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学案
展开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微点拨】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都等于4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A=180°-2∠B,∠B=∠C= .
【即学即练1】如图,BE⊥AC于点E,CD⊥AB于点D,BE,CD相交于点P,且AD=AE,连接AP.
(1)求证:AP平分∠DAE;
(2)连接BC,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根据AD=AE,AP=AP,利用HL可证得△ADP≌△AEP,即可求证;
(2)根据∠APD=∠APE,可得∠APB=∠APC,可证得△ABP≌△ACP,可得AB=AC,即可求证.
【详解】(1)证明:∵BE⊥AC于点E,CD⊥AB于点D,
∴∠ADP=∠AEP=90°,
∵AD=AE,AP=AP,
∴△ADP≌△AEP(HL),
∴∠DAP=∠EAP,
∴AP平分∠DAE;
(2)证明:由(1)得∠APD=∠APE,
∵∠BPD=∠CPE,
∴∠APB=∠APC,
又AP=AP,∠DAP=∠EAP,
∴△ABP≌△ACP(ASA),
∴AB=AC,
∴△ABC为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0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作用
性质1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角相等.是证明角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
性质2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通常情况只有一条对称轴.
【即学即练2】如图,AD⊥BC,AD=BD,∠C=70°,求∠BAC的度数.
【答案】∠BAC=65°
【分析】先根据△ABC中,AD⊥BC于点D,AD=BD求出∠BAD的度数,再由∠C=70°求出∠CAD的度数,进而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ABC中,AD⊥BC于点D,AD=BD,
∴∠BAD=45°,
∵∠C=70°,
∴∠CAD=90°-70°=20°,
∴∠BAC=∠BAD+∠CAD=45°+20°=65°.
知识点0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微点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是将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
【即学即练3】如图,在中,,点D在边上,过点D作,,且.
(1)若,求的度数;
(2)求证:.
【答案】(1);(2)证明见解析
【分析】(1)由题意易证 ≌,即得出;
(2)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证明.
【详解】(1)∵在和中
,
∴ ≌,
∴,
∴;
(2)∵,
∴AB=AC.
能力拓展
考法0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典例1】如图,在中,,,为中点,点在线段上,交于点,.
(1)求度数;
(2)求的周长.
【答案】(1)20°;(2)22
【分析】(1)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出∠CAD度数;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可得到AM=NM,则求△BMN的周长可转化成求线段AB和线段BN的和,由题中给出的条件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1)解:∵,
∴是等腰三角形,
又∵,
∴,
又∵为的中点,
∴平分,
∴,
故度数为20°;
(2)解:∵,
∴,
又∵,
∴,
∴,
∴的周长,
∵,,
∴的周长=16+6=22.
故的周长为22.
考法0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方法: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典例2】如图,点,,,四点共线,且,,.
(1)求证:;
(2)若,,求线段的长.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根据AC=BD可得AD=BC,然后利用已知条件根据ASA即可证明全等;
(2)根据(1)中的全等可得∠ADE=∠BCF,再结合等角对等边可得,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求得EG的长度.
【详解】解:(1)证明:∵AC=BD,
∴AC+CD=BD+CD,
∴AD=BC,
在△ADE和△BCF中,
∴△ADE≌△BCF(ASA);
(2)∵△ADE≌△BCF,
∴∠ADE=∠BCF,
∴,
∵,
∴.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在中,,则的度数是( )
A.B.C.D.
【答案】C
【分析】由题意易得是等边三角形,然后问题可求解.
【详解】解:∵,
∴是等边三角形,
∴;
故选C.
2.在中,,,,则AB的长是( )
A.1B.2C.4D.8
【答案】C
【分析】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C=90°,∠A=30°,BC=2,
∴AB=2BC=4,
故选:C.
3.如图,公路AC、BC互相垂直,公路AB的中点M与点C被湖隔开,若测得AB的长为3.6km,则M、C两点间的距离为( )
A.1.8kmB.3.6kmC.3kmD.2km
【答案】A
【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可求解.
