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学情检测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学情检测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13页。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学情检测 一、选择题1.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说法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B.《抱朴子》:“丹砂(注: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C.《周礼》:“煤饼烧蛎房(注:牡蛎壳)成灰”D.《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碱、烧碱均属于碱B.Na2CO3·10H2O属于纯净物C.凡是能在水中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3.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3O2=2O3 B.Cl2+2NaOH=NaCl+NaClO+H2OC.2Na2O2+2H2O=4NaOH+O2↑ D.CO+CuO 高温__ CO2+Cu4.化学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应用利用了物质氧化性的是( )A.明矾净水 B.漂粉精漂白织物C.食醋除水垢 D.纯碱去油污5.下列关于分散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散系的分类: B.用平行光照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可以加以区分C.把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以制取Fe(OH)3胶体D.如图显示的是树林的晨曦,该现象与丁达尔效应有关6.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如图中的曲线可近似表示整个过程中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的是(用电流强度I表示)(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7.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Na2CO3=2Na++CO32- B.H2SO4=2H++SO42-C.MgCl2=Mg2++Cl2- D.Ba(OH)2=Ba2++2OH-8.下列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B.金属钠投入水中,有气体产生C.将盛有氯气的试管倒扣在水中,水位上移D.向H2S溶液中通入SO2气体,产生淡黄色沉淀9.H2SO4是( ) A.碱 B.氧化物 C.酸 D.盐10.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下列探究活动中,相关操作或事实合理,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同浓度同体积的NH4H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NH4++OH−=NH3⋅H2OB.二氧化硅中含有的少量氧化铝用烧碱溶液除去:Al2O3+2OH−=2AlO2−+H2OC.将混有空气的SO2通入BaCl2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Ba2++SO2+O2+2H2O=BaSO4↓+4H+D.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2MnO4−+2H2O+5SO2=2Mn2++4H++5SO42−11.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 A.CuCl2+Ba(OH)2=Cu(OH)2¯+BaCl2 Cu2++2OH-=Cu(OH)2¯B.NH4HCO3+HCl=NH4Cl+CO2+H2O HCO3-+H+=CO2+H2OC.CH3COOH+NaOH=CH3COONa+H2O H++OH-=H2OD.2FeCl3+Cu=2FeCl2+CuCl2 2Fe3++Cu=2Fe2++Cu2+12.向100 mL FeI2溶液中逐渐通入Cl2,其中n(I2)、n(Fe3+)随通入n(Cl2)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还原性强弱:Fe2+1.7时,pH越大,金属离子萃取率越低,其中Fe3+萃取率降低的原因是 。(4)用“反萃取”得到的CuSO4溶液制备纳米铜粉时,该反应中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5)在萃取后的“水相”中加入适量氨水,静置,再经过滤、 、干燥、 等操作可得到Fe2O3产品。16.实验室有A、B、C、D、E、F、G7瓶失去标签的不同物质的溶液,它们各是Na2CO3、Na2SO4、KCl、AgNO3、MgCl2、Ca(NO3)2、和Ba(OH)2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贴上正确的标签。各取少量浴液进行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表示生成沉淀或微溶化合物,“—”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试回答下面问题。(1)A的化学式是 ,G的化学式是 。判断理由是 。(2)写出表中溶液混合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F ,C+G ,D+E ,E+F ,F+D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涉及燃烧,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A不符合题意;B.升华和凝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Hg和S又生成HgS,两个过程均为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CaCO3灼烧生成CaO,但“煤饼”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D.“乌金”的主要成分为煤炭,上述说法中,描述的是开凿得到煤炭的语句,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燃烧为氧化还原反应;B、硫化汞和汞的相互转化为氧化还原反应;C、燃烧为氧化还原反应;D、开凿为物理过程。2.【答案】B【解析】【解答】A.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烧碱的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故A不符合题意;B.碳酸钠晶体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B符合题意;C.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酸,如NaHSO4,属于盐,故C不符合题意;D.盐是指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所以盐类物质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NH4Cl,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物质类别的基本概念进行判断,注意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的判断。3.【答案】A【解析】【解答】A.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因此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符合题意;B.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反应前后Na2O2中的O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D.在该反应中C、Cu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存在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在化学方程式中体现为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分析选项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中是否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即可。4.