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大单元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5393973/0-17088242919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3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大单元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5393973/0-17088242920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3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大单元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5393973/0-17088242920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5.3.1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展开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动手画出两条平行线,再画出一条直线截取这两条平行线,然后拿出量角器测量一下所形成的八个角,对比一下度数关系,就可以得到结论;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基础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发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关系,从而上升到结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不断的试验过程中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从而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类比推理素养;
(3)通过典型例题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做题技巧,训练做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4)在师生共同思考与合作下,学生通过概括与抽象、类比的方法,体会了归因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并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5)通过不断地试验,提高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命题、证明、定理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平行线的性质是运用平行线关系的基础,也是后面几何证明过程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因此通过试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之后的性质应用上更加灵活;
2.认知障碍
平行线的性质可以通过试验的方式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运用性质的时候,直接运用的比较熟练,一旦需要多次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或者需要其他条件再用平行线的性质此类题型,学生会把握不住方向,从而导致证明过程无法继续;
四、【教学设计思路/过程】
课时安排: 约2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会进行相关的证明,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之间的区别联系;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命题举反例;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5.1.1平行线的性质验证
问题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平行线的判定,那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破解方法】通过画出两条平行线,再画出一条截线,我们可以通过拿量角器测量各个角的度数,从而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关系;
问题2:如图,AB∥CD,BE∥DF,∠B=65°,求∠D的度数.
【破解方法】已知平行线求角度,应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再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解析】∵AB∥CD,∴∠BED=∠B=65°.∵BE∥FD,∴∠BED+∠D=180°,∴∠D=180°-∠BED=180°-65°=115°.
问题3:(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应用)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AG=12°,求∠ABD的度数.
【破解方法】(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角之间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得出角之间的倍分关系;(2)求角的度数,可把一个角转化为一个与它相等的角或转化为已知角的和差.
【解析】∵FG∥EC,∴∠CAG=∠ACE=36°.∴∠PAC=∠CAG+∠PAG=36°+12°=48°.∵AP平分∠BAC,∴∠BAP=∠PAC=48°.∵DB∥FG,∴∠ABD=∠BAG=∠BAP+∠PAG=48°+12°=60°.
问题4:(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应用)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一个∠DEF,使DE∥AB,EF∥BC,且DE交BC边与点P.探究:∠ABC与∠D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破解方法】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时,必须注意分情况讨论,即把所有满足条件的图形都要作出来.
【解析】∠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理由如下:如图①,因为DE∥AB,所以∠ABC=∠DPC.又因为EF∥BC,所以∠DEF=∠DPC,所以∠ABC=∠DEF.如图②,因为DE∥AB,所以∠ABC+∠DPB=180°.又因为EF∥BC,所以∠DEF=∠DPB,所以∠ABC+∠DEF=180°.故∠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
5.1.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其综合应用
问题5:(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D是直线AB上两点,∠1+∠2=180°,DE平分∠CDF,EF∥AB.
(1)C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2)若∠DCE=130°,求∠DEF的度数.
【破解方法】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
【解析】(1)CE∥DF.理由如下:∵∠1+∠2=180°,∠1+∠DCE=180°,∴∠2=∠DCE,∴CE∥DF;
(2)∵CE∥DF,∠DCE=130°,∴∠CDF=180°-∠DCE=180°-130°=50°.∵DE平分∠CDF,∴∠CDE=eq \f(1,2)∠CDF=25°.∵EF∥AB,∴∠DEF=∠CDE=25°.
问题6:(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AC,∠C=∠D,CE与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破解方法】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解析】CE∥BD.理由如下:∵DF∥AC,∴∠D=∠ABD.∵∠C=∠D,∴∠ABD=∠C,∴CE∥BD.
问题7:(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CD,E,F分别是AB,CD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2∠EDF.
(1)判定∠BAE,∠CDE与∠A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AFD与∠AE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破解方法】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
【解析】(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
(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CDE=eq \f(3,2)∠BAF+eq \f(3,2)∠CDF=eq \f(3,2)(∠BAF+∠CDF)=eq \f(3,2)∠AFD,∴∠AED=eq \f(3,2)∠AFD.
5.1.3命题、定理、证明
问题8:(命题的判断)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破解方法】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
【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看其中哪些选项是判断句,其中只有D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
问题9:(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等角的余角相等.
【破解方法】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
【解析】(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
问题10:(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结论.