【详解】解:∵AC⊥BC,
∴∠ACB=90°,
∵M点是AB的中点,AB=3.6km,
∴CM=AB=1.8km.
故选:A.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1,其中一边长为5,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 )
A.5B.8C.11D.5或11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当腰为5或底边为5时,分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解:当腰长为5时,底边长为21﹣2×5=11,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5,11,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底边长为5时,腰长为(21﹣5)÷2=8,三角形的三边长为8,8,5,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5.
故选:A.
5.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55°,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________°.
【答案】70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
【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55°,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故答案为:70.
6.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50°,则它的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
【答案】65°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可求解.
【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50°,
∴它的底角的度数为 .
故答案为:65°
7.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上的高和中线分别为3cm、4cm,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___.
【答案】
【分析】直角三角形中,根据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斜边值、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为4cm,
∴斜边长为8cm,
∵斜边上的高为3cm,
∴三角形的面积为,
故答案为:.
8.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ED∥BC,AB=9,AD=6,则△AED的周长为 ___.
【答案】15
【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得BE=DE,则可求得答案.
【详解】解:∵ED∥BC,∴∠EDB=∠CBD,
∵BD平分∠ABC,
∴∠CBD=∠ABD,
∴∠EDB=∠ABD,
∴DE=BE,
∴AE+ED+AD=AE+BE+AD=AB+AD=9+6=15,
即△AED的周长为15,
故答案为:15.
9.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答案】见解析
【分析】过A作AF⊥BC于F,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F=CF,DF=EF,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证明:如图,过A作AF⊥BC于F,
∵AB=AC,AD=AE,
∴BF=CF,DF=EF,
∴BF-DF=CF-EF,
∴BD=CE.
10.如图,平分,点C在线段上,,求证:.
【答案】见解析
【分析】根据平行和角平分线得出,再证△ADE≌△ACB即可.
【详解】证明:∵平分,
∴,
∵,
∴,
∵,
∴,
∴,
在△ADE和△ACB中,
∴△ADE≌△ACB,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在等腰三角形中,是的高,若,则的底角的度数为( )
A.或B.或C.或或D.或或
【答案】B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从而得到,再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得,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解即可.
【详解】解:如图,,,
,
∵,
,
.
如图,当,垂直于延长线,
∵,
∴,
∴,底角为;
当,垂直于,;底角为,
故选:D.
2.如图,在中,,BD平分交AC于点D.若,则的大小为( )
A.66°B.70°C.72°D.75°
【答案】C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BD=∠A,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ABD=∠CBD=,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列等式,将其它角都代换成计算即可.
【详解】∵BD=AD
∴∠ABD=∠A
∵BD平分
∴∠ABD=∠CBD=,
∴∠A=
∵,
∴
∴
故选 C.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是锐角
C.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D.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答案】D
【分析】由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可判断A,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判断B,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判断C,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判断D,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是锐角,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条顶点的距离相等,原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cm和6cm,则它的周长为( )
A.9cmB.12cmC.15cmD.12cm或15cm
【答案】C
【分析】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即可得.
【详解】解: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
则,即,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故选:C.
5.在Rt△ABC中,∠C=90°,AC=5,BC=12,则斜边上的中线CD=_____.
【答案】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求出即可.
【详解】解: 在Rt△ACB中,∠ACB=90°,AC=5,BC=12,
由勾股定理得:
∵CD是直角三角形ACB的斜边AB上中线,
∴CD= AB=,
故答案为:.
6.如图,在中,,,,点为的中点,则的值是________.
【答案】3
【分析】根据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6cm,再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ACB=90°,∠A=30°,BC=3cm,
∴AB=2BC=6cm,
又∵D为AB的中点,
∴CD=AB=3cm.
故答案为:3.
7.如图,在中,点D在边BC上,,点E,点F分别是AC,BD的中点,,则AC的长为______.
【答案】7
【分析】连接AF,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进行解答即可得.
