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3.1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共14页。
3.1分子和原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A B.B C.C D.D2.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二氧化硫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二氧化硫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运动C.温度升高,二氧化硫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二氧化硫分子间的间隔变小3.对下列相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4.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乒乓球内气体分子体积变大B.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5.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夏天晾晒衣服比冬天更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D.破镜不能重圆—分子之间有斥力6.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其中不能证明分子可分的是A.粮食酿酒B.菜刀生锈C.木材燃烧D.工业制氧气7.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A B.B C.C D.D8.小红对课本氨分子运动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比课本实验装置更环保B.该实验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C.将实验中热水换成冰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由B、C、E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氨气9.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一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一一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一一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一一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10.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二、判断题11.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毫升,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12.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13.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14.水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中,分子可分( )15.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三、科学探究题16.小明同学将一只燃烧的细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他想探究蜡烛燃烧之后的产物是什么。【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收集证据】(1)小明同学用一只洁净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一层水雾,证明有 生成。过一段时间,小明同学发现烧杯内壁水雾消失了,请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雾消失这一现象 。(2)取另一只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小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 生成。【得出结论】(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 。(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请写出石蜡燃烧这一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反思与交流】对于蜡烛燃烧这一常见现象,你还想去探究的问题是: (写一条)。四、综合应用题17.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从组成角度: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 。②因为氮气具有 的性质,所以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用于防腐。(3)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字母)。(4)从污染角度:①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大雾天气导致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是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以上均填字母)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②请你提出一条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建议: 。18.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按要求填空。(1)空气是与我们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物质,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①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②其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能用于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是 ;③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常用方法。①简要说明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Ⅰ.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 。Ⅱ.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②如图是有关氧气性质实验的装置图,集气瓶内都预先留有少量水。Ⅰ.简要回答甲、乙两瓶中水的作用:甲: ; 乙: 。Ⅱ.写出乙集气瓶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甲、乙都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①丙中所示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②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③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的实质是 。19.氧气支持生命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1)工业上有多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如:方法一: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之间,使液态氮气先蒸发,剩余液态氧气储存于钢瓶里。方法二: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将得到的氧气干燥。在低温、加压条件下,使之转化为液态,储存于钢瓶里。①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在方法一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 。②某工厂用方法二制取氧气,且所得氧气中有少量的臭氧(O3)。请推测:电解水时,正极收集的气体与负极收集的气体的体积之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2)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其微观示意图如图:“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 (填化学式)。(3)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探究过氧化氢的分解,进行以下两个实验:①小组同学不加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用不同浓度的H2O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表1。 由表1可知: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或 (填“增大”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可加快 H2O2的分解。②在室温条件下,小组同学使用6.0mL30%双氧水,进行实验1.5h,记录如下表2。资料:常见可溶性氯化物在水溶液中大都是以阳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的。 在表2中,a的值为 。实验3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参考答案:1.D【详解】A、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解释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速率比冷水快,是因为分子在受热时,自身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解释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加热氧化汞会生成氧气和金属汞,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解释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用力挤压篮球,篮球变瘪,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隔减小,而分子体积不变,解释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2.C【详解】A、6.02×1023个二氧化硫分子质量为64g,因此二氧化硫分子质量很小,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B、闻到二氧化硫的气味是因为二氧化硫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C、温度升高,二氧化硫分子间隔变大,二氧化硫分子的体积不变,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D、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变大,二氧化硫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故选:C。3.B【详解】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在巷子中也能闻到酒的气味,A正确。B、氧气液化后变为淡蓝色 ,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B错误。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夏天湿衣服晾干得快,C正确。D、分子之间有间隔,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D正确。故选:B。4.A【详解】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分子体积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B、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该选项解释正确;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该选项解释正确;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该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5.C【详解】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水结成冰,分子没有停止运动,该选项解释不正确;B、热胀冷缩主要是分子的间隔的改变,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C、夏天晾晒衣服比冬天更易干,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解释正确;D、破镜不能重圆不是因为分子之间有斥力,该选项解释不正确。故选C。