液为紫色。
高锰酸钾入汽油,不溶于汽油。
【教师点拨】根据实验可以得出:
1.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这与溶质和溶剂的自身性质有关。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还可以溶解油脂等。
在溶解时,固体溶于液体的部分才是溶液中的溶质,未溶解的固体则不属于溶液中的溶质。
溶质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但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
【演示实验】将乙醇加入水中。
振荡前现象
乙醇和水分层
振荡后现象
均匀混合,液体不分层
静置后现象
液体不分层
结论
乙醇能溶于水
【教师提问】我们了解了溶液、溶质、溶剂及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发言,描述溶液的用途。
【归纳总结】
四、溶液的用途
1.物质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由于接触充分,反应速率会加快。
2.当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因此,可用食盐消除公路上的积雪。
3.溶液的密度一般大于水的密度,因此农业上常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来选种。
4.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必须在溶液中才能进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知道了常用的判断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当堂达标
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花生油 B.食盐 C.白酒 D.蔗糖
答案:A
2. 下列物质溶于水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牛奶 B.面粉 C.汽油 D.酒精
答案:D
3.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
B.汽油可以作溶剂
C.溶液都是无色液体
D.蔗糖溶于水可形成蔗糖溶液
答案:C
4. 以下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珍珠奶茶B.奶盖咖啡 C.鲜榨橙汁 D.苏打水
答案:D
5.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汽油B.氯化铁 C.碳酸钙 D.氯化钠
答案:D
6.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 )
A.氯化氢、盐酸 B.生石灰、石灰水
C.铁、硫酸亚铁溶液 D.酒精、碘酒溶液
答案:A
7.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5%的医用酒精的溶剂是酒精
B.空气是气态的,故空气不属于溶液的范畴
C.溶液的质量等于溶剂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D.一杯蔗糖溶液的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甜
答案:C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均一、稳定。
3.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二、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1.根据物质的状态来确定。
2.根据溶液的名称来确定。
三、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四、溶液的用途
初中化学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件展示,同时发现,实验9—2,实验9—3,实验9—4,拓展、能力提高,课外交流合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共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溶液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