【详解】解:如图所示,连接AF,
∵AB=AD,点F分别是BD的中点,
∴,
在中,点E分别是AC的中点,,
∴,
故答案为:7.
8.如图,在等边△ABC中,点E是边AC上一点,AD为BC边上的中线,AD、BE相交于点F,若∠AEB=100°,则∠AFB的度数为_____.
【答案】130°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FAE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AFB的度数即可.
【详解】解:∵△ABC是等边三角形,点E是边AC上一点,
∴∠EAF=∠BAC=×60°=30°,
∵∠AEB=100°,
∴∠AFB=∠AEB+∠EAF=30°+100°=130°,
故答案为:130°.
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F,点G在边BC上,且∠1=∠2
(1)说明△ADE≌△BFE的理由;
(2)联结EG,那么EG与DF的位置关系是 ,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EG⊥DF,见解析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中点的性质,利用ASA即可求解.
(2)根据角的等量关系可得DG=FG,可得三角形DGF是等腰三角形,由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EF,进而可求解.
【详解】(1)解:∵AD∥BC,
∴∠1=∠F,
∵E是AB的中点,
∴AE=BE,
在△ADE和△BFE中,
,
∴△ADE≌△BFE(ASA).
(2)EG⊥DF,理由如下:
∵∠1=∠F,∠1=∠2,
∴∠2=∠F,
∴DG=FG,
∴△DGF是等腰三角形,
由(1)知:△ADE≌△BFE,
∴DE=EF,
∴EG⊥DF,
故答案为:EG⊥DF.
10.已知,如图,△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D为AB边上一点.
(1)求证:BD=AE.
(2)判断AD与A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
(2)AD丄AE,理由见解析
【分析】(1)只需要利用SAS证明△ACE≌△BCD即可得到BD=AE;
(2)先证明∠B=∠CAE,再由△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CAE=∠B=45°,则∠DAE=∠BAC+∠CAE=90°,由此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1)解:∵△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C,CD=CE,
∵∠ACB=∠DCE=90°,
∴∠ACE+∠ACD=∠BCD+∠ACD,
∴∠ACE=∠BCD,
在△ACE和△BCD中,
,
∴△ACE≌△BCD(SAS),
∴BD=AE;
(2)解:AD丄AE,理由如下:
由(1)可知:△BCD≌△ACE,
∴∠B=∠CAE,
又∵△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BAC=45°
∴∠CAE=∠B=45°,
∴∠DAE=∠BAC+∠CAE=90°,
∴AD⊥AE.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如图,在△ABC中,AB=AC,∠A=120°,BC=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M,交AB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N,交AC于点F,则MN的长为( )
A.4cmB.3cmC.2cmD.1cm
【答案】C
【分析】此类题要通过作辅助线来沟通各角之间的关系,首先求出△BMA与△CNA是等腰三角形,再证明△MAN为等边三角形即可.
【详解】连接AM,AN,
∵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M,交AB于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N,交AC于F,
∴BM=AM,CN=AN,
∴∠MAB=∠B,∠CAN=∠C,
∵∠BAC=120°,AB=AC,
∴∠B=∠C=30°,
∴∠BAM+∠CAN=60°,∠AMN=∠ANM=60°,
∴△AMN是等边三角形,
∴AM=AN=MN,
∴BM=MN=NC,
∵BC=6,
∴MN=2.
故选:C.
2.如图,在ABC中,BA=BC,∠B=80°,观察图中尺规作图的痕迹,∠DCE的度数是( )
A.45°B.50°C.55°D.65°
【答案】D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及三角形内角和得出∠ACB的度数,从而由平角知道∠ACD的度数,又因为CE为角平分线,从而得出∠DCE的度数.
【详解】由题尺规作图得CE为∠ACD的角平分线
∴
在ABC中,BA=BC,∠B=80°
∴
∵
∴
∴
故选:D.