【破解方法】每一个命题都一定能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叙述.在“如果”后面的部分是“条件”,在“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
【解析】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命题的条件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问题11:(命题的证明)求证:两条直线平行,一组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破解方法】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时,正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证明的关键.应先结合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写出已知与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解析】如图,已知AB∥CD,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交点分别为P,Q,PG平分∠BPQ,QH平分∠CQP,求证:PG∥HQ.
证明:∵AB∥CD(已知),
∴∠BPQ=∠CQ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PG平分∠BPQ,QH平分∠CQP(已知),
∴∠GPQ=eq \f(1,2)∠BPQ,∠HQP=eq \f(1,2)∠CQP(角平分线的定义),
∴∠GPQ=∠HQP(等量代换),
∴PG∥HQ(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问题12:(举反例)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2)若ab=0,则a+b=0.
【破解方法】举反例时,所举的例子应当满足题目的条件,但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举反例时常见的几种错误:①所举例子满足题目的条件,也满足题目的结论;②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但满足题目的结论;③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也不满足题目的结论.
【解析】(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
(2)当a=5,b=0时,ab=0,但a+b≠0.
六、【教学成果自我检测】
1.课前预习
设计意图:落实与理解教材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
1.如图,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的度数是( )
A.B.C.D.
【答案】C
【分析】根据证得,求出,利用邻补角定义求出.
【详解】解:∵,
∴,
∴,
∴,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已知,,,那么等于( )
A.B.C.D.
【答案】B
【分析】过点C作,根据,得出,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过点C作,如图所示:
∵,
∴,
∴,,
∴,故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熟练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如图,直线平行直线,,平分,则( )
A.B.C.D.
【答案】B
【分析】根据可知,进而求出,再根据平分可,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知.
【详解】解:,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平分,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4.如图,,和互余,则的度数为___________.
【答案】##度
【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再利用余角的含义求解,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
∴,
∵和互余,
∴,
∴,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互为余角的含义,证明是解本题的关键.
5.将一个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其中一个45°角的顶点落在直线a上,含90°角的顶点落在直线b上.若a//b,∠2=∠15°,则∠3的度数为___________°
【答案】75
【分析】由余角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解:根据题意,
∵,,
∴;
故答案为:75
【点睛】本题考查了余角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余角的定义进行计算.
6.如图,已知,,,试说明:.
完善下面的解答过程,并填写理由或数学式:解:
∵(已知)
∴______(______)
∴(______)
∵(已知)
∴______(等量代换)
∴(______)
∴(______)
即
∵(已知)
∴(______)
即
∴(______).
【答案】;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量代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分析】按照所给的证明思路,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完善证明过程即可.
【详解】解:∵(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即
∵(已知)
∴(等量代换)
即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故答案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量代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例题变式练.
【变式1】如图,,设,,正确的选项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答案】D
【分析】如图,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解:如图:的顶点分别为,延长交直线与点,
当,则,
∴,
∵,
∴,
∴,即:,解得:,
∴;
A、无法求出∠2的度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无法求出∠3的度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2】一条两边沿互相平行的围巾按图所示折叠,已知∠DAB-∠ABC=8°,且DFCG,则∠DAB+2∠ABC=( )度.
A.130B.131C.132D.133
【答案】B
【分析】将围巾展开,利用折叠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推导即可.
【详解】解 :如图,将围巾展开,
则∠ADM =∠ADF,∠KCB=∠BCN,
设∠ABC = x,则∠DAB=x+8°,
∵CDAB,
∴∠ADM=∠DAB=∠ADF=x+8°,
∵DFCG,
∴∠FDC=∠KCG=2x,
∵∠FDC + ∠FDM = 180°,
即2x +2(x+ 8°) = 180°,
解得 x=41°,
∴∠DAB+2∠ABC=(x+ 8°)+2x= 131°.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折叠的性质与平行线的性质,根据∠FDC + ∠FDM = 180°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3】如图,直线,,,则__度,__度.
【答案】 78 360
【分析】过的顶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充分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不难发现:,
【详解】解:如图,过的顶点作,
,
,
,,
又,
;
又,
.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注意此类题中常见的辅助线:构造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发现并证明:;.
【变式4】如图,已知.
(1)求证:;
(2)若平分,于点A,,求的度数.
【答案】(1)见解析
(2)
【分析】(1)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定,得到,等量代换得出,即可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解;
(2)由,得出,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出,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解.
【详解】(1)证明:∵,
∴,
∴,
∵,
∴,
∴;
(2)解:∵于E,
∴,
由(1)知,
∴,
∴,
∵,
∴,
∵平分,,
∴,
∴.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基础.
3.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巩固提升.