【答案】B【解析】【解答】A.明矾中含有铝离子,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而净水,该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漂粉精具有强氧化性,利用其强氧化性漂白织物,故B符合题意;C.碳酸钙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该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D.纯碱为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而使其溶液显碱性,油污和碱发生水解反应,该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明矾净水是铝离子水解为氢氧化铝胶体,胶粒吸附作用;B、漂白粉、漂白液、氯水等都是因为次氯酸根的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C、醋酸和碳酸钙的反应是由于复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D、纯碱去除油污是由于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5.【答案】C【解析】【解答】A、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9m时,为溶液,当介于10-9m~10-7m时,为胶体,当大于10-7m时,是浊液,故A不符合题意;B、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故B不符合题意;C、Fe(OH)3胶体的制备是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变为红褐色即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符合题意;D、雾是胶体,被阳光照射时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分析】把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的是Fe(OH)3沉淀6.【答案】C【解析】【解答】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逐滴加入稀硫酸时,溶液中的Ba2+与OH−浓度会减小,导电能力降低至几乎为零;当加入硫酸过量后溶液中H+与SO42−浓度会增加,溶液的导电能力又会增强,导电能力逐渐增大,直到和原来接近,溶液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是强→弱(水有微弱的导电性)→强,曲线C符合导电性的变化趋势;故答案为:C。【分析】A、氢氧化钡中滴加稀硫酸,生成硫酸钡和水,导电性减弱,当硫酸过量时,导电性增强。7.【答案】C【解析】【解答】A、Na2CO3的电离方程式为Na2CO3=2Na++CO32-,故A不符合题意;B、硫酸是二元强酸,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故B不符合题意;C、MgCl2的电离方程式为MgCl2=Mg2++2Cl-,故C符合题意;D、Ba(OH)2为二元强碱,其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2OH-,故D不符合题意。【分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注意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以及难溶的强电解质都不拆。8.【答案】A【解析】【解答】A.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3+与SCN-发生络合反应:Fe3++3SCN-= Fe (SCN)3,该反应没有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符合题意;B.金属钠投入水中:2Na+2H2O = 2NaOH+H2↑,Na与H有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将盛有氯气的试管倒扣在水中:Cl2+H2O ⇌ HCl+HClO,Cl的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D.向H2S溶液中通入SO2气体:2H2S+SO2=3S↓+2H2O,S的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变化。9.【答案】C【解析】【解答】A.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而H2SO4电离出的阴离子不是氢氧根,故H2SO4不是碱,A不符合题意;B.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而H2SO4含三种元素,故H2SO4不是氧化物,B不符合题意;C.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H2SO4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故H2SO4是酸,C符合题意;D.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及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盐,而H2SO4不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故H2SO4不是盐,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10.【答案】D【解析】【解答】A.同浓度同体积的NH4H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溶液恰好为中性,则离子方程式为:H++OH−=H2O,A项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硅也会和氢氧化钠反应,则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H2O和SiO2+2OH−=SiO32−+H2O,B项不符合题意;C.该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正确的为:2Ba2++2SO2+O2+2H2O=2BaSO4↓+4H+,C项不符合题意;D.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锰元素化合价降低,离子方程式为:2MnO4−+2H2O+5SO2=2Mn2++4H++5SO42−,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同浓度同体积的NH4H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H++OH−=H2O;B.二氧化硅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C.该方程式电荷不守恒。11.【答案】C【解析】【解答】CH3COOH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为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应保留化学式。C项离子方程式就写成CH3COOH+OH-=CH3COO-+H2O。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原则:(1)符合客观反应事实,符合物质的拆分原则;(2)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12.【答案】D【解析】【解答】A.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以看出,n(Cl2)=0.12 mol时,I-被氧化成I2,Fe2+部分被氧化成Fe3+,溶液中的离子主要有Fe2+、Fe3+、Cl-,故不符合题意;C.依据碘元素守恒可知n(FeI2)=0.1mol,c=n/v=1mol·L-1,故不符合题意;D. n(Cl2)∶n(FeI2)=1∶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 I2+2Cl-,故符合题意。【分析】A.氧化剂在遇到多种还原剂时先和还原性强的反应;B.氯气的物质的量在0.1~0.2之间时,体系中的离子主要是Fe2+、Fe3+、Cl-;C.碘化亚铁的浓度等于碘离子的二分之一,根据碘守恒先计算出碘离子的浓度即可;D.当n(Cl2)∶n(FeI2)=1∶2时,氯气和碘离子的反应还未结束。13.