3.如图,在中,和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过点做交于点,交于点,过点作于点,下列四个结论:①;②点到各边的距离相等;③;④设,,则.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再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解: 过作于,于,如图1,
平分,
,
,
,
,
,
同理,
,
故①正确;
和的平分线交于,,,,
,,
,即点到各边的距离相等,
故②正确;
和的平分线交于,
,,
,
,
故③正确;
连接,如图2,
,,
,
故④正确;
即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故选:D.
4.如图,已知,平分,点,,分别是射线,,上的动点(,不与点重合)连接,连交射线于点,且,当是等腰三角形时,则的度数为( )
A.或或B.或C.或D.或
【答案】C
【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即时,②当,即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的度数,根据、的度数以及的内角和即可求解.
【详解】解:∵,OE平分,
∴.
∵,
∴,
当,即时,
∵,
∴.
∵,
∴,
∴;
当,即时,
∵,,
∴.
∵,
∴.
综上所述,的度数为或.
故选:C.
5.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D,EF经过点D,分别交AB,AC于点E,F,BE=DE,DF=6,点D到BC的距离为4,则△DFC的面积为 _____.
【答案】12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EDB=∠CBD,可得,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可求解.
【详解】解:∵DE=BE,
∴∠EBD=∠EDB,
∵BD平分∠ABC,
∴∠EBD=∠CBD,
∴∠EDB=∠CBD,
∴,
∵DF=6,点D到BC的距离为4,
∴S△DFC=×6×4=12.
故答案为:12.
6.如图,是等边的角平分线,,垂足为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垂足为,若,则的长为__________.
【答案】
【分析】连接,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由等边对等角可得,由是等边的角平分线,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进而可得,然后由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然后由,可得,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如图,连接,
∵是等边三角形,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
∴,
∴,
∵是等边的角平分线,
∴,,
∴,
∴,
∵,
∴,,
∴,
∵,
∴.
故答案为:.
7.如图,在中,,,是的平分线且,若、分别是、上的动点,则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9.6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得出AD垂直平分BC,过点B作BQ⊥AC于点Q,BQ交AD于点P,则此时PC+PQ取最小值,最小值为BQ的长,在△ABC中,利用面积法可求出BQ的长度,此题得解.
【详解】∵AB=AC,AD是∠BAC的平分线,
∴AD垂直平分BC,
∴BP=CP.
过点B作BQ⊥AC于点Q,BQ交AD于点P,则此时PC+PQ取最小值,最小值为BQ的长,如图所示.
∵S△ABC=BC•AD=AC•BQ,
∴.
故答案为:9.6.
8.如图,直线a∥b,点M、N分别为直线a和直线b上的点,连接MN,∠DMN=70°,点P是线段MN上一动点,直线DE始终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分别交与点D、E,
(1)当△MPD与△NPE全等时,直接写出点P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
(2)当△NPE是等腰三角形时,则∠NPE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MN中点处 70°或40°或55°
【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MP=NP,即点P是MN的中点;
(2)需要分类讨论:PN=PE、PE=NE、PN=NE.
【详解】(1)∵a//b
∴∠DMN=∠PNE,∠MDE=∠DEN,
∴当△MPD与△NPE全等时,即△MPD≌△NPE时MP=NP,
即点P是MN的中点.
故答案为:MN中点处
(2)①若PN=PE时,
∵∠DMN=∠PNE=70°,
∴∠DMN =∠PNE=∠PEN=70°.
∴∠NPE=180°-∠PNE-∠PEN=180°-70°-70°=40°.
∴∠NPE =40°;
②若EP=EN时,则∠NPE =∠PNE=∠DMN =70°;
③若NP=NE时,则∠PEN=∠NPE,此时2∠NPE=180°-∠PNE=180°-∠DMN =180°-70°=110°
∴∠NPE =55°;
综上所述,∠NPE的值是40°或70°或55°.
故答案为:40°或70°或55°.
9.已知:如图,BD、CE是△ABC的高,BD、CE交于点F,BD=CD,CE平分∠ACB.
(1)如图1,试说明BE=CF.