1.如图,若,,平分,则( )
A.B.C.D.
【答案】D
【分析】由AD//BC,∠B=25°,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DB=25°,又由DB平分∠ADE,可求得∠ADE的度数,继而求得答案.
【详解】解:∵AD//BC,∠B=25°,
∴∠ADB=∠B=25°.
∵DB平分∠ADE,
∴∠ADE=2∠ADB=50°,
∵AD//BC,
∴∠DEC=∠ADE=50°.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2.如图,将线段向上平移到的位置,若,则的度数为( )
A.B.C.D.
【答案】A
【分析】先求出1的对顶角AOD,在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出EDC的度数.
【详解】解:如图,
∵1=134°,
∴AOD=134°,
∵CDAB,
∴EDC+AOD=180°,
∴ECD=180°−134°=46°.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解题关键.
3.如图,,AC平分,CA平分,点E在AD的延长线上,连接EC.,下列结论: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C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进行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解:∵AB∥CD,
∴∠1=∠2,∠B+∠BCD=180°,
∵AC平分∠BAD,CA平分∠BCD,
∴∠2=∠3,∠1=∠4,
∴∠1=∠2=∠3=∠4,
∴∠B=∠CDA,
∴∠CDA+∠BCD=180°,
∴BC∥AD;
故①②正确;
∵BC∥AD,
∴∠BCD+∠CDA=180°,
∵∠CDA=∠ECD+∠CED,∠ECD=∠CED,
∴2∠ECD=2∠CED=∠CDA,
∵CA平分∠BCD,
∴∠1=∠4,
∴∠ECA=∠ECD+∠1=(∠BCD+∠CDA)=×180°=90°,
∴AC⊥EC,
故③正确;
∵∠B=∠CDA,2∠CED=∠CDA,
∴∵∠B=2∠CED,
故④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4.已知直线,将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方式放置,并且顶点A,C分别落在直线a,b上,若,则∠2的度数是__________.
【答案】40°
【分析】过点B作BD∥a,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ABD,∠2=∠CBD,从而求出度数即可.
【详解】解:如图,过点B作BD∥a,
∴∠1=∠ABD,
∵∠1=20°,
∴∠ABD=20°,
∵∠ABC=60°,
∴∠DBC=∠ABC-∠ABD=40°,
∵a∥b,
∴BD∥b,
∴∠2=∠DBC=40°.
故答案为:40°.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判定与性质定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D、BC边上,沿直线EF折叠后,C、D两点分别落在平面内的和处,若∠1=70°,则∠2=______.
【答案】
【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D∥BC,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FC′=70°,从而利用平角定义求出∠CFC′=110°,然后根据折叠的性质可求出∠CFE的度数,最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解答.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AD∥BC,
∴∠1=∠BFC′=70°,
∴∠CFC′=180°-∠BFC′=110°,
由折叠得:
∠CFE=∠C′FE=∠CFC′=55°,
∵AD∥BC,
∴∠2=180°-∠CFE=125°,
故答案为:125°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6.已知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请结合图,探索这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1)如图①,,,∠1与∠2的关系是________;
(2)如图②,,,∠1与∠2的关系是________;
(3)经过上述证明,我们可得出结论,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________;
(4)若这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60°,则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答案】(1)相等
(2)互补
(3)相等或互补
(4)30°,30°或60°,120°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易得∠1=∠3,∠2=∠3,则∠1=∠2;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易得∠1=∠3,∠2+∠3=180°,所以∠1+∠2=180°;
(3)由(1)和(2)的结论进行回答;
(4)设一个角的度数为x,则另一个角的度数为3x-60°,根据(3)的结论进行讨论:x=3x-60°或x+3x-60°=180°,然后分别解方程求出x,则可得到对应两个角的度数.
(1)
解:∠1=∠2.
证明如下:∵,
∴∠1=∠3,
∵,
∴∠2=∠3,
∴∠1=∠2;
故答案为:相等;
(2)
解:∠1+∠2=180°.证明如下:
∵,
∴∠1=∠3,
∵,
∴∠2+∠3=180°,
∴∠1+∠2=180°;
故答案为:互补;
(3)
解: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故答案为:相等或互补;
(4)
解:设一个角的度数为x,则另一个角的度数为3x-60°,
当x=3x-60°,解得x=3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30°,30°;
当x+3x-60°=180°,解得x=6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60°,120°.
这两个角分别是30°,30°或60°,120°.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1022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5.4 平移教案</a>,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成果自我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a href="/sx/tb_c885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成果自我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