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课一练
展开一、选择题
1.水银(汞)温度计是医院测量体温常用的仪器,测量时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这是因为
A.汞分子间隔变大B.汞分子体积变大C.汞原子间隔变大D.汞原子体积变大
2.富氢水指富含氢分子的水,在医学、体育等领域有重要用途。下列有关富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纯净物B.含氢、氧两种元素
C.所含氢分子不运动D.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
3.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AB.BC.CD.D
4.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项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6.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变化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 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三种分子个数比为 5:1:2
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AB.BC.CD.D
8.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D.分子大,原子小
9.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乙的化学式为CO2
B.甲、乙、丙质量比为1:1:1
C.甲、乙、丙都是氧化物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10.白色干冰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消失不见”了,不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分子很小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可以再分
二、判断题
11.物体热胀冷缩→温度升高分子变大、温度降低分子变小( )
12.“月落乌啼霜满天”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13.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都能灭火→CO2分子的结构相同( )
14.我们能够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判断对错)
15.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
三、综合应用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化学性质是 16 ;酒精的用途是 17 .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①酒精灯不用时,要盖好灯帽; 18 .
②酒精有气味,水没有气味. 19 .
(3)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20 .
A.燃烧匙 B.试管 C.量筒
(4)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21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②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22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 23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24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③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沸点 25 硫燃烧时的温度(填“>”或“<”或“=”=)
26.我们用化学学科认识事物的方式全面了解认识“空气”。
(1)从物质分类角度:新鲜的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角度用“○”表示氧原子,“●”表示氮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②同温度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下列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序号)
(3)从环保角度:下列做法有利于净化空气的是 (填序号)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②多使用“共享单车”
③实施绿化工程,减少扬尘污染 ④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4)如图为一款新型环保车,可通过 360°旋转的“大炮筒”向四周喷水,从而缓解极端恶劣天气给人带来的不适。分析这款环保车喷水的作用是
(5)实验探究角度: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空气成分的测定。
①实验前,应首先检查 确保实验成功。
②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该实验中红磷应取过量的原因
③实验中,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④该实验中能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并说明理由
27.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空气中发现氧气】
实验回顾: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如图1所示装置研究了空气的组成。他把少量永放在密闭容器中连续加热,最终得到了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同时钟罩内的汞液而上升。他又把氧化汞收集起来并加强热,发生如图2所示反应。最后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汞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观察图2,你能获得一条信息是 。
(2)实验再现:仿照同样的原理。兴趣小组对利用如图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已知:白磷着火点为。粗铜丝的作用是 。白磷(足量)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
(3)实验延伸:空气中含有氧气,是工业上制取氧气廉价、易得的原料。目前科学家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大量氧气。该变化属于 变化(填“物理”、“化学”)。
【化合物中制得氧气】
为了在实验室制得氧气,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选择实验方案。现提供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案:
A.加热高锰酸钾 B.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 C.催化分解过氧化氢
(4)从物质组成角度分析,选择上述物质制取氧气的理由是 。小组讨论决定选用C方案制取氧气。
进行实验活动。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如下任务。
(5)实验室用溶液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开始收集的时机是 。
(7)若实验室想制得氧气,理论上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
D
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
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
宏观现象
微观解释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
受热后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B
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
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
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
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D
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参考答案:
1.C
【详解】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温度计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可以看到温度计内汞柱液面升高,C项说法正确;
答案:C。
2.B
【详解】A、富氢水指富含氢分子的水,可知其中有氢分子和水分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所以富氢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故B正确;
C、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所含氢分子也在不断运动,故C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富氢水中有氢分子、水分子两种分子,与水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3.D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A、粽子的中芳香分子不断运动被人嗅到,不符合题意;
B、酒精溶液中有水分子和乙醇分子,故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分子运动变快,不符合题意;
D、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不断运动到了水中,分子没有分解,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详解】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分子的种类不改变,选项错误;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挥发散发气味,选项正确;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选项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选项正确;
故选A。
5.A
【详解】A、水结成冰,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是因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大量的水分子聚集成水,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隔,才会导致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B