(2)如图2,若点M在边BC上(不与点B重合),MN⊥AB于点N,交BD于点G,请直接写出BN与MG的数量关系,并画出能够说明该结论成立的辅助线,不必书写过程.
【答案】(1)见解析
(2)BN=MG,见解析
【分析】(1)根据垂线的性质即等量代换得∠ABD=∠ACE,利用ASA可得△ABD≌△FCD和△ACE≌△BCE,根据其性质即可求解.
(2)过点M作MH∥AC,交AB于H,交BD于P,利用ASA可得△BPH≌△MPG,进而可得GM=BH,利用ASA可得△BMN≌△HMN,可得BN=NH,进而可求解.
【详解】(1)解:∵BD⊥AC,CE⊥AB,
∴∠ADB=∠BDC=∠AEC=90°,
∴∠A+∠ABD=90°,∠A+∠ACE=90°,
∴∠ABD=∠ACE,
在△ABD和△FCD中,
,
∴△ABD≌△FCD(ASA),
∴AB=CF,
∵CE平分∠ACB,
∴∠ACE=∠BCE=22.5°,
在△ACE和△BCE中,
,
∴△ACE≌△BCE(ASA),
∴AE=BE,
∴BEABCF.
(2)(2)BNMG,理由如下:
过点M作MH∥AC,交AB于H,交BD于P,如图所示:
∵BD=CD,BD⊥CD,
∴∠DBC=∠DCB=45°,
∵,
∴∠PMB=∠DCB=∠PBM=45°,∠BPM=∠BDC=90°,
∴BP=PM,
∵∠BHP+∠HBP=90°,∠BHP+∠HMN=90°,
∴∠HBP=∠HMN,
在△BHP和△MGP中,
,
∴△BPH≌△MPG(ASA),
∴GM=BH,
∵MN⊥AB,CE⊥AB,
∴MN∥CE,
∴∠BMN=∠BCE∠ACB=22.5°,
∴∠BMN=∠HMN=22.5°,
在△BMN和△HMN中,
,
∴△BMN≌△HMN(ASA)
∴BN=NH,
∴BNBHMG.
10.如图,已知在△ABC中,∠B=45°,∠C=30°.
(1)尺规作图:
①作△ABC的高AD;
②作∠CAD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求证:△AEC是等腰三角形;
(3)若AC=6,求AB的长.
【答案】(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
(2)见解析
(3)2
【分析】(1)①先以A为圆心,大于A到的距离为半径画弧,得与的两个交点,再分别以这两个交点为圆心,大于这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的一半为半径画弧,得两弧的交点,过A与两弧的交点画线段,交于D,则可得答案;
②先以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得与的两边相交的两个交点,再分别以这两个交点为圆心,大于这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的一半为半径画弧,得两弧的交点,过A与两弧的交点画线段,交于E,则可得答案;
(2)利用三角形的高的含义先求解,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解,从而可得结论;
(3)利用含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再证明,再利用勾股定理可得答案.
【详解】(1)解:①如图,则AD为所作;
②如图,则AE为所作.
(2)证明:∵AD⊥BC,
∴∠ADC=90°,
∴∠DAC=90°﹣∠C=90°﹣30°=60°,
∵AE平分∠DAC,
∴∠EAC=∠DAC=30°,
∴∠EAC=∠C,
∴EA=EC,
∴△AEC是等腰三角形;
(3)在Rt△ACD中,∵∠C=30°,
∴AD=AC=×6=3,
在Rt△ABD中,∵∠B=45°,
∴,
∴,
∴,
∴△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点E为对角线BD上一点,∠A=∠BEC,且AD=BE.
(1)求证:;
(2)若∠BDC=70°,求∠DBC的度数.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40°
【分析】(1)由“ASA”可证△ABD≌△ECB;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BC,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
【详解】(1)∵ADBC,
∴∠ADB=∠EBC,
在△ABD和△ECB中,
,
∴△ABD≌△ECB(AAS);
(2)∵△ABD≌△ECB
∴BD=BC,
∴∠BDC=∠BCD=70°,
∴∠DBC=40°.