6.D【详解】A、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可分,不符合题意;B、菜刀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可分,不符合题意;C、木材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可分,不符合题意;D、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符合题意。故选D。7.D【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解答。【详解】A、粽子的中芳香分子不断运动被人嗅到,不符合题意;B、酒精溶液中有水分子和乙醇分子,故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分子运动变快,不符合题意;D、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不断运动到了水中,分子没有分解,符合题意。故选D。8.C【详解】A、试管中浓氨水用量较少,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比课本实验装置更环保,故选项正确;B、热水中酚酞溶液比冷水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选项说法正确;C、将实验中热水换成冰水,D中酚酞变红的速度比B中的慢一些,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错误;D、通过比较B、C、E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可知,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9.B【详解】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A正确;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故B不正确;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故C正确;D、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B。10.C【详解】A、碘酒是混合物,是因为碘酒由不同种分子构成,A正确;B、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着,B正确;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不是分子体积增大,C错误;D、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D正确;故选:C。11.正确【详解】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跑到了对方的间隔中去,故正确。12.错误【详解】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错误。13.错误【详解】水银是汞的俗称,属于金属单质,由汞原子构成;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而汞原子大小不变,故说法错误。14.错误【详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错误。15.错误【详解】水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所以“气凝胶冰”在一定条件下会融化,故说法错误。16.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水/H2O 水分子吸收热量,运动加快,间隔变大,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变成水蒸气 二氧化碳/CO2 水和二氧化碳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温度最高等(合理即可)【详解】提出问题: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收集证据:(1)小明同学用一只洁净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一层水雾,证明有水生成。过一段时间,小明同学发现烧杯内壁水雾消失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雾消失这一现象:水分子吸收热量,运动加快,间隔变大,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变成水蒸气;(2)取另一只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小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得出结论:(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反思与交流:对于蜡烛燃烧这一常见现象,还可以探究: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温度最高等(合理即可)。17.(1)混合物(2) 78%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3) 氮分子 C(4) B、C、D C 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合理即可)【详解】(1)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78%;因为氮气具有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所以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用于防腐;(3)用“”可表示的微粒是氮分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因为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4:1;(4)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是有害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C、可吸入颗粒物是粉尘类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D、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故选:BCD。大雾天气导致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是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吸入颗粒物,故选:C。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少开私家车、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18. 混合物 氮气 二氧化碳 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腐蚀标签 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集气瓶炸裂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 分子 O、H 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详解】(1)①在物质分类中,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②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含量最多、能用于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故填:氮气。③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了碳酸钙沉淀,故填:二氧化碳。(2)①Ⅰ.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会使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故填: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Ⅱ.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液体流出容易腐蚀标签,故填:腐蚀标签。②Ⅰ.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环境,加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为防止高温生成物使集气瓶炸裂,需加水,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集气瓶炸裂。Ⅱ.乙集气瓶中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反应特点“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填: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应。(3)①由图可知,丙中所示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故填:分子。②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O、H。③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故填: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19.(1) 分子间的间隔 小于(2)H2(3) 升高 增大 0.1 Cu2+【详解】(1)①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在方法一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②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某工厂用方法二制取氧气,且所得氧气中有少量的臭氧,说明部分氧气转化为了臭氧,会导致得到氧气的体积偏小,则电解水时,正极收集的气体与负极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比小于二分之一;(2)由图可知,“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氢分子,即H2;(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反应物的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越快,故升高温度或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过氧化氧的分解;②该实验是探究氯化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除了氯化物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故在表2中,a的值为0.1;实验3中反应为过氧化氢在氯化铜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入氯化钠和氯化镁,双氧水的分解率较低,而加入氯化铜,双氧水的分解率较高,说明是铜离子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故双氧水短期保存时最应避免引入的离子是铜离子,符号为Cu2+。选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A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速率比冷水快分子在受热时,自身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C加热氧化汞会生成氧气和金属汞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D用力挤压篮球,篮球变瘪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隔和分子体积都减小物质分子个数体积0℃/101kPa20℃/101kPa0℃/202kPa64g二氧化硫约6.02×1023个22.4L124.1L11.2L选项事实解释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氧气液化后变为淡蓝色分子体积变小C夏天湿衣服晾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D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分子之间有间隔选项事 实解 释A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不断运动B酒精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C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D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选项事实解释A碘酒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B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着C气体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50℃60℃70℃5%无明显气泡无明显气泡极少量气泡10%无明显气泡无明显气泡少量气泡15%无明显气泡少量气泡较多气泡实验1实验2实验3氯化物的种类NaClMgCl2CuCl2氯化物的质量0.1gag0.1g放出氧气的体积/mL2.04.0420.0双氧水的分解率/%0.300.60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