【详解】A、由各物质反应的微粒关系图可知,反应前是两种单质,反应后是一种化合物,故A错误;B、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两种物质,生成物为一种物质,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D、由各物质反应的微粒关系图可知,三种分子个数比为2:1:2,故D错误。故选B。
7.A
【详解】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是由于受热后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不是体积变大,故A错误;
B、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是由于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B正确;
C、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是由于它们的质子数相等,故C正确;
D、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D正确。故选A。
8.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原子的区别
【详解】A选项,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B选项,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C选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C
D选项,分子和原子都是质量和体积很小的粒子,不具有可比性
【点睛】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D
【详解】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用甲和乙反应制备丙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H2O═C2H5OH。
A、根据乙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H2O,故结论A不正确;
B、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1,质量比为:28:18:46,故结论B不正确;
C、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甲物质不含氧元素,不是氧化物;丙物质中含有三种元素,也不是氧化物,只有乙物质是氧化物;故结论C不正确;
D、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结论D正确。
故选D。
【点睛】氧化物的概念可简记为:两元素、氧元素、化合物。
10.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解:A、白色干冰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消失不见”了,原因之一是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选项A不正确。
B、白色干冰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消失不见”了,原因之一二氧化碳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选项B不正确。
C、白色干冰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消失不见”了,原因之一分子间有间隔,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选项C不正确。
D、白色干冰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消失不见”了,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错误
【详解】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大小不变,故说法错误。
12.错误
【详解】“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宏观物质的状态变化,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错误;
13.正确
【详解】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均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故性质相同,均能用于灭火,故正确。
14.√
【详解】能够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点睛】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15.√
【详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不可分。正确。
16.可燃性 17.做燃料 18.防止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浪费 19.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0. C 21.气态 22.沸点 23. 燃烧时的温度大于物质的沸点 24. 有 25.<
【解析】16.根据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
17.性质决定用途,故酒精的用途是做燃料。
18.酒精灯不用时,要盖好灯帽的原因:防止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浪费。
19.酒精有气味,水没有气味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0.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量筒,故选C。
21.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如若是固体,那么就不能在导管的另一端导出来。
22.由上表铁的燃烧温度约1800℃,大于其熔点1535℃,小于其沸点2750℃,结果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而石蜡燃烧的温度大于其沸点,结果燃烧有火焰,故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23.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物质燃烧时,燃烧时的温度大于物质的沸点能产生火焰。
24.根据钠燃烧的温度大于其沸点,所以钠在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25.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有火焰产生,故可推测硫沸点<硫燃烧时的温度。
26. 混合物 O2或氧分子 C ①②③ 降低空气中的粉尘(答案合理即可) 装置的气密性 4P+5O22P2O5 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完全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且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不能,木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详解】(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图A错误,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混合;图B错误,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混合;图C正确,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均匀混合,且氧气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4;图D错误,氧气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5;
(3)从环保角度:下列做法有利于净化空气的是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多使用“共享单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③实施绿化工程,减少扬尘污染 ④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不利于净化空气。
(4)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增加空气湿度。(答案合理即可)
(5)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红磷在氧气点燃反应原理是:4P+5O22P2O5;红磷应取过量是为了保证集气瓶内的氧气全部反应完全,使实验结果测量更准确;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且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实验中不能吧红磷换成木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27.(1) 汞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所以液面上升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合理即可)
(2) 引燃白磷(或升温达到白磷着火点或导热,合理即可) 先下降,然后上升至刻度1
(3)物理
(4)这几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5) B
(6)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
(7)3.4
【详解】(1)图1中汞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所以液面上升;观察图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2)酒精灯燃烧粗铜丝,粗铜丝的作用是引燃白磷或使升温达到白磷着火点;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左侧管内压强增大,水流向右管,左侧液面降低,燃烧完后冷却.压强减小冷却到室温后,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气, 左侧液面上升,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到刻度"1"处;
(3)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大量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都可以制取氧气,是因为这几种物质都含有氧元素;
(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不需要加热,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7)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3.4g
若实验室想制得1.6g氧气,理论上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31分子和原子doc、31分子和原子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水的组成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水的组成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