12.已知,在△ABC中,∠BAC=2∠B,E是AB上一点,AE=AC,AD⊥CE,垂足为D,交BC于点F.
(1)如图1,若∠BCE=30°,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AD=4,求BC的长.
【答案】(1)△ABC为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8
【分析】(1)根据已知求得∠BAD=∠CAD=∠B,由∠BCE=30°,∠CDF=90°,求得∠AFC=∠B+∠BAF=60°,即可求出∠ACD=60°,得到△ABC为直角三角形;
(2)过C作CG∥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G.于是得到∠B=∠BCG,∠BAF=∠CAF=∠G,求得∠BCG=∠G,根据等式的性质得到AG=B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1)解:△ABC为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
∵AE=AC,AD⊥CE,
∴∠ADC=∠CDF=90°,
∴∠BAC=2∠EAD=2∠CAD,
又∵∠BAC=2∠B,
∴∠BAD=∠CAD=∠B,
∵∠BCE=30°,∠CDF=90°,
∴∠AFC=∠B+∠BAF=60°,
∴∠BAF=∠B=∠CAD=30°,
∵∠ADC=90°,
∴∠ACD=60°,
∴∠BCA=90°,
即△ABC为直角三角形;
(2)如图2,过C作CG∥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G.
则:∠B=∠BCG,∠BAF=∠CAF=∠G,
又∵∠BAF=∠B,
∴∠BCG=∠G,
∴CA=CG,FA=FB,FC=FG,
∴AG=BC,
在△ACG中,CA=CG,AG⊥CD,
∴AG=2AD=2DG,
∴BC=2AD,
∵AD=4,
∴BC=2AD=8.
13.如图所示,点E,F在BC上且.
(1)求证:;
(2)若PO平分,则PO与线段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案】(1)见详解
(2)PO垂直平分BC;理由见详解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证明Rt△ABF≌Rt△DCE(HL)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Rt△ABF≌Rt△DCE可得出∠E=∠F,即△PEF为等腰三角形,又因为PO平分∠EPF,根据三线合一可知PO垂直平分EF,从而得出PO垂直平分BC.
【详解】(1)证明:∵BE=CF,BC=CB,
∴BF=CE,
在Rt△ABF与Rt△DCE中,
∵
∴Rt△ABF≌Rt△DCE(HL),
∴;
(2)解:PO垂直平分BC,
∵Rt△ABF≌Rt△DCE,
∴∠E=∠F,
∴△PEF为等腰三角形,
又∵PO平分∠EPF,
∴PO⊥BC(三线合一),EO=FO(三线合一),
又∵EB=FC,
∴BO=CO,
∴PO垂直平分BC.
14.在中,,是边上一点,点在的右侧,线段,且.
(1)如图1,若=60°,连接CE,DE.则的度数为 ; BD与CE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若=90°,连接、.试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答案】(1)60°;BD=CE
(2)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
【分析】(1)在中,由等腰对等角可得,利用SAS证明可得BD=CE;
(2)先证,再利用SAS证明,得出,进而得出.
【详解】(1)解:在中,
∵,=60°
∴,
∵,
∴,,
∴,
在和中,
∵,
,
∴BD=CE,
故答案为:60°,BD=CE;
(2)解: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
∵,,
∴.
∵,
∴,,
∴.
在和中,
∵,
,
∴,
∴,
即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它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以及两条直线垂直.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 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
1.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掌握等边对等角的性质
3.掌握“三线合一”的性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6.1 函数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6.1 函数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第23讲函数教师版-数学八上同步精品讲义苏科版docx、第23讲函数学生版-数学八上同步精品讲义苏科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近似数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4 近似数学案,文件包含第20讲近似数教师版-数学八上同步精品讲义苏科版docx、第20讲近似数学生版-数学八上同步精品讲义苏科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4.3 实数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4.3 实数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第19讲实数教师版-数学八上同步精品讲义苏科版docx、第19讲实数学生版-数学八上同步精品讲义苏科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