【答案】(1)甲同学;丁达尔效应(2)B(3)A(4)渗析法;硫酸少量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硫酸过量时,沉淀溶解,溶液变成棕黄色【解析】【解答】(1)由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可知,甲同学的制备方法更合理,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容易变浑浊,故乙同学的制备方法不合理;根据题意,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以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但煮沸10分钟,容易使具有介稳性的胶体聚集为红褐色沉淀,故丙同学的制备方法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无此现象,据此可以证明溶液中是否生成氢氧化铁胶体;(2)A、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简称胶粒)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A错误;B、氢氧化铁胶体粒子专门吸附带正电的阳离子,因此带正电,由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可知,氢氧化铁胶体能稳定存在,B正确;C、胶粒作布朗运动,但这不是其稳定存在的原因,C错误;D、滤纸的孔径约为100nm,胶粒能透过滤纸,但这不是其稳定存在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B;(3)A、胶体和溶液、浊液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A正确;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但这不是其本质,B错误;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但这也不是其本质;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但这不是其本质;(4)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常用渗析法分离提纯所制的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胶体遇到硫酸这种电解质的溶液时,先发生聚集沉淀,后逐渐溶解,即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逐渐溶解,变为黄色溶液。【分析】(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程红褐色即可;生成的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2)胶体能够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有相同电荷,相互之间存在斥力;(3)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颗粒直径的大小不同;(4)利用渗析的方法提纯胶体,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发生聚沉。14.【答案】(1)调节硫酸的滴加速度(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值(3)S2O32-+4Cl2+5H2O=2SO42-+10H++8Cl-【解析】【解答】(1)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控制SO2生成速率可以通过调节硫酸的滴加速度控制SO2生成速率,故答案为:调节硫酸的滴加速度;(2)常温下,用pH试纸测定0.1 mol·L-1Na2S2O3溶液pH值约为8,测定的具体操作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pH试纸中段,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值,故答案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pH试纸中段,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值;(3)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S2O32-生成硫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10H++8Cl-,故答案为:S2O32-+4Cl2+5H2O=2SO42-+10H++8Cl-。【分析】(1)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有接触面积、反应物的浓度以及温度等;(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的方法是: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pH试纸中段,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值;(3)离子方程式,即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是指可溶性物质可拆的反应。多种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归纳起来就是: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15.【答案】(1)CuFeS2+Cu+2H+=Cu2S+Fe2++H2S↑(2)2mol;4Fe2++O2+4H+=4Fe3++2H2O;生成的硫覆盖在Cu2S表面,阻碍浸取(3)Fe3+水解程度隨PH的升高而增大(4)32:7(5)洗涤;煅烧(或灼烧)【解析】【解答】(1)根据图示,用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废钢渣和稀硫酸共网作用可获得较纯净的Cu2S,同时生成Fe2+和H2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FeS2+Cu+2H+=Cu2S+Fe2++H2S↑。(2)①反应:Cu2S+4FeCl3=2CuCl2+4FeCl2+S,在反应中,FeCl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降低为+2价,Cu2S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为+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升高到0价,化合价升高数=化合价降低数=4,每生成1mol Cu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浸取时,在有氧环境下,亚铁离子被氧化,生成铁离子,反应的方程式为:4Fe2++O2+4H+=4Fe3++2H2O ②浸取过程中,洗涤硫和未洗涤硫相比较, 未洗硫时铜元素浸取率较低原因是生成的硫覆盖在Cu2S表面,阻碍浸取。(3) Fe3+的水解程度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萃取率越低。 (4)在碱性条件下,Cu2+和N2H4反应生成氮气和铜,反应为:2 Cu2++ N2H4+4OH-=2Cu+N2+4H2O,反应中还原产物是Cu,氧化产物是N2,质量之比为(2×64):28=32:7. (5)萃取后“水相”中含有铁离子,加入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煅烧后可得到氧化铁,方法为:在萃取后的“水相”中加入适量氨水,静置、过滤、洗涤、干燥、煅烧。【分析】(5)根据铁离子与氨水的反应及氢氧化铁的性质分析操作过程即可。16.【答案】(1)KCl;AgNO3;混合时只生成一种沉淀的是KCl,生成AgCl沉淀(2)SO42−+Ba2+=BaSO4↓;Ag++Cl−=AgCl↓;CO32−+Ca2+=CaCO3↓;Ca2++2OH−=Ca(OH)2↓;CO32−+Ba2+=BaCO3↓【解析】【解答】(1)此题的特征物质是A,只能和G反应生成沉淀,所以A是KCl,G是AgNO3,混合时只生成一种沉淀的是KCl,生成AgCl沉淀,故答案为:KCl;AgNO3;混合时只生成一种沉淀的是KCl,生成AgCl沉淀;(2)A是KCl,G是AgNO3,其余物质和硝酸银不反应的只有Ca(NO3)2,所以E是Ca(NO3)2;Na2CO3、Na2SO4、AgNO3、MgCl2、Ca(NO3)2和Ba(OH)2之间都可以反应得到沉淀或是微溶物,所以F是Ba(OH)2,只能和Ca(NO3)2、Ba(OH)2反应生成沉淀的B是:Na2SO4;此外可以Na2CO3和AgNO3、MgCl2、Ca(NO3)2、Ba(OH)2四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所以D是Na2CO3,所以C是MgCl2;故答案为:SO42−+Ba2+=BaSO4↓;Ag++Cl−=AgCl↓;CO32−+Ca2+=CaCO3↓;Ca2++2OH−=Ca(OH)2↓;CO32−+Ba2+=BaCO3↓。【分析】思路分析:根据表格里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沉淀的个数进行判断,A只能产生一个沉淀,说明A是KCl,G为硝酸银,G与E无明显现象,说明E为硝酸钙,E与C无明显现象,说明C为氯化镁,从而确定B为硫酸钠,D为碳酸钠。ABCDEFGA——————↓B————↓↓↓C——— —↓↓D—— —↓↓↓E—↓—↓—↓—F—↓↓↓↓—↓G↓↓↓↓—↓—